1.持續的學習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這個學習不是你覺得自己在學習,而是建立在有效學習方法上的高效知識獲取。
2.信息和知識爆炸,在一段時間和時期內,學習的內容必須聚焦,起碼要在一個領域內成為專家。許多人最核心的問題是沒有明確的方向和領域,什麼都學,但只學到入門的水平,100個入門水平頂不過1個領域的專家水平。
3.學習的方向確定取決於你的價值觀、特長、興趣和人生目標。如果實在確定不了,那就將你現在做的這份工作需要的內容學透,這就是你的方向。僅僅關注自己的興趣是危險的,興趣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4.你必須建立自己信息和知識的「過濾器」,學會如何有效的評估信息和知識。而這個過濾器跟你學習的方向高度相關,如果實在不知道如何過濾,那就堅持半年只看一個領域的內容,你會發現它的驚人效果。
5.人是知識獲取的重要渠道。要擅長跟人學習,這個人可以是你的導師也可以是你的敵人,你應該知道誰最擅長什麼,遇到問題時知道可以向誰學習和請教。
6.不用試圖去建立什麼人脈,那都是扯淡。你好了你的朋友也一定好,建立人際資源的基礎是自己的知識基礎、個性和激情,自己優勢的合理展示和願意幫助別人的意願。
全面上市,點擊【閱讀原文】可在京東購買
7.人際關係需要維護。
請教是最高的恭維,擴展自己交往圈的捷徑是找那些人的連接器(願意共享自己人家資源的人),你也應該做這樣的人。
8.存多少知識,也跟你沒關係,並不是存起來就是你的。
所以你在下載、存儲各類文檔、模板、案例的時候,必須進行預處理:起碼應該簡單看過,知道是在講什麼。
9.信息和知識在存儲前應該儘可能做更多的處理工作,例如你可以做一些摘要、寫寫你的感觸、標出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思考這些內容將來能做什麼用等等。
如果存的時候爽了(啥也不幹,存起來再說),那麼用的時候一定不爽(甚至根本不可能用)。
10.個人的分類方法要簡單易行,關鍵在持續性。
建立自己的分類規則,包括大類、標籤,哪怕不準確也要堅持,而不能每次想什麼就建寫什麼。持之以恆堅持,適當調整。
11.個人知識存儲中分類不宜過寬,過寬則等於沒有分類;不宜過深,過深後你基本上不會再去看。
許多人個人電腦的分類比中圖法還複雜,一看就是給別人看而不是自己用的,這裡也跟個人的性格和習慣有關。
12.有意識的做知識顯性化的工作。
好處有3,首先是幫助你的學習和理解,第二個是方便知識傳播樹立個人品牌,第三是能夠助力建立人際網絡。
13.知識傳播中必須考慮傳播的方式和效率。
不僅僅是將你知道的說出來和寫出來,而且要考慮用戶需要什麼、他們希望如何接收。
14.不能用簡單樸素的語言表述的知識證明你還沒有深入理解。這個可以用來判斷哪些人在裝,裝B遭雷劈!
15.多用舉例子、講故事的方法傳播你的知識、見解。
聰明人擅長用很多比喻,知識通俗化的過程也是你對知識的再深化過程。
16.你的知識傳播的越廣,你的影響力越大。
但你還要考慮對象,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價值,要不為什麼吳曉波說他影響中產,而也有人說得屌絲者得天下。
17.個人目的決定了你知識利用的方式。
如果目的是要寫論文,則你的知識就是明確、簡潔的表達和知識創新;如果是想要在市場上銷售,就必須服務化、產品化或者智慧財產權化,還要會市場推廣。
18.知識本身沒有價值,只有被利用時才能顯現其價值。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有「知識」但卻不會幹活的窮人。
19.知識必須跟任務、項目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
老話叫「組織給壓擔子」,你要主動的去找到知識可以利用的環境,敢於承擔責任,參與大的、困難的項目,這樣才能長進的更快。
20.單獨一個主題的知識很難被很好的利用,所以你必須將你的知識融入團隊中或者找到自己的合作夥伴。
不論學什麼專業或者什麼學歷,你都得跟人協作,要學會合作。
21.知識創新最簡單的方法是總結和分析,學習和借鑑。
在三亞賣波司登的羽絨服就是很好的創新。
22.學習或者實踐——總結——將總結出來的內容投入實踐檢驗和請專家批評——繼續總結和實踐。
真正掌握一個東西都需要這二個循環,你認為你知道真的不算數。
23.不能光做,還要思考。
這個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幹同樣的活,為什麼他們成了專家,而你卻成了「操作工」?
24.個人競爭力的源泉不是你現在知道的或者掌握的,而是你選擇方向和快速學習的能力,是你能夠將知識用足用好的能力。
現在很少有一個東西你可以依賴,並可以吃一輩子飯了。
25.環境造就人,太安逸的環境對個人的發展弊大於利。如果不能找到好的環境,那就自己給自己壓力。
長期來看,不要呆在那些太幸福的公司和機構,要去找那些讓你感覺壓力、不舒服的地方才能夠成長的快。
26.既要會做,也要會展示自己做的,要有樹立個人品牌的意識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