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不,是三十而離

2020-12-14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人類標本研究公眾號,作者為北極驅邪院院士王老爺,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最近同時上了兩部熱劇,一部叫《二十不惑》,一部叫《三十而已》。

這兩個名字,應該都是從孔子的一段話裡面取出來的——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現在我們一般都會解釋為——孔子說自己這一輩子是十五歲發奮學習;三十歲已經有所成就,獨當一面;到了四十歲,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困惑;五十歲的時候已經樂天知命;六十歲能夠聽得進各種意見;七十歲時,做什麼事情既能隨心所欲,又不越過規矩。

但我們找來司馬遷的《孔子世家》和其他人對孔子的記載,就知道其實這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司馬遷記載:魯國大夫孟釐子臨終之前囑咐自己的兒子說:「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要求孩子去拜孔子為師。那一年孔子十七歲。

一個十七歲就已經是著名的「年少好禮」的人,怎麼可能十五歲才開始「學」?

我們再看孔子五十歲的時候,公山不狃利用費邑反叛季氏,派人徵召孔子做幕僚。孔子很想去,就說:「周文王、周武王起於豐、鎬之地而得天下,現在費邑儘管小,但或許有希望吧!」他的學生子路不高興,讓孔子不要去。孔子說:「他們召請我,豈能徒勞無益呢?如果任用我,我將在東方復興周道!」然而結果沒有成行,並且事實證明,子路才是對的。

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不少,那麼這就和孔子自己的描述矛盾了。並且孔子這一生,真正從心所欲的時候真是少之又少。所以孔子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就得重新考慮下。

我們知道,孔子說這段話的時候,是他的晚年時期。孔子在他的晚年是醉心於易學的,《周易》不離手,說的話也經常從易理中化出來。這樣子就容易理解了——

「十有五而志於學」

《周易》的第十五卦是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人唯有從內心中謙遜謙虛,才能夠真正願意向他人學習。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一個態度。

「三十而立」

《周易》第三十卦是離卦,孔子自己在《序卦傳》裡說:

「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

《周易》第二十九卦是坎卦,坎為險,為陷。那麼之後的第三十卦就需要「麗」,所謂「離」,就是「麗」的意思。這裡面的「麗」,不僅僅是「華麗」和「美麗」。它更重要的意思是「附麗」,也就是依附。

附麗對於人來說是在普遍不過的事情,你活在這個世界裡,就一定會和周遭事物發生關係。哪怕是你孤身一人,你總會在「想」一些事情,你要去「做」一些事情。這都是人之所麗。

所以三十而立,實際上應該是「三十而離」。

當然,「三十而離」,最後有兩條路可以走——

做得好,就是「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光輝明麗;

做不好,「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分崩離析。

「四十而不惑」

《周易》第四十卦,是解卦。顧名思義,解,是要解決問題的。解卦的前面是蹇卦,就是困難的意思,所以孔子說:

「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

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不惑」。我們可以想想,做一道題的時候,如果你對題目感到困惑,能解出來麼?顯然不能?所以解的前提就是不惑,而不惑的結果,就是解決問題。這裡的技巧是: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五十而知天命」

《周易》第五十卦,是鼎卦。《象》曰: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正位凝命」就是知天命的正解。而且鼎的本身,於那個時代就代表著天命和正統。而鼎卦,則承接革卦而來: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所以知天命的意義,在於能夠做出改變,而非混吃等死。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周易》第六十卦,是節卦。節,就是節制。因為自己內心有節制,所以能聽進很多不同的東西。但是卦辭說「苦節不可貞」,即便是節制,也有尺度在裡面,不會過度節制。所以《象》曰:

「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通俗的話說,就是人的內心是很安定和平靜的。你說什麼我都可以坐下來聽,但是不代表你能影響我。

有了上面這些,才有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周易》沒有第七十卦,然古人以七十為老,並且有了前面的三、四、五、六,七的出現在修辭上也更美觀。實際上,如果能做到前面的那些,「從心所欲」自然成就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在哪個點去達成。

最後再看「二十不惑」。

《周易》第二十卦是觀卦。風行地上為觀,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觀卦的意象。

觀,可以增加經歷,增長見識。一個人見識多了,就不太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迷惑,被小利益所困擾。這樣在很多選擇上,就不太容易被迷惑。

但是看得多不代表理解得深刻,更不代表能解決。比如你的手機在你手上,你可以天天看著它。但是有一天它壞了,你自己會修麼?如果不會,你就還是得讓別人來「解」這個問題。

因此,即便是二十的時候可以「不惑」,和「四十不惑」也還是有區別的。

最後聊點好玩的

《三十而已》的第一集,許幻山和顧佳一家搬了新家。進門之後,顧佳「布了一下風水」。因為一般人搬進新房要「開火」,而他們家是做煙花的,忌諱明火。所以用電風扇吹水盆裡的水,取的意象叫「風生水起」。

但是最後我們看到,搬進這個豪宅之後,兩個人的事業波折不斷,感情也出現了問題。男的出軌,最後兩個人還離婚了。所以這個風水是不是有問題呢?

那是自然。記住,開發商講的風水,是要讓他們儘快能把房子賣掉,至於住戶住進去之後的悲歡離合,跟他們沒關係。所以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奇葩戶型,就是這個原因。

並且既然這個局叫「風生水起」,就應該知道:風吹在水面上從來就不是平靜的,而是意味著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並且從後續的發展來反推,這個風水局應該正好布在他們家的桃花位上。桃花見水,一發而不可收。尤其我們仔細看,水盆的旁邊是一瓶花,它狠狠地加強了「桃花」的效果,犯就犯在這上面。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為什麼很多男人三十「立」不起來?
    想要不成為大齡剩男,唯一的方法就是早點結婚,而結婚面對的車房、彩禮,而這所有一切的經濟壓力,壓的這個青年人喘不過氣來。01.相比於傳統婚姻,現代婚姻裡,男人三十而立很難立起來。在我們傳統的婚姻中,一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男人三十而立,那至於女人,三十歲意味著什麼呢?
    老夫子說:「男人三十而立」,那至於女人,三十歲意味著什麼呢?三十歲,意味著女人要實際一點三十歲,意味著女人要實際一點,結了婚的要明白,生日時老公親手烹製的一道家常菜要遠比一支紅玫瑰來得溫馨實在,追求浪漫那已經是小女孩的把戲,不適合三十歲的女人再拿來玩兒了
  • 「三十而立」,你的三十「立」了嗎?
    不知道做什麼?迷茫!其實這類案例並不少見,小編身邊的很多朋友目前也是這樣的狀態。別說存款了,能不負債都是少數。就拿我的親表妹來說,30來歲,離婚一次,帶著一孩子。目前負債30多萬。很多很多……其實「三十而立」的立,指的是自我人格的獨立,而現在,卻變成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有沒有車,有沒有房,有沒有錢!這就導致,現在很多的年輕人格外的恐慌30歲的到來,因為他們害怕活不成別人眼中的「三十而立」。生怕不能讓自己,父母,親戚滿意。
  • 「三十而立」是說到三十歲要成家立業?99%的人都誤解了這四個字
    親們都知道,現在一說到「三十而立」,大多都理解成三十歲必須成家立業、買車買房了。所以那些到了三十歲還沒有結婚和買房的年輕人,就會經常被教育:「古話說三十而立,你都三十了怎麼還在飄,一點都沒立起來呢?」其實這種理解,完全把「三十而立」的意思搞錯了。「三十而立」是孔子提出來的,在《論語·為政》中有這麼幾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到底該怎麼理解呢?
  • 男人三十而立,歷史名人三十歲時都在幹什麼?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還說:「立於禮」。綜合來看,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指言行得當,做事合於禮。不過現代人卻不這麼認為,「三十而立」不再是禮節之分,而特指三十歲時人開始有所成就。現代人三十歲開始有所成就,那麼古人呢?
  • 三十而LI
    在過往的29年零11個月裡,我都覺著30歲離我很遠,直到2020年11月的悄然而至,就像是一把傘的宿命是等待雨的到來。30歲還是來了。背負著古訓的壓力,最近我一直在不斷自問、自省:我三十了,而立了嗎?三十而立,究竟立什麼?
  • 每日論語——三十而立的起源
    所以壓迫自己成長,卻突然想起來,何為三十而立,而又如何三十而立呢?安身立業成家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 古代三十而立VS當代三十而立
    翻譯: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四十不惑:做事情要有自己的原則,也知道自己的選擇是什麼。比如:國難財不發;錢財取之有道等等。而不是說自己到了四十歲什麼都知道了。
  • 男人三十而立,只有過完三十歲的男人才真的了解其實含義
    男人三十而立,只有過完三十歲的男人才真的了解其實含義俗話說的好男人三十俗話說的好男人三十而立,這句話的來源是孔子聖人說的,他認為一個男人三十歲後就應該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不要再飄忽不定。作者隨機問了一些三十歲上下的朋友,看看他們都是怎麼看待三十而立這個話題的第一位位是王宇在一家國企上班五年了,幾年前和女友結婚生下一個寶寶,夫妻二人都有固定的工作,王宇每個月工資在五千左右,愛人因在家帶寶寶沒去工作,五千元的薪資哪怕是在一個三線城市生活也是夠拮据的,年過三十歲的王宇說:年輕的時候一直想創業可惜手裡沒資金
  • 三十而立?不,是三十而已!
    其實《三十而已》想要表達的是一種,不低頭,不妥協的力量,三十歲,人生的後半場才剛剛開始,一切都是可以重新出發的。《三十而立》裡面選取了三位女性角色,非常具有代表性。江疏影飾演的王漫妮是一個30歲的恨嫁女青年,毛曉彤飾演的鐘曉芹是一位已婚未育的寂寥女性,童謠飾演的顧佳是追求完美的全職太太。
  • 一個三十而立的男人對自己三十年人生的總結
    我是一個不善言談的人,曾經很多年過著自卑的生活,家庭不好、長得醜所以顯得格外的不合群,但是我渴望身邊有朋友,卻不敢和人交談,生怕別人叫我土包子。可是,我被叫得最多的一句話竟然是小眼睛。沒錯,我的童年就是這樣過來的。
  •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我們三十歲年紀真的能夠立足於這世界嗎?
    古語有云: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時光飛逝,日月如梭,九零後的我們,年齡最大的也已三十歲!之前總認為自己還有大把時光可以揮霍。現在回憶起那些逝去的時光,當年那些幼稚想法,感覺真的是可笑至極……「你也三十多歲的人了,怎麼還是老樣子,在社會上混得實在不咋地啊?想當年我三十歲的時候,自己就已經有一片天了,你呢?」說完還會露出鄙夷的笑容。
  • 論語三十而立解釋
    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源於《論語·為政》的成語(原文為」是"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之年是指「人到了三十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應該或者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比較明確的發展方向。」
  • 寫給自己的三十而立
    ——《三十而已》 最近,在《三十而已》之外又發現了一部講述年輕人的都市劇《三十而立》。剛看第一集就被劇情觸動,跟劇中的男主人公周樂天一樣,人到三十沒車沒房,唯一有的就是一份還算可以的工作。同時也與大多數人一樣,要有成家立業的壓力。這份壓力來自於自己、社會還有父母。"
  •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常常聽到,男人到了三十,應該有所成就了,那麼這個三十而立,到底指的是什麼?常見的理解是,一個人在三十歲了還一無所有,沒房沒車,沒事業,覺得這就是失敗的人生,但真正意義上的三十而立,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 三十而立,可對於太多的人來說,三十歲卻是一個很尷尬的年紀
    引言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曾幾何時激昂澎湃,試圖指點江山,如今江山未成,卻到了三十而立。小時候,總聽大人們說三十而立,總覺得三十歲月很遙遠,誰知道在轉瞬之間,便已經到來,就如同還來不及認真的體驗青春,就已經到了中年,心中難免的惆悵萬千,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惆悵些什麼,就是覺得生命有那麼一絲絲的遺憾。
  • 三十而立為啥變了三十而已?三十而立是理想,三十而已是人生!
    三十而立為啥變了三十而已?三十而立是理想,三十而已是人生!導語:電視劇《三十而已》正在熱播,火爆全網,已經成為茶餘飯後的討論熱點,發布朋友圈感慨紛紛的熱議話題了。這裡就先引用一下《三十而已》的一段經典臺詞吧「最先能夠意識到三十歲的來臨,興許並不是我們的身體膚發,也不是內心精神,而是赤裸裸的現實物質。比起跌撞起伏的情感不安,物質的困頓才會無時無刻地勒著你的脖子。沒有了二十歲的年少氣盛,沒有過四十歲的雲淡風輕,三十,想要的是更好的生活而已。」
  • 你理解的三十而立是什麼
    你理解的三十而立是什麼《論語·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你都三十了,還存款沒有,車沒有,房沒有,怎麼處對象?」「你快三十了,連個穩定收入都沒有,看你養活自己都困難。」「你都三十了,別再挑了。」「你都三十了,整天王者吃雞無所事事還不亦說乎。」......扎心嗎?每當聽到這些連環追命問。
  • 三十而立,所立者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將「三十而立」理解為:三十歲時應該有所立的事業,即立業。但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所要立的其實是德。
  • 如何正確理解三十而立,不因催婚而結婚
    三十而立是孔子對於男人在30歲時應該達到的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那麼對於三十而立我們應該怎麼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