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三十而立是孔子提出來的。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
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做事情要有自己的原則,也知道自己的選擇是什麼。比如:國難財不發;錢財取之有道等等。而不是說自己到了四十歲什麼都知道了。
五十知天命:有因必有果,所有的果都是自己的原因,不怨天尤人。而不是知道自己的「命數」。
六十耳順:能夠接受包容很多別人的言論,意見,好壞自己都明白。
七十從心所欲:如今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符合規矩,因為心裡這樣想的行為都這樣做並且都符合。並不是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做什麼。
當代理解錯誤:三十而立
很多人都把孔子的這句話,當作自己人生的理想狀態。但很多人都理解錯誤,誤解這句「三十而立」。
很多人都把他理解成三十歲應該是「成家立業,有車有房」,可孔子並不是這個意思。
古代三十而立VS當代三十而立
如今是21世紀,早已經不是幾千年前的春秋時代。雖然我一直不贊同有人常說:「三十而立之年了」看看你自己是否有所成就了。有人還會調侃,三十而立你立了嗎?言外之意便是說你有車有房成家立業了嗎?
如果你要這麼功利地認為是有車有房的代名詞,那麼我想說。如果你要這麼理解那麼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勢必都要往後退十年。
四十而立,五十而不惑,六十而知天命,七十而耳順,八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如果就按照當代人說的「成家立業、有車有房」請問這樣規定合適嗎?當代很多三十左右的人在念書。沒念書的有多少人靠自己「而立」?又有多少人做到了?有但是畢竟是少數。
父母不支持想要「三十而立」談何容易?而且當代有多少人四十不惑了?………
如果非要把「三十而立」理解成「有車有房,成家立業」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所有的歲數都往後推十年?
元芳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