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十而立VS當代三十而立

2020-12-25 蒔峙依

孔子

三十而立是孔子提出來的。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

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做事情要有自己的原則,也知道自己的選擇是什麼。比如:國難財不發;錢財取之有道等等。而不是說自己到了四十歲什麼都知道了。

五十知天命:有因必有果,所有的果都是自己的原因,不怨天尤人。而不是知道自己的「命數」。

六十耳順:能夠接受包容很多別人的言論,意見,好壞自己都明白。

七十從心所欲:如今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符合規矩,因為心裡這樣想的行為都這樣做並且都符合。並不是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做什麼。

當代理解錯誤:三十而立

很多人都把孔子的這句話,當作自己人生的理想狀態。但很多人都理解錯誤,誤解這句「三十而立」。

很多人都把他理解成三十歲應該是「成家立業,有車有房」,可孔子並不是這個意思。

古代三十而立VS當代三十而立

如今是21世紀,早已經不是幾千年前的春秋時代。雖然我一直不贊同有人常說:「三十而立之年了」看看你自己是否有所成就了。有人還會調侃,三十而立你立了嗎?言外之意便是說你有車有房成家立業了嗎?

如果你要這麼功利地認為是有車有房的代名詞,那麼我想說。如果你要這麼理解那麼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勢必都要往後退十年。

四十而立,五十而不惑,六十而知天命,七十而耳順,八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如果就按照當代人說的「成家立業、有車有房」請問這樣規定合適嗎?當代很多三十左右的人在念書。沒念書的有多少人靠自己「而立」?又有多少人做到了?有但是畢竟是少數。

父母不支持想要「三十而立」談何容易?而且當代有多少人四十不惑了?………

如果非要把「三十而立」理解成「有車有房,成家立業」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所有的歲數都往後推十年?

元芳你怎麼看?

相關焦點

  • 令當代年輕人扎心的「三十而立」,古今不同,不用太焦慮
    認為人到了三十歲就必須應該有自己的事業,這樣的想法無疑是比較偏激的,畢竟三十而立可遇不可求。,所以孔子稱自己是三十而立,這個「立」指的並不僅是立業,還有立三觀,立思想,立人生價值。其實這是我們對古代認知的一個假象。眾所周知古代人口常常因為戰爭而經常忽上忽下,極不穩定,所以古人的生育年齡和結婚年齡都比現在的法定年齡普遍提前六至八年,放到古代的三十歲甚至都成為爺爺奶奶了,可現在不仍舊還有人單身?古代結婚生育早,一般可以在十五六歲完成,而後距離三十而立還有十幾年的時間用來發展自己的事業,亦或者考取功名。
  • 三十而立為啥變了三十而已?三十而立是理想,三十而已是人生!
    三十而立為啥變了三十而已?三十而立是理想,三十而已是人生!導語:電視劇《三十而已》正在熱播,火爆全網,已經成為茶餘飯後的討論熱點,發布朋友圈感慨紛紛的熱議話題了。「三十而立」是出自《論語·為政》,孔夫子的本意是指一個成年人到了三十歲前後應該建立自己穩定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做人做事的原則,並開始有所成。可以說,這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嶺。不過到了現代人眼裡卻不這麼認為了,所謂的「三十而立」不再是禮節之分,而特意要指三十歲時人要開始有所成就,特別是要求男人,30歲男人必須要有車有房,有一段婚姻,有一個或者一雙兒女。
  • 三十而立,二十呢?
    三十而立,二十呢?我們都知道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但是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古代平均年齡也就三四十歲的樣子,為什麼沒有20歲。在古代,二十歲的男人被稱為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 三十而立,所立者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將「三十而立」理解為:三十歲時應該有所立的事業,即立業。但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所要立的其實是德。
  • 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眾所周知,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雖然不是創辦私學第一人,可對教育事業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朱子語類」對孔子有著很高的評價「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更是誨人不倦。提到三十而立,很多人可能馬上會聯想到成家立業。意思為人三十歲時,應該已經組建家庭,事業上也應有所成就。如果達不到這些標準的話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甚至被看成沒有能力!實際上孔子講的「三十而立」不是這個意思!
  • 你真的理解「三十而立」嗎?那又做到「三十而立」了嗎?
    你真的理解「三十而立」嗎?那又做到「三十而立」了嗎?文/讀一點書三十而立從我們呱呱落地,慢慢學會坐、爬、走、跑,開始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知識,慢慢的通過學習,長大成人,在這些過程中我們總會聽到「三十而立」這四個字,腦袋裡面也總回想著這四個字,希望快速的成長。
  • 二十不惑 三十而立 捷達VS7三十而立版上市了
    二十不惑、三十而立,隨著電視局的播番,反映了當下現實生活,也引起了眾人的共嗚,生活中,人、車、居家生活和諧而居,而捷達VS7三+而立版也正式上市。其中,捷達VS7新車基於現款自動進取型升級而來售價12.18萬元。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天道成長:三十而立,立什麼?
    天道成長:三十而立,立什麼? 人生成長的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歷程均不相同,當年孔子也講了自己的理念,儒家講禮,《論語·為政》原文是這樣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三十而立解釋
    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源於《論語·為政》的成語(原文為」是"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之年是指「人到了三十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應該或者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比較明確的發展方向。」
  • 紅豆男裝長城系列,守護三十而立的你
    萬裡長城抵禦外敵侵襲,守護著中華文明,它已經不同於一般的物質文化,而是化作一種精神、鬥志與力量,經久不衰;而立之年的當代男性肩負著多方重任,逐漸成長為社會、家庭的中流砥柱,如同一道「長城」一般守護著家庭,在人生道路上開拓進取
  •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一張思維導圖掌握古代各個年齡的稱謂
    我們也常聽人說,三十而立,那麼究竟該「立」什麼呢?立,就是不動的意思,站立就是站著不動。所以字面意思是到了30歲就該不動了,不搖晃了。這種翻譯對也不全對,因為還少了前提。「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 《三十而立的男孩》
    那個小時候愛背電視廣告詞的男孩,如今已是三十而立。曾經的聰慧活潑,變成了如今的成熟老道,還外加幾分靦腆。他更把兒時的淘氣和嬌氣完全轉換成如今的勤奮和孝順!著實令曾經呵護他的人感到無限的驕傲。 九0,是一個時期的符號--滾滾的「打工潮」讓無數的孩子過早地離開父母的懷抱,他也不例外「留守兒童」的稱謂。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常常聽到,男人到了三十,應該有所成就了,那麼這個三十而立,到底指的是什麼?常見的理解是,一個人在三十歲了還一無所有,沒房沒車,沒事業,覺得這就是失敗的人生,但真正意義上的三十而立,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 三十而立,三十難立?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難以做到三十而立
    原本孔子在《論語》中曾提到過「三十而立」,立原本是表達樹立人格獨立的意識。但現在,男人的三十而立,已經轉變成了衡量一個男人是不是成功的標準-是不是事業有成,是不是有房有車?所以,現在男人壓力都很大,生怕自己30歲時候不能讓自己、父母、社會滿意。
  • 寫給自己的三十而立
    ——《三十而已》 最近,在《三十而已》之外又發現了一部講述年輕人的都市劇《三十而立》。剛看第一集就被劇情觸動,跟劇中的男主人公周樂天一樣,人到三十沒車沒房,唯一有的就是一份還算可以的工作。同時也與大多數人一樣,要有成家立業的壓力。這份壓力來自於自己、社會還有父母。"
  • 每日論語——三十而立的起源
    所以壓迫自己成長,卻突然想起來,何為三十而立,而又如何三十而立呢?面對30歲,你想過麼三十而立的起源——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原文是孔子對於自己一生中所處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
  • 三十而立,四十??
    三十而立,四十??習總書記高度評價深圳的發展成就多次為新時代深圳的改革發展把脈定向今天深圳經濟特區迎來了40歲生日真正標識成長的不是年歲而是成績深圳,不惑矣經濟改革的「涉水者」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 今日的迷茫,源自我們錯誤理解三十而立
    兩千年前,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流傳至今天,我們社會對於「三十而立」的理解就是人到三十要立業。這仿佛是當今社會的一條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