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本來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在現實中,它們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和諧,有時還處在一種劍拔弩張的狀態之中。
前些時,有家長在微信群裡叫囂,稱「我就退群怎麼了?」一句話,撕裂了老師和家長之間本來應該和諧共處的關係。而央視等中央媒體及時跟進,對報導中「教師讓家長批改作業」的情況作出明確的回應。許多省市因此出臺相關的政策,對這種情況集中發聲,堅決說「不」。
幾天前,還有家長在學校門前舉著「叫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的錦旗誇誇其談。一時間,網絡沸騰,人們紛紛指責教師不安心於教學,沒有事業心,似乎教師成了眾矢之的。
等到警方調查之後,卻發現這是網友擺拍——他這樣做只是為了贏得關注,獲得流量。但是,從一眾網友的過於熱情的關注教師來看,家長和教師之間還是存在著許多看不見的隱性問題,甚至可以說有著一些不能簡單解決的問題存在。也正因此,教育部在12月2日提出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努力構建家校協同育人機制,不斷提升家庭教育發展水平」的目標。
把家庭教育納入到學校德育教育之中,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設想,但是實現起來,恐怕並沒有這樣的簡單。原因很簡單,家庭教育涉及到每個家庭,而每一個家庭的受教育背景和教育觀念都不一樣,怎樣對家長進行教育,是一個不容易破解的課題。
儘管我們可以建立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途徑來加強和深化和家長的聯繫,但是想要對家長教育有目標,有效果,恐怕還必須要有檢測和考核的相關要求才行。而一旦有檢測和考核,家長還會不會參與恐怕就有些疑問了。因此,如何保證家庭教育在學校德育之下的實際效果,是學校必須要首先做到未雨綢繆才對。
把家庭教育歸攏到學校德育教育的旗幟之下,這是最合理的一種選擇。但是這樣的改變,對於學校是一個挑戰。儘管學校的教師很多,也都有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認知,但是深諳家庭教育的基本沒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為家庭教育安排專門的教師,並且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而在現實的背景之下,大學裡還沒有這樣相關的科目,人才問題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經費保障。儘管現在國家層面有許多活動,諸如,尋找「最美家庭」活動、五好家庭評選、家庭教育主題實踐活動等。但是,落實到學校德育這一塊,增加家庭教育這一塊,學校的經費支出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沒有相關的投入,要想讓這樣的政策在學校落地生根,恐怕有些勉為其難。
面對家校矛盾激化的局面,把家庭教育納入到學校德育教育之中,這樣的政策設置是科學而合理的,但是怎樣來保障這項政策的紮實有效地開展下去,恐怕還有很長的路去走吧。
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們就要風雨兼程。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家庭和學校和諧相處,攜手發展的局面一定會到來,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