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家父權」丨從形成到衰落,羅馬父權至上的家庭制度的演進

2020-12-17 小鴨侃歷史

眾所周知,古羅馬以其嚴密的法律系統聞名於世,而羅馬法中的私法更是尤為發達。

正是因為羅馬法過於矚目的成就,使得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古羅馬時期的家父權。

在羅馬早期家父權的行使範圍十分廣泛,權力也十分強大,幾乎不受什麼限制。

與羅馬相同的是中國古代早期的「家長制度」同樣強大,家父不僅掌握著家族的財產支配權,更是對家庭中輩分低的成員具有人身支配權。

儘管相似,但兩者的發展道路卻截然不同,中國直至被西方列強攻破國門時,中國古代的法制始終是以「家庭」為本位,家父的權威為核心,而西方的以個人為核心的法律體系是後來發展而成的。

01羅馬家父權是如何形成的?

家父權通常是指羅馬家父對其家庭成員在人身權利上的控制,以及對家庭財產的支配權。

家父權內容廣泛,主要是對家屬人身和財產方面的權利,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羅馬法之中,對於出嫁的婦女解除和原來家庭的一切關係從而轉變為屬於其丈夫的家庭成員之一,要服從自己的丈夫所具有的權力,就類似於當時與其公民結婚的外國的婦女變成本國的公民一樣。

「羅馬的家長對於他的家庭經濟範圍內的一切享有絕對的權力。」 ——馬克思

羅馬的歷史傳統促使家長權逐漸佔據了羅馬早期社會的重要地位,可以說羅馬的「家長權」是原始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父系家長權力殘留。

這種以父系血緣為基礎,以父系家長為核心的權利管理宗法制度,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主要特徵,而父系家長制度是父系氏族社會的重要權力組織形式,儘管父系氏族社會逐漸消亡解體,但其宗法早已滲透進當時的法律之中,並在此後的社會發展中依然保留著某種影響力。

羅馬家庭的歷史甚至比羅馬國家還要長,家長制家庭是羅馬社會的一個十分古老的組織形式,「在其他任何開化的民族當中,原始組織均不像羅馬家庭的組織那樣在歷史中持續那麼長的時間,並以如此特別的方式得到鞏固」。

羅馬的歷史中,氏族制度尤其古老,它在政務的管理,居民生活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羅馬人的氏族紐帶非常牢固,甚至是整個王政時期的基本單位,胞族和部落都建立在氏族的基礎上。

此後,隨著氏族制度的發展壯大,它發起了向羅馬國家過渡的鬥爭,這種鬥爭是平民和貴族間進行的激烈鬥爭,並導致了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革。

在羅馬國家的建立過程中,為了瓦解氏族制度,國家不得不動用家庭和家族的力量,最直接的形式就是把羅馬家父對其他家庭成員的人身支配權等權力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來抵抗氏族對個人的幹預。

同時為了削弱羅馬氏族的財力以減少其對家庭財產的幹涉,又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家父對家庭財產的支配權。

如此,羅馬家父權就在法律上獲得了對其他家庭成員的人身支配權以及對奴隸、房屋、土地等財產的獨佔權,使得家父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

羅馬國家雖然建立了起來,但羅馬家父權也保留了下來,同羅馬國家的興衰密切地聯繫在了一起,大有尾大不掉之勢。

羅馬國家早期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在模仿家族組織,國王就是「羅馬家長」的家長。

02羅馬家父權是如何演進的?

在羅馬早熟和歷史悠久的家庭組織中,家父權的發展進程也表現出了相同的特徵。

從羅馬家父權的演變的過程中窺見個人為了脫離家庭而經歷的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在羅馬早期,家父對家子的人身支配權不受國家法律的限制,家父可以決定家子的生死,甚至具有無限制的肉體懲罰權,家父還可以隨意更改家子的個人身份,決定家子的婚配。

如果家子對外人犯了罪,家父為逃避責任可以將家子移交給受害人;在家務方面,家父指揮全家的勞動,根據需求買入和賣出勞動力。

在當時的社會,除了宗教、習慣的約束和輿論壓力,家父的權力幾乎是絕對的。

到了共和國時期,國家試圖限制「家父權」的權力,這通常藉助於檢察官,檢察官的權力是不特定且具有道德性,以此來限制「父權」,護民官有時也涉及此領域。

在帝國時代,對家父權的限制更進一步,家庭犯罪家父的無限懲罰權變成了民事高級官吏審判的權利,羅馬統治者甚至對濫用「家父權」的行為進行懲罰。

經過羅馬統治者的努力,到了公元2世紀時,家父只是擁有對家庭成員的一般懲戒權,如果要對家子進行重罰必須要移送法院,通過法院審判後才能進行重判。

然而,從總體上看,直到古典時代終結時,「父權」仍未受到否定。

在當時的社會時期,所進行的勞動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但是家庭財產只屬於家父,他對家庭財產的支配權是至高無上的,可以隨意處置房屋、奴隸、土地等財產,不僅如此,家子取得的任何財產也必須要交給家父支配,對家父財產權形成突破的是「特有產」制度。

特有產起初是家父給予家子的一小類財產,家子並不成為其主人,只擁有和經營這一類財產。

隨後,軍役特有產制度是對特有產制度的一項重要突破,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國家為了增加兵源創立了該制度。

該制度規定家子在服役期間取得的獎勵、軍餉、分得的戰利品不用上交家父,本人可以自行使用和處置,直到優士丁尼時代,家父的權利也沒有真正被消滅,只是被家子獲得的處分權分散了一點。

因此,在羅馬國家和法律的形成過程中,家庭組織曾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上層建築始終要適應經濟基礎,於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家長權逐漸衰退並退出了歷史舞臺。

03羅馬家父權為何走向衰落?

羅馬家父權的衰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

首先是社會經濟方面,羅馬的商品經濟發達,以商品生產和交換為核心,這就需要當事人具有平等的地位以及處理商品的自由。然而家父對財產的獨佔和對家庭成員的人身束縛使得商品交換無法順利進行。

為了解決這一困局,家父將一部分財產交給家子打理,就是我們所說的特有產制度,這一制度初步打破了家父對家庭財產的壟斷。

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家子的「用益權」逐漸擴大成了所有權,最終商品經濟削弱了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個人開始成為民事法律考慮的單位。

第二是政治制度方面,隨著國家權力的加強,國家權力和家父權之間的矛盾不斷顯現,國家和家父開始了爭奪家子控制權的戰爭。

當時的國家不斷拓展「軍役特有產制度」,使軍人逐漸擺脫了家父的控制,此後這一制度的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增強了國家對公民的控制。

此外,羅馬的對外擴張政策也加速了家長權的衰落

最後在其他方面,家父權的衰落也與其他社會制度和傳統習慣等有著密切的聯繫。

首先是羅馬的婚姻制度,主要有「無夫權婚姻」和「有夫權婚姻」,羅馬早期「無夫權婚姻」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客觀上有利於維護家父權,此外,羅馬原始氏族制度傳統也為家父權的衰弱提供了「助力」,羅馬家父權只針對私權而不涉及公權,家庭成員在公權方面並不受控制。

家中的孩子到了年紀可以行使選舉權,可以無需家長的同意擔任公職,不再受血緣關係的支配。

總而言之,家父權的徹底衰落是在近代資本主義法制改革下完成的

但是導致羅馬家父權衰落的各種因素在羅馬時期已經開始孕育,隨著後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興起,家父權衰落的進程一發不可收拾,最終衝破了束縛,並且建立起了以個人權利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法治體系。

參考歷史文獻:

《通史》

《羅馬史》

《年代記》

《歐洲中世紀史》

相關焦點

  • 從母權到父權的轉折,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雖然英美人類學與巴霍芬關係密切,但直到1973年,曼海姆(Ralph Manheim)才為英語學界提供了《母權論》的英譯本,還只是一個節譯本,全譯本到2007年才出版。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正是曼海姆譯本的中文轉譯本。生活在神話中的巴霍芬,既不是一個古典學家,也不是一個人類學家,而是一個法學家。
  • 父權制度應該存在嗎?
    這個命題放在我的備忘錄裡大概四個月了,從今年夏天某個普通夜晚的一點思緒,具化到一行文字,終於在今天下定決心把它變成一篇文章。     構思這篇文章的具體標題的過程,確實花費了我不少時間與精力。主要目的在於想列出一個嚴謹、符合現實與歷史,而又想儘量少地引起爭議的標題。其中糾結主要在於父權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與」歷史合理性「問題。
  • 「剩女」的產生,婚姻家庭領域的父權制度的影響
    父權社會將家庭外的勞動看作是社會生產,家庭內的勞動看作是個體的和私有領域的生產。如今主流文化幾乎完全延續了父權文化的兩種生產價值。「女性根據自己在物質生產中的社會價值建構了理想的婚姻模式,而時下的婚姻家庭文化相對物質生產文化變革滯後,『剩女』們對婚姻家庭文化變遷的滯後性認識嚴重不足。
  • 崇尚父權的古羅馬貴族,才不是你以為的紳士
    古代人物的現身說法,加上評述者的現代視角,構建了生動有趣的古今對話,當馬爾庫斯講述的時候,我們仿佛親臨現場,體驗到了古羅馬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著他們如何娶妻生子,如何爬上雲端,如何縱情享樂……而通過傑瑞·透納的評述,我們能更客觀地看待那段歷史,從典籍和史料中,找尋歷史上的真相。這樣的講述方式,既生動有趣,又增長見識,能大大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
  • 4個鮮為人知的古羅馬傳統,父權在當時廣受尊崇,婚姻制度是亮點
    羅馬父權,這是古羅馬時期最廣泛最嚴謹的傳統之一,它極大的影響的當時的法律,在當時父權被認為是最高的權利,父親的言論也是不可爭辯的,任何孩子都不能違背父親的意願;其中最不可思議的便是,一個父親還有權管束他的任何子孫後代,只要他在世,他便是整個家庭的最高領導人,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領導權。
  • 《愛回家》最新劇情差強人意,過度強化羅樂林父權至上的專制主義
    雷公一出場就是反派設定,他說從安排雷珍妮嫁入龍家時就是自己復仇計劃的一環。只是,最重要的部分還被編劇藏著,就是雷公究竟為何這麼恨龍敢威。目前只知道和龍力蓮的母親有關,但具體如何就還未知。但這部分劇情裡,卻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地方,就是過度強化龍敢威這種父權至上的專制主義。劇情以龍力士為龍敢威受苦受累,還樂此不疲的故事來展現這種親情,但無形中卻把龍敢威這種父權至上的形象過度強化。龍敢威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子女,認為子女必須無條件百分百為自己。這是龍敢威一直以來的角色設定,目的是服務於龍力蓮和龍力士的公司爭鬥。
  • 《愛回家之開心速遞》1042集:過度強化羅樂林父權至上的專制主義
    雷公一出場就是反派設定,他說從安排雷珍妮嫁入龍家時就是自己復仇計劃的一環。 只是,最重要的部分還被編劇藏著,就是雷公究竟為何這麼恨龍敢威。 目前只知道和龍力蓮的母親有關,但具體如何就還未知。 其實這部分劇情不難處理,關鍵是陳偉琪何時才能歸來。
  • 羅馬法:羅馬人到底牛在哪?
    但要是倒退回到古羅馬,你還可以有別的選擇,羅馬法會還你一個公道。羅馬法:羅馬從一個小城邦發展成為一個大帝國,一千餘年中所使用的法律系統。從形式上可分為習慣法和成文法。從適用範圍可分為公民法和萬民法。從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可分為公法(國家利益)和私法(個人利益)。在各個文明的初期,往往是由氏族部落中比較能打的來坐天下,他們往往成為世襲的貴族。
  • 《傲慢與偏見》:淺談十八世紀末英國父權制度下的女性主義覺醒
    創作背景作者簡·奧斯汀出生在十八世紀末英國鄉村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那時正是英國資本主義的上升時期。在父權階級制度下,女性被剝奪各種發展機會,無論在家庭中還是社會活動中都無法實現自己的意志,進行自由選擇。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帶動的不僅是經濟的發展還有人們對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 戴錦華、王銘銘、吳飛:人類歷史中的女性、家庭與社會
    梅因對婚姻和家族制度的興趣,對史前時代的假想,對文明進化的肯定,都為母權論的人類學家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他對希臘、羅馬古代歷史的想像雖然仍然在父權制的框架之內,但他從文字材料推測到更古老的制度,從法律制度與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的關係思考人類歷史的發展,而且還在比較法的視角下,將他在希臘、羅馬所看到的現象推進為全世界各個文明的普遍模式。在這個意義上,梅因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
  • 拆除父權違建:我要從母姓!丨社論前沿
    命名從來都不是個人或個別家庭的私事,因為每個人在法律上的存在,都以名字作為表徵。特別是在戶口的出現、戶籍登記制度建立之後,法律對於名字的管制、政府對於命名的控制就更加密切且全面了。法律與國家對於名字的管制與控制,既是性別的,也是國族的。控制姓名製造了特定父系認同的表徵,同時也製造著母系的失憶。在臺灣姓氏自主法令頒布後曾有立法委員這樣談到:子女從母姓是解構父權社會的最後一根稻草。
  • 《姜子牙》與「封神宇宙」的父權秩序
    影片未完時,《姜子牙》給人的驚喜,在於姜子牙之為長子,對神界/父權的質疑與反抗,在於姜子牙對小九之為女性的包容和關愛,成為她精神上的新父親。然而,結尾隱伏著的強大師祖令人心生遺憾,不是姜子牙,而是師祖懲罰了師尊。於是,姜子牙對父權的抗爭被完全否認,父權秩序以一種超穩定結構存在著,且繼續指認女性為「狐狸精」並殺之。《姜子牙》不是一部獨立表意的電影。
  • 清朝初期一夫多妻制度,父權在家庭中是多麼重要?
    我們知道,贖刑乃是對較輕一級犯罪的到法律的懲罰。那麼,妻子怎樣才算作是悍呢?懲罰,而且贖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皇帝的恩據王子今先生考證,丈夫若言及「妻悍」是不需要典,尤其是針對官吏或特權階層的時候,那麼棄市太多具體證據的,可見丈夫可以藉口「妻悍」,隨意與贖刑孰重孰輕一看便知。丈夫地位高於妻子,對其拳腳相加,甚至棍擊棒打,施展家庭暴力而根連帶地其父母亦同樣高於妻子父母的地位了。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羅馬的衰亡是腐敗還是腐化?分析兩者之間的同與異羅馬作為當今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法治源頭。羅馬也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其中對於羅馬帝國如何衰落的問題,一直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以及外族入侵,政府的貪汙腐敗等各個方面論述了羅馬衰落並滅亡的原因。
  • 父權是如何傷害男性的?丨他的故事【內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性別教育資源】
    作者:熊珂偉丨排版:熊珂偉圖片:Unsplash, Pexels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在我們找到足夠好的世界前,可以試著先去修正現有的世界。不過首先,我們得找到一個起點——即使這個起點不那麼完美。有一個男孩成長在一個「傳統」的一夫一妻家庭中。
  • 【北外福柯導讀】崔靖 | 父權社會中女性的過度自我凝視
    福柯在《規訓與懲罰》的第一章開篇中說道,權力通過各種機構和技術來施加日益溫和的懲戒來達到控制肉體的效果的時候,我聯想到父權社會下男性審美通過各種渠道對女性進行影響,最終引起女性過度自我凝視,這是否也是一種父權制基於男性審美下對於女性身體的控制。
  • 希臘文化走向衰落,羅馬文化接著走下去
    該時代一直延續到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於公元前30年徵服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埃及託勒密王朝為止。希臘化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匯。希臘傳統傳播到近東,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希伯來以及波斯的傳統,尤其是宗教信仰,則滲透到西方。封閉的城邦制地域主義為開放的世界主義所取代,相應地,也逐漸形成一種希臘化的世界性文化。
  • 論漢朝奴婢和羅馬奴隸的地位比較和社會價值觀異同
    前者的力量,包括約束統治者們的動機,對形式上毫無權利的服從權力者有利,例如奴隸,因此,他們的狀況在東方地區受傳統約束的父權家長制的統治下,得到的保護要比例如在迎太基—羅馬的種植園裡奴隸的狀況基本上要強得多,後者是理性的,不再受傳統約束的利用的對象。」
  • 古代羅馬文化形成的歷史環境
    北部波河流域是富饒的衝積平原;東部狹長地帶南接阿普利亞高地,適於畜牧;西部山勢漸趨平坦.形成伊達拉裡亞、拉丁姆和坎佩尼亞平原,宜於農耕;南部沿海地區也適於農牧業;與半島南端隔水相望的西西里島,尤以盛產穀物著稱。與希臘相比,這樣的地域條件更有利於農牧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