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速讀:心理學視角下解析「強迫症」行為

2020-12-16 佳人在哈佛

強迫行為是指一個人感到「被強迫」或被迫一遍又一遍地做的行為。雖然這些強迫行為可能看起來是非理性的或無意義的,甚至可能導致消極的後果,但經歷這種強迫的個體感到無法阻止他或她自己重複做同一件事。

Compulsive behaviors are actions a person feels driven or compelled to do repeatedly, even if those actions appear to be irrational or pointless.

強迫與上(成)癮不同,上癮是對某種物質或行為的物理或化學依賴。

A compulsion is different from an addiction, which is a physical or chemical dependence on a substance or behavior.

強迫性行為可以是身體上的行為,比如反覆洗手或囤積物品,也可以是心理上的鍛鍊,比如數數或記憶書籍。

Compulsive behaviors can be physical acts, like repetitive hand washing or hoarding, or mental exercises, like counting or memorizing books.

有些強迫性行為是一種叫做強迫症的精神疾病的症狀。有些強迫性行為在極端情況下是有害的。當原本無害的行為變得如此消耗以致對自己或他人產生負面影響時,它可能是強迫症(OCD)的一種症狀。

Some compulsive behaviors are symptomatic of the psychiatric condition calle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強迫與成癮

強迫和成癮是不同的。前者是對做某事的強烈欲望(或生理需求),而成癮則是對某種物質或行為的物理或化學依賴。重度上癮的人會繼續他們的成癮行為,即使他們知道這樣做是對自己和他人有害的。如:酗酒、濫用藥物、吸菸和賭博可能是最常見的成癮例子。

強迫和成癮的兩個關鍵區別是快樂和意識。

快樂: 強迫性行為,例如那些與強迫性精神障礙有關的行為,很少會導致快樂的感覺,而上癮通常會。例如,強迫洗手的人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樂趣。相反,上癮的人「想要」使用這種物質或從事這種行為,因為他們希望享受它。這種對快樂或放鬆的渴望成為成癮自我延續循環的一部分,因為當一個人無法使用這種物質或從事這種行為時,他就會遭受戒斷帶來的不適。

意識: 強迫症患者通常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並為自己沒有邏輯理由這樣做而煩惱。另一方面,上癮的人往往不知道或不關心他們的行為的負面後果。

Awareness: People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are typically aware of their behaviors and are bothered by the knowledge that they have no logical reason for doing them.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with addictions are often unaware of or unconcerned about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典型的成癮否認階段,個體拒絕承認他們的行為是有害的。相反,他們只是「玩得開心」或試圖「融入社會」。「通常情況下,醉酒駕車被定罪、離婚或被解僱會讓上癮的人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現實。

Typical of the denial stage of addictions, the individuals refuse to admit that their behavior is harmful.Instead, they are 「just having fun」 or trying to 「fit in.」 Often, it takes a devastating consequence like a drunk-driving conviction, a divorce, or getting fired for persons with addictions to become aware of the realities of their actions.

註明:圖片及英文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告知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國際大師課 | 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OCD)
    此次課程源發於中國心理學會在國內長期推廣、王建平老師授課的《認知行為治療(CBT)連續培訓項目》,是在CBT大框架下,為學員提供的一次針對性更強、更加系統深入的學習內容。(主題: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摘要 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思維及強迫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精神障礙,其患病率約為1-3%。
  • 克服強迫症,來讓「行為療法」一步到位
    可是在我們的浩翰如煙瀾的各種病症中,還真的有這麼一種病,就是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在臨床表現中,強迫症並不少見。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強迫症患病率為百分之一。在1982年,中國曾經收集了12個地區的人口來進行測試,發現中國強迫症患病比率為百分之零點三,實際人口約500萬到一千萬,年輕人患病比老人多,男性患病比女性多。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採用何種方法才能讓患病人士克服強迫症呢?如何才能夠擺脫這種臨床症狀呢?其實心理學裡有這麼一個方法,叫做行為療法。
  • 心理學:如何告別「晚睡強迫症」
    所有的強迫症,都是有一種「控制不住」的感覺的,而且,都會讓人不舒服,想要改變又無能為力。晚睡,作為一種新型的強迫症,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不同人群那裡。小編自己,也曾經陷落到「晚睡強迫症」的惡性循環中。每天都後悔自己又拖來拖去,拖到那麼晚,熬的身體都不好了,頭暈頭疼,白天上班沒精神,注意力差,記憶力減退。發誓明晚要早睡。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作者:新雨流泉壹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與正常人相比,強迫症病人不能按照個人意志結束消極想法(如果病人只具有強迫思維,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認知治療;如果病人具有功能獨立﹝非強迫思維推動)的強迫行為,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行為治療;如果病人合併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則要聯合認知和行為療法即認知行為療法。
  • 強迫症治療
    可能在你還不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你已經患上強迫症了。在心理學中,「強迫」一詞的含義是指個體意識到來自自我的一些觀念、行為、意願甚至情緒是不必要、不合理的而又無法自我控制的。當自我的這種強迫和來自理性的自我反強迫導致的心理衝突引致當事人痛苦、焦慮,日常生活工作受到影響,長時間不能自我緩解時,強迫狀況已到精神障礙的程度,謂之「強迫症」。
  • 國際大師課 | OCD 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思維及強迫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精神障礙,其患病率約為1-3%。強迫思維是指反覆出現的闖入性的想法、意象或衝動,會引起個體顯著的痛苦,比如生病或變髒的想法、傷害家人的意象等。強迫行為是指為了減少強迫思維引起的痛苦而實施的重複行為,例如過度地洗手、檢查爐灶門鎖或過多地向他人(如,精神領袖)尋求確認。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八﹞神經行為療法
    ﹝教育﹞自我療法是新近兩種效果很好的關於強迫症的療法。這兩種療法的最大特點是,治療師繞開認知-行為療法中針對強迫思維的蘇格拉底式辯論和認知重塑技術,以關於強迫症的神經生物學原理和大腦功能成像的心理教育取而代之,並逐漸將「強迫症狀是一種大腦功能和化學物質失常的表現」等信念內化到病人心中。
  • 心理學:了解了強迫症這2點原因,你就能戰勝強迫症
    1、人都有強迫傾向 強迫症患者心中最大的願望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頭腦裡再也不要出現一絲的強迫觀念了。這個想法雖然是美好的,但同時也是危險的,因為沒有一絲的強迫觀念是完美主義的想法,它會為你以後從強迫症的旋渦裡走出來埋下一個隱患。
  • 心理學: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屬於一、強迫症的表現強迫觀念強迫懷疑:對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反覆懷疑,如反覆檢查是否關好門窗、是否忘記帶鑰匙;強迫性窮思竭慮:明知毫無意義,卻反覆思索一些無意義的事,如為什麼太陽不是方的?強迫聯想:患者腦海中聽到或看到某一觀念或一句話,便自然而然地想到另外一件事物;強迫回憶:腦海中反覆出現經歷過的事;強迫計數:對可以計數的物品強迫性計數,如計數路人。
  • 強迫症患者是神選者——小析強迫症狀的積極性轉換
    這其中有的人的確患有強迫症,但也有很多人只是有強迫症性的行為。那麼強迫症到底是怎麼定義的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強迫症的患病率並不高,在1.1%——2%左右,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社會的變化,帶給人們的焦慮因素也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廣,所以強迫症的發病率也有所增高,有些所謂的強迫症其實就是內在的不安全和不自信帶來的一種軀體上的行為。現在社會發展對人的壓力也大大加強,很多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或疾病也隨之而來。
  • 患有強迫症會有哪些表現?揭秘10大強迫症行為表現
    揭秘10大強迫症行為表現,看看你中了幾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強迫心理,這種大眾口中所說的「強迫症」很多時候還混雜著對乾淨整潔的略偏執追求。強迫症患者會出現強迫性想法和衝動或強迫性、重複性行為。有些患者同時有強迫性觀念與強迫性行為。  強迫症並不是指咬指甲等習慣或總是有消極想法。該病會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人際關係,讓患者無法過正常的生活。
  • 囤積、手機、潔癖,強迫症的三大「分身」
    對此,醫學心理學專家表示,這三類人看似各不相干,其實都有不斷重複的行為,這有可能是患有強迫症的重要「信號」,即以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礎特徵的一類神經症性障礙。你有沒有這樣的習慣:不論是小擺件、舊報紙還是麻布條,哪怕已有十餘年沒用過,仍堅信它總會用得上,遲遲捨不得扔掉?如果確實有以上這種情況,或許你已經得了輕微的「舊物囤積症」,醫學心理學稱之為「囤積強迫症」。
  • 原來這是強迫症行為,你也深受其害嗎?
    這樣的強迫性行為,練就了我堅持不懈、非常有韌性的特質,有利於我去完成生活、學習、工作中很多需要細緻、耐心、堅持的事情。就如在家我會定期一絲不苟的打掃衛生;學習上對於有難度題目我會反反覆覆用我所知道的方法一遍一遍的去解題,直到實在沒有辦法才去請教別人。
  • 自閉症刻板行為和強迫症有什麼區別?
    強迫症是個與青春期相關的話題,不過,既然談到自閉症的刻板行為,那就讓我們好好地來讀一讀馮斌的這二篇譯文吧。請問這是新冒出來的行為是強迫症症狀呢還是他一直具有的自閉症刻板行為?專家答:有些精神類障礙,如強迫症之類的,是可以和自閉症共存的,而且這些症狀相互混在一起,有時候很難去把它們分辨開來。
  • 強迫症=刻板行為?星孩的刻板行為要不要阻止?
    自閉症兒童把小汽車排成一排,這是一種強迫行為,當有人打亂了小汽車的順序時,孩子可能會以一種機械式的強迫行為將其復原,所以這也是不少星爸媽們、同時也是這位家長的疑惑地方:孩子這些行為,到底是自閉症的刻板行為還是強迫症,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又該如何區分?是強迫症還是刻板行為?
  • 不要沒事說自己強迫症,真正的強迫症越想擺脫越痛苦
    常見強迫行為可以分為:清潔行為(cleaning/washing compulsions):這類強迫症會反覆洗手或洗澡,而且就算洗乾淨也不行,最誇張的可以洗手或洗澡把自己的皮洗掉一層。為何會產生強迫症?2015年,BBC紀錄片《強迫症:心魔》展示了當下強迫症的部分研究成果。強迫性神經症與大腦中的基底神經節密切相關,該部位的功能類似於計算機伺服器和濾網——它負責接收不同腦區的信息並作出反饋,以協助篩選人們矛盾的想法和行為。
  • 非藥物治療強迫症的方法有哪些?
    強迫症(OCD)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以強迫觀念、強迫行為或強迫衝動等強迫症狀為主要表現。強迫症患者反覆出現同樣的想法或行為,明知不合理或過分的,但難以控制和擺脫,需要順從不合理的想法或行為,完成後可減輕痛苦。一般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或動作。
  • 溫故|少見多怪、大驚小怪、見怪不怪與強迫症
    ,其實,強迫症患者的強迫症狀特別是強迫思維形成過程以及相應的焦慮反應何嘗不是患者的少見多怪和大驚小怪引起的呢?而那些後來發展為強迫症患者的人,則可能因為在其幼年期和童年早期的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不良認知模式教育的影響下,對主觀體驗特別是異常體驗的關注程度遠遠大於對其他外部世界事物的關注程度,以致在他們出現強迫思維體驗時,過分關注這種轉瞬即逝的心理活動,甚至會以為只有自己才出現這樣的現象,而且在相應焦慮的催化下,其關注程度與日俱增,導致他們這樣的現象和體驗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 強迫症就是反覆檢查重複行為?關於強迫症你還需要了解這些
    important}強迫症是以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本特徵的一種神經症性障礙。強迫症在精神科患者中佔0.1%~0.46%,在一般人口中約佔0.05%。雙卵雙生子的患病一致率為27%~49%,提示強迫症與遺傳有關。
  • 完美主義孩子的焦慮,小心強迫症
    這就是我們日常遇到的強迫症情況。通常我們認為強迫症就是極端過分地擔心或關注某件事,可在心理學中,強迫症被定義為「強迫觀念」,強迫症患者為了避免遭受強迫觀念的侵擾,需要某種行為來平衡自己觀點。患有強迫症的人,往往會對以上這些無法自控、令人不快和擔心。而實際上他們自己也不喜歡受到這種想法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