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77級:難以複製的一代傳奇

2021-02-18 麥子熟了

「特想掐自己一下。」回憶起當年的那一天,查建英爽朗地笑出了聲兒,

「感覺自己前一天還在地裡幹活呢,怎麼第二天就成大學生了,還是北大!」


29歲的楊迎明沒有她這麼好的心情,鎖上家門的時候,他甚至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苦惱。

恢復高考前,他已經在北京市文化局工作兩年,成了家,還有了一個女兒。

「高考只是試一試,沒想到真考上了,通知書下來的時候,覺得這是一件挺麻煩的事兒,生活的慣性一下子被打破了。」


身材高大的他拎著簡單的行李走進32號宿舍樓,發現自己所在的班級絕大多數都是北京人,大家很快熟絡起來。


葛兆光一覺醒來,就先聽到了走廊裡咋咋呼呼的北京話。他坐在床上發了一會呆,定睛看了一眼周遭,誰也不認識。


他是前一天晚上從北京站被學校直接拉到32號樓的。一個人從貴州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咣啷咣啷的火車上,老母親手捧著錄取通知書欣喜若狂的樣子總在眼前浮現。


如今,自己真的已經到了這個將要改變命運的地方。

「但是未來究竟會怎樣,在哪裡,那時候並不清楚。」 


他們的入學檔案上都寫著北京大學中文系77級,但分屬於3個不同專業,查建英是文學專業,楊迎明是新聞專業,葛兆光則是古典文獻專業。


1977年冬,關閉12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全國共有570萬考生參加冬季高考。


其中絕大多數考生報考了文科,北京大學中文系是這些考生心中的太陽。


《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是當年高考的作文題目,對於查建英他們這些考生來說,那一年他們的確是在「戰鬥」。

在北大讀書期間的查建英。


查建英在京郊中阿人民友好公社下辛堡村二隊插隊,「曬得特別黑,完全像村裡人一樣了」,農忙的時候,天不亮就起來,在地裡一直幹到什麼都看不見才收工。

「膠鞋被鐮刀砍破了好幾次,機械勞動,人都木了,腳趾頭割破了都意識不到。」

最累的時候,她連續幾個月不來例假。

葛兆光「戰鬥」在貴州,在一個小縣城的供銷社當工人,常常下鄉跑收購。1977年秋天,他從收音機裡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第一反應是「不敢相信」,直到忙完秋收採購,從鄉下回到縣城,才得到確認,真的要恢復高考了!」


他1960年代初跟隨父母從外貿部下放到貴州,「一家人的生活境況很差。那個年代沒有人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憧憬。」恢復高考,像是晦暗人生裡照進一道光。


「也沒敢抱太大希望,我只念完了初中,差得太多了!」


填報志願的時候,十幾歲的查建英只想念自己喜歡的專業,「我就想當作家,3個志願,我都填跟這個職業相關的。」

於是她填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葛兆光時年27歲,明白人生可能已沒有太多機會,「數理化完全補不上來,只能學文科,能上北大中文系當然最好。」

結果,北大中文系在貴州只有古典文獻專業招生,「沒有那麼浪漫,不是你想學什麼就能學什麼。」

葛兆光和陰法魯先生在頤和園。

古典文獻專業是幹什麼的呢?當時葛兆光完全不知道,「就知道肯定是讀古書的。」


楊迎明進北大,比他們都曲折。


因為當兵時做過文書和宣傳幹事,他報了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第一批錄取結束後,他沒收到通知,

「以為人生就這樣了,當時婚也結了,孩子也有了,沒考上就沒考上吧,繼續過日子吧。」


過了些日子,忽然又來消息,說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要擴招。本來已經平靜的生活又激蕩起來,有一天,居然真的收到了錄取通知書,於是忙著安頓老婆孩子,辦理離職手續。


進校之後,他才知曉整個事情的原委。中央各新聞單位10年少有新人,首批招生結束後,他們強烈要求學校擴招。


主管當年新聞專業招生工作的秦矽老師今年已經79歲高齡,老人回憶說,系裡接到張龍翔先生(時任北大副校長、主管當年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聞專業擴招40名學生。


「張龍翔思想很開明,特別強調不要太左,不要因為某些學生家長的一些所謂的歷史問題,影響正常招生。」


查閱考生檔案時,秦矽發現有些學生單論分數的話,「第一批就該錄取了」。但是因為「祖父在臺灣,父親是右派」,或者「家裡『文革』中的問題還沒弄清」等等原因,檔案被擱置一邊。


「還有的學生檔案裡竟然放了很多他父親的東西,我們在最後錄取的時候,把這些東西都拿出來了。沒必要搞這些。」


當年已經28歲的女考生劉鴻,孩子已經5歲了,雖然分數過線,但是第一批並沒有被錄取。得知秦矽和趙賾兩位老師在崇文門一家小旅館查看檔案,進行第二批錄取,她從所在工廠騎車找到趙賾, 

「她就說,這是她人生最後一次機會了,請老師給她這個機會。」

「一個女同志,28歲的年齡,又有孩子了,這一年不錄取她,下一年她參加考試的難度會更大。」就這樣,劉鴻成為北大77級新聞專業的老大姐。


秦矽老師說,當年北大招生要求年齡在30歲以下,據他回憶,新聞專業70名學生中沒有超齡的。 

查建英則記得文學專業年齡最長的葉君遠比自己大了14歲,考試那年31歲,轉年入校已經32歲了。「我們都特尊敬他,叫他老葉。」

上大學時楊迎明已經成家。


大學生活就這樣開始了。1978年入校,1982年畢業,77級學生與整個中國社會共同感受著思想解凍、理想重建的衝擊。

「剛進校那會兒,教材還沒來得及更新,『文革』之前的東西、『文革』期間工農兵學員的東西,交織在一塊兒。」


教學內容雖未正本清源,北大課堂的自由之風已經恢復。


包括楊迎明在內的年齡較大的學生,老師允許他們端著茶缸子上課,「坐在後面,上課還可以抽菸」。


頭兩年,文學專業和新聞專業在一起上基礎課和公共課。77級文學專業裡有陳建功、黃蓓佳、王小平等一批入校前就小有名氣的「業餘作者」。

他們不僅是本專業同學心中的榜樣,對於新聞專業,乃至古典文獻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也是校園明星一級的人物。    


葛兆光笑言文學、新聞兩個專業的學生當時在校園出盡風頭,「文學專業都是作家、詩人,飛揚跋扈,走出來臉都朝天看。新聞專業每個人都整得像世界各大通訊社的大記者。」


而古典文獻專業的人被戲稱為「出土文物」,用楊迎明的話說,

「很安靜,3個專業的男生同住一棟樓,他們專業的幾個宿舍永遠沒有聲音。」


文學專業49人,新聞專業洋洋70人,葛兆光所在的古典文獻專業男生14名,女生5名,是名副其實的小專業。

「這個專業還特別怪,4年才招一次生。」上無師兄師姐,下無師弟師妹,古典文獻的學生當真成了邊緣人群。


1982年畢業的時候,他們專業19人中半數以上考上了研究生,這個消息著實把其他專業的同學「震」了。


剛剛在復旦大學就任文史研究院院長的葛兆光說,當年北大古典文獻專業的本科教育模式極其合理,「可以說是文史哲教育的理想路徑。」


「我們的功課很紮實,文學課跟中文繫上,歷史課跟歷史繫上,上哲學課到哲學系去。」


古典文獻專業課的教授,個個大名鼎鼎。

北大古典文獻專業創始人之一陰法魯先生(2002年去世)、長於唐宋遼金史研究的鄧廣銘先生(1998年去世)、專攻甲骨學與殷商史的裘錫圭先生、精於古代歷史文物鑑定的史樹青先生等等,都曾親自給他們上課。

「老師們也憋了10年沒好好給學生上課了,特別有熱情。很多有名的先生甚至常常跑到我們學生宿舍去,兩腿往床上一盤,就講開了。」


學生的刻苦和自覺至今為先生們稱道。查建英到現在還記得班裡有個叫宋紅的女生,「有名地用功,天天在樓道裡,一直看到半夜。」


圖書館,是比課堂更吸引他們的地方。

新聞專業當時屬於保密專業,學生得到特許,可以查看一些外刊,甚至被允許到總參三部禮堂觀摩當時所謂的「內部影片」。


「文革」時期關閉的外國小說閱覽室被打開,允許普通專業學生本室閱覽,但不可借出。禁書開禁,人滿為患。


查建英和好朋友王小平幾乎天天泡在那裡,「好多世界名著都是在那裡看的」。都是大部頭,常常是看到關鍵時刻就要閉館,回到宿舍惦記得不行,第二天再去。

「我特羨慕王小平閱讀速度快,一會兒就看完一本。我慢死了,特著急。」  

葛兆光的目光不僅訂著學問,也盯著外面的世界。


1979年文學社遍地開花,全國各地大學都興起辦報、辦刊的熱潮。楊迎明他們新聞專業辦了一張《實報》,取新聞報導要「實事求是」之意,出了5期,以新聞評論為主。


從第一版到最後一版,從報頭到版花全是手寫,全班同學的筆跡在上面都可以找到。


主筆孫冰川被稱為「辣椒主筆」,國際國內的大事小情沒有他和同學們不敢評論的。


楊迎明還參與了北大五四文學社社刊《未名湖》的編輯,「我們新聞系的幾個人負責校內新聞和時評部分。」


查建英和另外兩個文學專業的同學參與了《未名湖》文學部分的編輯。「忙極了當時,我們文學專業有本刊物叫《早晨》,還有一個全國大學生的聯合刊物《這一代》,再有就是《未名湖》,我都參與了。」


她在《未名湖》編輯部約見了師弟劉震雲,

「他當時寫了一個小說,題目我忘掉了,寫農村生活的,寫得特別棒。王小平覺得還需要修改,我倆就挺當事兒的把他約過來談。」


多年之後,劉震雲還記得兩個小師姐煞有介事地指導自己創作的情形。


這期《未名湖》封面全黑,「有意跟當時到處紅彤彤的氛圍反著來,顯得我們在思考。」 

除了劉震雲的處女作,還發表了一篇校外來稿——史鐵生的《午餐半小時》。


「寫的是一個殘疾人真實且艱難的生活,好像還發了北島的《幸福大街13號》,寫一個瘋人院裡不為人知的故事。」


而為了見北島和芒克,查建英和王小平大冬天騎自行車進城,去參加「地下詩會」,凍得眼睛眉毛上都是霜,大半夜再騎回北大。

1981年北京大學學生競選。王文瀾攝

他們對國家社會、民生時事充滿了熱情,對自己的大學生身份無比自豪。

「甭管誰出門,都別著校徽。北大的人戴校徽,其他學校的人也都戴,走在街上,人們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樣。」


1981年,77級學生三年級,發生了兩件大事,隱藏在內心的激情潛流得以迸發噴湧。


第一件與體育有關——1981年3月20日深夜,廣播裡傳出好消息:中國男子排球隊在世界盃排球賽亞洲區預賽的關鍵一戰中,先輸兩局,後奮起直追,連扳三局,終以3比2戰勝當時的南朝鮮隊,取得參加世界盃排球賽的資格。


北大校園一片沸騰,學生們不約而同地湧出宿舍樓,人越聚越多,最後大家索性把掃帚點著當火把,跑到現在的中關村一帶遊行。

「當時大家都非常激動,都在喊『祖國萬歲』、『中國萬歲』,忽然有人高喊了一句,『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馬上大夥就跟著一塊兒喊起來,當時那樣一句話特別能表達出我們的心情。」


喧騰中,大家沒有留意是誰第一個喊出這句口號的。沒曾想到,這句口號迅速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最強音。


多年之後,在《中國體育報》工作的楊迎明特地為它做了一番調查考證,最後確認首創者是北大中文系文學專業的劉志達。


同一年,北大舉行校內競選,各系紛紛推舉候選人參選海澱區人大代表。

「學校裡到處都是競選臺子,發傳單的,演講的,熱鬧極了。」

查建英至今難忘學生時代的單純和熱情。


4年的大學生活轉瞬即逝,對於77級來說,畢業分配壓根兒不是一個問題。正規大學教育中斷10年,各行各業都急需人才。


查建英沒有參加分配,大學四年級她就辦理了休學手續,許多人不理解她的選擇,

「北大中文系在當時絕對是一塊金字招牌,那麼多就業位置供我們選擇,留在國內,美好的未來似乎已經看得見了。」

大學時代最想當作家,現在查建英覺得職業作家太辛苦了。姜曉明攝

她留學的南卡羅萊納是美國南方一座小城,黃子平笑她,「你到的可是美國的貴州啊。」

1984年她離開「貴州」,走進紐約,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

1987年回國,中篇小說《到美國去!到美國去!》和《叢林下的冰河》問世,被評論界褒獎為開了1980年代「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她還為內地、香港、紐約等地多家媒體撰稿,並用英文寫作了《China Pop》(《中國波普》),被美國不少大學作為中國文化課程教材。

2006年出版《八十年代訪談錄》,首印1.5萬冊一個月內即告售磬。


她在《八十年代訪談錄》裡記錄了那個年代的理想和熱忱,也檢討了那個時代思想和創作的膚淺粗糙,

「當時單純的不僅是我們,整個社會都是相對天真的。」

雖然連北大畢業證都沒有拿,但她說,北大的生活沒有讓她失望,她慶幸自己通過北大站到了更高處,

「在北大,補充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機會和理念。當年我們的腦子裡還有很多被長年灌輸進去的東西,需要很長時間去清洗,北大是一個開始。」


有意思的是當年一心想當作家的她,現在覺得做專職作家「太辛苦了」,她現在的工作是美國一所大學的中國事務代理,「他們來北京開會、研討,我們負責組織,安排行程。」

她笑咪咪地說,這份工作是她掙錢的活計,而因為沒有生計的壓力,寫作也變得更加自由隨性。


她的同學畢業之後有的成了專業作家,有的則進入出版社或者大學。

梁左寫出了經典室內劇《我愛我家》;

王小平創作了《刮痧》等影視劇本;

陳建功和黃蓓佳先是成為著名作家,後來又走上行政崗位,擔任中央或地方作協的領導職務……    

 楊迎明撰寫的體育評論曾被外交部點名表揚。姜曉明攝

新聞專業的70名學生一早就被中央級新聞單位預訂了,「當時除了中央直屬的新聞單位,行業媒體和地方媒體沒有一個名額。」


楊迎明自大學期間便在《中國體育報》評論部實習,得到一致好評。但是這份報紙不屬中央直管,沒有大學生進人名額,時任社長徐才不得已專門給體委領導寫了報告,再由體委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這才特批了一個指標。 


「那時候沒有人願意去電臺、電視臺,就覺得到報紙才是真正幹事業的地方。」說起這些年媒體行業的變化,楊迎明很有些感慨。

「我們這批人進入中國新聞界,最大的影響應該是敘事手法的轉變,突破新華體,更多地關注民生民意,讓新聞媒體從宣傳工具逐漸回歸本位。」


楊迎明入職後,歷任評論部主任、體育報副總編等職務,現在是《中國足球報》總編輯。年輕的時候,他撰寫的體育評論曾被外交部點名表揚。

後來,他關注中國人的「活法」,把體育報導的眼光從競技轉到日常生活、群眾體育,《早晨,北京的老人們》、《無剪輯錄音》、《國人之餘暇》等特稿至今讀來仍有新意。


他的同學也都成為影響中國傳媒界的人物:新華社總編輯何平、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王庚年、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孫冰川、北京青年報總編輯張雅斌、中國財經報副總編馬向伍、中青在線CEO劉學紅……

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77級畢業照。


葛兆光和他的同學,大多數就職教學科研機構。雖然「終日與故紙堆相伴」,但是作為打上歷史標籤的77級,他們密切關注著社會生活領域裡的變化,

「我們那一代人始終在歷史漩渦的中心裡打轉,在那樣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人,最大的特點是不僅僅關心學院裡面的事情,學院外面的事情,你也要有關懷!」


他力倡學術通俗化、故事化,力挺學者上電視,號召學術高手們來做這個工作,

「我們有些高手還是把自己束之高閣,懸掛在高高的雲端,這是不對的。我做思想史研究,特別關心真正傳達到民眾那裡,成為影響和指導生活世界的思想,而不僅僅是在學院裡的那些東西。」

當年不知「古典文獻專業」為何物的他,慶幸自己通過北大嚴格的訓練,「找到了一個自己喜愛的研究方向」,那個時候還看不清楚的未來,在日復一日的學習探究中漸漸明朗。

20年來,他著述甚多——《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兩大卷的《中國思想史》、《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等,論著被翻譯成多種外文,並獲第一屆中國圖書獎、第一屆長江讀書獎、第三屆與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

2007年3月,他辭別清華大學,就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北大中文系77級 難以複製的一代傳奇
    在北大讀書期間的查建英  圖 / 受訪者提供他們的入學檔案上都寫著北京大學中文系77級,但分屬於3個不同專業,查建英是文學專業,楊迎明是新聞專業,葛兆光則是古典文獻專業。於是她填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葛兆光時年27歲,明白人生可能已沒有太多機會,「數理化完全補不上來,只能學文科,能上北大中文系當然最好。」結果,北大中文系在貴州只有古典文獻專業招生,「沒有那麼浪漫,不是你想學什麼就能學什麼。」
  • 回憶 | 北大中文系77級 難以複製的一代傳奇
    高考他們的入學檔案上都寫著北京大學中文系77級,但分屬於3個不同專業,查建英是文學專業,楊迎明是新聞專業,葛兆光則是古典文獻專業。於是她填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葛兆光時年27歲,明白人生可能已沒有太多機會,「數理化完全補不上來,只能學文科,能上北大中文系當然最好。」結果,北大中文系在貴州只有古典文獻專業招生,「沒有那麼浪漫,不是你想學什麼就能學什麼。」
  • 北大中文系77級往事:他們從這兒走出,成為難以複製的傳奇
    在北大讀書期間的查建英  圖 / 受訪者提供他們的入學檔案上都寫著北京大學中文系77級,但分屬於3個不同專業,查建英是文學專業,楊迎明是新聞專業,葛兆光則是古典文獻專業。於是她填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葛兆光時年27歲,明白人生可能已沒有太多機會,「數理化完全補不上來,只能學文科,能上北大中文系當然最好。」結果,北大中文系在貴州只有古典文獻專業招生,「沒有那麼浪漫,不是你想學什麼就能學什麼。」
  • 【高考30年】北大中文系77級
    在北大讀書期間的查建英  1978年春,18歲的北京姑娘查建英推著自行車站在北大南門外回憶起29年前的那一天,查建英爽朗地笑出了聲兒,「感覺自己前一天還在地裡幹活呢,怎麼第二天就成大學生了,還是北大!」  29歲的楊迎明沒有她這麼好的心情,鎖上家門的時候,他甚至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苦惱。恢復高考前,他已經在北京市文化局工作兩年,成了家,還有了一個女兒。  「高考只是試一試,沒想到真考上了,通知書下來的時候,覺得這是一件挺麻煩的事兒,生活的慣性一下子被打破了。」
  • 北大經濟系77級:站在拐點上的一代
    北京大學77級經濟系同學們當時進行野炊的照片。 受訪者供圖5月3日,北大77級經濟系的老同學們高舉雙手,為改革開放的時代點讚,為自己這一代人點讚。海聞回憶,進校沒多久,就有77級學生貼出大字報,說自己是華主席的第一代大學生。76級學生不樂意了,說他們才是。大家吵了一段時間,也沒分出結果。77級始終覺得,「工農兵學員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那會兒沒有課本,都是油印的講義。英語老師年紀小,「講臺下的學生像她的叔叔一樣」。
  • 高考故事|北大法律系77級學生何勤華:當時不知法律為何物
    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重大事件,本報記者特別採訪了當年參加高考被錄取為北大法律系77級學生、現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的何勤華,以及被湖北財經學院錄取的77級學生、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的王利明教授,聽他們講述那一年的高考故事以及40年來對中國法治建設的親身感受。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安師大中文系77級學子返校紀念畢業30周年
    但這一天,對於安師大中文系77級的學子來說,卻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畢業後離開母校30年後,他們懷揣著對母校的感恩,對老師的謝意,對同學的思念,又回到了這片他們勤耕苦讀了四年的土地。  77級學生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學子,他們的身上,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那一屆大學生,是1977年冬天參加高考,1978年春天報到入學。所以,1978年有兩屆學生進校,1982年有兩屆學生畢業。
  • 恢復高考40周年︱北大經濟系77級:改革年代
    來自工農兵學各成分的學生構成了77級,他們如小溪匯入大海般來到北大37號樓二層,再上面是法律、政治系,他們則是「經濟基礎」。1978年至1982年,77級的本科四年,也是舉國上下除陳布新,新舊碰撞的年代。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為此北大中文系就精簡了小一半的課程,諸如校勘、音韻、訓詁等一類比較偏的課,都停了,增設了現代文學、中學國文教學法、新文學概論和時事學習等新課。這不是楊晦先生本人的想法,而是那個時代的要求。其實楊晦還是主張北大要培養比較專門學問的人才的。
  •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2020-11-22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7、78級大學生的命運與作為
    1977年,鎖閉10餘年的高考終於恢復,全國570萬有志青年懷揣驚喜衝向考場,次年春季和秋季,先後兩撥人終圓大學夢,開始了改變命運的角力,他們共同的標誌是77級、78級。近40年過去了,他們已是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
  • 羅志田:七七級——無須複製的一代
    填寫簡歷時,我非常願意接受的一個群體認同,便是「七七級」。對有些人,這或許是個可以分享「集體榮譽」的稱謂。對我自己,卻更多是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然而正因「七七級」漸漸成為有「面子」的稱謂了,而簡歷又是相對開放的,我現在反有些不敢把個人的記憶放進表格了。或許人生就是這樣曲折向前的吧。)
  • 中山大學77、78級校友聚母校見證改革開放30年
    昨日的聚會,77級中文系校友、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蔡東士也到現場深情回憶校園往事,「當年知青們走入校園,系主任感慨,以前聽同學們高唱『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邁步進校,我們心裡很怕。  ■憶往昔  學生34歲老師36歲  77級中文系班主任葉春生老師在報到臺前被學生「圍堵」,「身體還好嗎?」兩鬢斑白的學生追問更多白髮的老師。30年前,77級中文系學生入校,葉春生年方36,手下的學生中最小的16,最大的34,只比他小2歲。
  • 曹文軒:北大,中文系,驛站一生
    我非常感謝中文系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吸納了我,從而使我成為北大的一員。說北大於我而言恩重如山,得首先說北大中文繫於我而言恩重如山。讓我進入這片無邊森林的便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是中文系讓我知道了八個字:悠悠萬事,閱讀為大。採訪人:您怎麼解讀中文系?怎麼定義它?曹文軒: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基本品質之一,便是它的悲憫情懷。所謂北大傳統,所謂人文精神,到底有什麼含義?我想一本書兩本書都是無法詮釋清楚的。
  • 畢業致辭|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中文系...
    這絕不是盲目信任各位之優秀,還因為各位是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在各位即將離開這裡的時候,我希望再次提醒大家:各位在這裡學習的絕不僅僅是如何解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僅是如何分析我們民族語言的複雜結構,也不僅僅是如何對那些古代典籍進行校勘與詮釋,更是要感受這種種具體的專業方法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學的力量,一種令大家更為堅韌的力量。
  • 回到北大,他續寫「黃金一代」的傳奇
    編者按2001年,高中三年級的肖梁同學斬獲了第4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被保送至北大。今年八月,肖梁教授正式入職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再度回到燕園的他,多了一個稱號——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
  • 專訪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程蘇東:可以張揚,也不可以張揚
    本報記者袁詩意 中國語言文學系2018級本科生李雨軒 中國語言文學系2018級本科生王紫薇 中國語言文學系2019級碩士研究生李洋洋 外國語學院2017級本科生「你們要採訪我?我沒有什麼新聞的。」這是程蘇東受邀之後的第一反應。
  • 知青李克強、何勤華和北大法律系77級那班人
    李克強,曾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現任遼寧省委書記;郭明瑞,煙臺大學校長;武樹臣,北京市奧組委法律部部長;姜明安,北大法律系教授……北大法律系77級那班人前排從左至右:姜明安、龔祥瑞、陳興良、王建平後排從左至右:陶景洲、劉鳳鳴、李啟家、王紹光、李克強(照片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提供) 北大法律系77級學生李克強、郭明瑞、姜明安
  • 學而思與北大中文系共建素養教育實踐平臺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以下簡稱「北大中文系」)黨委書記金永兵、學而思大語文負責人陳超、學而思網校語文產品負責人石雪峰等嘉賓與現場數百位學員和家長一起見證獲獎選手們的榮譽時刻。本屆「少年語道」活動由學而思、學而思網校聯合主辦,北大中文系全程提供學術支持,旨在為廣大青少年搭建一個深入體驗語言魅力、鍛鍊表達能力、展示自我風採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