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瘋傳的「舉報」竟是「草稿」?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學術造假」引發熱議——
揭露學術不端,還是侵犯他人名譽權?
-本報首席記者許琦敏
昨天,饒毅「實名舉報學術造假」一事迅速衝上熱搜榜,一時引發熱議。從網上披露的舉報內容看,被饒毅「點名」的國內學者一共有三位。
然而,就在學界與公眾議論紛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外界表示「開始核查此事」之際,饒毅又通過媒體回應道:「沒有發過,有過草稿。」
一時間,眾人不禁大跌眼鏡:實名舉報學術不端,對於被舉報學者而言,是非常嚴重的質疑,怎麼又突然變成一封沒有發出過的信函「草稿」?!
昨晚,相關涉事科研院所紛紛給本報發來回應:高度重視,將積極配合核查。
一封沒有發出的「草稿」,「點名」三位學者涉學術不端
據了解,網上流傳的這封「舉報信」,是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終身講席教授饒毅發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的。在這封信中,饒毅首先對基金委請首都醫科大學對自己涉嫌論文學術不端行為進行調查一事表示了不滿。他在強調自己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外,還實名舉報了兩位知名學者。其中一位是近期因研發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而走入公眾視線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信中指出,GV-971「不可能不造假」。另一位學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腦科學計劃專家組組長裴鋼教授。
在這則舉報中,還有一位被饒毅「點名」的學者,則是武漢大學醫學院教授李紅良。
然而,就在這一「舉報信」在網上流傳,學界與公眾議論紛紛之時,饒毅又通過媒體給出回應,稱自己「沒有發過,有過草稿」,令整個事件出現驚人大翻轉。
自2007年回國以來,饒毅在公眾面前,一直保持著敢於直言中國科學界弊端的剛正形象。可以想見,被他實名舉報的學者將面對多麼巨大的壓力,而且「實名舉報信」還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那麼,如果確如饒毅本人所言,此次舉報是一封沒有發出的信件「草稿」,此舉是否涉嫌侵犯當事人的名譽權?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吳一鳴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在目前情況下,首先要判定的是:舉報是否真實。如果舉報屬實,則不存在名譽權侵權行為;若舉報不實,才可能構成對當事人名譽權的侵犯。假如侵權成立,由於寫信的人未發出信件,故其並未實施侵權行為,法律責任應由將信件流傳出去的人承擔。
涉事科研院所紛紛回應:高度重視,將積極配合核查
那麼,基金委會發起相應的學術不端的調查了嗎?這份「草稿」又是怎樣流傳出去的?截至記者發稿時,這些問題還未有答案。一位資深科學期刊主編告訴記者:「如果沒有人實名舉報,一般學術委員會不會主動去調查學者。」而且,實名舉報不能主觀地、泛泛地指控某人造假,必須具體到哪一篇論文、哪些數據或圖片存在造假行為。
昨天晚上10點半許,本報記者收到裴鋼課題組所在的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回應:對此事高度重視,已經在組織人員對該論文進行初查,並將積極配合第三方權威部門的核查。
同時,記者還從耿美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悉,網上近期有兩次出現質疑耿美玉論文造假的信息。對此,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高度重視,已組織專家進行初步核查。根據初核的結果,唯一涉及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的研究論文(Wang et al Cell Research29:787-803)不存在學術造假問題。發表於《細胞》(Cell)雜誌上的論文也不存在學術造假問題。發表於《肝臟病學》(Hepatology)等雜誌上的其餘三篇論文個別原始圖片選取有誤,但不存在對圖片進行拼接偽造情況,且對論文的最終科學結論無影響,論文作者已向相關雜誌社發出勘誤申請。
依據初步核實結果,兩次網上質疑均不屬實,耿美玉研究員不存在學術造假問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表示,未來將積極配合第三方權威部門進行核查,「衷心感謝公眾對我所的關注,後續我們會繼續做好GV-971相關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