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伯
風是無處的。「岸邊擺柳如根動,園內吹花帶葉飄」,這是和風;「過嶺只聞千樹吼,入林但見萬竿搖」,這是大風;「播土揚塵沙迸迸,翻江攪海浪濤濤」,這是狂風。古人當然無法認識這大氣流動帶來的現象,而認為是風伯的威力。
《山海經》中說過:「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風伯是民間對風神的稱呼,也稱風師。我國地域廣大,古代各族對風神的信仰不盡相同,有的把鳥視為風神,因為翼動生風;有的看成是山神,因為山高風猛或空穴來風;中原地區以星宿為風神;南方信奉飛廉(有翼的怪獸)為風神,它們「身似鹿,頭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但均稱為風伯。
春秋戰國以來,逐漸形成天神體系。唐宋以後,風伯變成了「人」,並有了各種名字如封姨、方天君之類,其姓均為「風」的轉音。模樣已變成「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若扇輪狀」。這其實是根據風的特性幻想而成的。
雨師
「勢如銀河傾天塹,疾似流雲過海門。」雨雖然絲絲片片,但千條萬道能匯成雷霆萬鈞的聲勢。傳說神農時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天亦幾時不雨,禾黍各處枯槁。有一個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領、下系皮裙、言語顛狂、蓬頭跣足、手執柳枝、狂歌亂舞。他自稱叫赤松子,是神農的雨師。至於他如何能弄雲播雨的,故事就未詳盡記載了。
在諸多的氣象神中,雨神自然是與古代人類社會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神靈了。但雨師是誰? 歷來有多種說法。除赤松子外,戰國時又出了一個屏翳;漢代又有個玄冥,據說他是北方之神,北方主水,故亦為雨師。最奇怪的莫過於《古今圖書集成》提到李靖。
李靖原是初唐名將。據說他常在山中行走,累時借民家寄宿。一次夜晚,一個婦女給他送去一個水瓶說:「上天要下雨了,請你代勞吧。」一個僕役牽來一匹青驄馬,警告他:「你把水從鬃倒下三滴即止,千萬不要多倒。」李靖騎上馬,馬飛到天上,他連滴數十滴。次日,這一帶成了一片汪洋。 作為人格化的雨師,人們給他造了這麼一個像:烏髯壯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魏晉以後,有人開始把龍稱為雨師。近代,人們祈雨均祈求龍王,雨師信仰在民間名存實亡了。
雷公
雷公,俗傳為天上打雷的神。 遠古之時,黃帝帶領千軍萬馬,與南方的蚩尤族打了一仗。在天仙玄女幫助下,黃帝打敗蚩尤,在東海流波山,抓獲一隻夔牛,重三千多斤。黃帝下令殺了它,得到一張大皮,做成天鼓。用錘一敲,聲傳五百裡。
黃帝成神之後,封了雷神,即雷公。他「力大無窮,混身肌肉鼓起,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而爪更後,左手執楔,右手持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至於這個形象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一說是每當風雨之前,便密密擂起天鼓。天下就響起隆隆的雷聲。 後世人所傳的雷公,形狀已有改變。傳說唐代有一個孝子,給母親殺雞時,被雷擊死,升天后,天帝封他為雷公。他頭像妖怪,嘴似雞喙,雙肩帶翼,左手拿著尖刀,右手拿鼓槌。近世的雷公廟,都以這個形象造型。
在《西遊記》中,吳承恩描述了靈霄殿外有一個雷府,裡面全部是雷祖屬下的兵將,當孫悟空打到靈霄殿時,佑聖真君調來三十六名雷將,把悟空圍在中心。悟空無一絲懼色,揮棒前迎後架,後乾脆化為三頭六臂,使雷將一個也不能接近,最終如來到來,才降服了悟空。把雷公部下看成是降伏悟空的最後決鬥,反映了人們對雷公威力的崇拜。
不過,從春秋戰國以來,人們給雷公加上許多社會職能,主要是積極的。如認為他能代天執行刑罰,擊殺有罪之人,甚至有辨別善惡之能力。所以,在中國民間,雷公是一個主持正義的神。
電母
《易經》陰陽義中說雷和電母也有性別之分,雷為陽而電為陰。後來,人們把電母尊稱為「閃電娘娘」「金光聖母」「電母」等等。許多塑電神像中就是「其容如女、貌端母雅」「衣朱裳白褲」「兩手各執鏡」。 閃電本是一種自然現象,為雲層之間、石地之間或雲和空氣間的電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所發生的猛烈放電現象。但古人卻認為是神靈所為,於是才創造出這個閃電娘娘。更為別致的是,有人還給她起了名字。
明代姚宗儀在《常熟私志》中就提到:「致道觀雷部前殿,列電母秀使者(名文英)。」這真是不知從何說起了。 作為司閃電的女神,她很少單獨行動。在文學描寫中,往往服從於男性神的調配。如《西遊記》八十七回中就寫到:差鄧、辛、張、陶、帥領閃電娘子。這多少反映出女子在社會中的從屬地位。
明代餘象鬥《北遊記》又稱電母為朱佩娘娘,雷神曾給予她兩面雷電鏡,為雷神打人時照明。總之電母為雷神屬部神,與雷神相配,中國民間信仰中多與其他氣象神合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