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谷孫弟子35歲復旦教師接棒主編《英漢大詞典》第三版

2020-12-11 澎湃新聞
  復旦大學英語系教授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是一部1500萬字的巨製,它也是中國學人獨立研編的第一部大型綜合性英漢詞典。這次,陸谷孫把詞典第三版的主編工作交給了他的學生朱績崧。上海譯文出版社將在下周的上海書展上啟動《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的編纂工程。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主編、35歲的復旦大學英語系教師、自稱「文冤閣大學士」的朱績崧進行了專訪,他說他的目標是,有了《英漢大詞典》第三版,其他人不必勞神費力再編英漢詞典了。

《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主編朱績崧(居中者)和他的團隊

       朱績崧,這位出生於1979年的復旦大學英語系的青年教師,在網上還有一個許多英語愛好者都知道的名號——文冤閣大學士。在下周開幕的上海書展上,上海譯文出版社將於16日下午2點45分啟動《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的編纂工程。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這位《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主編進行了專訪。

       「感謝日本最近的那部電影《編舟記》,社會也開始關心我們編詞典這個冷門行業了。《英漢大》(朱績崧對《英漢大詞典》的簡稱)的主編是我的老師陸谷孫先生,我為第三版多做一些雜務,希望能儘可能多地傳承、光大陸老師的學術精神吧。」這是專訪中朱績崧講得最嚴肅的一句話。

       1970年代末,復旦大學英語系教授陸谷孫開始籌備、編寫《英漢大詞典 》,1986年起擔任主編。這部1500萬字的巨製是由中國學人獨立研編的第一部大型綜合性英漢詞典。到了新世紀,陸谷孫又主持了《英漢大詞典》第二版的編纂,而即將啟動的第三版就交給了他門下年資最淺的朱績崧。

       「出版社的領導們一定頂住了很大的壓力,把如此浩大的學術工程,託付給我這麼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朱績崧對自己的講師身份自嘲道:「其實我大概是有點兒還算認真的學術成果的,可惜很多同行看不上眼。《英漢大》第三版是我的學術『中國夢』。」

       當年陸谷孫啟動《英漢大詞典 》第二版編纂時,朱績崧還是復旦大學英文系的本科生,第二版即將殺青時,他臨近博士生畢業。定稿前,陸谷孫讓朱績崧校對了一遍字母「P」下面的詞條。就這段經歷,朱績崧寫了篇文章叫《<英漢大詞典>,我看了一個「P」》。

  「其實第二版我參與得極少,最後定稿時,看了真真一點點。我只是在最後階段才加入,湊湊熱鬧的。」朱績崧最後拿到的稿費是陸先生從自己的主編經費裡給他的:「沒有陸老師,就沒有我今天事業上的一切——當然,我至今也沒取得什麼像樣的成就報答師恩。」當年陸谷孫把這個詞典的「P」字部交給朱績崧看,這成了青年「P」的詞典編纂奇幻漂流的開始。

與其抄詞典,不如抄生活、抄文明、抄世界

        朱績崧在微博上是粉絲8萬的「文冤閣大學士」,在微信上有一個人氣很高的公眾號「魔都晨曦來臨」。他用iPhone記錄著生活點滴,在朋友圈裡發發街拍、美食、遊泳池,他的生活跟網際網路緊緊聯繫在一起。《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的編纂跟他這代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以前唯紙是務,現在我們很明確:數字版是第一位的。其實,現在做數字版已經有點晚了,我們不但要上末班車,還要努力成為最主要的推動力,做行業標杆。數字版便於攜帶,提供多種查詢方式,同時強調讀者的參與——不僅是參與,而且要大家都融入進來。」

        即將35歲的朱績崧打算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來編纂《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他的詞典學理念很簡單:經世致用。他先簡述了《牛津英語大詞典》的編纂歷史,這部傳奇的辭書之所以迄今無人挑戰,是因為百多年來發動了整個英語世界來共襄盛舉。「所以,我要師法《大牛津》(朱績崧對《牛津英語大詞典》的簡稱)。」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英漢大詞典編纂處核心成員不到十人,朱績崧雄心勃勃,他要發起一場橫跨英漢語言文字的「群眾運動」,請成千上萬的熱心讀者加入《英漢大》的編纂偉業。

       譯文社在微信上開發了一個平臺,通過它可以提交每個詞條的例證和評價。網友供素材,編輯精加工,「按照我們的標準和經驗,覺得這個例證有價值,將來翻譯、學習的時候用得到,那就留下來,加進去。」這樣的詞典編纂方式,其選詞、選例範圍都要比《大牛津》大得多,《大牛津》偏重經典,很少收錄廣告,對口語素材極其謹慎,「我們找的不是簡簡單單的例句,而是『例證』。所謂『證』,就是可以追溯源頭,不是我們編者悶在書齋裡拍腦袋想出來的。編詞典很容易淪為互相抄襲。那麼,與其抄詞典,為何不徑直抄生活、抄文明、抄世界去呢?」

        陸谷孫先生希望《英漢大詞典》第三版能更加「色彩斑斕」。「我是天秤座,喜歡『花裡胡哨』。」「我們歡迎全世界華人讀者,還有外國友人,都來幫我們一起來找新詞、新義、新例證。未來的理想狀態是,我們所有的例證,幾十萬條,甚至上百萬條,都是來自實證材料的,活潑潑的。比如這句話出自莎士比亞哪部劇本哪個版本哪一行;另外一句是出自《唐頓莊園》第幾季第幾集。就要這樣來提高讀者的融入度。如果我們的計劃成功,就能進一步提高《英漢大》的學術地位,令其成為我國雙語辭書的不祧之祖。」所以,可能會有幾萬人在世界各地從事這項工程。目前,譯文社和朱績崧的團隊主要依靠微信平臺收集例句,但這只是《英漢大詞典》的觸角之一,將來可能會開發更多:「哪天Facebook進入中國了,我們也可以通過它來收集。」

       發動全世界的讀者,在他看來,也是在督促參與者學習、提高英語。「暑假開始時,我讓來譯文社實習的學生Alex找例證。我指定了一本寫歐洲文藝復興的書,他就老老實實從頭到底啃完了。他現在告訴我,覺得自己英文水平真的有了提高,和報個補習班感覺完全不一樣。這個句子怎麼翻譯,那個詞組如何使用,他都要翻來覆去地想——做得馬虎,我要怒的。尋章覓句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積極主動、踏踏實實的學習。」這也是朱績崧「回歸文本」的教育理念。

以詞典為核心,打造英語學習的大平臺        

       詞典是可方便檢索的語言信息庫。通常,英文詞典的詞條都按詞頭的字母順序排列。朱績崧提出,要突破千年陳規,採用多元方式呈現語言信息。「《英漢大》將來的呈現方式,要跟我現在接觸到的電子詞典都不一樣。這些電子詞典本質上還是把紙質詞典到內容照搬到屏幕上,再配點超連結。看的時候,還是挺麻煩的,我就用不慣。紙質的好處是,你查這個詞的時候,眼睛會掃到附近的詞,突然發現,哎,那個詞、那個例句也是蠻有意思的嘛。這是『見木又見林』。現在的電子詞典這方面就很弱,「見木不見林」。如何讓數位化的詞典也能木林雙見,我們須要下大功夫。這不單是技術小問題,也是語言觀的大問題——你揭示的『林』子裡,憑什麼呈現的是這堆詞而不是那堆詞呢?」

       朱績崧很喜歡《周易》裡的這句話:「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這裡的「辭」原義是佔卜的爻詞,劉勰《文心雕龍》引用時,把「辭」的語義擴展為一般的文詞。朱績崧認為,語言文字只有與世界的變化直接發生關係,才有資格進入詞典。「文字記錄語言,要充分反映這個時代的文明,兼顧歷史的變遷。在編纂詞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看現當代的各類內容,還往前『補課』幾百年,呈現立體的語言發展,而不是一幅斷面。」此外,他專門強調,實用是雙語詞典的命脈:雖然欣賞《大牛津》的保守主義,但編纂《英漢大》是為了中國人理解好英語,使用好英語。「我們的詞典要提供譯法,即如何翻譯成純正的漢語,遠離翻譯腔;也要提供用法,幫讀者把英文寫地道,講漂亮。論宗旨,我們的詞典反映的是文明及其變遷。這固然『高大上』。但我們的著眼點要『接地氣』,還是個如何幫助我們的讀者學好英語,學好翻譯的老課題。」

       朱績崧的想法是,詞典不要因為帶個「典」字就覺得它高高在上,拒人千裡。不能為學習提供切實服務的話,詞典就是一堆廢紙。「學習者都不用,這詞典連書架也上不去,就是倉庫裡的擺設。我讀高中、大學那時候,資源很少,詞典就是最具權威的老師。時至今日,在釋放詞典權威性的同時,必須讓詞典直接融入到語言學習的過程。我的遠期規劃是以《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為核心,打造一座英語學習的大平臺。」

        《英漢大詞典》責任編輯張穎開玩笑說,這次陸谷孫先生「放權」了,讓「小朋友」朱績崧放手去幹。朱績崧補充:「陸老師那個年代,有特殊的歷史條件。很多專家遠避塵囂,靜心坐下來,十年磨一劍,《新英漢》、《英漢大》就這樣出來了。一出來,就是中國第一。我和張穎這輩呢,有我們的歷史條件,比如網際網路。但是,我很清楚,我的問題是浮躁,差陸老師他們太遠了。但是,詞典是書,是商品,迎合時代和大眾的需求不是原罪,而是光榮任務。今天,我們要帶《英漢大》走向年輕的讀者群。」

       詞典要順時而為,就得與網際網路聯袂前行。 「脫離網際網路,脫離大數據,脫離用戶體驗,最終不為市場所接受,那麼詞典編纂的學問、技藝還談什麼傳承和發揚?」朱績崧在復旦的課堂上讓學生們查詞典回答問題,學生們紛紛掏出手機查,卡西歐、好易通都靠邊了。「我說,他們提出的例句有問題。可他們說,不可能,『有道』是這麼說的,『金山』是這麼說的。這些孩子的心裏面,『有道』、『金山』成了終極權威。」時代變了,價值多元了,權威給便捷綁架了,誰便捷誰就是權威。「我們《英漢大》為什麼不能做到使用便捷呢?IT技術很成熟了。我要考慮的是,怎麼讓年輕人直接使用《英漢大》。我不敢保證將來的產品一定比別家好到哪裡去,但至少內容靠譜。」

「5年之後,一定是數字版」

       《大牛津》1989年出了第二版20卷本之後,再也沒有出過紙質版。朱績崧和剛退休的《大牛津》主編約翰·辛普森先生是朋友。辛普森告訴朱績崧,現在的《大牛津》數字版如果要印成紙書,至少42卷,一個書架未必裝得下,非常不便查閱,可能就是極少數學者偶爾會去翻翻。「英國人目標很明確,只推數字版,出售在線查詢的權限。每個禮拜更新那麼一點點。你要紙書,也行啊,把幾千英鎊交了,馬上就給你獨家印一套。」那麼《英漢大詞典》第三版呢?譯文社表示,「時代發展很快,我們現在不否定將來會出紙質版,但5年之後是否真的還需要紙質版,很難說。」朱績崧的觀點更直接:「我認為,5年之後一定是數字版,也環保。」

       這套方案其實在朱績崧的大腦袋裡轉悠很久了。5年前,他跟北京一家很大出版社商討過,對方斬釘截鐵地回絕。「他們說,不好,不要,這是改旗易幟的邪路。他們說,不差錢,不用考慮市場,能出本紙質的詞典就功德圓滿了。現在,我有個很粗魯的市場目標,那就是,有了《英漢大》第三版,其他人不必勞神費力再編英漢詞典了。無疑很狂妄,但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

       編纂《英漢大詞典》第三版,至少要5年。「在這5年中,我們會不定期推出相關的數字產品,觀察讀者反應。」而譯文社計劃在年底前提供在線服務,讓用戶通過微信平臺就能查詢《英漢大詞典》全文,甚至都不需要下載專門的app。

       這幾天,為了配合上海書展的活動,復旦物理系的學生馮駿原和譯文社的美編胡楓為《英漢大詞典》製作了宣傳明信片,第一系列一套八張,其中一張的照片很有意思:一本《英漢大詞典》第二版擺在外灘舊滙豐銀行大樓門前銅獅子兩隻前爪之間,張穎開玩笑說:「抱著詞典進銀行,出來就拿著無限卡了!」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復旦物理系學生馮駿原和譯文社美編胡楓為《英漢大詞典 》製作的宣傳明信片,上圖為《英漢大詞典》第二版擺在外灘舊滙豐銀行大樓門前銅獅子兩隻前爪之間,下為以外灘為背景的攤開的詞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依託網際網路 與讀者一起編詞典
    這無疑代表著一種姿態:第三版的《英漢大詞典》編纂,將不再囿於詞典編纂專家的紙邊案頭,而將成為一場依託網際網路開放平臺下,詞典使用群體中的全民大行動。   緊迫:網際網路改變著工具書的形態和編纂思維   35歲的復旦大學英文系教師朱績崧是陸谷孫教授的學生,接棒陸谷孫主持《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編纂。
  • "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依託網際網路 與讀者一起編詞典
    不同於其他大型工具書編纂工程的啟動方式,近日,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譯文出版社和英漢大詞典編纂處主辦的《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編纂工程啟動儀式暨概念發布,選擇了一個開放的空間——2014上海書展現場中央大廳,向全場讀者公開發布此次編纂工程理念。
  • 《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主編:未來的詞典中,語詞都不是單維的
    《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主編:未來的詞典中,語詞都不是單維的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15-10-19 16:58 來源:
  • 《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依託網際網路 搜集最妥帖、最時髦的用法
    這無疑代表著一種姿態:第三版的《英漢大詞典》編纂,將不再囿於詞典編纂專家的紙邊案頭,而將成為一場依託網際網路開放平臺下,詞典使用群體中的全民大行動。 緊迫:網際網路改變著工具書的形態和編纂思維 35歲的復旦大學英文系教師朱績崧是陸谷孫教授的學生,接棒陸谷孫主持《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編纂。
  • 《英漢大詞典》試水知識付費,「不一樣」的還有
    被海內外譽為同類詞典旗艦之作的《英漢大詞典》是中國首部獨立研編的大型英漢工具書。這部具有中國獨立智慧財產權的大型英漢雙語詞典在1989年和1991年相繼推出上、下卷後,獲得海內外專家學者的認可,被譽為「遠東最好,也是世界範圍內最好的雙語詞典之一」,並進入聯合國翻譯處,成為工作人員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取代之前長期使用的梁實秋主編《遠東英漢大詞典》。
  • 《英漢大詞典》 與讀者一起編詞典
    這無疑代表著一種姿態:第三版的《英漢大詞典》編纂,將不再囿於詞典編纂專家的紙邊案頭,而將成為一場依託網際網路開放平臺下,詞典使用群體中的全民大行動。緊迫:網際網路改變著工具書的形態和編纂思維35歲的復旦大學英文系教師朱績崧是陸谷孫教授的學生,接棒陸谷孫主持《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編纂。
  • 《英漢大詞典》主編、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2016年7月28日下午1點39分,英漢大詞典主編、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享年76歲。在陸谷孫近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他筆耕不輟、留下了許多成果,其中包括對中國全社會都有著巨大影響的《英漢大詞典》。這本銷售超過十萬冊的英語學習必備詞典,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國學者獨立編纂的大型雙語工具書。
  • 《英漢大詞典》第三版邀讀者邊用邊編 網絡版APP版免費開放
    前天,在一場主題為「字在」的分享交流會上,36歲的《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主編、復旦大學英語系講師朱績崧宣布,去年8月啟動的《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編纂歷時一年,數位化轉型有了初步成果。很快,讀者就能在「上海譯文」公眾號微信平臺查閱詞典。熱心讀者都可成為編纂成員《英漢大詞典》是1975年以來我國中外語文詞典編寫出版規劃內規模最大的一本英漢雙語詞典。
  • 追憶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
    新華社上海7月28日專電 題:不做大師,甘為「匠人」——追憶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新華社記者孫麗萍28日13時39分,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在上海病逝。1970年,陸谷孫被「發配」去編辭典,由此參與《英漢大詞典》籌備和編寫全過程。編詞典的冷板凳太難坐。陸陸續續,最初關在一起編《英漢大詞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國,幾乎走光。唯有陸谷孫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陸谷孫出任《英漢大詞典》主編,承諾「一不出國,二不兼課,三不另外寫書」,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難對人言。
  • 著名翻譯家陸谷孫去世 曾主編《英漢大詞典》
    導讀: 復旦大學28日證實,著名教育家、翻譯家,復旦大學傑出教授陸谷孫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當日13時39分在新華醫院逝世,享年77歲。對於死亡,陸谷孫曾引用過法語文學翻譯家徐和瑾翻譯普魯斯特的一句話:「即使你在墳墓裡面,你的生命力還在爆發。
  • 英語翻譯家陸谷孫在上海去世 生前主編《英漢大詞典》
    對於這一被英語詞典鼻祖詹森稱為「無償勞作,雖成無榮」的工作,陸谷孫一做就是30年。1976年起,他參加《英漢大詞典》的籌備和編寫,1986年11月開始擔任主編。這部1500萬字的《英漢大詞典》是由中國學人獨立研編的第一部綜合性英漢詞典,出版十餘年來,影響難以估量。他又花6年時間主持修訂了《英漢大詞典》(第2版),前不久剛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 英語翻譯家陸谷孫去世 生前主編《英漢大詞典》
    1976年起,他參加《英漢大詞典》的籌備和編寫,1986年11月開始擔任主編。這部1500萬字的《英漢大詞典》是由中國學人獨立研編的第一部綜合性英漢詞典,出版十餘年來,影響難以估量。他又花6年時間主持修訂了《英漢大詞典》(第2版),前不久剛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比收集新詞遠為艱難的是修訂舊有條目,往往半行不到的小小刪改,需要大量資料的收集整理。
  • 英漢大詞典主編、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享年76歲
    7月28日下午1時39分,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享年76歲。陸谷孫一生從事英美語言文學的教學、研究和翻譯工作,專於英漢詞典編撰和莎士比亞研究。  陸谷孫先生曾說,他覺得編詞典就像做廚子,受不了做飯做菜的熱氣,就不要輕易進詞典編纂的廚房。
  • 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昨日逝世 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
    2016年7月29日訊,7月28日下午1時,英漢大詞典主編、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翻譯家陸谷孫先生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享年76歲。據復旦大學方面的消息,陸谷孫先生的追悼會將於8月1日在龍華殯儀館舉行。擔任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導,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主要從事英美語方文學的教學、研究和翻譯工作,專於莎士比亞研究和英漢辭典編纂。曾主編《英漢大詞典》,譯有《幼獅》,《錢商》(合譯)、《二號街的囚徒》、《鯊顎》等數十種文藝類及文評類英譯漢文字200萬字左右及《明式家具》等文藝類及電影類漢譯英文字10餘萬字,撰有《逾越空間和時間的哈姆雷特》等論文40餘篇。
  • 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來源:文匯報   編輯:董怡虹  2016-07-28 14:04 來源:文匯報   2016年7月28日下午1點39分,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享年76歲。   陸谷孫,1940年出生於浙江餘姚,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的外語系。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導。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
  • 《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語言和國家完全是兩回事
    事情起因於當年年初教育部下的一個通知:全國45歲以下的英語教師都要參加託福考試,並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定各個高校英語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    教育部的命令傳到復旦,系領導對陸谷孫說:「你一定要考,可以幫學校把平均分拉上去。」一紙規定把高校裡的教師弄得人心惶惶——「託福是個啥東西,多數人還不知道。」
  • 復旦教授陸谷孫逝世 曾為牛津高階英漢詞典作序
    未來網記者獲悉,2016年7月28日13時39分,復旦大學教授、《英漢大詞典》前主編陸谷孫去世在上海去世,享年76歲。未來網記者了解到陸谷孫曾為《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作序、翻譯。  30年潛心英語詞典編纂教學  1940年,陸谷孫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餘姚。1957年,17歲的陸谷孫考上了復旦大學外文系,從零基礎開始學英語。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的外語系,1965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1994年9月被授予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稱號。緊接著的「文革」中,陸谷孫作為「逍遙派」,忙著看各種書。
  • 《英漢大詞典》16年後推出第2版
    由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漢工具書旗艦之作《英漢大詞典(第2版)》近日正式面世。昨天下午,來自全國各地英語研究與教學領域,包括直接參與這部詞典編寫與修訂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出版界來賓近百人濟濟一堂,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出版座談會。
  • 復旦「老神仙」駕鶴西去 悼《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
    著名學者、翻譯家,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於7月28日13時39分在上海新華醫院逝世,享年76歲。
  • 編《英漢大詞典》 為文字做孫
    本報訊(記者 崔巍)據悉,《英漢大詞典》前主編、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昨天下午1時39分病逝於上海新華醫院,享年76歲。陸谷孫還是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主要從事英語文學的教學、研究和翻譯工作,這兩三年來雖然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太好,但仍堅持參與了《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的主編工作。上周末,他因突發腦梗而入院。陸谷孫祖籍浙江,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外語系,1965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1994年9月被授予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