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早上,收到一個微信添加,是賣白砍雞的楊師傅——楊永東。
他的小店,名叫東東楊記白砍雞,約100平米,就在渝中區較場口凱旋路的融創白象街。
不用坐凱旋路電梯,而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坡,走到底轉彎就能看到白象街和他的店鋪。
他一個人在堅守,這是一個怎樣的戰疫精神呢?剛好有空,帶著這份好奇,當天中午,小編就去看看。
沒有想像中的艱難,他過得還好。目前,他一天賣得八九隻雞,有50多元一斤的黃皮雞,也有60多元一斤的烏皮雞。
他說,付得起6000多的房租,還有點微利,夠自己一個人的工資。
一道菜品,做成一個店,功夫在於專和精。楊師傅說,這個100平米的小店,賣過小面,賣過米線,賣過滷菜,還有堂食,還有夜排檔
「幾個員工的工資,一個月就是3萬多塊。」他說,「表面很熱鬧,實際不賺錢。主要是白象街這個地方,人氣還是不夠熱鬧。」
自從2020年1月份開始,楊師傅不得不狠心砍掉一切,決定自己一個人做,且只做白砍雞外賣。如今,他一天有八九隻的銷量,生意好時也有一天10來只的。
白砍雞,又名白斬雞,是四川樂山的一道名菜,在廣東和廣西也很盛行,素有「名馳巴蜀三千 裡,味壓江南十二州」的美稱。
郭沫若曾說:少年時代在故鄉四川吃的白砍雞,白生生的肉塊,紅殷殷的油辣子海椒, 現在想來還口水長流……
楊師傅專做白砍雞,對雞的品質要求更高了。他進貨,來自他親自指定的養雞場,每隻毛重四五斤,根據季節有所變化。
每天大早6點,他就起來忙活了。工作其實很簡單,即煮雞、砍雞、拌雞。但越簡單的活路,越不容易做好。
楊師傅說,白砍雞這一門手藝,是舅舅傳給他的,後來又專門去拜師學藝,有自己獨特的工藝和配方,還融入了他自己家鄉樂山的味道和獨特的重慶味道。但這些還是不夠,做事認真,注意每一個細節,是贏得顧客不斷回頭的關鍵。
一鍋紅油辣子,是楊師傅做白砍雞的重中之重。當天砍雞剔出來的雞骨頭,第二天一早起來上班就用來煮成高湯,是主要調料之一。
楊師傅說,這一鍋油辣子,其實並不很辣,而是特別的純和香,能夠讓人的腸胃非常舒服;就憑這一點,自己就敢一個人,開一個店,店名就叫白砍雞。
楊師傅的白砍雞與眾不同,還在於他有一鍋長時間熬製的雞湯;
這也是拌白砍雞的重要湯料:湯鮮不油膩,美味看得見。
作為烹調達人,楊師傅是一個肯鑽研的人。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他說自己都習慣了一個人,一個人最能靜下心,不管是反思自己,還是學點東西,都很好。
現在人們講究吃得好,吃得精細,體現在什麼地方?楊師傅說,比如雞脖子,不能直接砍,而要先劃開皮,把裡面的淋巴結即有素的瘤子撕乾淨;發現有淤血的地方,也要剔除。
目前,楊師傅做到每天的雞,當天賣完。他做外賣很奇特,就是只賣給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老顧客,沒有在美團、餓了麼等平臺叫賣。
他說,做精緻的美食,走的是小眾路線,你得有自己的消費群體;外賣平臺是廣撒網,拼的往往是價格和促銷,無形中就沒有什麼利潤了,這種做法其實並不適合自己的產品。
品嘗楊師傅的白砍雞,真是唇齒留芳,味比三家。首先,雞的品質很好,吃肉一點都不柴,能吃到絲絲肉香;加上油辣子中特有的香味,讓人越吃越想吃。
曾經,楊師傅的白砍雞,獲得重慶移動電視臺美食欄目特別推薦,果然名不虛傳。時不時,楊師傅又發個微信或抖音秀一下,也就經常有口水直流的吃貨,不辭路途遙遠從江北、南岸前來購買,一吃為快。
楊師傅說,自己早就註冊了商標,產品做好了,下一步需要引進新設備,做出標準,做出影響,慢慢做出自己的品牌。
楊師傅說,每天銷量10隻以內,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應付;10隻以上,可以考慮請個助手;現在這樣的小店,每天15隻封頂,賣完就休息,絕不會為了走量而影響品質。
走過大江南北,見過各種場面的楊師傅,是川渝烹飪界的一名大廚。順應形勢,他徹底放下身段,事無巨細,一心做好白砍雞,雖然很累,但樂在其中。
「當你帶著熱愛去做一件事時,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因為苦中有樂;比如今天中午,一個客戶請客,吃了2斤還要再加2斤,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食都文化 羽翔 採寫
尋找戰疫榜樣,歡迎提供採訪線索
食都文化:立足重慶、面向全國的美食專輯和網絡傳播平臺;以食為引,涵蓋吃喝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