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羅馬帝國被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這是一個好決定嗎?

2020-12-19 阿房談歷史

到目前為止,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正如你所看到的,普遍的共識是相當積極的。在領土上分裂帝國是在解決一個複雜得多的問題的錯誤部分。分裂並不明顯是不對的,正如許多其他答案所指出的那樣,分裂帝國有助於加快通訊速度,並在某種程度上提高政府的反應能力,而且它為雙方提供了至少一條不需要監視的邊界。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提供了某種程度的遏制,因此西方的最終崩潰並沒有拖垮拜佔庭帝國的一半。

然而,小編認為,分裂背後的真正驅動因素不是軍事戰略或通訊,而是羅馬政府無力讓其軍隊服從平民政府。說句公道話,這是一個很老很老的問題,至少可以追溯到馬呂斯和蘇拉的時代,但卻是帝國的主要弱點。三世紀被無休止的軍事篡奪、政變和反政變所吞噬。雖然戴克里先獲得了榮譽,但帝國還是被奧勒連拯救了,他將帝國分裂的部分重新整合為一個整體,打敗了哥特人、汪達爾人、薩爾馬人、阿拉曼尼人和其他蠻族鄰居。然而,當時的典型情況是,奧勒連在位僅5年就被自己的禁衛軍謀殺。從奧雷連死到戴克里先升位的十年間,又發生了幾次軍事叛亂,在奧雷連和戴克里先之間的六位皇帝中,只有一位死於自然原因。戴克里先足夠聰明,意識到體制的普遍弱點,他試圖通過利用最高軍事領導人相互制衡來馴服長期存在的競爭。通過提供內建的後備——指定的繼任者——該體系本應確保沒有哪個無賴上校能指望通過一次叛亂就登上王位。

通過確保兩個奧古斯提和他們各自的凱撒分享整體的合法性,試圖消滅其他四個人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將在一開始就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聯合皇帝並不是一個新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安東尼時期,他發明聯合皇帝是為了防止繼承鬥爭。另一方面,在地理上劃分這些司令部則更為新穎: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戴克里先的設想是戰術上的,他將新體系的首都放在了哪裡,西部的特裡爾和米蘭、東部的錫爾米烏姆和尼科米迪亞的軍營。這些顯然是軍事中心,而不是行政或貿易中心。雖然這無疑是軍事資源的有效集中,但它並沒有阻止羅馬生活中軍事和民事方面的分離,反而加速了這種分離。皇帝與軍隊的實際隔離鞏固了政治權力與軍事野心之間的聯繫,而不是阻止了這種聯繫。帝國內部逐漸被視為軍隊的供給源,而不是被視為帝國的保護者。

戴克里先的相關改革——巨大的增稅,笨手笨腳的努力控制經濟,和積極的官僚集權——使這一切變得更糟:帝國的分裂是一個模式的一部分,所有其他需求服從邊防、設置經濟和公民社會成為一項長期下降最終以封建制度。對於戴克里先來說,帝國「太大」而無法治理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戴克里先想要以一種以往皇帝從未嘗試過的方式統治,主張對平民世界的大片地區實施詳細的官僚控制。分裂是這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事實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戴克里先想把一個更統一的秩序強加給帝國的願望所推動的,因為他所設想的高度集權的體系將會遭受通信延遲,而舊的、鬆散的帝國體系則不會。

不幸的是,它有兩個關鍵缺陷。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是,它並沒有真正防止進一步的內部衝突:戴克里先去世前,四帝共治已經有另一個內戰。從313年到476年西方名義上的終結,東西方之間發生過幾次戰爭。哥特人在義大利的入侵和410年的羅馬大劫掠都與東西方政治交織在一起看看400年哥特人和汪達爾人在羅馬的劫掠是什麼樣子的?在這個關鍵時刻,兩方之間的軍事合作明顯缺乏。因此,作為純粹的軍事問題,分裂是一場洗牌:只有當帝國的兩個部分都專注於戰略合作時,它才有助於提高邊境防禦的效率。

第二個更微妙的問題是,它加速了古老的地中海羅馬世界分裂成兩個支離破碎的部分。內部貿易,思想和文化的傳播,以及人口的流動都開始瓦解,因為羅馬帝國正式劃分了拉丁和希臘兩部分。舊帝國作為一個由部落、王國和城邦組成的多元聯邦而繁榮昌盛。後戴克里先世界的兩個部分試圖將這種多樣性系統化。這造成了以宗教迫害(的形式出現的嚴重外流,也造成了經濟衰退,因為帝國的指令經濟逐漸扼殺了舊的制度。東西方對統一的追求使得他們越來越相似,清洗異教徒、阿里烏派、諾斯替派等等,但彼此之間也不太相似。6世紀查士丁尼試圖為「羅馬人」重新徵服義大利時,許多義大利人更喜歡野蠻的統治者,而不是說希臘語的「解放者」。

經過長時間的總結,小編想用一個詞來回答這個問題:從法律上講,分裂帝國並沒有創造出兩個獨立的實體,但它確實開啟了一種動態,在這種動態中,古老的、多樣化的羅馬世界被分成兩種同質的、但相互懷疑的、不能有效合作的文化。

大家對羅馬帝國的分裂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分裂後,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為何不趁機收復西部領土?
    西羅馬的滅亡,代表這歐洲正式進入了中世紀時代。而東羅馬的滅亡則是宣告了中世紀的結束,可以說羅馬帝國見證了歐洲整個中世紀時代。早在三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就徹底分類成了東西領土。而在一個世紀以後,西羅馬就走向了滅亡,為何東羅馬不趁機收復西部領土呢?
  • 聊一聊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演變過程,管理創新還是不得已而為之?
    之前我們在介紹歐洲西方歷史和東羅馬也就是拜佔庭歷史的時候,曾多次提及古羅馬帝國的一分為二問題,很多朋友留言,想知道這其中的究竟。其實用一句話概括,也能概括得了,那就是古羅馬帝國的疆域不僅過於龐大,而且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那種首都為「圓心」的陸地國家,它這種環地中海的形式,使得本來就廣大的疆域變得特別的散碎。
  • 西羅馬被蠻族滅掉後,東羅馬為什麼難以收復故土?
    羅馬帝國,在中國史書中被稱為大秦,是與漢朝差不多同時代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所滅。在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即拜佔庭帝國)又延續了近一千年,才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掉。在這一千年間,拜佔庭帝國也曾經變得非常強大。那麼,為什麼拜佔庭不去收復原西羅馬的地盤呢?1.地形的限制。如圖,歐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形複雜,有大海阻隔,易攻難守。
  • 東羅馬帝國1000多年歷史,西羅馬卻不足100年,兩國的差距在哪?
    前言: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個帝國。僅僅不到一百年,西羅馬帝國就崩潰了,而東方的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又延續了1000多年。西方陷落後,東方拜佔庭甚至擴大了一些領土,所以關於"羅馬為何淪陷"一直飽受爭議。
  • 西羅馬到底怎麼滅亡?自毀、災害?專家推測也有匈奴後人的因素
    專家推測也有匈奴後人的因素文|歷史青櫻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在歷史上是有爭議的,不過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的歷史記述來看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看看西羅馬是自身的問題還是自然災害的困擾,研究西方史的學者專家也推測是外族匈人的進攻,我們來一探究竟。
  • 東羅馬與東晉:毫不相關,而又彼此相似的帝國
    羅馬帝國在五世紀分裂,西羅馬不久滅亡,東羅馬佔據巴爾幹半島等地,史稱拜佔庭帝國。東晉是東方中原政權南遷的結果,而東羅馬則是西方正統政權縮水的結果。   雖然東晉與拜佔庭是兩個毫不相干的不同政權,但卻又有著一定的共同之處,都因為少數民族的進入而縮小勢力,而他們本身原本又是當時區域性的正統政權。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到了3世紀基督教不僅成為了一個內部組織嚴密的教派,還調整了其反羅馬的教義,終於在392年被羅馬帝國確立為國教。在羅馬帝國的推廣下,基督教遍布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成為世界性的宗教。313年,皇帝君士坦丁發布了承認基督教合法化的「米蘭敕令」,自此基督教迎來了在羅馬帝國發展的黃金時期。成也君士坦丁敗也君士坦丁,君士坦丁接下來的行為給以後基督教分裂埋下了引線。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按信徒人數來看,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在全世界70多億人口中,基督教徒高達22億,佔世界人口的31%。基督教能夠成為世界性宗教,除自身的教義受到認同外,還離不開羅馬帝國的推廣。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屢次反抗羅馬失敗後,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精神出路而創立了基督教。
  • 作為歐洲第一個帝國,羅馬帝國建立時我國是哪個朝代?
    (羅馬帝國建立時想到於我國西漢末期,當時中國的皇帝是漢成帝)其實羅馬帝國並不是一個王朝,「羅馬」的含義與「中國」差不多,羅馬自從進入帝制之後,建立了許多不同的王朝,並非是一個家族由始至終的傳接皇位。例如在屋大維死後,皇位是傳給了他的養子提比略,這倆人是沒有啥血緣關係的,不過由於有收養關係,此時羅馬並沒有改朝換代,依然是朱裡亞·克勞狄王朝。但是朱裡亞·克勞狄王朝並沒有持續多久,到公元69年,帝國重臣韋帕薌擊敗政敵,篡取皇位,羅馬帝國進入了弗拉維王朝。
  • 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向西逃跑引發西羅馬滅亡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徵服了阿蘭國。
  • 世界史記:西羅馬自毀長城,哥特人趁機立國
    公元374年,被匈奴擊敗的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退到多瑙河北岸,請求允許渡河到羅馬帝國避難,表示願為羅馬邊防軍提供兵源。羅馬皇帝瓦倫斯在要求西哥特人解除武裝、提供人質的條件下最終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同時答應撥給土地,供應糧食。而他們來到羅馬帝國後,羅馬皇帝卻不履行諾言,非但沒有供應糧食,反而勒索沉重的捐稅,拐賣哥特人充當奴隸。於是,雙方發生衝突。
  • 東羅馬帝國為啥又叫拜佔庭帝國,原來和德國有關係,理由很可笑!
    羅馬帝國的地盤完全是靠著武力徵服起來的,民族眾多,管理起來難度很大。在公元395年1月17日,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逝世,臨終前,將帝國東西部分與兩個兒子繼承。 這就是西方與東方在繼承方面上的最大區別,後果也很嚴重。公元410年,日耳曼人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重創了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滅亡。
  • 一個以搶掠為生的民族——「破壞之王」汪達爾人和羅馬的百年海戰
    自屋大維和安東尼之間爆發了亞克興海戰之後,自此近500年羅馬帝國未再爆發大規模海戰,直到汪達爾人的到來。公元4世紀,匈奴侵入歐洲,許多北歐部族開始向南遷徙,其中就包括汪達爾人,它原是古日耳曼人的一個部族。公元395年,在內憂外患之下,羅馬共和國分裂為西羅馬和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
  • 延續上百年的西羅馬帝國怎麼就被日耳曼人給滅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日耳曼人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民族概念,而是羅馬人以自己為中心,將萊茵河以東的所有部落都劃分為日耳曼人,這有一點類似中國古代的南蠻、東夷。至凱撒大帝的時代開始,就有日耳曼人部落開始臣服於羅馬帝國之下,但絕對大多數的日耳曼部落仍然在堅持和羅馬軍團對抗。
  • 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而一個一直延續,另一個很快就滅亡
    18歲的長子阿卡丟執掌東羅馬帝國的權柄,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年僅11歲的次子霍諾留則接任西羅馬帝國的皇位,以拉文那(名義上仍在羅馬)為都。從此之後,東、西羅馬帝國分裂的局面在歷史上便正式固定下來了實際上,羅馬帝國分裂的傾向卻早露端倪,並非始於四世紀末。人們要問,這個縱橫地中海、地跨歐亞非、曾經盛級一時的龐大帝國,為什麼最終走向分裂呢?
  • 匈奴滅了西羅馬,誰滅了東羅馬?竟是又一支逃亡的中國殘部
    縱觀歐亞歷史,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現象:在東方不堪一擊的部隊,逃到西方之後,往往卻能大發神威,滅國無數。歷史上的匈奴,逃難到西方之後,促使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並滅掉了西羅馬帝國。那麼,東羅馬帝國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 日耳曼諸蠻族滅亡西羅馬後,西方世界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原來如此
    日耳曼領袖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末代皇帝,西羅馬宣告滅亡。在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進入中世紀黑暗之前,西羅馬滅亡到東羅馬滅亡前這段時間被稱為中古世紀,意思是在歐洲古典時代結束之後與中世紀黑暗前之間的時間。在題目中,題主用了「日耳曼蠻族」這個詞,在進入火藥時代之前,落後的民族戰鬥力越強,所以被落後文明打敗的更為先進的文明在一般的定義肯定是歷史的倒退。
  • 東羅馬帝國的陷落細節:那個被忘卻的凱爾卡門
    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位於米蘭市,東羅馬帝國位於拜佔庭,後來更改為「君士坦丁堡」。 分裂之後的羅馬帝國的短時間解決了管理難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弊端也逐漸顯著。面對外部侵擾時,東羅馬與西羅馬經常發生歧義,對軍事援助與經濟資源爭論不休,導致資源分配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