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厝邊」
作者 / 王斌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厝邊」,閩南話意為鄰居。說起「老厝邊」,許多人一聽就心生暖意,勾起時光深處的許多溫馨回憶,滿滿都是歲月不老的鮮活畫面。
舊日的時光漫長而沉靜,我的童年是在中華老城區的牆頂巷度過的,記憶中,那段歲月好像是停滯的,老宅院、舊樓房、石板路青石條凳,仿佛都被悠悠歲月打磨得光滑潤澤。
那時的老城區,閩南人家的傳統大宅和華僑回鄉建成的小洋房鱗次櫛比,普通人家的老舊瓦房同樣擠擠挨挨,滿腹詩文的飽學之士和步履匆匆的工人師傅在老巷裡同出同入,鼻息可聞。
那時安裝自來水的人家屈指可數,巷裡的老井和幾家老宅院的青石井便成了老人小孩最常光顧的地方。曲徑通幽的小巷,古樸清幽的宅院,因了大家的提水洗濯而喧囂熱鬧。那時的街坊鄰居們若有親朋來訪,主人恰好不在,左右鄰居便會殷勤款待,真是「遠親不如近鄰」。那時的「厝邊」,大家白天很少關門閉戶,各家各戶的孩子登堂入室,嬉戲耍鬧如入自家,就是大人們在家時,每到午飯或晚飯時光,也是手裡端著碗,米飯上堆著菜,東家逛逛西家聊聊。
我小時候獨愛夏天漫長的日子。因為巷子裡玩伴眾多,十來個小夥伴既是「厝邊」亦是同學,十分親近。我們自己做風箏放飛,紮鐵環排隊溜圈,打陀螺比賽飛旋,養金魚鬥蛐蛐,抓金龜摘楊桃,一分錢的燒餅幾個人分著吃。小腦袋緊挨著趴在小桌子上刻小人兒,彩紙上的人都是《水滸傳》《西遊記》和《三國演義》裡的人物。那時,與我家緊鄰的兩戶人家都是印尼歸僑,常在家中說印尼話,耳濡目染下,小時候的我竟也能說一口印尼話。兩戶印尼鄰家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夏日睡覺用抱枕,他們的抱枕足有一米多長,抱著睡很是舒服。因看我實在喜愛抱枕,鄰居大嬸還專門做了一個嶄新的大抱枕送我。
夏日小巷的晚上最是熱鬧:老華僑泡著功夫茶,眯著眼睛悠然自得;光膀子的大叔搖著蒲扇「楚河漢界」殺得難分難解;戴眼鏡的叔伯談古論今,身邊總是圍著高高低低的小腦袋,聽得心嚮往之;印尼歸僑小年輕架不住大家的請求,彈奏印尼樂器、唱起纏綿多情的印尼歌曲,引來陣陣喝彩……每每都要月上中天,大人小孩們才意猶未盡地各自回屋睡去,留下一巷子的清風慵懶地吹著。
歲月無痕,日子不經意地過去了,當年的「老厝邊」難得再聚。前些日子偶遇一位老同學,亦是「老厝邊」,他告訴我以前的小夥伴再三交代他儘量找到當年的玩伴,大伙兒重聚一堂,再話當年。聽他一說,再互相凝視彼此頭上的白髮,我們的眼眶不知不覺地溼潤了,一時間竟相對無言。
作者
王斌,出生在鼓浪嶼。熱愛鄉土,性情古樸。每有小思,塗鴉於紙。若無閒事,行走文字。年過半百,老漢一個。布衣寒舍,怡然自樂。
朗讀者
寧煒,廈門晚報副總編輯。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許夢潔 攝影:王協雲、林銘鴻
編輯:海鷹 施璐瑋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