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
那麼,孩子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自立自強的習慣
隨著生活條件的優越,一些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過度依賴父母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最具典型的壞習慣,也是孩子自立自強路上最大的阻礙。孩子過於依賴父母,一定是父母的「過度保護」和「一手包辦」導致的,但孩子並不會意識到依賴會對自己的成長有多大危害,也不了解依賴的習慣會影響自己的美好前程。
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要讓孩子自己動手,比如先試著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慢慢地,父母再給孩子多提供和創造動手的機會。
家裡的一些簡單事情,父母可以多跟孩子說說,聽聽孩子的建議,並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讓孩子學著參與決策。
在孩子剛開始喜歡自己動手嘗試做一些事情時,因為缺少經驗和鍛鍊,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犯錯誤。但很多父母在看見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插手,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做,甚至動手幫孩子做了起來,這樣久而久之,孩子不但不能自立,反而會更依賴父母。
孩子的人生早晚都是他自己的,所以應該讓他在很小的時候有著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當有一天你放手的時候就不會過於擔心,他自己也不會恐懼。
請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在孩子學會自理之前,父母要做的是放手。
制訂計劃的習慣
多小的事情,都要讓孩子有做計劃的意識,這道工序不是簡單的程序,而是鍛鍊孩子做事嚴謹的一種手段,也是讓孩子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處理能力的機會,是讓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
做事有計劃的人才會贏得信任,不至於臨時抱佛腳。
有些孩子每次考試前就一團亂麻,做作業時三心二意,早晨起床找不到襪子,零用錢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當孩子有這方面的壞毛病時,一定教會他懂得計劃的重要性。
不妨讓孩子在睡前梳理好第二天的日程,讓孩子抄在便利貼上方便執行。養成這個好習慣,孩子絕對終生受益!
懂得自律的習慣
每個人的人生高度,和自律密切相關。
然而對大多孩子來說,自律都是個稀缺貨。
他們做事常常朝三暮四,想到什麼做什麼,沒一點計劃性,而且做事往往做到一半就不做了,不能有始有終,這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管理時間、高效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
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願意做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
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及時自省的習慣
通過回顧和反省,能夠清楚了解到自己目前的不足之處,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改善和提高。
因此,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省習慣。放學後,和孩子聊一聊今天的學校生活,說說自己有哪些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做得不好要及時改正,做得好就再接再厲,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孩子在生活中做錯事,在學習中做錯題是常見的事,如何做到下不為例,這就需要孩子能在錯誤中反思自己,從而徹底改正過來。
當孩子做錯事時,爸爸媽媽請別光顧著責怪他,不妨反問:「你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嗎?」
等孩子回答後,認真和孩子約定:「那下次我們記住這個教訓,不要再犯了好嗎?」
對待學習也是,懂得反思的孩子能夠及時總結,查漏補缺,大大減少錯誤再次出現的概率。
閱讀的習慣
巴金曾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而閱讀這個習慣,更是每一個孩子都不能忽視的。喜歡閱讀的孩子,不僅寫作能力很強,語文科目成績很好,甚至方方面面的知識面都非常寬。閱讀,不僅能夠陶冶孩子的情操,也會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學識、有見識的人。
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空談,而是需要家長去實踐,以身作則,陪伴孩子閱讀,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閱讀習慣的養成就像「滴水穿石」的力量。當孩子擁有越來越多的知識時,他們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廣泛。
我們要知道,與其給孩子萬貫家財,不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就是一筆無形的財富,他不會用盡,反而會越積越多,伴隨孩子度過一生,也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據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