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拖延工作坊裡,我們討論「假如時間倒流」的主題,學員們都紛紛地表示: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會叫醒沉迷在主觀時間裡的自己。
許多拖延者生活在自己的時間裡,心理學稱為「主觀時間」。
通俗的講,客觀時間指的是鐘錶時間,就是日曆和鐘錶;主觀時間指的是鐘錶以外的時間,即自我對時間的獨特感受。
生活在主觀時間裡的人,他們對時間的感受與客觀時間有著嚴重的衝突,不願意也認識不到自己的時間概念和鐘錶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
主觀時間和鐘錶時間有著巨大差異的人,會造成與周圍人格格不入、不會為未來做準備、無法分清有限和無限,會在根本上失去方向感。
主觀時間 鐘錶時間
敏,37歲,有著16年的拖延曆史。
敏結婚15年,他的丈夫這次也和她一起參加了拖延工作坊,她的丈夫就是想弄清楚,這15年裡總是在一些事情上讓他迷惑不解,生氣發火。
比如,早上一起開車上班,定下了8點出發。她的丈夫在8點差一刻就到了車庫準備開車,而敏的主觀時間認為8點就是8點至9點之間,大約8點半,就是8點之後,9點前之前。
當敏的丈夫看著手錶已經8點5分了,還不見敏的蹤影,就開始煩躁進而生氣,他很難理解敏的時間觀和鐘錶的不一樣。
敏的丈夫說在戀愛時,回憶那個時候敏就在時間上表現不同。約會看電影,9點的電影,敏常常在放映室裡已經黑燈時才匆匆趕來。
敏認為「我到了的時候,影片名字剛剛出來,沒有遲到啊」。
在工作中,由于敏只活在自己的主觀時間裡,常常在工作上不按照規定日期完成,引起了小組裡同事們的很多意見,不願意和她一起合作。
許叔,56歲,30多年的拖延記憶。
徐大爺在拖延工作坊裡學習完第二個階段後,對自己這一輩子關於時間的感受懊悔不已。
他說,年輕時對時間沒有概念,自己啥時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的就那麼拖著,總覺得有大把時間供他揮霍。
中年時,雖然有時覺得年紀也不小了,手裡雖然沒有多少存款,但供孩子念書還可以,自己和老婆的身體也不錯,要有點事,家裡親戚們幫幫忙就過去了。
真正感到自己可能哪裡有了問題是兒子考上大學後,四年的學費,老婆的意外車禍醫療費以及兒子沒幾年面臨的結婚和婚房,這一切連續的事情蜂擁而至時,許叔也快被擊倒了。
回想年輕時自己拿的工資也不低,兩口子的收入在中等以上,沒有為家庭做過長期規劃,同年齡同等收入的只有一套房產的還真不多。
拖延心理的人只是重視當下的目標,比如購買一臺電視或者一部車,忽視長遠目標,如為孩子儲備教育基金,為退休存錢,當那個覺得很遙遠的未來來到眼前時,往往會手無寸鐵。
時間概念
娟,48歲,單身婦女,近30年的拖延曆史。
娟再有兩年就邁向老年了,但她的想法依然活在年輕姑娘的時期。
娟喜歡野外生存探險,特別沉迷在大自然裡未知、危險和神秘的刺激感裡。她說,喜歡當下的這種時光,在這種時光裡,時間像不存在一樣。
這種不受時間的限制,娟把它延伸到了工作上,使她無視長期時間,如,自己需要多久才能發展一名具有分量的專業人員。
不受時間限制的「現在」雖然讓你感覺獨立和自由,但這能使生活真正邁向未來前進嗎?
事實上,由于娟對於時間沒有限制,認識不到時間是有局限的,許多她本可以抓住的機會都從自己手裡流失掉。
比如,可能有機會的優秀伴侶,升職的機會,加薪的機會,社交關係擴展的機會。
無時間性會會導致靜止不動,人就像被卡在生活中而動彈不得。
著名的心理學家津巴多認為:
人們參照基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同坐標來感知時間。如果你只局限於其中某一個坐標,那麼你的生命觀就會發生偏差和受到局限。
因此,看完以上幾個案例,我們可以檢視自己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拖延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等。
在我們拖延時,常常不是因為時間本身,而是事件背後引起我們心理恐懼和焦慮的情緒。
或因為害怕失敗,或因為害怕成功,或厭惡控制。
當我們拖延時,試著去覺察內心的聲音:為什麼我會這樣?試著覺察逃避的行為。
但有一點我們都不可否認:客觀時間是是不可更改的,不管你有沒有注意它,它始終會一分一秒的走著,不慌不忙。
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我們能將過去整合進當下,並能為未來的路做出自己的選擇。
索布德原創作品,歡迎閱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