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饒明月】3月4日,吉林大學召開落實教育部、科技部《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座談會,對於吉林大學如何落實好教育部、科技部文件精神向學校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廣泛爭取意見。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副校長鄭偉濤,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科學技術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處、人才工作辦公室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座談會。座談會由鄭偉濤主持。
會上,鄭偉濤傳達了教育部、科技部《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精神。與會專家學者分別作交流發言。
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地球科學學部學部長林君院士表示,文件中提到的扭轉SCI論文相關指標過度的現象並不表示SCI論文不重要,這次文件中強調的是,科研評價要實事求是,而不是用發表SCI論文的數量去評價。
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哲學社會學院賀來教授圍繞「學術初心」「異化現象」「學術文化」三個關鍵詞談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科研成果和科學研究的本質是解決問題,是否提出他人沒有提出的問題、是否解決了他人沒有解答的問題是考驗科研成果的尺度,因此要回歸學術初心,回歸到科學研究的本質。他表示,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引導學術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是引導學術價值觀的建設。他建議學校根據不同學科門類特點,組織相應專家調研組,研究制定與學科性質、規律相適應的標準,真正做到差異化評價;完善學術共同體的評價制度,把長期評價和短期評價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體現綜合水平。
物理學院院長馬琰銘教授認為,SCI論文是基礎研究最主要的一個成果展示形式,因此不能SCI論文至上,但也不能不要SCI論文,問題的核心是要做好分類評價。不同學科之間的橫向比較有難度,更多的是縱向評估,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制定出具有學科特色的、先進性的、被同行認可的評價方案非常重要。他認為應從政策上引導,質量為上,數量為輕,實際上重點評價的是成果的創新性,而不是期刊的影響因子。
化學學院院長孫俊奇教授認為,SCI論文是學者交流的渠道,知識傳承的載體,也是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手段,要正確認識SCI論文,不能貶低,更不能妖魔化。他表示,論文不是唯一的標準,論文的質量與發表在何種雜誌上並沒有直接關係,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制。他呼籲減少各級各類評估、評價,回歸到科研的本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部汽車材料重點實驗室主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蔣青教授在發言中表示,教育部、科技部出臺的文件正合時機,我們要以揚棄的態度,看待SCI以及由它引出的各種指標,避免「大破大立」。他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能因為有壞的一面就把好的一面完全放棄。SCI論文對科技行業發展以及國家的發展貢獻很大,而過度競爭導致了「SCI至上」,因此,制定客觀標準,做好分類評價至關重要。
汽車工程學院院長高振海教授表示,文件中並沒有否定SCI,而是提出了從限制性到參考性的標準,「文件中有些還是屬於建議性的條款,有些是不提倡,但不能說乾脆不提,不能走的太偏。」 他表示,中國的汽車企業大多不注重外刊,而很多教師和研究生按照SCI的標準將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外刊上,很難使得一流的研究成果第一時間被國內的汽車工業所接受。高振海希望學校能探索一套基於同行評價的職稱評審、業績考核、學業質量考核以及研究生管理的系統性改革方案。
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盧革宇教授認為,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是為了扭轉在SCI論文相關指標上的片面化和過度扭曲。我覺得要把定質和定量結合起來,質和量同時強調。盧革宇認為,不能利用此次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為一些不努力工作的人找藉口,使其不進行科學研究合理化,導致不公平。要下放評價的權力,全方位細化分類評價,不要矯枉過正。
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豐月教授表示,要客觀地評價SCI論文評價在過去為科學發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SCI指標在用的過程出現了問題,但要科學、客觀、慎重地對待這件事。」他建議學科在分類評價時,將權力下沉到直屬教學部門和人才培養部門,同時增強評價體系的包容性。
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白求恩第一醫院院長華樹成教授表示,高水平的SCI論文,還是應該堅定不移地往前走,但醫生晉升的標準不應局限於「一把尺子」;博導的遴選,建議主要基於是否承擔基金等項目,可以與SCI論文脫鉤;提高核心中文期刊的文章地位,鼓勵醫務人員在中國期刊發表文章。
公共衛生學院李娟教授在發言中表示,要認真審視SCI論文作為一個評價指標在過去評價中發揮的作用,作為基礎醫學,代表性的SCI論文仍應該作為一個主要的評價指標。對於接下來如何定位學校的SCI應用和評價體系,她也認為應該分類、分學科地去討論,制定分類評價的標準。
張希在總結髮言中表示,在學校的治理結構中,一方面要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委員的作用,他們是體現教授治學的重要方式,學校出臺任何政策前都要充分徵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他指出,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解決重要的問題,創造新的知識。科學研究的成果,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不唯SCI,而不是不要SCI。學科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同一學科內部不同的研究方向差異也很大,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研究的屬性分類評價。他表示,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是與同行們分享成果的主要方式;應用研究要注重解決實際的問題,成果可以呈現為專利,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專利的轉化,體現科學研究的價值。張希指出,人們一直在探索成果量化評價的方法,每一種指標都有它的參考意義,但每一個指標都無法全面反映研究成果的意義和價值。研究成果的評價歸根到底要靠同行專家,定性、定量之間要找一個相對合理的平衡點。以專家的定性為主,定量為輔,以各種定量數據為參考,依靠同行專家對成果的意義和價值做出正確的判斷。張希表示,同行評議制度的公信力至關重要,這依賴於良好的學術生態。職稱晉升時,要根據院系的發展目標,選擇相應學校的專家進行評議,既注重選擇大同行,又選擇小同行,小同行會關心成果的獨立性和獨特性,而大同行會關心成果重要性和意義。要建立嚴格的迴避制度,防止利益衝突影響評審的公正性。他指出,造成學術成果評價難的另外一個因素是經常需要對發表不久的成果進行評價,而實際上成果的價值和意義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張希強調,在學校現行的制度和辦法中,有一些條款需要按照要求進行相應的修改;要把學術評價的權力下放到各個院系;回歸科學的精神,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形成良好的學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