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紅》|男權文化壓迫下女性意識的覺醒

2020-12-23 終南影話

引子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在印象中越南電影在銀幕上出現的機率是少之又少,2018年越南籍導演阮芳英的影片《落紅》又名《三太太》,該片榮獲第15屆香港亞洲電影「最佳後期獎」和「香港邁進坎城獎」等多個獎項,影片是以一名女性為主角而展開,將故事背景置於十九世紀末的越南鄉郊,十四歲的少女小雲本應該在這個花季的年紀坐在教室裡讀書學習,但在當時越南正處於封建時期,重男輕女思想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他受父母之命被迫嫁給了一個年紀比他大很多的富豪地主,成為三太太,在這個封建的家庭中,隨著小雲逐漸對這個富豪家族的了解,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處在一個以男人為中心的社會裡。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女性並不總是處於壓迫、被統治的地位,女性在很長的歷史過程中都處於中心的權威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說「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處於野蠻階段的低級、中級階段、部分高級階段的野蠻人中,婦女不僅處於自由的地位,而且處於高級尊貴的地位」。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類獲取生產資料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男性成為家庭中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勞動力,照顧家庭成為女性的主要職責,由此女性的地位逐漸成為男性的附庸,成為男性彰顯權威和地位的工具。

到目前為止,即使女性地位已經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還有很多國家女性處於男權之下,男權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處處顯示著男性的尊貴與權威,男性處於支配和統治地位,女性則處於服從地位。影片《落紅》實質是一部女性題材的問題電影,導演以影像為載體將十九世紀末越南社會存在的嚴重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展現在銀幕上,以此來抨擊越南社會的各種封建制度和愚昧思想對女性權益所造成的傷害。因此,《落紅》這部影片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諸如男性可以娶很對妻妾、女孩初潮象徵著可以嫁人為夫,只有生了男孩的姨太太才能算得上家裡的女主人等等,這些愚昧的封建思想觀念嚴重製約著女性的生存空間。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落紅》這部影片主要探討了女性如何在男權社會中掙扎求生存。影片來頭,導演用一個搖鏡頭交代了主人公所處的環境,四面環山且密不透風,象徵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主人公小雲充滿無知的眼神不免讓人心寒。導演以女主角的視角去展現她心路的變化,且著重突出等級森嚴的家庭制度,在這個男權為中心的社會裡,女性服務於男性,女性只是生育機器,紅燈高掛和歌舞昇平之後,就是小雲的另一種人生。女性沒有話語權,女性需求是被無視的,在電影中當老爺聽說新生的牛犢可以買好多錢時,拒絕了大太太用這筆錢給孩子們買衣服的請求,轉而給大少爺買馬匹。

封建社會形成了嚴重束縛女性的性別偏見,認為貞潔比女人的性命還重要,一個被自己丈夫休的女人是很恥辱的,在影片《落紅》中,僕人將小雲初夜的血漬以一種帶有儀式感的形式呈現來象徵女性的貞潔,這種儀式感也賦予了男性的威嚴。當大少爺家裡人決定將娶來的新娘阿雪退還給婆家時,對阿雪的父親來說是家族的最大恥辱,父親拒絕她回家,最終,她選擇了自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當家裡的男傭和女傭發生感情時,女傭要被梯度送到寺院,終生為僧。影片以小見大,通過一個家庭發生的故事來窺視整個越南封建思想對女性的迫害。

影片《落紅》除了對封建思想進行控訴外,也展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小雲作為整個歷史的見證者,從懵懂無知到聽從家人安排嫁做人婦。在一切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規則潛移默化下,她的思想觀念開始轉變,她萌生了生男孩的想法。影片結尾處,她目睹了阿雪的命運後,她選擇了一種激進的做法,給自己的女兒餵下了致命的毒草,或許不來到這個世界是對自己女兒最好的歸宿。

二姨太的女兒阿閒也是一個極富代表性的對象,口口聲聲說自己長大後會變成男人,也許長大後,她的人生也逃不出封建的枷鎖,只能淪為越南男權社會裡的犧牲品。影片結尾,她用剪刀將自己的長髮剪掉,臉上露出了快樂的微笑,這樣的寓意是導演無聲的控訴。作為新一代女性,至少她們敢於對封建思想進行義無反顧的反抗,雖然,如今封建社會早已過去,但男權文化對女性的壓迫依然存在,女性也沒有完全得到與男性平等的權力。

在《落紅》這部影片中,導演大膽地涉及了同性戀,只是導演表達的比較含蓄,這也是本片的亮點之一,因為在越南這個並不開放的國度裡,一個女人愛上另一個女人是一個多麼荒謬,導演敢於做這樣大膽的嘗試實屬不易。作為一部展現女性生活困境的影片,在凸顯女性主體意識覺醒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依靠導演對人物的細膩刻畫,展現對女性群體的關注。

一影一話 譜人世虛實

俱是覆舟風雨 書字可抵愁

公眾號團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戲劇與影視學

終南影話 電影小組

相關焦點

  • 勃朗特三姐妹文學思想探析:男權社會下的女性意識覺醒
    在這樣的經濟環境和教育背景下,卻有幾個幸運兒,她們大多受到了有教養的或博學的父親的影響,閱讀了更多的書籍,在廣泛的閱讀中,她們萌發了女性意識,開始用寫作來抒發她們的情感,表述自己的體驗,為女性自己而寫作。這些幸運的女性中就包括包括簡 奧斯汀、勃朗特三姐妹。
  • 男權社會壓迫的其實是我們所有人
    男權社會體現的並不在於男女兩性的性別差異帶來的社會權利不對等,其實在於所有與男性特質相悖的氣質類型被集體打壓。這種壓迫基於兩個維度,一個是性別身份的壓迫,一個是性彆氣質的壓迫。男性權利較女性權利更具有話語權的時候,社會共識會默認男性的身份和氣質是正確且優秀的。
  • 落紅,這部越南禁忌電影,落有一個潛在的大反轉,直問下一代男權
    越南電影《落紅》就是這樣一部以極其壓抑又極其緩慢的方式推進,讓人在觀看的過程中,有一種強烈的不適感。雖然它的拍攝方式在盡力唯美,盡力表現出女性的柔美,但是味道完全變了,整個電影的感覺都讓人覺得陰冷,有一種拉鋸式的殘酷在那些女性的笑容或沉默背後。
  • 當今時代的女性特點:男權社會vs獨立女性
    女性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如果男性一樣,所以我們從大家共同的生活出發。當今時代的男女大多會有一些焦慮迷茫孤獨的心理,這是怎麼造成的呢?依我看來,這是大家對情感物質的更高追求與自己所處社會階級的不協調導致的,換句話說,自己的能力匹配不了自己的眼界。
  • 新郎死後,新娘與木頭成婚,《五魁》道盡了男權社會下女性的悲哀
    在封建舊社會,男權至上,女性只是交易的商品、生育的工具。舊社會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的卻要守貞節。男人喪妻可以再娶,女人喪夫卻要守寡。在男權社會設好的框架下,守寡成了套在婦女身上的枷鎖。「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他們為每一個守寡的女性立小牌牌,美名其曰貞節牌坊。受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女性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從未享受過和男性一樣平等的地位。
  • 《一則新聞》:哥德式世界中虛幻與現實的交鋒,喚醒女性自我意識
    在南方舊社會,絕對男權統治下,女性只被當做男人的附庸,被無視、被壓制、被排斥,成為社會底層邊緣化的人物,她們渴望更有意義的生活,可是她們的自我意願始終無法得到傾述,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03悽美的虛幻慘敗於冷酷的現實,拉開了女性必然覺醒的帷幕魯比·費希爾太太因為長期得不到感情的澆灌,自我表達的出口,以及人格的尊重,並在各種精神禁錮與本性壓迫下
  • 《梁山伯與祝英臺》雙重「反串」中的女性意識
    由於文化環境的差異,「邵氏」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弱化了社會批判的意味,並強化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在片中,祝英臺具有自覺的女性意識,她與頭腦順固的父親抗爭,並最的說服了父親間自己外出錄學,在學權中,她不滿先生教授的」唯女子與小人唯養也,近之用不最,遠之」,質疑家先對女性的貶提,並搬出女形天,孟母三遷、媒祖養蠶等故事作為反,從事的角度說,祝英臺被塑造為獨立的行動主體,正如焦雄屏所指出的那樣,「片中的權事重點及目光全落在女主角視英臺身上」,影片的主要情節均由祝英臺的行動推動完成:先是說父親,喬裝改扮外出求學
  • 《82年出生的金智英》:女權意識覺醒的小說,女孩的情感史
    這是韓國這樣對待女性充滿偏見的社會裡,金智英默默地成長為一位具有女權覺醒意識的女人,雖然她遭遇上學時期男老師對女同學不公正的待遇,她也經歷了求職期間主管對女性員工苛刻的對待方式,後來她因為生育孩子而患上了產後抑鬱症,但是她的老公鄭代賢最終在精神科醫生的幫助下,他理解了妻子的反常舉止,他說:「他希望妻子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溫鐵軍:什麼男權女權?問題本質,是資本的定價權
    千百年來,受到男權思想的影響,多少女性承受著多方面的壓迫,失去了本應享受的權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權意識逐漸覺醒,但又難免陷入極端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溫鐵軍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什麼男權女權?問題本質,是資本的定價權。權力的背後,需要有資本作為支撐。現如今,不少女性積極推動男女平權。
  • 《結婚十年》和《82年生的金智英》:不同時代下女性的覺醒與抗爭
    一 《結婚十年》和《82年生的金智英》創作背景與主題思想相似1 為了謀生,蘇青寫下了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剖析自己不幸婚姻的同時也在為女性群體鳴不平《結婚十年》的作者蘇青,出身書香門第,又受過高等教育,是五四以後的第一批具有獨立意識的新女性。
  • 精神分析視角下的PUA:男權是「可說」對「不可說」的暴政
    不過被PUA圈套所虜獲的女性完全是沒用能動性的工具嗎?在本文作者看來,男權之惡並非自由主義框架下的「物化女性」那麼簡單。從精神分析視角來看,這其中並沒有任何自由主義式的出路,在戀愛裡面沒有絕對道德的位置。
  • 束縛、臣服,漢服發展「返祖」,明朝女性漢服為何只能露出頭和手
    男權統治意識的加強,女性就會變成這種統治下的統治產物,一個具有個性的女性生存在這樣的男權社會的生存壓力是極其大的。另外,明朝服飾更加趨於保守更是因為男權社會的統治下,女性本身就男權的所有物,所以保守又寬大的衣服完全符合男權社會的統治需要,肥大的衣服更能將女性的身體包裹起來,男性覺得這樣所有權會更加能夠被彰顯。
  • 在男權社會談女權陰影下的男權
    毋庸置疑,這確實體現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殘害,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何嘗不是那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對女性的道德要求?因為不獨是中華如此,全世界各個文明圈子在封建時代對女性的道德要求都是大同小異的。所幸,到了現代,文明開化,整個社會逐漸認識到,古代對女性的道德要求是苛刻的,不公的,反人性的。
  • 從父權社會的壓制,到現代「性別歧視內化」,是女性意識的覺醒
    一般人常常認為,"厭女症"和"直男癌"掛鈎,是傳統社會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意識幾千年灌溉浸染之後的結果。這種想法存在些許偏見,但也不無道理,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書中通過描述不同場景下的"厭女"表現,概括後發現女性經常被描述成:"不勇敢的、不堅強的、感性的、不能成為主體的。"
  • 男人婆和紅顏禍水:男權社會下,四大奇書中程式化定位的女性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四部小說同產生於明代,可以說在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它們都誕生於封建男權社會,當時由男性掌握話語權,再加上,在明代封建社會的背景和文化觀念下,導致四大奇書中的女性角色的地位和形象都被程式化。並非常明顯的形成了"男人婆"和"紅顏禍水"這兩大類固定的女性形象。
  • 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研究
    中國當代女性作家的小說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與時代精神的接軌,表徵著中國當代女性作家對人性的深層探索,表明了女性意識的發展已經上升到了一種新的高度。本文嘗試從女性意識的內涵與理論出發,梳理了中國女性小說中女性意識的演變過程,並結合女性主義的某些理論來解讀作品,深入研究當代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的表現特徵,從而挖掘出女性意識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以求在某種程度上更好地建構女性文學。
  • 《城南舊事》︱林海音溫暖筆觸下,女性意識的覺醒、掙扎和救贖
    林海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6歲時跟隨父母遷居到北京,隨後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北京文化溶在了她的血液裡,所以她的作品有很濃的京味兒。1948年,林海音舉家回到臺灣,一生致力於寫作、文化出版事業,因此她被認為是臺灣女性文學的開山人,臺灣文壇的保姆。
  • 看看電影《氣球》是怎麼說的,男權社會好可怕
    最近看了部電影《氣球》,講述的是靈魂與現實的緊張關係,以及關於女性覺醒的討論。 電影中的卓瑪,體現了藏區女性,在宗教信仰,跟男權社會雙重壓迫下的生存狀態。 而總也懷不上羊羔的母羊,結局只有被賣或者待宰。沒有哪只母羊,能逃離這樣的命運。它們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當生育機器。 卓瑪不想當母羊,她體現出了藏區女性覺醒的萌芽狀態。
  • 一個「安全套」引出的藏民故事——信仰與現實衝突下的「性壓迫」
    圍繞小小的保險套展開敘事,電影描繪了卓嘎和達傑一家在藏族傳統信仰與現實碰撞下的愛與淚。導演藉助氣球這一道具,描繪出藏族女性遭受的「性壓迫」以及生存困境,她們的愛與痛,掙扎與覺醒;更探討了傳統藏族宗教、信仰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隔閡與激烈衝突,勾勒出這片神秘遙遠土地上,藏民內在精神的撕裂與搖擺。
  • 《妻妾成群》:19歲四姨太的情和欲,揭開了男權社會的遮羞布
    頌蓮進了封建思想氣息濃厚的陳府後,在妻妾成群的明爭暗鬥中,逐漸因為種種壓迫而走向精神失常的故事。蘇童由頌蓮進陳府引出了一群女人的殘酷鬥爭,小說控訴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迫害。頌蓮是一個女人,一個正常的女人。通過書中隱晦的性描寫,通過頌蓮的情和欲,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喪失自我,變成行屍走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