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中,「邏輯」概念適用的範圍到底有多廣?換言之,你在談什麼內容時,可以用到「邏輯」?
在所有的藝術、文學、科學、哲學、工程、技術、商業、政治、軍事的背後,都能找出各自內含的「邏輯」,甚至在現代抽象藝術中,依然存在著「邏輯」。
有一次有學生問抽象畫大師趙無極,如何學習畫抽象畫,趙無極先生回答:畫抽象畫的基礎依然是傳統繪畫的練習,等到畫到那個份上了,自然就能畫出抽象畫。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出現的所有一切,不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TA們的背後都包含著「邏輯」。
雖然,哲學、邏輯學,是「邏輯」最常被提到的領域,但事實上,除了哲學、邏輯學以外,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每個領域中,都有自己的「邏輯」。
比如,音樂有音樂的「邏輯」,而且,古典音樂有古典音樂的「邏輯」,現代音樂有現代音樂的「邏輯」,不同的音樂演奏家,還有各自的音樂演奏「邏輯」;文學有文學的「邏輯」,而且,不同時期的文學也有著自己的「邏輯」,不同的作家還有自己的文學「邏輯」;同樣,繪畫、建築、時尚、體育都有自己的「邏輯」,這些「邏輯」都是哲學、邏輯學的「邏輯(Logic)」無法涵蓋的。
在談論這些領域時,「邏輯」的內涵,實際上會被分解為更基礎、更小的概念。
那麼,組成這些「邏輯」的基礎是什麼呢?或者說,比「邏輯」更小的認知元素是什麼呢?
這種比「邏輯」更小的認知元素就是「關係(Connection)」。
音樂的「邏輯」就是建立在各種聲響「關係(Connection)」集合上的「邏輯」,繪畫的「邏輯」是建立在各種結構、明暗、色彩「關係(Connection)」集合上的「邏輯」,文學的「邏輯」是建立在時代背景與人物、人物與人物之間「關係(Connection)」集合上的「邏輯」,經濟的「邏輯」是建立在資源配置「關係(Connection)」集合上的「邏輯」,政治的「邏輯」是建立在各種社會「關係(Connection)」集合上的「邏輯」。
在自然界中出現的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各自的「關係(Connection)」集合所組成,我們用更為深入的縱向視角去審視任何一樣事物,會發現TA們的表層都是由各自的「關係(Connection)」集合所組成,構成TA們的更小一層物質,比如分子,也是由「關係(Connection)」集合所組成。
換言之,沒有「關係(Connection)」的作用,構成事物、物質的基本元素都不可能存在,正是因為有了不同層級的「關係(Connection)」存在,不同層次的事物才被組織了起來,才有了我們可感覺到的大自然(顯性世界),包括人的顯性人體。
同樣,在人類社會中任何一個領域的「邏輯」,也都建立在各自的「關係(Connection)」集合上,甚至任何一種「現象」,其背後的「邏輯」也建立在某種「關係(Connection)」上。
「關係(Connection)」是構成「邏輯」的基礎,因此,對「關係(Connection)」的感知是真正掌握邏輯思維的人,在思考中所使用的基礎思維方法。也就是說,比邏輯思維更基礎、更重要的是對「關係(Connection)」的感知——「關係(Connection)」思維。
《Get高端思考》揭示「源頭甲骨文」、《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中、佛學、孔子儒學中的「重疊結構世界」原理和「心智系統轉換」方法,開發人的思維潛能,提升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能力。
第二十四篇最新發布:《在職場思考中學會看「意識影像」:感知「關係(Connection)」》
了解更多,請關注【心智玩家】專欄《Get高端思考》:
連載小說《十裡梧桐鳳凰飛》是一本學習用「意識影像」進行「戰略思維(ST)」的情景模擬案例,大家可以跟著主人公關瑩瑩一起學用「意識影像」思考。
本專欄可以看作是心智玩家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老子真經》的延續——通過戰略、創新思維的角度,幫助大家學習《老子真經》中的用「意識影像」思考的方法。
電子書《老子真經》已經在各大電子書App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