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和楚國的戰爭

2020-12-11 歷史滾滾大河

說到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十分動亂的年代,各個國家都你打我我打你,想著搶奪對方的土地,拿到更多的資源。在和平時期,各個國家相互聯姻,用緩和的手段維護著表面的和平,一旦戰爭開始,就撕破臉什麼都不顧。

楚國和吳國就是一對經常開戰的國家,無奈的是,楚國因為長期駐守在地勢險峻的地區,而且早期君王相對開明,已經算是國力相當鼎盛的了,吳國雖然想拿下他擴張自己的西部土地,但無奈實力不夠,打不過啊。只能一直等待著機會了。

國家大了內亂就相應變多,楚王的子嗣越來越多,爭奪王位的各種明爭暗鬥也越來越多,楚平王時期,作為楚國太子太傅的伍奢,也就是伍子胥的父親,因為太子被另一派的臣子所陷害,連帶著一起被楚國趕盡殺絕。

楚王也是非常絕,他為了不留後患,先是扣押了伍奢,然後問伍奢想不想活命,如果想活命就讓自己的兩個兒子來換他的命,伍奢覺得楚王不會這麼殘忍的對待自己。

於是真的叫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來,伍子胥在聽到父親的消息以後,跟哥哥伍尚說,我們不能去,去了三個人都得死,不如我們走吧,楚王如此分不清是非好歹,分不清忠奸好惡,我們不如去投奔吳國。

他的哥哥是個思想比較傳統的人,覺得父親既然召喚了,及時要死也得去見父親一面,於是對弟弟說,你去吧,如果我們真的都死了,你就替我們報仇。

就這樣,伍子胥連夜逃走了,並且在逃亡的過程中就聽到了自己父親和兄長遇害的消息,楚王還下令全國搜捕自己,不給他留活路。伍子胥逃到江邊,懷著絕望的心情問江上的船翁能不能送他去吳國。

沒想到船翁居然同意了,當伍子胥想要重金感謝他時他拒絕了,表示楚王出的價錢更多,自己根本不是為了錢財。看來民間義士一直都有,群眾心中自有一桿秤啊。

就這樣,伍子胥逃到了吳國,並且看中了吳王闔閭一定會是一個稱霸吳國的君王,極力輔佐他上位了,吳王闔閭不負所托,成功的繼位並且在伍子胥的幫助下進攻楚國,成為了幫助敵國入侵自己國家的一位名臣。

這雖然說起來不好聽,但是誰讓楚王先做出了這種誅殺別人全家的事情呢。伍子胥帶頭殺進出國以後就直奔楚王墓,把楚平王挖出來好好的打了三百鞭子才出了心中的一口噁心,算是為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報仇了。

不過,背叛國家的人終歸是可憐的,伍子胥雖然幫助吳國成就了霸業,但是吳王始終很介意他楚人的身份,並對他背叛國家的事情心懷芥蒂,到了吳國相當穩定但是伍子胥已經沒有太大用處的時候,就毫不留情的找了個藉口把他殺了。

不過伍子胥的故事卻一直流傳了下來,他也作歷史名臣名留青史啦。

相關焦點

  • 邊界糾紛引發戰爭,吳國差點將楚國滅亡,強大楚國為何不堪一擊?
    中國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各種戰爭連連。楚國在南方不斷壯大,先後滅亡了幾十個小國,一躍而成為響噹噹的南方大國。先後與中原的齊、晉等北方大國一爭高下,謀求霸主地位,在晉國成為霸主之後,晉楚兩國之間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各自拉著一幫小夥伴與對方爭雄。
  • 春秋爭霸,吳國如何滅楚的?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弒叔繼位後,把吳國打理的井井有條。吳國的國力在這時候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已經可以和楚國比肩了。在吳國日益發展的同時,楚國也開始效仿晉國聯合吳國壓制楚國的做法,拉攏了越國來威脅吳國。地處北方的齊國、魯國也忌憚吳國的壯大,頻繁對吳國施加壓力,吳國可以說在這個時期是三面受敵。吳國想要脫離這種三面受敵的困境,就要重點突破一個方向,打開缺口之後再帶動其餘,從而實現吳國稱霸中原的目標。為此,闔閭和群臣商議之後,決定以楚國作為這個突破口,集中力量來打擊楚國。
  • 吳國那麼小為什麼可以攻破強大的楚國的都城?
    楚國雖然大,雖然強,但是吳國先是來了伍子胥,然後又來了孫武。 伍子胥對楚王是有私仇的,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了,自己算是僥倖逃出楚國來到吳國,並且發誓要滅了楚國。來到吳國的伍子胥,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還幫助闔閭當了吳王。
  • 吳國在攻下楚國首都之後,竟然沒有將其滅掉,楚國最後逆風翻盤
    這些霸主為了獲取更多的地盤和人口,不許打著周天子的名號,到處去發動戰爭。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時,諸侯國之間發動戰爭的藉口,就不再是維護周天子,他們這個時候大多是圍繞著自身利益而展開的。就像中國南方的楚國和吳國一樣,這兩個國家也經常因為一些利益糾紛,而不惜大動幹戈。在春秋和戰國這兩個大紛爭時期,南方的楚國一直是一個特別強悍的存在。這個國家號稱帶甲百萬。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在春秋的晚期,吳國是一個異軍突起的強大國家。在"春秋五霸"的一些版本中,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赫然在目。當然闔閭和夫差也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需要吳國歷代國君長期的經營,以及對楚國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 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為何開戰居然只是因為兩個小姑涼搶桑葉
    當楚國女孩子回家後,她的家人就不樂意了,就跟吳國女孩這家人槓上了。在經過幾次爭吵之後,吳國一方的人最終將楚國女孩子的家人給打死幾個。這下子可好,事情就鬧大了。之後楚國家庭這邊為了報復,召集了家中所有的男丁跑到吳國家庭中,把人家一家子全部殺得乾乾淨淨。
  • 為何吳國與楚國徵戰數年,晉國出兵救楚的原因真和伍子胥有關?
    成為軍師和將軍後。孫子和伍子胥及另一位大臣伯稼合作無間。伯袱是個狡詐的人,父親也是被楚王殺死;孫子為了避免全面戰爭帶來的毀滅,設立了間諜網,派遣各種間諜到吳國四周的國家。戰爭無法避免時,他對楚國發動攻擊,佔領了楚國一塊土地,並且俘虜了兩位禍亂楚國的貴族。
  •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結怨,竟然是因為楚國的強大
    夫差,春秋戰國時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具體的出生時間已無可考證。夫差所在的吳國,傳說是西周初年所封,其始祖為文王伯父太伯,仲雍的後裔,初都蕃離,後都於吳。春秋時期,地處長江F遊的吳國,由於經濟文化較落後,和中原各國少有來往,其活動狀況也很少被史書記載。
  • 楚國那麼強大,為何被吳國攻破都城?
    圖-楚國都城郢都(荊州)位置示意圖 闔閭很清楚楚國和吳國的實力對比,他採取蠶食之計,一步步壓縮楚國的戰略空間。公元前512年、公元前511年,吳國先後發動對楚國的進攻,拿下六(今安徽六安),灊(今安徽霍山)。吳國的這些戰役主要是試探性質,一試楚國的實力,二試孫武的實力,結果都令闔閭滿意。 闔閭發現大舉進攻楚國的條件已經成熟,公元前506年,闔閭出兵5萬伐楚,這幾乎是闔閭的家底。而楚國有雄兵20萬,僅憑吳軍很難取勝。
  •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什麼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吳國佔領楚國,一般說的是吳國攻陷楚國郢都的事件,從楚昭王十年冬(即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聯合唐、蔡國軍隊討伐楚國,楚國不敵吳國軍隊大敗,吳國軍隊攻入郢都,至後來楚昭王十一年六月(公元前505年),楚國收攏散兵並聯合秦國軍隊反擊吳軍,吳兵退卻,再到後來楚昭王返回郢都
  • 西周歷史:吳國、楚國、趙國、秦國的來源
    吳國的來源古公亶父心裡的想法,被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虞仲得知。太伯和虞仲也是很乖覺,他們深深的體查了老父親,一心想使周國昌盛的心情。便假託為古公採藥之名,跑到了南嶽衡山。又從那裡跑到了遠離周原的荊蠻。在遙遠的蠻夷之地,他們斷髮紋身,改從少數民族的風俗,當地的人民擁戴太伯為首領在吳地,(今江蘇無錫)修建城郭建立國家,成為吳國的始祖,這就是吳國的來歷。楚國的來源
  • 春秋戰國,英雄不問出處,楚國、吳國都是自封為王!
    於是,吳國出現了王這個稱號,一點也不神聖,別人不尊稱你,你自己也可以封自己為王。楚國是自封為王的,吳國也是自封為王的。這就像現在的企業領導自自封為總經理一樣,樣松平常得很!吳國量然處在長三角地帶,但是春秋時候那地兒還沒開發,荒京得很,幾百裡不見一個人。中原各國很少有人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家,當英國人第一次出現在中原時,人們大吃一驚,還有穿這麼漂亮衣服的人。
  • 吳楚大戰的最後一戰,吳國和楚國的軍事力量對比
    公元前506年,吳國打著興師救蔡的旗號,大舉進兵楚國,而掛帥親徵的正是吳國的國王闔閭,伍子胥和孫武作為他的兩大謀臣伴隨左右,而作為先鋒的正是他的親弟弟,夫概。而楚國方面派出的大將是囊瓦,囊瓦是楚國的大夫,也是楚國的王族,他的爺爺是楚莊王的第三個兒子王子貞。但這個囊瓦卻不足為敵。真正讓吳國一幫人頭疼的楚國的沈尹戌。沈尹戌不能讓楚國人犯上「恐吳症」!很快就用自己計謀圍困了夫概。
  • 吳楚爭霸時期吳國曾北上和晉國進行交流
    吳國崛起的時代,以楚國為首的南方集團和以晉國為首的北方集團依舊處於對立中。由於爭霸,晉國和楚國已經打了百年戰爭,隨後不得不停戰,雙方進入冷戰相持階段。 此時的楚國、晉國都已經走上衰敗之路。晉國內部公卿之鬥走向白熱化,晉國在不斷地內耗中,無暇南顧,無力爭霸。
  • 柏舉之戰,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何以把大國楚國打的滿地找牙?
    另外,唐國的國君也因憤懣於楚國的不斷侵凌勒索,而主動遣使與吳國通誼修好,要求協助吳國共抗強楚。唐、蔡兩國雖然都是兵寡將微的蕞爾小國,但位居楚國的北部側背,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吳國通過和它們結盟,就可以從州來、居巢、鍾離(此時均已為吳所佔領)等要地秘密出兵,繞過大別山脈,由淮水經蔡入楚,實施其避開楚國重兵把守的正面,進行戰略大迂迴,大舉突襲,直搗楚腹心的作戰計劃了。這一點,伍子胥、孫武等人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曾經向闔閭指出:「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
  • 他是春秋楚國人,卻把畢生才華奉獻給吳國,一生活在仇恨中
    楚平王就殺死了自己的四個哥哥,才登上了楚國的國君之位。登上君位的楚平王任然擔心任何一個和可能和他搶奪國君之位的人,包括自己的親生兒子。由於對自己的兒子有了這樣的心思,他就想辦法想要消除這個威脅。於是下令讓自己的兒子去駐守邊防。本是太子的兒子,應該待在國君的身邊,幫助國君治理朝政,可是卻遭到國君這樣的處置。
  • 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
    本文由母慈兒孝敬原創導語: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孫武等人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積累了強大的實力。原來就在這時候,一個更強大的敵人偷襲了吳國。吳國腹背受敵,只能倉皇撤退。楚國也在秦國的幫助下,有驚無險地復國了。這個更強大的敵人,就是吳國的老鄰居—越國。吳國和越國的戰爭,就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場霸主爭奪戰。越國是大禹的子孫,被夏朝封在了會稽。越國是從春秋中後期開始強大起來的,也懷著和吳國一樣的理想—爭霸。
  • 打下楚國都城後,吳國為何不一鼓作氣滅楚?
    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公元前6世紀後期被新興的吳國迅速擊敗,楚軍連戰連敗,吳國七戰進入郢都,楚人社稷淪喪幾乎滅國。令人奇怪的是,直搗楚國都城的吳軍卻沒有乘勢消滅楚國,這是為何呢?1、攻佔都城並不等於滅國楚國與吳國交戰的過程中,吳國軍隊從東方乘舟西上,沿淮水挺進,通過蔡國境內在淮水上遊登陸,成功繞過了楚國重兵防守的方城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對於這一成語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踐有關。《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
  • 春秋末期,稱雄於南方的楚國被吳國一戰擊敗,都城失陷長達十個月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日益激烈,秦楚聯盟抗晉,晉國則聯吳制楚,正是在晉國幫助之下,吳國開始迅速崛起於東南。後楚國爆發內亂,伍子胥逃至吳國,與孫武一起輔佐吳王,使得吳國日益強大。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軍大舉進攻楚國,於「柏舉之戰」大破楚軍20萬,攻陷楚都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直到十個月後,吳軍才因秦軍來援和後院起火,而不得不撤離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