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十分動亂的年代,各個國家都你打我我打你,想著搶奪對方的土地,拿到更多的資源。在和平時期,各個國家相互聯姻,用緩和的手段維護著表面的和平,一旦戰爭開始,就撕破臉什麼都不顧。
楚國和吳國就是一對經常開戰的國家,無奈的是,楚國因為長期駐守在地勢險峻的地區,而且早期君王相對開明,已經算是國力相當鼎盛的了,吳國雖然想拿下他擴張自己的西部土地,但無奈實力不夠,打不過啊。只能一直等待著機會了。
國家大了內亂就相應變多,楚王的子嗣越來越多,爭奪王位的各種明爭暗鬥也越來越多,楚平王時期,作為楚國太子太傅的伍奢,也就是伍子胥的父親,因為太子被另一派的臣子所陷害,連帶著一起被楚國趕盡殺絕。
楚王也是非常絕,他為了不留後患,先是扣押了伍奢,然後問伍奢想不想活命,如果想活命就讓自己的兩個兒子來換他的命,伍奢覺得楚王不會這麼殘忍的對待自己。
於是真的叫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來,伍子胥在聽到父親的消息以後,跟哥哥伍尚說,我們不能去,去了三個人都得死,不如我們走吧,楚王如此分不清是非好歹,分不清忠奸好惡,我們不如去投奔吳國。
他的哥哥是個思想比較傳統的人,覺得父親既然召喚了,及時要死也得去見父親一面,於是對弟弟說,你去吧,如果我們真的都死了,你就替我們報仇。
就這樣,伍子胥連夜逃走了,並且在逃亡的過程中就聽到了自己父親和兄長遇害的消息,楚王還下令全國搜捕自己,不給他留活路。伍子胥逃到江邊,懷著絕望的心情問江上的船翁能不能送他去吳國。
沒想到船翁居然同意了,當伍子胥想要重金感謝他時他拒絕了,表示楚王出的價錢更多,自己根本不是為了錢財。看來民間義士一直都有,群眾心中自有一桿秤啊。
就這樣,伍子胥逃到了吳國,並且看中了吳王闔閭一定會是一個稱霸吳國的君王,極力輔佐他上位了,吳王闔閭不負所托,成功的繼位並且在伍子胥的幫助下進攻楚國,成為了幫助敵國入侵自己國家的一位名臣。
這雖然說起來不好聽,但是誰讓楚王先做出了這種誅殺別人全家的事情呢。伍子胥帶頭殺進出國以後就直奔楚王墓,把楚平王挖出來好好的打了三百鞭子才出了心中的一口噁心,算是為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報仇了。
不過,背叛國家的人終歸是可憐的,伍子胥雖然幫助吳國成就了霸業,但是吳王始終很介意他楚人的身份,並對他背叛國家的事情心懷芥蒂,到了吳國相當穩定但是伍子胥已經沒有太大用處的時候,就毫不留情的找了個藉口把他殺了。
不過伍子胥的故事卻一直流傳了下來,他也作歷史名臣名留青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