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早教,就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不!很可能會造成「神經擠迫」

2020-09-05 亮小熊

一,上早教,就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同事王姐一個月前帶女兒去了趟上海的孩子姑姑家,按她自己的話說,是「徹底開了眼界」。回來後,不惜花重金給不到三歲的女兒報了兩個早教班:一個「思維開發班」,一個「語言表達班」。還口口聲聲說:不能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要提前起跑!人家大城市的孩子都上早教班,怪不得都能考上好大學!

孩子上早教班這一個月,正趕上高溫,除了上班,還要來回的接送孩子,把王姐折騰的夠嗆。而變化最明顯的卻是孩子;原本挺活潑童真的小女孩,變得有點木呆呆的,和同事家幾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時,也有點怯怯的,不像以前那麼童稚率真。單位幾個媽媽都給王姐說過孩子的這些變化,王姐卻笑我們「見識短」,時不時還讓孩子在大人面前一首接一首的背古詩,回答一些類似腦筋急轉彎的問題,頗有些炫耀的意味。

事實上,王姐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大,無數的家長在大環境和自身焦慮情緒的裹挾下,願意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機會,期望通過各種方式,只為孩子在數十年後的殘酷競爭中搶佔哪怕一絲的先機。

很多機構也就應運而生,早教機構就是最如日中天的一個。而且,遠不止火爆在一二線城市,已經在很多大中小城市都遍地開花了。

可憐了稚童,本該是在爸爸媽媽懷裡撒嬌,在花園裡觀察蟲子,在遊樂場裡瘋玩,在和小夥伴拼積木的年齡,卻要在一個被大人監控的範圍之內,學習「早教英語」、「記憶訓練」、「思維開發」等東西。

但需要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負面新聞曝出,這類機構的資歷水平和可信度,也很值得家長們在盲目報名之前,先認真考察和慎重決定。

而且,這種教育方式真的能如傳言般,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爭取多幾分贏的機會嗎?

所謂的「早教」其實一開始是指正常的學前教育,後來演變成在孩子0-6時,對孩子進行變相的「提前教育」和「過度教育」。比如,把5歲該學的東西提前到3歲就學,把3歲時只需了解和感知的東西硬要熟練精通……通過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偷偷提前起跑,取得「先發優勢」。只是,這個「先發優勢」的取得,需要付出什麼代價,這個代價是否值得?在人生這個長跑中,這個「先發優勢」能持續多久,能起到幾分的作用?

與「過度教育」相對應的是「過度壓抑,就像蹺蹺板,這頭太重了,那頭自然就翹起來了。而這種嚴重不平衡的潛在危害就是:如果過分強調針對某一特定大腦區域進行強化刺激,就有可能會導致「神經擠迫」現象。

「神經擠迫」這種現象,首先是由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兒科學及神經科學教授彼得·胡滕洛赫爾提出定義的。根據他的研究,大部分尚未分化、對於青春期和成年期創造力有重大意義的大腦功能區域,會因為其他區域的侵佔而萎縮。

所以,你對孩子花錢花時間花精力「早教」而積累的那一點「先發優勢」,很可能會讓孩子在以後的整個人生路上的發展付出巨大的代價。

二,孩子的成長,有他自己的內在秩序,這幾個成長規律,家長有必要了解一下。

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兒童發展問題專家邁克·內格爾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眾多人體試驗結果顯示,除非是生活在極度與外界隔絕、極度貧困家庭中的孩子,日常與家人的互動和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已經足以促進兒童健康、全面的身心發展。

所以,只要只要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有所了解,家長根本沒有必要對孩子做所謂的「早教」。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開創的「蒙氏教育」體系認為:孩子在6歲以前主要有4個特別重要的特徵。

01,敏感期。

孩子通過各種動作,去感觸、去探索、去反覆嘗試來與周圍環境發生互動。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學步的時候,讓孩子使用學步車,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快的學會走路。事實上,學步車可能會限制嬰兒的探索,限制他們的動作發展,從而讓嬰兒的動作技能變得遲緩。

美國兒科學會提議禁止生產和銷售這類學步車。2004年,加拿大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禁止嬰兒學步車銷售、廣告宣傳和進口的國家。

在動作發展的同時,孩子還通過視覺、聽覺、味覺來感知這個世界。

比如,有一個時期,嬰兒會抓住任何東西都要用嘴嘗一下,其實正是孩子處於味覺的敏感期。家長不要以「不衛生」為由,來制止孩子的這一行為,而是想辦法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衛生的探索空間。

02,外部秩序的建立。

很多家長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在某個時期,孩子有「強迫症」:他的玩具,鞋子,甚至吃飯喝水的小碗杯子,都必須要在規定的位置,不能變動,一旦位置不一樣了,就會生氣、哭鬧,一定要把它恢復原位。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無理取鬧,而是孩子正處於建立「外部秩序」的有關認知。小孩天生對外部秩序具有敏感性,他的空間感以及外部環境的規則感都與外部秩序的建立有關。

03,「內部定向」的建立。

「內部定向」也稱為「內部秩序」,與「外部秩序」相對應。孩子對自己的內部也需要秩序感,在這個秩序感的建立中,他經過感受、摸索來適應協調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的小孩,一到夜晚,就固定只能由某個家人抱,其餘誰抱都不行;或者指定只能是這個人餵飯或者穿衣服。

這種內在秩序感的建立,正是構建一個孩子穩定情緒以及安全感的基礎。

04,孩子的智力發展是通過自己來完成的。

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說:兒童的成長就是他們的工作。

正如成人有成人的工作,需要通過工作來獲得金錢、能力、資源等,兒童也正是經由他們的工作來獲得成長——身體和智力的發展。

孩子的工作本能就是他們的成長過程。

  • 他們身體的成長——對生命、對環境的感受和反應;
  • 他們大腦的發育——神經系統的發育,腦迴路的聯結和加固;
  • 他們認知的形成——情緒的形成、關係的建立、三觀的塑造。

這所有的經歷,就是一個孩子在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修煉,不斷精進,是智力發展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

三,怎樣做,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早教?很簡單:敢於放手,做旁觀者。

關於教育,家長們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太多幹涉,太多控制,太多誤解。我們總以為做的越多,對孩子越好,卻不知,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一)最好的早教,不是要教什麼,而是忍住不做什麼。

順其自然,做到三「不」。

01,不打擾。

著名作家李雪老師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寫道:如果我們去觀察那些得到愛和自由的孩子,他們天然地會去體驗各種事物。比如看到一幅捲軸畫,孩子會撫摸,聞一聞,捲起來,再放下,再捲起來,再放下……反覆嘗試感官神經系統發育所需汲取的體驗,孩子就是這樣自我發展、自我教育的。

這個過程有神聖的內在規律,不需要任何早教機構去教。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過程,不打擾。

讓他去經歷他的成長,讓他去感受他的世界,家長們,袖手旁觀就好。

02,不強迫。

父母有天然的權利,卻一定要在教育孩子上慎用這種權利。

當你想用自己的觀念教育孩子時,孩子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你沒有權利讓他必須順從你,因為你的觀念也是有限的,也不一定是對的。

孩子的發展,自有他的「內在精神胚胎」指引,父母可以助力,卻不要自以為是強加於孩子。

03,不壓制。

  • 「沙子太髒,不能玩」
  • 「這個動畫片裡有暴力,不能看」
  • 「不能玩遊戲,對眼睛不好,會上癮」
  • ……

你的「不」讓孩子錯過了多少探索的樂趣,和學習的機會。如果你有擔憂,可以和孩子一起定合理的規則,可以和他說明原因,一定不能用你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生硬的施加給孩子。

(二)注重兒童人格和心理的培養,而非能力的開發。

很多心理學研究都表明:決定我們每個人命運的,是性格和情緒,而不是能力。如果能力是建築,那麼情緒和性格就是地基。

如果在幼兒時期只注重對孩子能力的開發,不但對孩子以後能力的發展沒有什麼幫助,還可能錯過孩子性格培養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期。那這些性格的缺憾和情緒的漏洞,將會成長孩子以後的人生發展中躲不掉的坑。

看一看,古今中外都多少有能力的人,最終還是栽在了情緒和性格上。

(三)以孩子為主體,不「物化」,不因家長自己的心理需求來教養孩子。

很多家長給孩子上早教,原因很簡單,也很潦草:「別人家孩子都上了」,「孩子沒幾樣才能,會被人笑話的」,「孩子那麼笨,不多學點,以後怎麼辦啊」……

這些父母或者是自己和別的父母攀比,或者拿自己孩子和別家孩子比,他們眼中看到的是「別人家」、是「才能」,是「笑話」,而不是真正的主體——孩子。

孩子不是父母攀比的工具,不是炫耀的資本,也不是價值的載體,不是這些「物」,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主體。

只有父母真正看到了孩子,以孩子的需求為需求,以孩子的發展規律為準則,以孩子的成長為目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早教。

正如李雪老師所說: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相關焦點

  •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木玩(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早教用具不容錯過
    家長們總是費盡心機,想要讓自己的孩子獲取更多的知識,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也正是因為這樣,早教學習機、早教機器人,甚至早教APP……都通通被家長們帶回了家。   但其實,各位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嗎?這些產品雖然是「高科技」,但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長期下來也確實會有些缺少溫度了,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對它們失去興趣,並且這類產品大都是通過「語音灌輸」的方式進行早期教育的,所以孩子雖然能說出來,但卻不能準確地將其還原於現實之中,早教效果大打折扣。
  • 這樣的早教,雖然贏在起跑線,卻可能輸在了終點站
    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童年的生活,但是每個人的童年過得都不一樣,這對未來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不少孩子的童年是數數、背小九九、背唐詩、甚至背元素周期表等等,這樣的早教,看似贏在了起跑線上,卻輸在了終點站,因為剝奪了孩子感性素質的發展機會,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書呆子,適可而止。
  •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木玩(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早教用具不容錯過
    家長們總是費盡心機,想要讓自己的孩子獲取更多的知識,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也正是因為這樣,早教學習機、早教機器人,甚至早教APP……都通通被家長們帶回了家。但其實,各位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嗎?這些產品雖然是「高科技」,但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長期下來也確實會有些缺少溫度了,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對它們失去興趣,並且這類產品大都是通過「語音灌輸」的方式進行早期教育的,所以孩子雖然能說出來,但卻不能準確地將其還原於現實之中,早教效果大打折扣。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早教、興趣班、培訓班,最終傷了誰?
    寶媽小桃向我吐槽:「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簡直太不容易了,天天圍著孩子轉,都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為了他好,從小開始上早教。」「聽說英語要早點啟蒙?我就給他報英語培訓班!」「都說圍棋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和專注力,我就給他報圍棋班!」「上小學後,寫字不好看,我就馬上給他報書法培訓班!」
  • 早教: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看完這些真的跪了
    有的父母會問了,早教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早教? 經研究發現,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比早教更有用,他們發現:孩子會形成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依戀風格,與小時候父母的回應方式有必要聯繫。
  • 彩虹天使以AR技術+玩教具切入早教市場,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早教玩具已然成為寶寶早教的一大利器,但如果對早教玩具選擇不慎往往不但不能幫助寶寶成長,而且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新手的父母們在這方面往往缺乏經驗,從而會跟風購買別的媽媽認為好的玩具。殊不知每個寶寶的敏感期時間和喜好是不一樣的,盲目購買不適合自己寶寶的早教玩具很可能會使您的愛適得其反。
  • 贏在起跑線?你可能理解錯了!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給孩子報了3門學科的補習班和5個才藝素養班,把孩子放學後和雙休日的時間全部填滿,自己也辭職當起了全職媽媽。她說:和孩子班上的其他同學相比,我這報的班還算少的呢,再不報班就要輸在起跑線了!其實,不只是在中國,世界人民都處在這種焦慮中。
  • 家長應該重視的教育問題:孩子應如何贏在起跑線上?
    孩子應如何贏在起跑線上?「不進一個好的小學、中學、大學是起跑線嗎?如果以此為基準,以學習數學、認字等技能培養的早教模式固然是最合適的。的,因此,早教的方法也應有所區別,在不同的時期給孩子不同能力的訓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專家提醒家長,早期教育不是提前學習知識,而是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教育,適當開發智力是必要的,但學習知識並不是它的目標。0至7歲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這一時期能夠豐富兒童的生活,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給予正確的教育引導,就能加速兒童智力的發展,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
  • 想贏在起跑線看早教視頻,「贏」在眼睛上了
    大街上很多人都帶著眼鏡或是隱形,近視的人也越來越多,隨著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近視的年齡也越來越低,但是你們聽說過1歲的寶寶近視嗎?原來是寶寶的爸爸媽媽希望寶寶從小就能贏在起跑線上,於是就一直給孩子看早教視頻,醫生告訴孩子家長,這些電子產品都會對孩子的視力產生影響
  • 學前教育最大的謊言:提前學習,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社會壓力的緊張,讓許多父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孩子以後能夠出人頭地,比別人更勝一籌,愛子心切的家長,久而開始讓孩子提前進去幼兒園,讓孩子進行「提前教育」,就是希望寶寶的基礎能夠比別人好
  • 全優加早教託育,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如今,在中國,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孩子的教育愈發被重視。截止至2019年,中國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0%降為4.08%,學齡兒童淨入學率無限接近100%。 從數據層面來看,教育事業成績斐然,但依然存在不足。新一代家長初為父母,育兒經驗不足,導致教育觀念較落後。他們認為,0-3歲的寶寶吃飽、穿暖、不生病就行,不需要早教。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早教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起跑線,有必要嗎?
    相信大家對於「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這句話非常的熟悉,在以前,很多人非常地推崇這句話,認為有道理,現在已經不是70後、80後「天生天養」的時代。有能力、有條件的家庭會為孩子創造最優越的學習環境,為孩子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從子宮開始準備:看香港紀錄片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有多瘋狂?
    她帶著孩子去一家叫Pre-Nursey面試,這是供2歲的寶寶讀書的幼兒班,才發覺自己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了。原來她與一位有位媽媽聊天,對方家的小孩從6個月就開始上遊戲班了。她說:「我的孩子6個月還在地上爬呢,所以,現在二胎一定要做足準備,已經從子宮開始受教育,贏在起跑線上。」記者說這麼小的小孩就上學很可憐。
  •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早教APP為你創造機會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變成了多個寶寶的家庭,而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想法的父母也越多越多,不少家庭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選擇斥巨資將孩子送進教育設施更好更完善的私立幼兒園,所以有家長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甚至有些家長覺著孩子沒有其他孩子那麼好的條件於是便讓自家讓孩子提前在更衣室就開始發力。
  • 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點很關鍵
    每天都在為如何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上而焦慮。沒出生比胎教,出生後比早教,早教後比學校,大家你追我趕,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是你知道嗎?要想寶寶贏在起跑線上,首先要關注的就是營養!讓寶寶贏在「營養」起跑線DHA ARA 牛磺酸 葉黃素 膽鹼 益生元 核苷酸...一個都不能少!
  • 用好「3T」原則,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們常常說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很多寶爸寶媽們以為的起跑線是小學階段,那個時候孩子開始進入學校學習、考試,和同齡的孩子競爭,有了成績上的差距; 也有些寶爸寶媽把孩子的起跑線定在了幼兒園期間,帶著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幫孩子在起跑前先做好熱身運動。
  • 如何真正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國家長對孩子的早教問題越來越重視,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眾人中的佼佼者,因此關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可謂是在每位父母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生長。那麼,如何真正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自己的孩子能能成為優秀的人才呢?
  • 「贏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
    教育上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之所以說這些提法是似是而非的,是因為它只有個口號,初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又沒經過驗證,誰也不能明確是否真的有道理,或者有道理到什麼程度。
  • 湯陰五陵:寓教於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不遺餘力地把孩子送進各種學前班。然而,最新研究表明,一味灌輸知識的傳統早教模式並不能給孩子帶來成功。五陵鎮中心幼兒園立志於將遊戲和對話貫穿到幼兒教育中,寓教於樂,在遊戲和對話中提高孩子的專注能力和語言能力,能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