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會問了,早教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早教?
早教是指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以及敏感期發展的特點,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側重孩子潛能的開發 。通過從視覺、聽覺、觸覺、運動、空間變化、語言等多方面的刺激,讓孩子感受到愛、理解、安全、自信、快樂、幸福等,並且促進大腦的認知發展。而不是讓孩子短期內學會某類知識與技能,立馬看到孩子的進步。
而早教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認生期,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培養良好的的行為習慣,豐富孩子的娛樂活動,培養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係。
經研究發現,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比早教更有用,他們發現:孩子會形成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依戀風格,與小時候父母的回應方式有必要聯繫。
孩子會哭鬧,或者哪裡不舒服,在需要被安撫時,如果父母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他就能確認,外界基本安全,於是形成安全型依戀;如果父母偶爾回應,偶爾不回應,孩子就會變得焦慮,最後形成焦慮型依戀;而很少回應孩子的父母,則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是不能被滿足的;所以,他們會壓抑自己的需要,克制自己的情感,並最終形成迴避型依戀。
而針對這幾種不同依戀風格的孩子,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測試者拿出一個既像一隻鳥,又像一條魚的玩具,但像鳥的部分更多一些。然後,測試者分別告訴三種不同依戀風格的孩子,說這是一隻鳥。讓孩子的媽媽告訴他們,這是一條魚。
面對兩種不同的答案,安全型的孩子會尊重客觀事實。雖然他很愛媽媽,但他認同這是一隻鳥。焦慮型的孩子根本不管事實真相,他只聽媽媽的話。媽媽說是魚,他就是魚。而迴避型的孩子,因為跟媽媽關係比較疏遠,所以在媽媽不顧事實情況,說玩具是一條魚時,他會更加不信任媽媽,而相信測試者。結果很顯然,在這三種類型的孩子中,安全型的孩子學習方式更健康。
早教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適當給孩子創造環境、有學習的機會,讓孩子不斷地自我探索與體驗,能夠增強學習能力,促進以後的學習發展。千萬別誤以為早教班當成早教,不是把孩子扔進早教班就可以快樂成長了,就可以贏在起跑線上了,不要忘記,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早教班不是家庭教育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