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所學內容都會,單元測試也能得高分,為什麼在期中期末考試中成績卻不理想?
有家長說,自己孩子平時測驗成績特別好,試卷正確率很高,可一到正式考試成績就不理想。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心理素質差還是另有原因?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無非是以下幾種原因:
一、知識掌握不紮實,不會融會貫通,孩子綜合應用能力差。
平時課堂測驗都是基本題型,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有部分孩子每節課的知識點都能學會,所以平時小測驗成績較好。而期中或者期末考試測驗題綜合題型較多,考查學生舉一反三能力,考查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題目綜合幾個知識點,需要學生去分析。能力差的學生就舉手無措,失分頗多。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在培養思維能力上下功夫。平時做題要多思考,多想想為什麼這樣做;做題時要知道這道題目想考察哪個知識點;與之相關的知識點還有什麼?平時建立這種思維,考試時自然輕鬆應對。
二、孩子平時測驗成績不真實。
有一些學生平時有抄襲同桌答案的習慣,老師和家長往往被他虛假的成績蒙蔽了雙眼,以為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期中或者期末考試,每個學校都比較重視,有的學校老師換著班級監考,有的學校不同級部的學生同桌考試,甚至有的學校單人單桌考試,沒有了抄襲答案的機會,這樣的學生就顯示了自己真實的水平。沒法給家長交代,就謊稱自己腦子一片空白,所以沒有考好。
對於這樣的孩子,每次小測驗後,家長讓孩子重新把試題做一遍,檢驗考試成績是不是他的真實成績。
三、家長給孩子壓力太大。
有些家長很關注孩子成績,對孩子期望值太高,考試前,家長比孩子還緊張,千囑咐萬叮嚀,就怕孩子出一點差錯,在這種壓力下,孩子就容易產生緊張情緒。
試卷沒有批完,有的家長就到處打聽孩子的成績,恨不得老師一批完試卷,就告訴他成績,這樣的家長無形中給孩子很大的壓力。有幾次我觀察他的孩子拿到試卷後的表情,別人考九十幾分歡天喜地,他卻趴在桌子上悶悶不樂,我問他原因,是因為考試成績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 對於這樣的家長,我想說,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放棄完美追求。是放過孩子,也是放過自己。
四、孩子心理素質差。
明明試卷上的那道題那麼熟悉,老師已經講解過類似題目的解題方法,自己就是想不起來,越解不出越心慌,最後成績出來當然然不理想。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心理學上的有一個概念——詹森效應可以給出答案。
人們把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有些孩子很努力,也很有實力,但是由於心理素質不過關,面對大考的壓力時,往往容易造成「考試焦慮」,從而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抑制大腦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才會出現一到考試就發揮失常的現象。
一方面,壓力來源於父母、老師的期待;另一方面,壓力還來源於自我的高要求,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如何應對詹森效應呢?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目標;保證睡眠,合理安排複習時間;
適當運動,勞逸結合;最關鍵的是家長不要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孩子也要以平常心參加考試,正常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