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文言實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澱,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一些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中極少一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麼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麼困難。但另外有一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詞義的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
(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範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遊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如果你稱呼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麼,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繫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注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複音詞。
現代漢語中複音詞佔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遊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一般。而今義則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複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係,不能拆開來講。
3,要注意古代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如果我們只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
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準確地選擇義項了。
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
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要注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係,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
二,學習文言虛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彙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
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它」,作代詞用。
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主謂的獨立性,動詞,往。起拼湊語氣的作用。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個詞是實詞還是虛詞,要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確定,其基本原則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2,了解古今虛詞的差異。
古今完全不同的虛詞,我們只要掌握它們在古代的意義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國論》「而以六國破亡之顛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虛詞,古今都用它,如《六國論》「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中的「顛覆」。這就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審閱,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虛詞的不同用法。
文言虛詞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變,一個虛詞往往兼有多種詞性,表達多種語法關係,如「而」,可以作連詞用;也可以作代詞用。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並列關係,可以表示偏正關係,可以表示承接關係,可以表示遞進關係,還可以表示轉折關係。
4,體察虛詞表達的不同語氣。
古人稱虛詞為「辭」、「語辭」、「語助」,可見,虛詞在表達語氣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沒有虛詞連綴其中,就會丟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虛詞,就表達不出說話人在表面上的自謙中隱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
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反覆吟詠,體察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如:「夫」、「蓋」常表示發語,「者」常表示提頓,「得無」、「無乃」常表示推測、反問等。常用的文言虛詞只有幾十個。越是常用的虛詞,用法往往越是靈活。
如果確實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閱讀時就可以掃除虛詞方便的一大障礙。
三,掌握詞類的活用現象。
文言中有些實詞在句子中臨時改變了它的語法功能,詞的詞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是詞的活用。如果一個詞已經活用成了別的詞,我們還按其原來的用法去解釋,就會講不通。因此,掌握詞類活用的基本規律,結合具體語鏡,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義,對我們學習文言文來說是很重要的。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就是使動用法。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但這種情況較少。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中古以後就改變了讀音,例如:「晉侯飲(yìn)趙盾酒」,這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別開來了,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這是指形容詞、名詞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3, 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後,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籍:登記。《鴻門宴》)。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於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使動、意動的較少,但用著一般動詞的則相當普遍。在古代漢語中,方位名詞也常作動詞。
4,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常用作狀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處所、憑藉的工具等。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要注意區別意動和使動。
在這裡,我們提供兩種區別方法:第一,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是客觀的,而意動用法則是主語以為或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一般情況不用於意動(動詞本身就無意動用法,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作使動和意動卻常見)。
二是要注意詞類活用的條件。
要鑑別一個詞是否已活用成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詞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係,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名詞用如動詞,都是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可以從它們的語法條件的變化看出來。下面舉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一些比較重要的語法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並列結構,又不是偏正結構,則前一個名詞常就活用為動詞,後一個名詞作它的賓語,兩個名詞連用,有時還可以是主謂結構,前一個名詞作主語,後一個名詞活用為謂語,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欲」等能願動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副詞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動詞或形容詞的修飾語)。例如:「秦師遂東」。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活用為動詞。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詞後面用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晉師軍於慶柳」。
7,名詞用「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例如:「隆禮尊賢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個問題:詞類的活用,是說某個詞本來屬於某一詞類,只是入句後臨時具有另一詞類的性質,不是說這個詞屬於兩個詞類。例如:我們不能說「晉師軍於慶柳」中的「軍」既是名詞,又是動詞。
四,注意掌握幾種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的,我們主要要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五種句式。
1,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表示判斷,而文言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且往往藉助某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語氣。主要形式有:
⑴,主語後面用助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語後面用「者」表示提頓。
⑶,只在謂語後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語氣。
⑹,用「為」表示肯定判斷。
⑺,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動句。
被動句的主語不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發出者,而是行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助詞來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⑵,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⑶,用助詞「見」表示被動。
⑷,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⑸,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⑹,用「見……於……」的格式表示被動。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省略主語。包括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省。
②, 省略謂語動詞。例如:「一股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賓語。
④, 省略介詞「於、「以」。
4, 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或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⑵,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5, 變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裡相對應的句式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⑴,主謂倒裝句。
⑵,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凝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⑶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於中心語之後。
⑷,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裡,介詞結構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裡有些則置後作補語。
五,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贈。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從省略的方式說,有承前省,蒙後省和對話省;從省略的內容來說,既可是主語、謂語、賓語,又可以是介詞詞根。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在古代漢語中,量詞較之臨近的數詞,是一種很不發達的詞類,動量詞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詞也不多見,現代漢語又是量詞很豐富的一種語言。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要找出相應的量詞補充進去。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後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文言文,尤其是韻文中,常有一種「倒文」的語言現象。這種倒文或「語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協韻」。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倒文」這種語言現象,就必須根據內容,顛倒過來進行翻譯。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準等,均不譯。
一些基本詞彙,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例如:「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這裡除了帝號「燕王」 和方位詞「上」 無需更易而外,其餘都要換用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譯作:「我曾經(跟你)在邊境上會見燕王」。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並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六,掌握文言文翻譯技巧。
在翻譯時,除了掌握以上四種方法外,還要掌握一點技巧。
第一,對句中的字、詞、句進行充分想像。這種想像就是要調動平時的積累。一是對字詞的不同用法的想像。
如翻譯「君無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種用法作一比較,一個個的淘汰,然後確定一個譯出後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處在句末的「焉」,一般講,一是疑問句中作疑問語氣詞,但這句不是疑問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詞尾,但是,「尤」是「責怪」之意,動詞,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詞,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詞後的介詞引出名詞或代詞,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詞。
此句中「焉」字若譯成代詞「他們」,就恰與全句的意思統一了。二是對各種句式的充分想像。以「莫之死」為例,此句句首用了無定代詞「莫」,而且賓語是代詞「之」,故此句是一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句子,那麼,這句話就應先譯成「莫死之」。
再來作第二步,這個「死」是自動詞,不能支配賓語「之」。想一下,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是處動用法還是為動用法,逐一考慮,是為動用法,故這句可譯為「沒有誰為他們死」,這樣,譯出的意思與全文就統一了。
第二,要學會運用一些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進行分析。有些句子,我們只有通過語法分析,才能正確地理解,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如「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視」 放在一起,就譯成了「憎恨看」,這顯然不通。
那麼,就應將「疾」 後的整個結構作為「疾」 的賓語,即憎恨的對象,再來解剖這個「對象」,即「疾」 的賓語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視」 的賓語只是「其長上之死」,這裡,「視其長上之死」與「不救」是通過「而」連接的兩種「行為」。
再看「視」的賓語,「其長上之死」,這是一個主謂短語作「視」的賓語,故「之」就是一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了。經過這樣逐字分析,這一句就可譯為「恨(他們)看著他們的長官戰死而不去救護」。再把這句譯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與全文統一了,故此時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譯文了。
由上觀之,我們無論是對字、詞、句式的想像,還是對句子結構的語法分析,都要以平時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和翻譯技能的積累為前提。因此,我們平時就要下苦功夫記一些有關文言知識和有關譯文技巧方面的東西,否則就會源泉枯竭,不管怎樣找「竅門」也是翻譯不出來的。
古代有一個很有學問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內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卻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他的老婆見狀,不以為然地說:「你作這個文章,難道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喟然長嘆:「你生孩子雖然難,但畢竟你肚子裡還有孩子,我作這個文章,肚子裡啥也沒有。
巧媳婦也難煮無米之炊啊!」這個故事,也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觀點的正確性。
那麼,怎樣下苦功夫呢?下面談談自己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程端禮在《朱子讀書法》中說:「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 此話實為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借鑑。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覆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於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覆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
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於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於積累資料。
撰書立說,需要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積累資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
有的人喜歡在讀過的書上作記號,有的人善於作知識卡片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爾年輕時並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可是他善於積累,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要在一張張活頁卡片上,然後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貼上標籤。
這樣的日積月累,反覆思考運用,終於使他成為知識淵博的大哲學家。我們在讀書求學中注意積累資料,必將受到很大的益處。
它不但能培養和提高你的閱讀、分析能力,「使人精確」(培根語),而且還能減輕你的大腦負擔,當這些資料變成你的「第二大腦」時,你使用這些資料便能得心應手,八面來風,人家「踏破鐵鞋無覓處」,你卻「得來全不費功夫」。
學之道——善學者,事半而功倍,又從而悅之;不善學者,事倍而功半,又從而厭之。
親愛的家長、同學們,東辰培訓學校專注於中小學教育,傳播優秀教育理念、分享學習技巧、培養學習習慣等。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
知識是「魚」,方法是「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東辰培訓學校將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討、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如果您有什麼想法和意見,歡迎評論,大家可以一起交流看法。
選擇加入對應QQ群
東辰教育★家校專用群(小升初):344368307
東辰學校初中(初一)精英薈:836083124
東辰學校初中(初二)精英薈:864676110
東辰學校初中(初三)精英薈:73599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