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我國宋代最為盛行的代表性文學體裁,因其有詞牌之別,可長可短,便於吟唱,因此宋詞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紐帶關係。宋詞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藝術巔峰,因此宋詞應該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只局限於宋代。宋詞與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代表形式,並稱為「雙絕」,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兩顆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
話不多說,這一期專欄,我按照計劃再送上三幅以宋詞為創作內容的草書書法作品,請大家斧正,歡迎大家交流任何文學及書法問題。順便說一句,詞作字數通常較多,需要大尺寸製作,書法創作不易。
1、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棄疾是文武雙全的英雄文人,是豪放派「詞祖」之一。從細緻的情感描寫到恢弘的場景潑墨,辛棄疾無所不能,甚至可以實現兩者無縫對接,完美過渡。這首《太常引》就是通過對一個古代神話傳說的思考,逐漸過渡到自己對一些人妥協投降的憤慨以及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情感渲染。全詞想像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辛棄疾濃厚、壯美的浪漫主義色彩。
需要強調的是詞中的「桂婆娑」並不是月中美景,而是一種黑暗源泉,一種擋住月光的黑惡勢力,指代當時南宋朝廷內外的一切投降勢力,當然也包括了金人的敵對勢力。一些文學評論家甚至認為,辛棄疾的《太常引》可以升華到一種更廣泛的偉大境界,那就是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
我根據自己的理解,親自翻譯(意譯)如下,請大家斧正,也請大家觀賞我以此詞為內容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
像新磨亮的銅鏡一樣,明月在夜空灑下萬裡金波,
我舉杯問嫦娥:怎麼辦呢?我的白髮越來越多。
我要乘風飛上萬裡長空,俯瞰大好河山,
我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好讓更多更亮的月光灑向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