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孔雀》的情節與視聽語言雖然獨具特色,但回顧中國電影史、文學史,這種描寫小城鎮人物希冀衝破小城的閉塞壓抑、曾追求夢想而最終回歸現實的故事並不少見。文學研究稱之為「小城敘事」,電影界稱之為「小城模式」。以《小城之春》為始,張藝謀的《活著》、賈樟柯的《小武》、章明的《巫山雲雨》、以及顧長衛的第二部作品《立春》,都屬於這一類型的電影。
情節上,這類影片的主人公常為小城中的「叛逆者」,雖然他們不如大城市青年時尚激進,但其質樸的人生並不閉塞保守,他們追求現代、自由,但在壓抑的小城中這種追求會為其帶來更加艱辛的生活、殘酷的打擊。「小城」的地域決定其文化與社會狀態處於城市中心與邊遠農村之間,恰好可以復現中國社會轉型初期,人的活力被激發、人的情感被滌蕩、人們開始勇敢走上追夢之路的過程。
故而「小城模式」的電影基調常是懷舊的,是對國人集體記憶的回眸,是我們對自身文化底蘊的審視,也是每個觀眾帶著現代的、城市化的眼光對個體經驗的自視。小城模式的電影大多瀰漫著一種灰色的情緒:其情節並不跌宕,卻充滿不確定性,標示著底層人物命運的不可捉摸;其影像基調大多是灰暗的冷色調,只在小人物的生命高峰處張揚一些亮色。影像風格上,長鏡頭的運用使這類影片有著紀實的形式,但長鏡頭的內部運動調度中顯示的設計與創意,以及影片中的超現實情節、悲憫的情調、人道主義理念,又讓它具有豐富的意蘊、哲理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