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崛起大國要先交友而後出擊,當年西漢結援西域反制匈奴非常經典

2020-12-17 華夏歷史新知

導讀:回望20世紀,對當時英語國家主導的世界格局衝擊最大的國家無疑是前半世紀的德國和後半世紀的蘇聯,二者作困獸之鬥而最終以失敗告終。從21世紀前二十年發展態勢來看,對依舊是英語國家主導的世界格局衝擊最大的國家顯然是中國。與德蘇過於正面硬扛的弱點相比,中國最大的優勢除了顯性的人口規模以外,中國還具一大隱性優勢,即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大國所蘊藏的破局智慧,兩千年前西漢結援西域反制匈奴即是經典案例。

龍鷹博弈

20世紀初在歐洲範圍內,崛起中的德國地緣極為糟糕,本來就要面對法俄的東西夾擊,德皇威廉二世神操作還迎來了英意的南北夾擊,自陷四面包圍之中,真是作死!

在亞歐大陸,蘇聯地緣極為糟糕,本來二戰後蘇聯除了控制東歐之外,還有機會整合中國、印度一舉成為亞歐大陸的主導者,但蘇聯卻粗暴地和中國鬧翻了!美國總統尼克森1971年在堪薩斯演說中提出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國、西歐、日本、蘇聯和中國,認為「這五大力量將決定世界的前途」。而蘇聯居然用蠻力獨自對抗美歐日中四大力量中心,真是愚不可及!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地緣也是比較糟糕的,美日歐印韓澳洲甚至包括俄羅斯越南在內的強權都對中國虎視眈眈。在波譎雲詭的2020年,中國和東協十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是時候。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評價:「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其意思是:中國各個朝代都是在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的,只有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尤指軍事力量)的時候終結的。西漢初年漢朝其實多次想終結匈奴在廣袤的北亞的霸權,但只是到了國力雄厚而本人又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代才毅然展開反擊。饒是如此,強漢還是多次尋覓西域盟軍一起共同對付強悍的匈奴。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公元前3世紀初,匈奴崛起於蒙古草原,控制了東到大海、西到天山的廣袤土地。匈奴騎兵經常南下侵擾,對西漢王朝的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漢下白登道」指的就是漢高祖劉邦親自率軍反擊匈奴而遭遇「白登之圍」險些被俘的故事。平城之戰令高祖意識到,當時尚不具備用武力解決匈奴問題的國力,於是採納謀臣劉敬的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和親」雖然緩解了漢匈之間的緊張關係,但匈奴一旦遭遇災荒,就撕毀合約,南下擄掠。

白登之圍漢軍窘狀

試想想,連大家眼中的「老實人」漢文帝都忍無可忍,可見匈奴多麼猖狂!文帝三年(前177 年),匈奴入侵河套地區,文帝調集八萬騎兵,前往高奴,準備阻擊。匈奴聞風撤走。文帝親臨甘泉,閱兵視察。恰在此時,國內發生諸侯王反叛事件,文帝遂罷兵回朝。次年,匈奴求和親,文帝召開朝議,讓大臣討論是繼續和親還是出擊。結果大臣都認為應當和親,致使文帝放棄北擊匈奴的想法。文帝十四年(前166 年),匈奴十四萬騎兵甚至深入到距長安僅七百裡的地方。

賈誼曾上書文帝,發出「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的慨嘆。其所謂「可為流涕者」指的就是匈奴邊患。他痛心道:「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致金絮採繒以奉之。」「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

壯懷激烈的漢武帝劉徹(前141年—前87年在位)決心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然而,對於漢是否具備獨自對抗匈奴的能力,他沒有十足的把握,為了提高戰爭勝算,武帝在積極備戰的同時,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謀劃。其方略之一,就是把臣服匈奴的西域諸國拉攏過來,「斷匈奴之右臂」。

漢初被動難堪的和親

秦漢時將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這裡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布著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國家。他們生活在沙漠的綠洲上,或以遊牧為業,或以農耕為主,或兼營農牧業。對於漢朝人來說,西域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當時匈奴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僮僕即奴隸之義,以「僮僕」為官名,蓋視西域各國為匈奴之僮僕,向其徵收賦稅。

武帝聽說匈奴大敗月氏後,月氏人西遷至西域一帶。冒頓單于用月氏王的頭骨做飲器,月氏人對匈奴恨之入骨。武帝於是決定派人出使西域,聯絡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建元三年(前138 年),一個叫張騫的郎官響應招募。此時的漢武帝才18歲,或許他構思結援西域反制匈奴的戰略規劃時間更早些,雄才大略可見一斑!

武帝派張騫這位年輕的冒險家,率領一百多位應徵者,攜帶大量絲綢、食物,從長安出發了。由於路途遙遠,途中又要經過匈奴之地,誰也無法預想張騫一行會遭遇怎樣的命運。

張騫踏上生死未卜的西域徵程

前126 年,十多年前奉命出使西域的張騫回到長安。原來,張騫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抓獲,十年後伺機逃脫。他輾轉到達已遷居媯水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已在此安居樂業,無意東歸。張騫無奈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當年隨他出使的一百多人,回到長安時,只剩下他和一個貼身奴僕。張騫此行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自此打通了中國通往西方的道路,中國開始與中亞、西亞甚至歐洲接觸,這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故被譽為「鑿空」。

匈奴在元狩四年(前119 年)遭遇大敗後,逐漸向西北遷徙,西域成為漢匈爭奪的焦點。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年),張騫再度持節出使。這次出使的目的地,是位於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烏孫是西域的大國,也是匈奴的重要盟友,在西域政治格局以及漢朝與匈奴的博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張騫此行的目的,是說服烏孫棄匈奴而親漢朝。

龐大的使團、貴重的禮物、衣飾鮮明而彬彬有禮的使臣,這一切讓烏孫君臣對遙遠的大漢帝國心生敬畏。烏孫王熱情地招待了張騫一行,表示願意與漢朝交往,但是又不願意與匈奴為敵,婉拒了漢朝來使的政治訴求。他派遣使者跟隨漢使回到長安,表達答謝之意。

元封元年(前110 年)歲首十月,武帝第一次領兵北巡。十八萬騎兵分十二部,浩浩蕩蕩,從雲陽出發,經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朔方,臨北河,在那裡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他派使者向單于宣戰:

「南越王頭已縣(懸)於漢北闕矣。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為!」

單于大怒,立斬接待使者的官吏,扣押漢使者,但卻不敢應戰。饒是如此,漢武帝終其一生還是未能完全解決匈奴問題,直到他的曾孫子宣帝劉病已(前74年—前48年在位)時代才算基本解決。

詠漢武帝

清 王曇

西域流沙古未開,

氂牛邊堠接輪臺。

掃空瀚海長城外,

斷得匈奴右臂來。

和議終非中國計,

雄兵方逞帝王才。

守文弱主書生見,

難得英雄靖九垓。

絲路使者細君公主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年),漢派兵徵服北道的樓蘭(今新疆羅布泊西)、姑師(後稱車師,今新疆吐魯番),控制了西域門戶。元封六年(前105 年),武帝將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王,結和親,終於使烏孫從親匈奴轉為親漢。烏孫成為漢朝在西域的可靠盟友,漢與烏孫的友好關係持續了百年之久。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交通從此暢通無阻,由於當時的貿易主要以絲綢為主,因此這條道路被譽為「絲綢之路」。

漢與匈奴以車師(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為中心,展開了對西域的長期爭奪。武帝後期詔罷輪臺之戍,漢勢有所減弱。昭帝時,霍光遣傅介子計斬樓蘭王,漢朝對西域的影響又有所加強。到了宣帝初年,漢匈仍以天山為界,南為漢朝勢力範圍,北則為匈奴。

昭帝末期,匈奴就派使者到烏孫國,想得到和親烏孫的解憂公主,又攻打烏孫國,攻取了車延、惡師等地。公主上書漢天子求救,漢朝把這事下交給公卿大臣們商議,沒能決定怎麼辦。這時,漢昭帝駕崩,宣帝繼位,烏孫國首領昆彌又上書漢天子,說:「我們接連被匈奴侵伐削弱,我願意把國中一半的精兵共有五萬人馬都拿出來,盡全力反擊匈奴,希望漢天子派兵,救救公主。」

解憂公主

前72年,宣帝動員與選派關東輕車銳卒,挑選各郡國位在三百石的強健而諳於騎射的吏員,都從軍西徵,命田廣明、趙充國、田順、範明友、韓增為五將軍,兵十五萬騎出擊匈奴。同時,派遣校尉常惠前往烏孫,持符節制烏孫騎兵五萬餘,與漢軍東西並進,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夾擊匈奴。

匈奴畏懼漢軍,驚惶西逃恰遇烏孫兵,一場激戰大敗而逃。在常惠指揮下最後俘獲了單于的父輩及嫂輩、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長、將軍以下三萬九千多人,搶得馬、牛、羊、驢、騾、駱駝共七十多萬頭,匈奴部隊連死帶傷而減去的人數以及因遠途遷徙而死亡的牲畜不可勝數。常惠因此封為長羅侯。

第二年(前71年)冬,匈奴再襲烏孫,遇大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烏孫、烏桓與丁令的乘勢攻擊,國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國力大為削弱。

蘇武和常惠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

神爵二年(前60 年),統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關係不睦,帶著數萬人投降漢朝,日逐王被封為歸德侯。也就是在這一年,漢在車師都城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正式設立機構,並護車師以西的北道,號「都護」府,專門管理西域事務。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西域地區設置郡級行政機構,標誌著天山南北地區正式併入了中國版圖。從此,今天的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王朝的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漢宣帝五鳳年間( 前57—前54 年),匈奴分裂為五單于,後兼併為南北兩部。南部呼韓邪單于為了求生存,向漢稱臣歸附,並於甘露元年(前53 年)遣子入侍。甘露三年(前51 年)正月,呼韓邪單于親自入長安朝見漢天子,漢宣帝冊封呼韓邪為匈奴的最高首領。呼韓邪擔心受到北匈奴郅支單于的攻擊,希望留在保祿塞(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為漢保衛邊塞。而剩下的北匈奴問題完全解決則要等到東漢和帝時期大將軍竇憲「勒石燕然」了。

相關焦點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二.不利的早期交戰在西漢初年,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匈奴人西控西羌、西域,東徵服穢貊、朝鮮,還經常侵擾漢的邊境,是西漢在北方最大的禍患。 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圍韓王信於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區),韓王信投降匈奴,冒頓引兵至晉陽(今山西太原)10月,劉邦率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敗入匈奴,與冒頓合謀共擊漢軍。
  • 以一人之力平定西域五十五國, 19年後其與西域公主的混血兒子再次平定西域
    與有志於文學的哥哥班固不同,班超立志立功為國效力於萬裡之外,因此他「投筆從戎」,去往了更加廣闊的西域大地。與崇尚徵服的西漢不同,東漢對於西域並無興趣。這是因為東漢首都在洛陽,而不是距離西域更近的長安。因此,徵服西域對於東漢帝國來說,國防意義並不大。同時由於之前的王莽亂政,導致西域諸國紛紛背叛漢朝,致使匈奴勢力在西域捲土重來。
  • 稽落山之戰:東漢對北匈奴的壓制性進攻
    鮮卑的崛起 已經迫使匈奴向西發展在東部,由於烏桓和鮮卑已經崛起,北匈奴的統治中心已經整體出現了西遷。所以漢軍的初步打擊目標,被設定為西域東部的伊吾(伊吾縣)和白山(天山北麓地區)。其中的伊吾由群山環繞,還有伊吾河流經。雪山融水能灌溉五穀和葡萄,還有北部的柳中作為屏障。因為向東越過沙漠就是漢朝的河西,所以是西域的門戶。西漢時,漢朝就和匈奴爆發了「五爭車師」的激烈戰鬥。
  • 西漢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元朔五年,衛青率三萬騎兵出擊匈奴,大勝,衛青被拜為大將軍,元朔六年,衛青兩次領十萬騎兵出擊匈奴,殲滅匈奴軍過萬,元狩四年,衛青和霍去病各率五萬大軍出擊匈奴,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元封五年,因病去世,諡號為「烈」。主要成就:北擊匈奴,收復河朔、河套地區。
  • 在位54年卻有44個年頭在徵戰匈奴,這位帝王為何如此執著?
    要說為何漢武帝對匈奴「念念不忘」那還要從秦朝說起。匈奴本位古蒙古高原民族,興起於今蒙古陰山山麓,在秦朝時便對秦邊境地區多有來犯,至公元前215年秦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將匈奴勢力趕出河套及陰山地區,逃亡漠北十年不敢犯秦。然而在秦覆滅後匈奴趁著楚漢之爭無暇顧及之際再度崛起,之後在領袖冒頓單于的統帥下四處出擊又重新控制了當時的西北部、北部及東部地區。
  • 西域故事:埋沒於風塵的焉耆往事
    西漢初期,焉耆曾一度隸屬於大月氏國,大月氏最早生活在祁連山、焉支山一帶,漢初月氏在與匈奴戰爭中失敗,被迫向西遷徙。在西遷之路中,一部分月氏人途徑焉耆盆地時,發現這裡具有良好的生存環境,其環山帶水的地形能夠形成天然的防禦屏障,於是選擇了在這裡定居下來,並逐步徵服了當地原住民族敦薨人,為了紀念遙遠的故鄉,月氏人的新王國以焉耆(焉支)命名。
  • 作為華夏民族的後裔,匈奴一族究竟是如何遷徙和變化的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中原政權的影響,匈奴也開始迅速進化。在中原政權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同時,匈奴也開始由原始制向奴隸制轉變。 戰國末期,秦國的崛起和統一之勢已經非常明顯,加之匈奴內部的一系列天災和內亂,他們再一次被秦國重創,被迫退回到了漠北之地。
  • 在兩漢王朝中,為何東漢的存在感明顯低於西漢?
    西漢與東漢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政權和王朝,但後世還是習慣上稱為「兩漢」。兩漢的國祚延續了四百多年,僅低於「兩周」的八百年國祚,是我國古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中,西漢王朝存續了210年,東漢王朝存續了195年,期間的國號都是「大漢」,後世為了區分才分別稱為「西漢」和「東漢」。
  • 西漢名將霍去病的戰場神話:兩次河西大捷為何讓他的聲譽直追衛青
    想當年秦將蒙恬北逐匈奴之時,頭曼單于也是懾於秦軍的強大武力而被迫北去的。如今,衛青以兩支偏師為代價,重現了蒙恬創造過的歷史。 可假設孝武帝劉徹膠柱鼓瑟,把公元前215年以後秦始皇的對匈方略套用到公元前123年的西漢王朝身上,恐怕不久他就會感覺到方枘圓鑿的痛苦。因為此時和他對弈的伊稚斜單于所統治的是一個與當年的頭曼單于治下大不相同的國家。
  • 何為漢文化:大國崛起 文明澤被四方
    大國崛起,文明澤被四方。西漢武帝時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說:「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源也。」東漢光武帝時朱浮上書請廣選博士亦云:「夫太學者,禮儀之宮,教化之所由興也」。東漢末著名學者蔡邕更明確指出:「太學以為博士弟子授業之所」。說明太學的興衰直接關係到國家教化的成敗。「太學」的內含和外延是古已有之的「大學」這一稱謂無法比擬的。
  • 歷史上的新疆:西域都護府是怎樣設置的
    為了打敗匈奴,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漢武帝制定了「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略,即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烏孫等,結成抗擊匈奴的聯盟,同時派兵主動出擊匈奴。經過20餘年的戰爭,漢軍不但收復了河套以南地區,佔據了河西走廊,而且將匈奴勢力趕出漠南。至公元前2世紀末,雙方便在西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 經略西域,民族英雄班超投筆從戎!班超:這是我的志向,也是使命
    班超說到做到,他真的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獲勝之後他又奉命出使西域。當時的西域有大半已經投靠匈奴,班超的使團只有36人,西域距離長安有數千裡路,漢朝的軍隊無法給班超以支持。在這種情況,班超幾乎是靠一己之力去經營西域。班超在努力之下,成功地讓鄯善、且末、疏勒投靠漢朝,打通西域南道,並讓漢朝恢復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
  • 絲綢之路開始於西漢的張騫通西域,結束於哪個朝代呢?
    尤其是大宗的絲織物品傳到西方,從西漢時期的漢武帝命張騫通西域開始的。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為聯繫西域大月氏共同抵抗匈奴而首次出使西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又奉漢武帝之命再次率領了龐大的使團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們帶了大量的絲綢等財物,作為饋贈各國的禮物。
  • 看河西走廊的地形,就知道漢武帝為何和匈奴爭奪這裡幾十年了
    漢武帝繼位後,改變了西漢對匈奴的態度,開始用武力解決問題。在漢武帝在位期間,多次率兵攻打匈奴,取得了眾多勝利。在對匈奴的作戰中,最大的成就就是佔領了河西走廊。為何奪回河西走廊,匈奴也多次進攻西漢。可以說匈奴和漢武帝爭奪這裡幾十年的時間。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向北出擊匈奴,追擊匈奴七百餘裡,佔領河套平原,將匈奴徹底趕到了陰山以北。蒙恬沿黃河至陰山修築要塞和長城,連接秦國、趙國、燕國的長城,構筑北方的邊防體系,震懾匈奴。
  • 一位著名西漢青年的故事
    這件「馬踏匈奴」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而雕刻的呢?它原先被放置在西漢著名青年將領霍去病的墓前,是為了紀念這位屢立戰功的將軍。墓旁除了馬踏匈奴的石雕外,還有躍馬、臥牛、伏虎等等,共計16件。石雕都用巨大的石塊,以簡練的手法雕成,體現的藝術特色十分統一。
  • 對於所有中原王朝來說,西域都是必爭之地,為何明朝對這裡沒興趣
    漢武帝即位後,漢朝國力強大,漢武帝這時候決定攻打匈奴。不過當時的匈奴非常強大,而且地理位置包圍西漢整個北方。漢武帝想要進攻匈奴,只能從南向北攻打,這樣對西漢來說並沒有優勢。於是漢武帝想要聯合其他國家一共攻打匈奴,他從商人那聽說西方的大月氏等國家受匈奴壓迫。
  • 詳解天山南北——西域與大中亞地區
    將匈奴人逐出河西走廊後的西漢王朝,首先要做的是將與塔裡木盆地處在同一緯度區間的祁連山麓綠洲,變身成為帝國在西北的農業支撐點,然後再順勢進入塔裡木盆地,就能夠順著邊緣綠洲將統治力延伸至至帕米爾高原的綠洲農業帶。沿這些盆地邊緣綠洲所延伸的兩條漢代絲綢之路,依方位分別被命名為「北道」與「南道」。
  • 歷史中的西域,漢元帝的新舉措,在西域屯軍扶持小國
    但在我看來,正是因為他的仁與儒,才使得朝政管理失之於寬,犯法者得不到嚴懲,弄權者大行其道,外戚、宦官勢傾朝野,西漢從此走向衰落,正所謂「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客觀上講,劉奭在任期間還是有些政績的儘管許多政績是歪打正著。如甘延壽、陳湯滅掉了北匈奴,但事先並未請示他;如昭君出塞緩和了漢匈關係,但他一直後悔放昭君出宮。只有一件事,是他主動所為。這件事發生在初元元年(前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