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西夏在城堡」關注我們!)
一次家庭出遊,一邊散步一邊閒聊。媽媽忽然停下來,對著河邊一堆石頭感慨:「你們看這堆石頭... ...,可見作為一顆石頭也要如何如何,不然就如何如何... ...。」
大家聽完轟然大笑,覺得她未免也太能聯想!從一堆破石頭裡也能總結出「雞湯」。
我卻愣住,剎那間明白自己愛總結、愛思考、愛分享的習慣從何而來——這是媽媽給予我最寶貴的言傳身教之一。
昨天和閨蜜聊天,由於見面機會少,聊天內容的時間跨越度極大。
她忽然感慨,「你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我們大多數人是遇到一個問題,下沉一些;再遇到問題,再下沉一些... ...。而你是遇到一個問題就琢磨它,上升一些;立即再揪出一個問題琢磨,再上升一些... ...。生活的難題非但沒將你打敗,反而成為你向上的推動力。」
觀察生活並得出思考,串聯起瑣碎事件的關聯性,可以塑造人生價值感,並積累由獨立思考而來的信念。
而信念會成為我們精神的力量之源,並指引生活。
近一年來源於對使命的疑惑,跟隨問題的箭頭看了些哲學書籍。
當了解到斯多葛派之後,我發現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斯多葛派。
「典型的斯多葛派是好辯、非常個人主義的男性,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通過脫離來顯示其自由而非留在其中的機會。
這是一個對斯多葛派來說由來已久的問題:只要他們本著他們的良心,他們就不會介意,眼看這世界的其他部分著火。
1 世紀的時候,羅馬迷戀斯多葛主義的議員小加圖,如果他為了政治利益,而同意他的侄女跟龐培成婚的話,他本可以使羅馬共和國免於內戰,但是他不同意,因為那違背了他的原則。」
曾經朋友邀請我做某項目,中途項目並不順利,我們萌生退意。朋友內心非常自責,覺得對不起我。
那段時間,我一再向他闡述我(典型的斯多葛派)的理念,即:我是基於個人獨立思考選擇這個項目,我既然做出選擇,就準備好承擔一切可能性後果,並全然為後果負責。你完全無需為我自責。
同時,未曾說明的另一面是:我不需要別人為我的選擇負責,也不願意為別人的選擇負責。
斯多葛主義不太會因為項目失敗而對搭檔愧疚,使他們愧疚的原因只能是:我是否全力以赴地努力過?我是否無愧於心?我是否忠於原則?
斯多葛主義只忠於自我原則,不願意為他人負責任。
「只要他們本著他們的良心,他們就不會介意,眼看這世界的其他部分著火。」
「斯多葛主義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大眾宗教:它是高度理性的哲學,沒有任何儀式、節目、聖歌、符號和神話。
他向知識分子發言,而不會同時像基督教一樣訴諸情感,所以維多利亞時代的思想家馬修·阿諾德認為他只適合精英,大眾需要的是更情緒化的東西。」
斯多葛派高度理性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力求客觀、實事求是、生活極簡、訓練自控力、控制憤怒情緒等。
古羅馬多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塞內加。塞內加訓練自己掌控憤怒情緒的能力,訓練精神的韌性,以便應對生活各種突發事件。
一年前我意識到吃太飽會影響思考,且需推遲 1 小時做心理個案溝通,進而需推遲當天睡覺時間,這又影響到次日能否 6:00 起床。我便決定不吃晚飯。
我至今總去同一家快餐廳,坐類似的位置,固定點那幾道小青菜。
我的生活極其規律。
物品擺放整齊規律,無需花費時間尋找物品;衣櫃整齊規律,無需花費時間搭配;日常生活規律,以便保持最佳精神狀態;只做重要的事情,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做,沒意義的事情不做。
我還曾連續3個月記錄自己每 30 分鐘做了什麼,在清晰「時間顆粒度」的基礎上進行效能管理。
當意識到我們為手機所消耗的不僅僅是時間,更是信息過載之下的注意力分散,思考能力下降。我便刻意遠離手機,以訓練心靈「降噪力」。
我還意識到效率和創造是專注力的衍生品,專注是靈感的溫床。便早晚 1 小時內觀禪坐,在午休間隙進行 10min 內觀訓練,以此訓練專注力。
在斯多葛派的價值觀排序裡,精神\靈魂才是真正寶貴且堅固的財富,他們會以最大的能量拓寬精神世界,並極力弱化娛樂、飲食、物慾、職業等外界誘惑。
「斯多葛派於實事求是的看待世界,而不是要求它符合自己的期待。他們儘量頭腦清晰的評估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以便承受任何打擊。」
「他們相信美德本身就是回報,像烏龜一樣,他們從外界收回,在馬可奧勒留所說的'靈魂的堡壘'中找到幸福。對於他們而言,真正有價值的不是他們的房子,職業或民生,而是他們的靈魂,所以外界的一切都不會真的傷害他們。」
至此我們會發現,斯多葛派的幾項特質:高度理性、忠於原則、極度自律、自控力、相信美德... ....很符合精英標準。
前幾日與人聊天,初始討論工作,延伸到理想生活和心靈層面。過程中我有剎那恍惚,便問他,「你會不會覺得我們聊的話題太理想化了?」
他說再正常不過。
他分享人有幾種身份,社會身份,生活身份,精神身份。
他很多朋友,於生活身份文藝青年鑽研很深,社會身份事業在業內數一數二。且兩種身份切割清晰,互不幹擾。
我遲疑,「可身邊的人總不斷提醒我,不要太理想,要務實。」
「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渴望過一種安全穩定、一成不變的生活,當他們發現有人不一樣,就把你往'安全'的世界裡拉。可越是優秀的人,越理想和現實都兼顧的很好。」
那一瞬間,我忽然間明白,理想主義(或文藝青年)並不該是一件羞於啟齒或不接地氣的事,它應該是生活的常態,和精神最基礎的追求。
一位朋友學哲學和瑜伽。
前幾年活的像與超脫世俗的哲學家,淡漠金錢、社會地位、職場、車房等。最近自我定位是精英式文藝青年。她說:
「我要以精英的高姿態,去活出我之前的愜意。」
問原因。
「可能因為身邊很多人是精英式的文藝青年吧。」
「兩者之間是不是有一定聯繫?諸如有情懷有理想的人才會成為真正的精英?」我追問。
「我覺得這是得以長久精英的內因。」
從「六層次規畫」的角度剖析,為何理想主義(文藝青年)是長久精英的內因呢?
NLP 是神經語言程序學的英文縮寫。
系統派的 NLP,強調「整體平衡」的重要性。「整體平衡」包括了:本人內心的完整性:我是否身心一致、裡外如一?
(六層次規畫)
而「六層次規畫」則是一整套貫通體系:上三層「使命、身份、信念」關於內在精神,下三層「能力、行為、環境」關於現實生活。
上三層是內在精神能量的貫通,下三層則是將內在精神付諸實現,以達到身心一致、裡外如一的過程。(詳見文章:六層次規畫|行駛在浩瀚的生命之海)
第一層「使命」猶如燈塔,清晰使命的人會沿著燈塔設置航行路線,以終為始。
並圍繞著使命自我定位身份、選擇思想信念,拓展相關能力,訓練行為,調動環境資源。
更清晰使命的人,他們的人生更聚焦,更堅定且專注,並更有可能保持獨立思考。
而不清晰使命的人,可能更趨向隨從潮流,盲從大眾,人云亦云,失去獨立思考。
他們的人生並非疊加,而是漫無目的遊蕩,陷入無意識輪迴當中。
他們也許會成為能力超群的執行者,卻很難成為獨立思考的決策者(真正的精英)。
至此,
我們需要對「理想主義」下一個定義。
怎樣才算是純粹的「理想主義」?
我覺得基本劃分標準是:
真正的「理想主義」是源於對生命真相的探索,是源於對智慧的追求,是基於內心本能的渴望。這「理想」只與自己有關,無需被任何人知曉,不是為乞求別人的贊同和外界對我們自我價值的確認。
還有一種理想主義。他們或許有著豐富的學識,精通諸多才藝,然而內在驅動力是向外界炫耀,為貼上「精英」「優秀」的標籤,獲得他人認可。
只要是外求認可,精神上就仍被外界奴隸,就不算真正「理想主義」。
前面我們提到斯多葛派的「高度理性」和「自控力」。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
高度理性之上,是靈性。
事實上我對哲學的探索,正是源於超越理性之外的靈性體驗。
2017 年,與某位女士做個案溝通,我通過訪問一步步引領她深入恐懼。
過程中她恐懼到大哭、顫抖,之後忽然看見腦海中畫面。是在媽媽肚子裡的自己,還屬於「胎兒」狀態。
我克制住驚訝之情,引領她和「胎兒」的自己對話。
詢問「胎兒」,你多大。
她說,兩到三個月。
詢問,你在想什麼?
她說,聽到父母擔心自己是女孩,想要送給隔壁鄰居,很惶恐害怕,想阻止父母。
這位女士四十多年來活在緊張不安中,慣常動作是聳起肩膀防禦外界,看見小貓小兔子都害怕——怕被它們傷害。
從邏輯上無法解釋這深深的恐懼。她曾嘗試多種方法也無法消除恐懼,但經歷這次對話之後,她莫名勇敢許多。
我隱約覺得:也許是「胎兒」時期的恐懼,根植於潛意識深處,影響了她大半生。
這次溝通撼動了我的基礎信念。但我搞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
查閱相關資料,發生科學已證實:兩至三月的胎兒,已有意識,能夠接收外界訊息。——但科學理論是一回事,親身經歷又是另一回事。
我由此隱隱知道,在理性之外,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天地,有思想尚未涉及的花園。
後來有了更多此類體驗。
2018 年 1 月 20 日凌晨零點,我感受到合一,濃濃的喜悅從內心升起。
這不是由一件喜事帶來的突如其來的歡喜,與外界環境無關,它只關乎當下的存在。身體四肢一點都不想動,心沉默無語,思維停滯了,時間、空間仿佛不復存在。
這樣的感受大約持續了幾小時,便消失了。我在一些宗教書籍中看到過類似的體驗,他們稱之為「存在」,以及「覺知」。
我不知道怎麼去描繪它。事實上這樣的喜悅持續幾天後便恢復了慣常,我仍然會被日常瑣事所煩惱,但從此對未知心存敬畏。
高度理性之上,是靈性。
我不知道這靈性是什麼,是否掩藏著生命的真相。
但這樣的經歷多多少少促使我淡化「世俗追求」,促使我從瑣碎的生活中抬起頭,促使我追溯哲學,促使我持續做個案溝通,促使我訓練內心歸於沉寂。
從日常思考到高度理性,從高度理性到靈性,都只為更進一步,觸碰「生命的真相」。
引用\參考資料;
書籍:《生活的哲學》
近期我一直在思考,通過一套理論體系將個人思想建構起來。
遇到「斯多葛派」非常驚喜,有許多共鳴之處。
但文中關於「斯多葛派」的言論,僅僅從個人角度解讀。純粹是為了梳理自我思想體系,並且只擇取了共鳴部分。
並不求嚴謹,不求客觀,不求正確。請謹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