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麼不讀書? ——公益視角下的兒童閱讀觀察

2020-12-27 中國日報網

「他們也不讀書啊,哪有空讀書啊。」靳元在河南某學校國際部教書,因為剛畢業比較年輕,他同學生私下關係比較好,對他們很了解。

靳元用「網感」很強的話語反問道,「快手不香嗎?王者不香嗎?抖音不香嗎?」但語氣裡充滿了無奈。

在這所學校裡,閱讀室、閱讀課、閱讀老師一應俱全,就讀的學生大多家境殷實,能夠提供充分的閱讀支持,「但問題不在於這些,他們真的不讀書,」靳元說,「他們與我們不同了,甚至連社交App都不一樣了。」

靳元說,孩子們覺得微信、QQ太老套,反倒用短視頻App作為溝通的方式。

與此截然不同又隱隱相似的是,距離僅20分鐘車程的城中村打工子弟學校,政府和社會捐贈的閱讀室光鮮亮麗,各類電教化設備一應俱全。但圖書束之高閣,閱讀室淪為擺設。

再向外開足1個小時車程的農村,即將要撤點並校的村小,僅剩的十幾個孩子和老師守著翻新沒幾年的教室。掛著圖書室牌子的空屋子裡,只有一塊黑板和一堆散落的桌椅。

兒童閱讀推廣所面對的問題錯綜複雜,為何讀?讀什麼?怎麼讀?對過往的反思勢在必行,對未來的探索不斷前進,一場閱讀實驗正在進行。

鄉村小學的一年級教室內,班長帶領同學早讀

為何不讀?——新時期的「讀書無用論」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是導演關正文在「陽光關愛·i讀計劃」課堂上的提問。

「閱讀可以學習到課外的知識。」

「閱讀可以讓我們懂更多更深的道理。」

「閱讀可以讓人增長見識。」

孩子們一個接一個說出自己的答案。這堂課發生在海南屯昌縣的一所村小裡。而在數千公裡外的河北省阜平縣山區,相同問題所得到的回答截然不同。

面對輪崗到村小的老師王丹,講臺下坐著的十幾名同學鴉雀無聲,教室最後面的小男孩操著一口濃重的方言喊道,「讀啥書啊?」說罷,臺下一陣鬨笑。

王丹對這群即將升入初中的小學生感到陌生,這與她小的時候完全不同。她說,這種不同是深植在骨子裡的。

「他們覺得自己有很多機會,但我又覺得他們的機會並不多。」王丹在一次班會上問「夢想」時,孩子們回答的多數是「電競選手、主播、有錢人、大明星……」對於這些,王丹有些詫異,仔細想想又覺得可以理解。

這種矛盾基於王丹在這所村小及家鄉的認知,「他們基本上都刷短視頻,也都能弄到手機。」王丹認為,鄉村孩子如今能獲取到的網絡信息,幾乎與城裡孩子別無二致,「城市裡火的BGM,這裡也火。」

在那堂班會課上,王丹被那位小男孩嗆了一句,「你看那誰誰誰(指某主播),他小學畢業的,現在一場直播賺好幾十萬。」

「讀書無用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了新的「支撐」,王丹不知該怎麼駁回去,但視這種情況為洪水猛獸。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於2020年5月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城鎮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9%,農村未成年人達到90.3%。

基於數據的直觀感受是:在鄉村,獲取一部手機的難度越來越小,玩手機的門檻越來越低,家長的管制態度越來越弱。

相比於王丹眼中的「洪水猛獸」,在長春市某區教師進修學院工作的姜怡則將手機應用視為雙刃劍。

「我小的時候,課外認知大都來自收音機。」姜怡說,「網際網路的出現將信息門檻放低,很多東西都可以看到,孩子們能獲得內容越來越多。」

不過,姜怡也對「過度遊戲」「碎片閱讀」和「視力傷害」三件事情表示擔憂,其中最為關注的便是「碎片化閱讀」。

「碎片閱讀是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快感,現在孩子不愛讀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愛長篇幅閱讀。」姜怡在一線教了二十六年的語文課,「這樣的危害很大,習慣碎片閱讀的孩子很難形成系統的思維架構。」

課堂瞬間

另一種「讀書無用論」則來自家長。靳元把原因歸結到認知上,認為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一部分家長的「讀書無用」,「我說的不是課本,」是指讀書這件事情,「家長們話說得最多的就是,『看這個幹啥,考試又不考』。」

這些無用的論調在內生層面抑制了孩子閱讀的興趣。勉強逃過這種無用論的孩子,還要受困於閱讀本身的一些要求。

王丹說,「我幾乎沒有看到他們會帶什麼書到學校,課本和漫畫除外。」

書少,在一定程度上因為不買,但更重要的是買不到。「買書這件事情本身就不在這些家庭的開支之中,」王丹說,「鄉鎮根本就沒有書店,孩子們網購又不會買書。」

這種情況在大部分縣市的民營書店可見一斑,往往教輔類圖書佔比最高,有的書店甚至直接開到小學邊上,只賣教輔、文具和玩具。

在哪閱讀?——城鄉大不同

家裡不買書,附近不賣書,學校發的都是教科書。在鄉村,私有閱讀空間的建設幾無可能,如何拓建公共閱讀空間成了鄉村兒童閱讀推廣的核心舉措。

在公共閱讀空間的初探索裡,圖書角是最經濟實惠,也是最可能實現的方式。

不過難管理、沒實效、缺書源等問題也頻頻發生,志願者老徐在支教過程特別關注學校的圖書角,據他觀察,校園已有的圖書角在質量及數量上並非都能達標,許多書甚至沒有被翻閱的痕跡。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合適的閱讀空間被迫切需要,閱讀室應運而生。

2020年,南方周末公益研究團隊就兒童閱讀室問題,先後赴雲南、貴州、湖南、內蒙古、湖北、甘肅、青海、四川、河北等地調研,並與廣東、江西、江蘇等地學校教職員工以電話訪談的形式進行遠程調研,涉及學校六十餘所,涵蓋高中、初中、小學及學前各階段。

調研結果顯示,其中90.1%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超80%的學校擁有獨立的圖書閱覽室,各小學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健全。

但不可忽視的是,其中過半數閱讀室沒有按照年級進行明確的圖書分類,能夠定期在其中進行閱讀活動的少之又少。

「利用率很低,」志願者感觸很直觀,「客觀上有一部分學校情況如此。」而王丹所在的學校的閱讀室乾脆上鎖。

「我們學校的閱讀室窗明几淨。」王丹打趣地解釋圖書室只有兩個時間開門,一個是上級領導檢查,另一個是東西沒地方放了,「不過後者幾乎沒可能,學生走得差不多了。」

城市的情況與鄉村截然不同,「在哪讀書」幾乎不成問題。

負責區域內老師培訓的姜怡對此認識非常深刻,「我前一陣子去一個市裡的小學調研,閱讀室非常完善,書很多,不同年級有不同的閱讀空間,內容也非常豐富。」

靳元所在的國際部則要特殊一點,高昂的學費和基礎設施能力成正比。「華麗」的圖書室近乎重點高校圖書館的一角,現代化的設備、專職的圖書管理員、明確的空間區分一應俱全,並且對學生「徹底」開放。

「我們專門設置閱讀日和閱讀課,周末也向學生們開放,」靳元對此頗為驕傲,「我在教學中也會結合圖書進行深入挖掘,課後會要求學生前去閱讀。」

閱讀什麼?——從「能看」到「愛看」

對於靳元來說,日常所需要的圖書基本可在學校圖書室找到。不過他也有擔憂,「這些書功利性比較大,大都與我們學校實際教學有關。」他自嘲道,「課外書都與課內有關。」

這種情況尚且可理解,更需關注的問題是書不對「板」,且其往往發生於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學校。多次參與支教活動的閆東曾在一所村小的圖書室裡看到名為《會計電算化》的高校教材,其他的書還有《大學英語》《如何處理兩性關係》《獨霸天下》……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國公益類型相關閱讀室的圖書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相關部門採購,另一方面是社會捐贈。

前者一般比較有保障,保證基本的兒童閱覽需求。但問題是,這些圖書一經採購便「端起鐵飯碗」,無法有效地做到針對學校精準投放、針對年級精準調配。而社會捐贈則面臨著圖書「供求關係不相稱」,一次性的捐助後往往沒有後續跟進。

當然,只解決「什麼書能看」,遠遠無法達到目的。對於面向學生尤其是少年兒童的閱讀推廣而言,更重要的是解決「什麼書孩子愛看」的問題。

學生正在閱讀

「不要什麼書都像課本一樣,」靳元對所在學校圖書室的情況也有一定程度的質疑,「我就覺得漫畫中國史這類的圖書很好看,形式新穎,內容活潑,還符合年輕人的語言體系。」

除了風格上的年輕化,對於「閱讀什麼」這個話題,最優的解答似乎是「多元」二字,浩如煙海的書籍背後蘊含著無窮力量。

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科普作家羅會仟的角度來看,兒時從堂兄家藏書裡翻出的那套《十萬個為什麼》叢書是他的「一元」。這套「意外之喜」讓他如獲至寶,佐著《新華字典》,他把這本書從小學翻到高中。

對於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而言,小時候讀過並深受影響的《哈克貝裡·芬歷險記》是他的「一元」。或許正是從這個歷險開始,他有了《顏色的名字》,到達《紙現場》,講起《河邊的日子》。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在1994年第二次徵戰高考,終於如願考進南京大學天文系,並接觸到了彼時剛出版不久的《第一推動叢書》。二十餘年過去,他特別撰文,將這系列書籍稱為自己的科學啟蒙之書。

無論是科學家、作家、畫家,還是主持人、演員、醫生,無數個來自社會的「元」匯集,從不同角度釋放閱讀的魅力。

此時的閱讀,與任何事情無關,只與孩子們連結。

如何閱讀?——藏於書中的「多元」力量

這些「元」該如何連結?它們以何種形式存在?

答案是經驗。是過來人的閱讀心得,更有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行進多年後的真切體會。兩者相融,才讓關於如何閱讀的探討有了更深意義。

李敬澤、羅會仟、苟利軍的「經驗分享」,便發生在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的「陽光關愛·i讀計劃」現場。與他們一道走進鄉村小學的,還有奧運冠軍鄧亞萍,演員婁藝瀟、李光潔,主持人張騰嶽、李艾,導演關正文、科幻作家韓松,繪本作家熊亮,學者張秋,援鄂醫生代表鄧醫宇等來自各領域的「領讀大使」。

他們匯集在一起,試圖從多元角度探討如何閱讀。

疫情期間在抗疫一線戰鬥的鄧醫宇認為閱讀是永遠的,「永遠都需要保持學習的狀態,否則一次錯誤都可能是一條人命。」

這位曾經直面病魔不打退堂鼓的「戰士」在課堂上有些緊張,這是他第一次給小學生上課。

鄧醫宇為學生授課

「你們要精讀教材,」鄧醫宇的閱讀方法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泛讀可以讓你的思想插上翅膀,能夠在天空中飛翔,看得更高,看得更遠。」

而主持人張騰嶽則用「問問題」的形式,希望引導孩子們找到「如何閱讀」的答案。

「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那麼高?」「小熊貓肚子的顏色是什麼?」頻繁的互動交流既是興趣引導,張騰嶽亦希望藉此教會孩子們如何在閱讀中提問,「重要的是,他們要學會一種讀書的方法和學習的方式。」

除了這些硬視角,「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課堂上還有很多軟視角。

「愛」與「責任」,這是奧運冠軍鄧亞萍希望孩子們從《小王子》中體會到的關鍵詞。而談及自己的乒壇職業生涯及求學經歷,她則將講述的重點定格為「做自己」。無論是閱讀一本書或是終身學習,「一定要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鄧亞萍帶領學生閱讀

此外,課堂上還有更多打動人心的瞬間:演員婁藝瀟將自己與親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引導孩子們思考愛的意義;科幻作家韓松寄語孩子們,「想像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繪本作家熊亮鼓勵孩子們睜大眼睛、觀察身邊的人與事,珍惜屬於他們的獨有感知力……

王丹老師最喜歡的書,是主持人李艾向孩子們推薦的那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在閱讀課上,李艾回憶起拼命想成為「別人家孩子」的童年。她以過來人的身份道出成長後的體悟,「如果我不是這個樣子的話,這個世界上恐怕就沒有我。」

王丹同李艾一樣,站在講臺上回望自己,不免說出「閱讀改變了我的命運」,那本父親兒時送的《堂吉訶德》,給了她闖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力量。

「閱讀本身就是最終答案,」靳元在回答「如何閱讀」時,沉默了很久,「無論是在哪讀書還是讀什麼書,開始讀書最重要。」

如何推廣?——從1到N的進階之路

從2019年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陽光關愛·i讀計劃」以來,優質閱讀課程便是一大關鍵,另一個關鍵的「抓手」,則是基於鄉村小學的閱讀空間,「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由此應運而生。

從2019年的甘肅、貴州、廣西、陝西,到今年項目走進的江西贛縣區、湖南龍山縣、海南屯昌縣、廣東連南縣四地,至今已有8間「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相繼落成,共計配備超過20000本全新圖書。

「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實景

龐大的書籍數量並非唯一亮點,「數據化」「智能管理」在鄉村小學的實現同樣備受矚目。

哪一個年級的學生最積極?各年級學生的借閱喜好有何差異?哪些類型的圖書是學生的「心頭好」?智能化借閱系統的存在,讓校方得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借閱情況,也讓項目組後續的長遠維護及書籍更新真正實現「心中有數」。

面向孩子的閱讀課暫告一段落之後,閱讀室並未緊閉大門,而是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新「客人」。「陽光關愛·i讀計劃」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合作,邀請閱讀推廣專家面向當地一線教師開展培訓,傳遞校園閱讀的前沿理念與實踐模式。

除此之外,項目還輻射至家長群體,希望喚起家長對家庭親子閱讀的關注,放下手機成為孩子的「閱讀陪伴人」,而非孩子的「玩手機效仿者」。

教師及家長培訓現場

在實踐中,站點數量、課程數量、覆蓋人數等硬性指標並非「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核心聚焦所在,項目真正所致力於達到的,是設計出一個有效果、可複製的閱讀推廣模式。

如今這個模式正投入到一次又一次檢驗中,從教導學生到影響家長、教師乃至決策者,在項目發起方、當地教育部門、校方及廣大社會力量的聯動之下,項目的可持續價值逐步顯現,所引發的輻射效應亦不斷擴散。

「希望不僅僅是為了建一所閱讀室、送幾本圖書、上幾節課,」正如一位參與「陽光關愛·i讀計劃」的志願者所說,「更希望讓改變從此開始。」

對於項目聯合發起方東風日產而言,這種「改變」還可一路向前追溯。自2009年以來,東風日產「陽光關愛」公益行動連續十二年未曾停步,為欠發達地區師生持續提供精神與物質扶助。更值得關注的是,基於「陽光關愛」平臺,東風日產不斷整合全價值鏈體系的優質資源,並實現與社會資源的廣泛連結,打造著眼長期的創新公益模式。

「陽光關愛·i讀計劃」項目既是對過往的延續,又瞄準未來希望開創新裡程。「我們正在努力改變的,是中國兒童閱讀事業發展的一角」,一個可循環、有實效、易推廣的兒童閱讀模式已經在探索中建立,但仍需不斷完善,並讓更多個體參與進來,讓更多的孩子受益。

王丹所輪崗的鄉村小學已經被撤銷了,併入鄉中心小學,但王丹決定擔起學校閱讀老師的重任;姜怡鼓勵已經畢業的孩子堅持閱讀,並決定往城中村學校、打工子弟學校多看看,爭取推動兒童閱讀往更深處發展。

而靳元則選擇加入「陽光關愛·i讀計劃」,「明年志願者報名的時候記得提醒我,我也去」。

聲明:該文章系我網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焦點

  •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全民閱讀視角下的少兒閱讀觀察
    2020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全民閱讀與融媒體智庫聯合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並結合行業智慧,推出了《全民閱讀視角下的少兒閱讀觀察》研究報告。4年多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家庭閱讀、親子閱讀工程、少兒階梯閱讀推廣、「書香校園」建設、「少兒報刊閱讀季」等針對性的兒童閱讀推廣活動漸次展開。
  • 不缺書的山區孩子,為什麼不愛讀書
    但相比於城市,鄉村地區的孩子在閱讀環境上仍有許多不足。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開展的國民閱讀調查項目顯示,近三年來農村兒童圖書閱讀率、閱讀量等主要指標低於全國平均值,農村的親子閱讀行為也在下降,家長陪伴兒童閱讀的時長也在縮短。想要有個明亮、舒適的閱讀環境,是擺在山區孩子面前的另一座山。
  • 平涼兒童閱讀論壇暨閱讀推廣示範校成果展示活動在靜寧縣成功舉辦
    來源; 平涼兒童閱讀會曹三及隆冬時節,書香飄溢。2020年11月28日,平涼兒童閱讀論壇暨閱讀推廣示範校成果展示活動在靜寧縣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主辦方是平涼市兒童閱讀推廣研究會、平涼市新華書店、靜寧城關小學、擔當者行動公益組織、心和公益基金會、平涼傳統文化促進會。
  • 守護鄉村兒童閱讀夢 青少年閱讀公益活動啟動
    12月27日,由中國出版協會少年兒童讀物工作委員會、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未來網、青晉·青悅文公益平臺承辦的「情暖童心 閱享未來」青少年閱讀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辦,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總經理馬興民在致辭中表示,實現2035年文化強國戰略目標,農村孩子的閱讀仍是薄弱環節。  據了解,此次公益活動的目的是資助「希望書屋」建設,守護農村兒童的閱讀夢。
  • 哲學視角下的繪本閱讀課
    兒童繪本閱讀成為當下許多家庭和幼兒園投入精力最多的活動。那麼,我們應該讀什麼樣的繪本?兒童繪本應該怎麼讀?以什麼樣的視角讀繪本才是最有營養的?也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 2020「陽光關愛·i讀計劃」:兒童閱讀推廣觀察與思考
    王丹認為,鄉村孩子如今能獲取到的網絡信息,幾乎與城裡孩子別無二致,「城市裡火的BGM,這裡也火。」  在那堂班會課上,王丹被那位小男孩嗆了一句,「你看那誰誰誰(指某主播),他小學畢業的,現在一場直播賺好幾十萬。」  「讀書無用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了新的「支撐」,王丹不知該怎麼駁回去,但視這種情況為洪水猛獸。
  • 閱讀伴成長 關於孩子讀書的那些事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大力倡導親子閱讀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書香滋養童年,閱讀豐富人生,怎樣讓孩子愛上閱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0-17周歲未成年人圖書閱讀量保持增長,在0-8周歲兒童家庭中,超過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讀書的習慣。
  • 阿里文學「益」起讀書大篷車開進麗江 公益讓閱讀更有溫度
    「益起讀書」公益閱讀活動是由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倡議,阿里文學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發起,旨在關注偏遠地區兒童讀書難問題,促進全民閱讀的健康發展。活動通過線上閱讀累計公益值,線下捐贈實體書的形式,為偏遠地區兒童創建更加良好的閱讀環境。  魏高明表示:「作為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我知道讀書的意義和重要性。感謝社會各界對永勝縣同學們的支援和關心。我也向廣大同學發出倡議,為了我們的祖國和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定要堅持多讀書,讀好書,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 世界兒童日,「書香大禮包」點亮孩子夢想——「相約鄉讀 益起讀書...
    11月19日—20日湖北省圖書館攜手阿里巴巴UC公益走進隨縣洪山鎮開展「相約鄉讀、益起讀書」系列閱讀推廣活動,陪伴當地孩子度過一個充滿書香的世界兒童日。 我們班有新書了「孩子們可開心了,一下課就圍在書架旁邊找書看。」學校老師反應。
  • 2020美國兒童閱讀報告出爐:孩子越大越不愛讀書,是真的
    這份由美國閱讀機構Scholastic與YouGov發布的《2020年兒童與家庭閱讀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還發現了更多令家長出乎意料的結果:報告 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越愛讀書,年收入在10萬美元及以上的家庭擁有的書籍數量,幾乎是年收入在3.5萬美元以下家庭的兩倍。 孩子越長大,越不愛讀書,尤其在3年級出現「閱讀滑坡」。
  • 打造公益書屋 成孩子閱讀樂園
    當初為了讓自家孩子愛上學習、愛上閱讀,她原先在家裡打造了一間小書屋,每周六下午固定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如今,10年過去,家中的書籍越來越多,帶動親子閱讀家庭越來越多。近年,她在河南岸租下一間自建房,打造了這間公益書屋,豐富了更多孩子和家庭的閱讀生活。 喜樂書屋成孩子暑期閱讀樂園 近日,在喜樂書屋,嶽紅麗的小女兒阿樂,手裡拿著一本彩色繪本,要媽媽朗讀。
  • 你家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讀書?找到原因,孩子才會喜愛讀書
    文|靜若樹在書韻飄香的季節,您家的孩子讀書了嗎?有的家長會說,我想讓孩子讀書啊,可是我家孩子根本不喜歡讀書,讀書對我家孩子沒有一點吸引力。請問:您家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讀書呢?孩子為什麼覺得讀書沒有樂趣呢?是因為孩子沒有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書。試想:如果孩子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會不喜歡嗎?這就需要家長細心留意孩子的喜好,依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孩子選擇能夠引起孩子興趣和好奇的書。
  • 不缺書的山區孩子,為什麼不愛讀書?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開展的國民閱讀調查項目顯示,近三年來農村兒童圖書閱讀率、閱讀量等主要指標低於全國平均值,農村的親子閱讀行為也在下降,家長陪伴兒童閱讀的時長也在縮短。,但是,因為書籍捐贈來自全國各地,難易程度跨度大且種類繁雜,大部分書籍並不適合校區孩子閱讀,因此孩子們看不懂也不喜歡看,從而很少會有孩子主動去圖書室借書閱讀。
  • 寧波「小星星」兒童公益閱讀課堂啟航
    寧波在線教育頻道3月11日訊(記者 楊旭剛 通訊員 陸靈剛)昨日,寧波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小星星」兒童閱讀課走進宋詔橋小學,這是「小星星」兒童閱讀課啟航的第一站。今年,「小星星」兒童閱讀課將送進全市各個小學的課堂,通過兒童閱讀課的推廣普及,激發學生課外經典著作閱讀的興趣,有助於培養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滋養思想情感,提高品位修養。通過一本書、一本繪本,指導孩子如何閱讀、如何觀察畫面、如何從靜態的畫面中收穫動態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後的寓意,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得到快樂和成長。
  •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喜歡讀書?你憑什麼讓孩子喜歡學習?
    父母自己拿著手機忙個不停,卻教訓孩子:趕緊讀書……經常聽到周圍有人抱怨自己的孩子坐不住,不願讀書……對啊,你憑什麼讓孩子喜歡讀書?你憑什麼讓孩子喜歡學習?孩子每每回家跟我說起來,我都感到很羨慕,同時也有疑惑:人家為什麼作文寫得那麼好?有次開家長會,班主任老師讓幾個優秀學生家長發言,其中這個女同學爸爸的發言讓我當時很震撼,深感自己作為家長的愧疚和遺憾,也明白了人家的孩子為什麼作文好。
  • 為什麼你家孩子不愛讀書?因為你錯過了這兩個關鍵
    為什麼你家孩子不愛讀書? 因為你錯過了這兩個關鍵 時常有不少爸媽費解,為何自己家裡的孩子不愛讀書?這很可能是因為錯過了孩子的閱讀敏感期,孩子對閱讀的熱情再也提不上來了。那麼什麼階段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閱讀敏感期一般是在孩子4歲半到5歲半的時候來臨,有些智力較好的孩子會提前,只要智力正常,一般不會超過6歲。6歲後的閱讀相比於6歲前,孩子更難養成興趣習慣,所以6歲前也稱為兒童閱讀的黃金期。其次14歲前還有一次彌補機會,被稱為兒童閱讀的白銀階段,錯過了之後孩子的自我閱讀意識就會弱很多了。
  • #我讀書很猛#閱讀挑戰亮點頻出,跨界聯動打造公益傳播範本
    該活動立足紙質書閱讀挑戰,通過跨界聯動,溝通不同圈層,整合多方資源,形成了良好的協同效應,打造了公益傳播範本。與此同時,該活動傳遞了閱讀價值,也有力地號召了社會公眾支持鄉村少年閱讀公益,為鄉村少年樹立閱讀榜樣,助其多讀書、讀好書。
  • 夜讀|讓閱讀不孤單,閃電新聞聯合抖音「為你讀書」
    7月27日-31日,閃電新聞聯合抖音共同發起「為你讀書」系列直播活動。閃電mcn Lightning tv旗媒體ip閃電新聞及9位主播將陸續在抖音開啟直播,跟網友分享他們的讀書心得,推薦好書好文。該場直播登上了抖音直播熱點榜前三,人氣極高,在直播中玥廷呼籲網友用閱讀為鄉村兒童助力,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圓夢精靈為他們捐獻一本書。
  • 百度APP與福基會發起幫助貴州貧困兒童讀書公益行動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 王輝)百度APP4月24日發布消息表示,在2020年世界讀書日(4月23日)來臨之際,百度APP聯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貴州省勵志助學中心共同發起了「同一本書」公益項目,通過捐贈愛心圖書、共建愛心書屋等方式
  •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一中心幼兒園:遵循兒童視角 共享經典閱讀
    我們努力創品牌辦特色,開展「書香墨香香滿園、德育美育育靈魂」的兩香校園文化,書香校園以省級課題《圖畫書閱讀中幼兒審美體驗與表現形式的研究》《兒童哲學視角下圖畫書閱讀的實踐研究》為抓手,大力建設以森林童話場景為主題的愛麗絲繪本館,結合一年一度的繪本節,開展圖書漂流、全民閱讀——親子共讀活動並打卡、大帶小閱讀、開展經典唱讀、戲劇(童話劇)表演、辯論賽等系列活動,重點挖掘幼兒書香教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