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意思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有教無類」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師恪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時代發展到了今天,「有教無類」的含義應該進一步深化和升華。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原因是和一位老師的對話。他描述了這樣一種事實:在國內,一些出類拔萃的學生,讀了大學、研究生之後,就申請出國留學。而留學之後呢,很多的學生又選擇了移民,留在國外工作,不回來建設祖國了。鑑於上述事實,這位老師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基礎教育成了給發達國家培養人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其實,現實何止如此。學生經過了基礎教育之後,有的選擇留在國外,為他國服務;有的成了奸商,製造、出售假貨,圖財害命;有的成了貪官,搜刮民脂民膏;還有的殺人越貨,成了十惡不赦的罪犯。我想問的是:我們老師是否應該因為這些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放棄對學生的教育了嗎?當然不應該。
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從來也沒有放鬆對學生的品德的教育,更沒有放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生也立志將來報效祖國、廉潔自律、遵紀守法,可是隨著環境的變遷,少部分學生思想受到了侵蝕而發生了變化,做出了違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這是學生的選擇,與基礎教育階段的老師沒有關係。任何階段的教育都不具備讓一個人一輩子一直做好人的功能,所以不能把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全部歸咎於學校教育。
如果一位老師因為學生將來可能要出國為他國做貢獻,就放棄了對學生的教育,那麼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無從談起。在封建社會中,很多父母覺得女兒再好也遲早要嫁人,成為人家的人,所以不好好教育女兒。我們老師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思想不能狹隘,不能「小心眼」。同時,我們也要儘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儘量減少人才損失的數量。
社會在不斷發展,中國在不斷進步。我們的科技、文化、管理模式、激勵制度等,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外國留學生。有很多外國的留學生,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的留學生,也選擇留在中國,為中國的建設做貢獻。這種人才的交流,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中國的學生走出去,外國的學生走進來,有利於全人類的發展、進步。
「有教無類」也應該拓展到留學生,也應該拓展到外國的老師。無論什麼老師,無論面對什麼學生,老師都應該盡心盡力、毫不保留地進行教育,這是新的時代對「有教無類」提出的新的要求。
吳賓,威海三中物理教師。在《人民教育》《中國教師報》《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小學德育》《福建教育》《青年教師》《當代教育家》《教師月刊》《今日教育》《山東教育》《教師博覽》《中學物理》《德育報》《教育文摘周報》等發表文章90餘篇,著有《師經》等。威海市市直教學能手,威海市教科研先進個人,威海市市直優秀教師,山東省優秀電教員,威海市名課程團隊骨幹成員,校長傳媒專欄作者,《中小學班主任》雜誌優秀作者,《教師博覽》籤約作者,2017年9月登上《教師博覽》「人物誌」。主講《師德師風修煉》、《新入職教師培訓》、《國學中的班級管理智慧》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