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教無類」有了新的涵義

2020-12-15 師經吳賓

「有教無類」意思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有教無類」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師恪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時代發展到了今天,「有教無類」的含義應該進一步深化和升華。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原因是和一位老師的對話。他描述了這樣一種事實:在國內,一些出類拔萃的學生,讀了大學、研究生之後,就申請出國留學。而留學之後呢,很多的學生又選擇了移民,留在國外工作,不回來建設祖國了。鑑於上述事實,這位老師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基礎教育成了給發達國家培養人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其實,現實何止如此。學生經過了基礎教育之後,有的選擇留在國外,為他國服務;有的成了奸商,製造、出售假貨,圖財害命;有的成了貪官,搜刮民脂民膏;還有的殺人越貨,成了十惡不赦的罪犯。我想問的是:我們老師是否應該因為這些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放棄對學生的教育了嗎?當然不應該。

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從來也沒有放鬆對學生的品德的教育,更沒有放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生也立志將來報效祖國、廉潔自律、遵紀守法,可是隨著環境的變遷,少部分學生思想受到了侵蝕而發生了變化,做出了違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這是學生的選擇,與基礎教育階段的老師沒有關係。任何階段的教育都不具備讓一個人一輩子一直做好人的功能,所以不能把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全部歸咎於學校教育。

如果一位老師因為學生將來可能要出國為他國做貢獻,就放棄了對學生的教育,那麼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無從談起。在封建社會中,很多父母覺得女兒再好也遲早要嫁人,成為人家的人,所以不好好教育女兒。我們老師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思想不能狹隘,不能「小心眼」。同時,我們也要儘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儘量減少人才損失的數量。

社會在不斷發展,中國在不斷進步。我們的科技、文化、管理模式、激勵制度等,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外國留學生。有很多外國的留學生,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的留學生,也選擇留在中國,為中國的建設做貢獻。這種人才的交流,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中國的學生走出去,外國的學生走進來,有利於全人類的發展、進步。

「有教無類」也應該拓展到留學生,也應該拓展到外國的老師。無論什麼老師,無論面對什麼學生,老師都應該盡心盡力、毫不保留地進行教育,這是新的時代對「有教無類」提出的新的要求。

吳賓,威海三中物理教師。在《人民教育》《中國教師報》《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小學德育》《福建教育》《青年教師》《當代教育家》《教師月刊》《今日教育》《山東教育》《教師博覽》《中學物理》《德育報》《教育文摘周報》等發表文章90餘篇,著有《師經》等。威海市市直教學能手,威海市教科研先進個人,威海市市直優秀教師,山東省優秀電教員,威海市名課程團隊骨幹成員,校長傳媒專欄作者,《中小學班主任》雜誌優秀作者,《教師博覽》籤約作者,2017年9月登上《教師博覽》「人物誌」。主講《師德師風修煉》、《新入職教師培訓》、《國學中的班級管理智慧》等課程。

相關焦點

  • 「有教無類」的涵義及教育意義
    教育導讀大教育家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是:一是因材施教;二是有教無類。在這裡,首先跟大家聊聊「有教無類&34;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論語全解》
  • 《悟學.第239篇》有教無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三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539 子曰:「有教無類。」【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有教無類【集解】馬曰:「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唐以前古注】皇疏:「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
  • 有教無類是教育尊嚴的根基
    社會期盼教育公平,更期待有體面地、有尊嚴地享有教育公平。幼兒園報名登記猶如政審,以成人的視角對待幼兒,以無關的因素審查入園資格,委實欠妥。        我們一再期待自己的子女不能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但前提是必須首先取得參賽資格。入園報名登記尚且牽涉如此之多的無關因素,怎能期待起點公平?
  • 「有教無類」新考
    (3)邢昺認為孔子不分貴賤種類進行教育,「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施教方針;朱熹則認為有了教育就不再分善惡種類,「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目的。   劉寶楠《論語正義》和程樹德《論語集釋》及眾多的《論語》注本都是把類理解成種類,至於是貴賤之類還是善惡之類,基本沿襲以上兩家之說,或持一端,或融合兩家說法。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這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有教無類,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則別有一番道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教無類」包含了四種句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
  • 成語故事:有教無類
    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所以,他本人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 【成語典故】有教無類
    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所以,他本人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 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所以,他本人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 師恩難忘 有教無類
    二千多年前,後世譽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首倡「有教無類」​,認為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有教無類」的核心是教育平等,簡樸而又蘊含人性的大愛,作為貴族出身的孔子,摒棄階級偏見,提出「有教無類」,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性意識,也成為千古師德規範。
  • 什麼是有教無類?
    西周時期,由國家辦學,只有少數貴族子弟才有機會接受教育,教育被官府所壟斷,所以當時的學術風氣叫做「學在官府」。
  • 話說美國的「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法例可行否?不。   小布希唯一德政是在2002年推行迫使教師與學生面對學習及考試達標而設立的No Child Left Behind法令。   話說回來,美國一般小學、中學、高中的所謂畢業試是高一不到的英語,數學水平罷了。為什麼?百分七十五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在大學一年級時都通不過英語試,且要重讀,何其諷刺?
  • 他創辦中國最早的私立學校,提出「有教無類」,如今已兩千多年了
    ,孔子也有自己的招生教學口號「有教無類」。按照現在的理解,「有教無類」體現了孔子自由平等的思想,然而並非是這樣。孔子創辦學校,廣收學生,其重要目的是為了養家。據史書記載,這個時候他已經有一個老婆和兩個孩子了,家庭條件並不寬裕,孔子需要承擔養育家庭的重擔。孔子來辦學校,他需要招收學生,所以招生非常重要,畢竟只有足夠的生源才能夠賺到足夠的錢,去解決自己家庭生活需要。
  • 君·言系列——《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呂文君有教無類的思想含義是什麼?首先,有教無類出自在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篇中,衛靈公篇共42章,第39章:子曰:「有教無類。」短短的六個字:子曰,有教無類,但是它的思想意思非常豐富。具體什麼意思呢?最基本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貧富,不分貴賤等方面的類別。
  •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平衡
    如果要預測未來的話,中國教育的未來,也許是儒家的智慧的回歸: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平衡。 「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因材施教。」不久前,在浙江寧波,一位中學校長這樣對我講述他對教育公平的理解。
  • 致敬孔子:「有教無類」系列雕塑在北京首發
    10月25日,百年錫鑞名家皇家雪蘭莪攜手孔子第78代後裔孔眾、知名華人藝術家江逸子,首次推出有教無類 (Celestial Wisdom)系列雕像精品,向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致敬的同時,也賦予全新的視覺感受和人文價值。
  • 「有教無類」到底什麼意思?
    整體而言,這些經師的解釋都把「類」看作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從種族、階層、道德方面進行了區分,但是他們整體都認為通過「教」,他們(在道德方面)的區別會消除。  當然,孔子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倒也真不一定。  近代呢,從胡適開始,類便有了階級的含義,胡適這麼說有教無類,類是門類,是階級民族,有教無類是說有了教育,就沒有階級民族了。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
  • 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現代選擇
    ●平等是「有教無類」的第一要義。「有教無類」彰顯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值理念。 ●在當前條件下,我們要努力促進教育制度公平,只有制度上的公平才是根本的公平。個人不公平需要懲罰,制度不公平更需要矯正。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破格錄取蔣方舟無關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予以肯定。  每一年,高考結束,錄取開始,媒體上都會頻繁出現「有教無類」這四個字,然後把錢鍾書拉出來說道一遍。拜託,換一個新鮮的例子好不好?請不要再談錢鍾書,也不要談破格錄取錢鍾書的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破格錄取。更不要談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被清王朝「破格」錄取為進士,進入翰林院。  破格錄取古已有之,和有教無類無關。在孔夫子的年代,有教無類的「類」,是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