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2020-12-1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無論是確定性還是不確定性,他們實際上都是由外部誘因觸發,給予用戶確定性的信任感,符合用戶的認知與操作習慣,讓用戶使用起來更加順暢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問題,主要來源於經濟行為學中的決策過程。當決策者對情況的結果有確定性的了解時,會選擇令自己滿意的方案;但是面對不確定性的決策情況,用戶無法通過概率來確定結果,因此決策也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

確定性讓人感到踏實和乏味;不確定性會帶來風險和機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給用戶呈現的最終結果,對於用戶而言,同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確定性讓用戶快速上手,保持用戶的原有資習慣,或者移植意見產品的使用習慣到另一件產品上,是降低了用戶的準入門檻,快速將產品內容呈現在用戶眼前;不確定性用來留住用戶。不可預見的內容讓大家欲罷不能。但是當所有的內容都見過之後,開始出現重複行的內容時,用戶的熱情便會快速消減。比如小浣熊的集卡遊戲,比如旅行的青蛙中的風景照片,當用戶見過絕大部分新的內容,或者收到的明星片中的風景開始不斷出現重複內容時,用戶的熱情就已經開始消減了。

一、確定性

確定性所代表的各類因素,更加符合用戶的認知和習慣,能夠幫助用戶快速從相似競品、日常生活中將自己的認知和行為移植到新的產品使用中來,從而帶來更加快捷的使用效果;縮短用戶「熟悉」產品的進度,幫助用戶快速達到從小白用戶到中間用戶的極速「進化」。確定性的因素,也給予用戶充分的控制感,提升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度。

「確定性」給用戶帶來即時滿足,或另一方面也是對用戶基礎訴求的滿足。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屬於底層需求的滿足。產品中所蘊含的「確定性」,具體包括產品功能結構確定性和用戶行為的確定性。但是這兩種確定性是相對存在的,也是動態存在的,不具有絕對性。

1.1 產品功能結構確定性

產品功能結構確定性,是指同一類型,或者解決用戶同一需求的產品,在產品支持的核心功能是確定的。這種確定性來源於產品功能、技術手段,商業模式、市場現狀、用戶訴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最終沉澱下來的相對穩定的產品功能形態。

產品功能結構的確定性,從用戶體驗五要素上來看,屬於範圍層上的特徵和功能的確定性。在這個階段,在各方面的影響下,一些特異性的功能也在產品的快速迭代中不斷出現和消失,最終產品的核心功能逐漸沉澱下來,用戶習慣逐漸形成。例如:在短視頻產品中,主要核心功能包括瀏覽、拍攝、編輯、分享、個人中心幾個功能模塊,這個無論在任何短視頻應用中打開,都是一樣的存在。

另一方面,有些確定性的產品功能具通用性,或者說是一種方式的代名詞,例如:支付功能。產品如果涉及用戶付費流程,那麼付費的途徑和功能主要來自已知的兩大途徑,這個時候就需要調起對應的插件或者調起其他應用進行付費,這也是產品功能結構穩定性的一種表現。當然,這種穩定性是保持在功能足夠完善、用戶倆足夠大、甚至達到「壟斷」的前提下的

產品功能結構確定性,主要表現在產品支持的核心功能的同質性,在產品的表現層面的差異化則是始終存在的。

1.2 用戶行為確定性

產品功能結構的確定性,與用戶行為的確定性是相輔相成的。

早期用戶的行為模式,與新產品的功能不一定相切合,或者用戶的潛在訴求還沒有被挖掘,固定的行為模式也沒有完全成型。因此在這一階段,產品的功能更多是延續用戶的舊有行為模式,或者逐漸引導用戶適應新的行為模式。

當產品核心功能逐漸沉澱下來,具有確定性的時候,用戶的行為習慣也被同步養成甚至固化,這個時候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具有了確定性。這個時候新的用戶行為具有了確定性,當該類型下有新產品進入市場時,就該考慮到目前用戶的行為模式,從而決定是滿足順應用戶當前的行為模式,還是反其道而行之,尋找新的需求切入點,突破用戶的行為模式,為「確定」的用戶行為模式帶來衝擊。

典型案例是打車軟體。

用戶使用打車應用時的行為路徑主要包括:選擇類型-設置地點-設置時間-等待應答 幾個主要節點。這些節點流程可以通過頁面的內容布局直觀看到,只要的節點內容都在首頁強化露出;無論是老牌的滴滴,還是剛剛進入市場不久的其他應用,在首頁的設計上都遵循了用戶的使用習慣。

另一方面,打車應用的用戶行為確定性,也是舊有操作與新行為融合的典型。在打車軟體還未流行的時候,用戶的打車行為可以完全歸結於「線下」「手動」操作,在路上揮手叫車,上車後告訴司機目的地位置,到達目的地後付款。

當打車軟體逐漸進入用戶的生活後,產品的功能上逐漸開始完善,各種滿足用戶需求的功能的出現,例如預約功能、順風車功能,以及下車後結帳付款等功能,逐漸形成了打車產品固有的功能生態閉環,此時用戶的打車行為模式也逐漸相對固化。

在這個閉環的影響下,用戶的行為模式也逐漸被養成,因此當我們看到新的產品出現在這個領域的時候,縱然不會貿然挑戰這種「確定」的用戶習慣,更多選擇是優先「迎合」用戶已經養成的確定性的操作習慣,直觀反映在產品框架層面具有和現有產品驚人的一致性。

確定性不止是對於用戶的使用行為縮短了,同時也縮短了產品的整個迭代周期。但是如果網際網路產品始終墨守成規,缺少更多的內容或者「刺激」因素出現,那麼用戶很快變會失去興趣。這時就是產品的「不確定性」在起作用。

二、不確定性

產品的不確定性是一種給用戶帶來驚喜的刺激,有時也是對用戶習慣的一種挑戰。

在行為經濟學中,不確定性決策判斷是用戶經常使用的一種決策方法,用以進行快速的決策判斷。這是用戶從內激發出的一種不確定性的決策方法,不確定性的結果在出現之前,給用戶帶來的感受是風險和較低的滿意度,不確定性結果出現後,正向的結果帶來的滿意度提升是完全可以超出預期的。除去涉及財隱私等於個人安全相關的功能,其他功能都可以創造不確定性,因為用戶承受的風險很低,產生的收益充滿了誘惑。

從用戶的感受和認知角度來看,可以分為可預期、不可預期以及超過認知三類;從持續時長來看,可以分為即時的不確定性與持續的不確定性兩類。

2.1 從用戶感受和認知角度劃分產品不確定性

2.1.1 可預期的不確定性

即用戶對未來不久將要發生的事情有一定的預期,但是信息的具體內容並不確定。例如:用戶在沉浸式地在抖音上觀看內容時,由於推薦算法的影響,用戶刷出的內容大部分是自己感興趣的,因此才會不斷刺激用戶繼續瀏覽下去。

這種產品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在開始時需要用戶主動去參與或者消費內容,隨後在一個視頻結束後,自動播放下一條內容,將用戶「黏住」;在這個過程中,推薦算法不斷完善和精確用戶的興趣畫像,不斷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準確刺激用戶的「癢點」。儘管每個視頻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具備的信息特徵與用戶的癢點是匹配的,用戶會主動選擇一直「爽」下去,這也是短視頻產品的用戶人均使用時長如此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1.2 不可預期的不確定性

此類產品不確定性,來源於產品中附加的一些表現層要素,或者框架層面的情感化表現。

情感化的具體表現方式包括:

(1)產品的擬人化

在一些交互節點上加入彩蛋信息來喚起用戶的同理心。例如B站的登錄頁面,用戶在輸入用戶名時,畫面中的形象是睜眼的,但是當用戶輸入密碼時,畫面中的形象架將眼睛蒙了起來。這種充滿「擬人」的展現樣式,不僅讓產品更加生動,也讓用戶對產品隱私性的保護周全性深入人心。

(2)增加操作趣味性

通過一些趣味性的引導來提升產品的友好性,在情感層面給用戶一種意想不到的「關懷」。例如Chrome瀏覽器斷網狀態下的小遊戲,對用戶的焦慮感就是一個有效的緩解。本來斷網是一件很讓人急躁的事,但是突然出現的小遊戲卻讓人玩得不亦樂乎,當用戶第一次遇到這樣的404頁面時,想必焦慮的情緒必然會有一種如沐春風般的恬適。

2.1.3 超出認知的不確定性

意為用戶不知道會即將發生的事情,這種情形的典型案例就是遊戲場景——每一關的打怪升級方式都不同,有些甚至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維認知才能通關。但是,超出預期的不確定性,卻不限於此。

(1)樣式不確定性

側重於產品的框架層和表現層,產品頁面樣式、動效、文案的與眾不同,都會給用戶帶來視覺衝擊和文字效果衝擊,這種衝擊造成的結果有時都會重新對用戶的固有認知進行一次洗禮。

例如句讀應用中,主要操作方式是左右橫滑切換卡片,當用戶翻到第一張或者最後一張卡片後,繼續滑動頁面,此時頁面後露出的提示文案,並不是簡單的「已是第一張」「已是最後一張」這種針對現象直觀描述的文案,而是用了「來日尚可期」「往日不可追」兩條文案。

這種充滿筆墨氣息的文字內容,立即讓用戶浸潤在產品的風格調性當中,與其他類型的APP直接拉開了距離。這種超出用戶固有認知的設計樣式,給用戶帶來的不確定性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產品本身的印象和認知。

(2)結果本身的不確定性

這與產品本身強相關。例如Zepeto風靡一時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做出專屬的內容,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創造者。這種用戶結果的不確定性,對於用戶而言就是一種驚喜和刺激。

(3)超出預期的不確定性

超出預期的不確定性,類似於創新設計方法中的「天才設計」,很多時候都是靈光乍現的,沒有固定的規律可循,往往與特定的產品形態、環境場景有關。例如Google 搜索在《復聯4》熱映時,加入了滅霸的彩蛋。用戶在Google搜索滅霸後,頁面中會出現無限手套的圖標,用戶點擊無限手套,搜索結果就會隨機「消失」一半。

2.2 從持續時長角度劃分產品不確定性

2.2.1 即時不確定性

產品中有些不確定性具有即時性的特徵,尤其是在框架層和表現層的設計上,大部分設計只是一次有效,即用戶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觸達的時候,隨後對用戶的影響是快速衰減的。

例如一些令人驚豔的引導或者動效樣式,儘管用戶在第一次使用時,會產生甚至達到超出預期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感受,但是當用戶慢慢熟悉後,下一次啟動時再次遇到,便不會在情感上激起太多波瀾。

2.2.2 持續不確定性

持續的不確定性,需要給用戶帶來持續的刺激,這種持續的刺激想要做到其實很難,因為用戶很容易產生疲勞感。但是對於依靠內容消費、社交產品而言,倒是有著先天的優勢。內容消費類產品,用戶只要是在消費內容,弱於生產內容所以用戶的認知和注意力消耗較少,用戶可以在一個很「舒適」的狀態下去消費更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也就是在持續享受內容不確定性的刺激。

而社交產品,本身就是在不斷刺激用戶的荷爾蒙和多巴胺,創造合適的社交平臺或者社區之後,在有效的運營刺激下,用戶十分樂意在平臺或社區上互動。

三、不確定性需要有限度

產品設計這的不確定性能夠刺激用戶的「癢」點,提升產品的互動率或者用戶的使用時長,但是在設計過程中,對不確定性的應用,還是要謹慎,有些問題需要高度注意,避免弄巧成拙。

3.1 時間問題

設計的不確定性有即時可持久之分,由此可見,時間因素對於不確定性而言,有著非比尋常的影響。對於即時的不確定性,僅需要給用戶帶來一次驚喜即可,過多的在這些產品形態上強化,只會讓用戶陷入混亂、無所適從的境地。而持久的不確定性,則需要不斷尋求新的刺激,不斷給用戶帶來需求的滿足,才能維護好用戶的穩定性。

3.2 成本問題

是指用戶在接受到不確定性影響時,需要付出的成本問題。

對用戶而言,使用產品時主要消耗掉成本包括時間與注意力,當用戶的成本消耗過多時,必然就會考慮到回報率的問題。持續不確定性的確可以給用戶帶來長時間的興奮刺激,但是這也是一項高消耗的過程,時間、注意力成本都在高速消耗,因此在設計和產品決策中需要考慮「克制性」。

即時不確定性,需要在短時間內讓用戶快速達到興奮點,冗長繁瑣的流程,增加時間成本,必然會讓即時不確定性的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旅行青蛙和Zepeto兩款應用,儘管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呈現爆紅趨勢,但是這種趨勢很快便衰減下去,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時間成本和回報率出現了問題。

用戶在完旅行青蛙時,使用時間越久,發現重複的明信片就越多,用戶的新新鮮感迅速下滑,失落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Zepeto想要完成一個特定的形象,需要用戶耗費大量心智成本和操作成本去實現,當周圍用戶群逐漸減少,群體的驅動力喪失時候,用戶對於這種高消耗的產品,便也逐漸開始疏遠。

3.3 安全問題

不確定性決策需要用戶承擔決策風險,當這種風險很小,結果很誘人的時候,用戶願意去做決策;但是當風險提升的時候,用戶就會猶豫或者拒絕,這是用戶主動決策時面對不確定性的選擇。設計的不確定性,從受讓關係來看,大部分情況是產品主動施加給用戶的(結果不確定性除外),用戶承擔的不確定性風險可以認為是「被迫」接受的。

因此,設計中的不確定性要本著為用戶負責的態度,主動去降低「風險」,讓用戶能夠安心享受不確定性帶來的樂趣。

本質上講,設計中降低不確定性,需要從一開始就好避開一些用戶敏感問題,如用戶隱私、權限授予、支付安全等。這些流程中都需要謹慎對待,給予用戶充分的確定性、信任感和安全感,而不是呈現出一種「不確定」的情形。

3.4 底線問題

設計的不確定性,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時,能夠感受到不確定帶來的刺激感受,而不是一種不計後果的設計。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各種結果,在設計之初就是需要考慮到的。可以理解為,用戶所感受到的不確定性,都是設計中已經確定的結果之一。

設計的不確定性是一種給用戶帶來驚喜的刺激,但與此同時也是對用戶習慣的一種挑戰。但是不確定性帶來諸多結果中,都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就是不要突破或者挑戰用戶心理和認知承受範圍,避免用戶的反感和牴觸。

因此,產品的不確定性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尊重用戶,不能不顧一切地去強制用戶「冒險」。產品的安全性、給用戶帶來的信任感,都是需要去精心維護的,切不可在這些地方過多設計「驚喜」。

例如在用戶個人中心或者訂單頁面中,重要的入口需要清晰、明確地在頁面上展示,如果這些重要的入口隱藏過深,入口位置設定過於複雜,外化表現樣式多變,這些看似簡單的設計,不僅不會讓用戶感到「驚喜」,更多得到的反而是「驚嚇」,用戶對於這樣的產品,恐是避之不及的。

四、總結

互聯內網產品的設計當中,充滿了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因素。無論是確定性還是不確定性,他們實際上都是由外部誘因觸發,給予用戶確定性的信任感,符合用戶的認知與操作習慣,讓用戶使用起來更加順暢;或者出乎意料的興奮感,刺激用戶的多巴胺分泌,帶來「爽」和刺激的感覺。

產品設計中的不確定性,不僅包括新產品、新「面孔」的出現;對於用戶熟悉的產品,同樣可以給用戶不斷帶來驚喜。不確定性在決策層給用戶帶來風險 ,但是當這種風險很小或者消耗的成本很低時,那麼人類本性中的好奇和冒險的心裡就會佔據主動,就會願意去冒險,去接受這種不確定性。

#專欄作家#

高級互動設計師(百度/愛奇藝),夫妻搭檔,貓奴。曾做過公益產品、影音媒體產品,目前專注於企業級產品、娛樂社區產品體驗設計。「有貓,就有一萬種美好!」。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刑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刑法中的上述價值之間經常處於衝突狀態,這就導致對上述四個主體的需求很難同時得到全面滿足。因此,如何較為恰當地滿足上述四個主體之間的需求,是刑法立法的重要內容。  刑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在刑法中處處可見,並如影隨形。研究刑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問題,對於促進刑事領域的「正義」實現有重大意義。首先,這與刑法文本凝聚著民眾關於「正義」的共識有關。
  •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思考
    確定性害死人 你發現沒,一個人在外企工作久了,自己的大腦就會馴化成一個樣子「守規矩、準時、KPI、流程化」,同時,你也會發現一個人在BAT工作久了,時不時就冒出很多想法,不斷的突破自己的邊界,接受不確定性
  • 把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2020年年初暴發,至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冠疫情就證明了整體不確定性在強化,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陷入混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劇。這給我們帶來了求變、求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風險帶來的是成本、損害和損失,是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威脅。降低整體不確定性,防範化解公共風險,為我國的發展構建起可持續的確定性,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及以後的重要任務。
  • 交易中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開始之前大家先明確一個道理,交易過程中,唯一的不確定性是價格波動,而所有的應對方式都應該是確定性的。 那麼在不確定的交易當中,確定性的是什麼呢? 第一,確定的品種。 第二,確定的交易方向,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因為每一個位置都有人做多或者是做空,關鍵就在於哪一個方向跟你的原則是一致的。 第三,止損位,品種和方向確定後,你找不到合理的止損位,也不要去做。
  • 殷哲:尋找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歌斐」一詞源自諾亞方舟在聖經中的故事,「用歌斐木打造一艘方舟」這是上帝派給諾亞承載生命與希望的任務。在2010 年歌斐資產誕生之時,殷哲提議以「歌斐」命名諾亞財富旗下資產管理平臺,期許了對投資者、投資人的承諾——成為防範金融風險、資產保值增值的方舟聖木。
  •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安全感,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根本原點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安全感原點「確定性」是行為能夠被預測的前提,也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而「不確定性」是源於信息量不夠情況下,有限的認知能力不足以應對變化產生的一種「不安全感」。數千年來,人類社會發展一直伴隨著對確定性的追求。當下的世界正被「倍速發展」的科技改變,用戶習慣也伴隨著科技顛覆性改變著,進而獲客渠道、跨界生態的競爭又產生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如同「應對不確定性」是人類永恆的挑戰。
  • 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發展企業就是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回顧不平凡的2020年,執掌企業就是要在種種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在擁抱變化中靈活創新。擁抱大數據、網際網路,在不確定性中找確定性通常,人們習慣於把實業,房地產等產業劃歸為傳統行業,把大數據、網際網路等劃歸為新興行業。「前幾天參加一個企業界聚會時,一位青年企業家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 嫦五探月,如何把這麼多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
    這次「嫦娥五號」探月舉世矚目,值得研討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今天只談一個科學思維:把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作者:李崢嶸12月3日,也就在「嫦娥五號」在月球上點火起飛前,騰訊ConTech大會上,多位科學家圍繞「飛向月球,躍向火星,人類何時自由遨遊太空」展開了一場討論。
  • 損害結果的不確定性與判決的確定性
    面對變動不居的社會生活,人們希望賦予其一定的確定性,以使自己的生存局面更有保障,自己的生活選擇更加準確,自己的發展預期更為把握。所以,不管我們如何希望生活多姿多彩,如何想在社會變化中獲得發展的機會,確定性仍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追求,以至人們在某些方面能否獲得確定性,成為其是否獲得公平對待的標準。好在我們的社會擁有法律,給我們賴以生活的一些重要因素賦予了確定性。
  • 以「確定性」應對 「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生活的常態,這是哲學家們的口頭禪。但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論及經濟增長時,卻很少有人喜歡不確定性,大家都希望有確定、可預測和更加美好的未來。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如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減弱、國際貿易摩擦、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生變、英國脫歐、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等。
  • 一位設計師成長的核心脈絡:為不確定性設計
    而作為設計師,我們需要與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合作,理解企業不同級別的不確定性幫助我們:更好理解設計期待;採用更好的設計實踐;產出合適的設計交付物;採取更好的設計策略。同時,也幫助我們有一天成長為組織中更具影響力的領導者。那麼首先,在設計上下文中,什麼是不確定性?
  • 如何搭建「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的橋梁?
    所以,那些認為不確定性會威脅生命的祖先才能夠存活下來,並把他們的基因遺傳給了我們。但在現代世界,我們常會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在混亂中尋找秩序,在歧義中尋找正確回答,這一切都寫在了我們的基因裡。我們才會花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嘗試控制這個世界,而不是嘗試著去理解它,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似乎喪失了與未知事物共處的能力。
  • 期貨交易: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生機?
    ,是的,這也是他的本質內容,但是又有人說期貨交易就是一場不確定性的戰爭,總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生機。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你必須要知道什麼是不確定性,交易市場上哪些東西是不確定的,哪些又是確定的呢?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夾縫中生存下去,找到問題的所在,解決了它,你就會找到生機。
  • 發展的不確定性及其應對
    這兩種類型的不確定性基本描述了不確定性的本質,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造成不確定性的原因。有學者從兩個維度提出了衡量不確定性的標準:一是水平,即不確定性的規模、程度;二是位置,即不確定性的具體表現。社會學語境中的「不確定性」概念主要是作為「確定性」的對立面而提出,確定性代表著事物發展相對確定和穩定的一面,而不確定性則代表著事物發展變動不居、不易控制的一面。
  • 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如何抓住物流產業數智重塑的機會?
    但對於創業本身而言,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創業環境,本身又在推動創業者、資本方更加趨於理性。正如運聯智庫總裁王陽在運聯主辦的「2020(第九屆)物流產業創新創業大會」的開場致辭中所說的,當前物流行業的經營環境、創新環境、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正是創新的來源和機遇;我們不要試圖扼殺不確定性,而要學會尊重和擁抱。
  • 頂級企業家,都是在不確定性中「衝出重圍」的英雄
    而事實上,世間萬物的發展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人或事物不能簡單的分類為好或壞,很多事情也不是非黑即白。人成熟的標誌在於能否能容忍不確定性,接受不確定性,並在不確定性中找準方向、做出決策。可以說,是否能接納不確定性,是高手和普通人的關鍵區別。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出色的企業家,都是不確定性的追求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聯想之星王明耀:早期投資似「賽馬」,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在王明耀看來,今年以來,資本寒冬疊加疫情黑天鵝,募資呈斷崖式下跌,在此背景下,聯想之星完成募資意義重大,這也將繼續夯實聯想之星在早期科技投資中的地位,從而更好地吸引優質創業者和LP,形成良性循環。「早期投資就像賽馬,要在前期信息很少的情況下對項目的未來作出準確判斷,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早期投資的判斷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王明耀表示,早期投資的關鍵在於投資方向的選擇和對創業者的考量,並將兩者匹配起來。
  • 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探尋未來?十位專家如是說
    來源:人大重陽編者按:12月12日,由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不確定性與未來」名家圓桌學術討論會在京舉行。本文轉自12月14日光明網,原標題為《多學科專家建言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探尋美好未來》。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面對進入動蕩變革期的世界,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探尋美好未來?12月12日,由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不確定性與未來」名家圓桌學術討論會在京舉行。
  • 朱小黃: 擁抱不確定性——兼論中國經濟研究的改革
    最後分析了因為不確定性,所以風險和拐點是客觀存在,而且是可以計算的。理解不確定性是理解現代經濟的鑰匙。以確定性為假設前提和以不確定性為假設,在某種程度上是現代經濟學與經典經濟學的分野。也是傳統文明與現代科技文明的區別。由於世界的本質是不確定性的,我們只能融入並擁抱不確定性,從中發現規律,獲取收益,降低風險,在波動中艱難前行。
  • 阿笨論技術與確定性
    想熟悉的自己看看,呵呵,簡單說就是微觀粒子受到觀測物的影響,很難同時精確測量到要幾個要測量的變量(比如位置與動量,方位角與動量矩,時間和能量等)。其實索羅斯在《金融鍊金術》裡也談到測不準原理或不確定性原理,也詳細了做出了區分,涉及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很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