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裡日記|37、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這三個字,才能叫做對得起良知

2020-08-27 傲雪凌霜寒

今天早上批改了學生的作業,整體感覺大部分學生寫的也算是有模有樣,很像是那麼一回事。



董裡教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收作業讓班長收特別不靠譜,問班長作業呢?每每就是忘記了,或者說有的學生沒有寫。

教學環境如此,沒辦法改變,那我只好自己監督學生,作業儘量全部變成課堂作業,寫完就當堂批改,或者帶回辦公室批改了。

當然,批改作業儘量用分數表達,因為分數其實蠻刺激人的,然後就是分數儘量給高一點,特別不像話的作業給60分,寫的一般化的給80-85分,良好優異的給90-100分。

總的原則就是分數要以激勵學生為主,而不是打擊學生的positivity。



當一名老師,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也非常不容易。

但是,我的心中始終有著一個教學的底線,就是要避免這三個字,努力對得起自己的良知。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這三個字,才叫做對得起自己的良知。

這三個字即是「不像話」!



在教學上,如果教外語,一個學期下來,學生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一個字都不認識,那麼這就是不像話;同樣的,賣奶粉的欺騙顧客,明明是成人喝的,卻說是嬰幼兒喝的;有的生產疫苗的企業,竟然也有弄虛作假的,賣假疫苗,這些何止是不像話,簡直就是「喪盡天良」!

避免「不像話」,可以說是我們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底線。



可是,筆者卻在生活中經常看見許許多多不像話的場景。

有的人,點了很多的菜,但是都吃不掉,剩了一大堆,餐館處理也是很簡單,全部倒入垃圾桶裡。這在某些人眼裡是正常的麼?但是在我眼中這就是不像話;

有的人,列印紙張,發現列印錯了,就把紙張全部撕了,扔到垃圾桶裡,卻對空白的背面,也能寫點字的地方,視而不見。這在某些人眼裡是正常的麼?但是在我眼裡就是不像話;

有些人……還是少說為好,眼不見為淨,免得又成了「憤青」了……



上午給M4/3上課,主要講的是一天的時間表達,「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在英語中,morning既可以表示早上,也可以表示上午,範圍很寬泛;但是泰語和中文都是有區分的,一教就懂,感謝兩國地緣相近,人文自然就相通。

只是一節課的時間實在有限,講完了這些詞是什麼意思,就要下課了,但是作業還是要布置的。還沒有來得及教筆順,就讓他們先寫這些詞語寫三遍吧。

漢語學習不僅要會說,而且最起碼的還要會寫,不然實在「不像話」!漢語學習不寫字,不去練習,肯定學不好的。

我自己教書前後教了有七年,現在明顯感受到教學生語言知識,教師自身是要有一定的「強迫感」的,沒有強迫感,任何教學目標都必然是達不成的。

比方說,教學生寫漢語名字,一定要強迫,難寫歸難寫,但是連自己中文名字都不會寫,這就實在不像話!



讓我感動的是,上午布置完作業後,已經說好了明天再給我,結果學生們紛紛把作業都寫好了,下午一起給了我,有的學生甚至連午飯都不去吃了。天吶,心中著實感動,無法用語言形容。




順便提一下,這個「晚上」的拼音,現在統一的觀點是「上」讀輕聲,但是存在著巨大的爭議,中國也有很多地區,是讀第四聲的。漢語學習是不應當用「標準答案」來一刀切的,否則將會使文化的多元性與趣味性蕩然無存。甚至連「上午」,有的地區,「上」是不讀第四聲的,而是讀三聲,古漢語很多時候就是第三聲,我自己就覺得第三聲很好聽,這些都是給我們文化增添了巨大的多元性與趣味性,值得我們好好珍惜,不要一刀切!

漢語學習最忌諱「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種說法也是完全違背了我們祖先的陰陽的哲學觀念……

2020.8.4

相關焦點

  • 父母再生氣,也要避免對孩子說出這三個字
    文|二月蘭TT今天的這篇文章,屬於親身經歷,之所以寫下來,就是想給已經成為父母,或將要成為父母的朋友們一個警醒:不管你和孩子有多大的矛盾,孩子有多麼讓你生氣,你都不能對孩子說出這三個字。真的,這三個字是利劍,它會刺傷孩子的內心,這個看不見的傷口,它會伴隨孩子一生。
  • 南懷瑾老師:只要這八個字做得到絕不墮惡趣,任何修持都在這八個字
    也有一個說法,叫做信解行證。自心信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後修行,修行以後最後證到佛的道果。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是同一個修行的情形,這四個字不能隨便當一句話念過去。「受持」,這兩個字特別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並且照著經典上去修持。
  • 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說著簡單做著難
    說起王陽明我們都會想到他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他自己眼中,另外三個字才標誌著陽明心學的終點,他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分量非常重。其實我們可以扭曲地設想一下,如果只有「知行合一」,如果一個念頭是殺人放火,那遵循著知行合一,豈不是胡作非為,因此需要「致良知」。
  • 《易經》: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三個字!每個字只差一筆
    《易經》: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三個字!每個字只差一筆自古以來《易經》被稱為「無字天書」,中華易文化的玄妙之處正在於此,無聲勝有聲,無字勝有字。就是在這本「無字天書」中總結出來了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三個字!每字只差一筆。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要知道,知而不行是沒有真知,真知必然有所行動,比如孝順父母這件事,有些人知道人要孝順,但是平時從來不去盡孝,對如何盡孝心裡也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所以需要知行合一,實實在在地去做,再在盡孝的過程中通過致良知的功夫將私慾去掉;比如你在在盡孝的時候,心中存有作秀的想法,存有「為了從父母那裡得到好處」的想法;當父母有困難需要你的時候,你怕麻煩,心中存有不想做「對盡孝有利的事」的想法;這些都是私慾,要去掉。
  • 什麼是良知——良知主義認為正確的良知釋義
    作者說在前面:我所創立的良知主義總計近約八百萬字,分為四大部分,共約四十章、一百六十多節、七百多小節。這是我用了約十年時間、撇家舍業、苦熬智慧、廢寢忘食研究創立的,自認為對任何人、任何群體、任何組織、任何國家都有用,而且有絕對大的用處,但是否被認可還需時日檢驗。您現在看到的只是七百多節中的一小節。所以請閱讀者連續閱讀,並提出相關意見或建議。
  • 董裡日記|45、沒有一份工作不值得我們去努力,工作即是修行
    一方面,要寫教案,自己帶了三個年級的課,就得寫相關的教案;另一方面,還要給學生準備教材,製作PPT,思考學生漢語學習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材;更要命的是,我還挖了自媒體的坑,微信公眾號已經近一個月沒有任何更新了,之前挖坑的異世界小說,寫了四章也不怎麼想寫了,大綱早已構思好,但是寫起來總感覺沒有一開始想的那麼激動人心…… 工作很繁忙
  • 「知行合一」中的「良知」和海靈格的「良知」的三個層面的不同?
    人只要自己不去欺騙自己的良知,真正順從良知從事,就能存善除惡。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快樂呀!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功夫呀!(其運行的原理就是按照潛意識裡的良知的本能去為人處事)。王陽明的「致良知」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活在每一個當下、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每一件事,那就能獲得如如不動的心和生出排憂解難的無限智慧。
  • 坐月子是大事,婆婆避免做這三件掉價的事情,容易結下「月子仇」
    導讀:坐月子是大事,婆婆避免做這三件掉價的事情,容易結下「月子仇」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坐月子是大事,婆婆避免做這三件掉價的事情,容易結下「月子仇」!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如果是一個傳統的聖人很難如此行事,但王陽明卻認為這都是正常的。那些擁有大格局的人,從不拘泥於小節。這和那種婦人之仁,有本質的區別。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所謂的善惡都是相對的,不能根據傳統道德一概而論。說白了,王老師就是要我們按照良知來做事,不要被世俗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做事只要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這和當時的的傳統文化,什麼三從四德之類的有本質的區別。
  • 董裡日記|40、疫情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盤點一下自己的收穫
    這次新冠疫情,英文叫做Covid-19,可以說在人類歷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而我們每個人如今都在見證著歷史的發展。不得不說,任何語言,翻譯只能傳其意,卻難以領會其神,真正想要欣賞國外的文學作品,還是要讀原文,就像學習中文的詩歌一般,我也很難想像把中國的詩歌翻譯成外文是一種什麼樣的閱讀體驗…… Dickens說」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 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學說,初步建立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50歲在江西平定「寧王之亂」後,正式提出「致良知」三字;晚年(51-56歲)在浙江居鄉講學期間,將心學思想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圓融境界。
  • 「你要更加努力才能對得起幫助過你的人」
    蹲在路邊做作業的少年考上重點大學,父親老朱說:「你要更加努力才能對得起幫助過你的人」6年時間,那個在廣州一條街道邊乞討邊做作業的少年,用堅韌不拔的毅力,獲得了一張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9月12日,閱陽在身有殘障的父母陪伴下,邁進了大學校門開啟了大學生活。分別時,父親老朱少有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你用自己的努力,為我們家贏得了尊嚴。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7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死不渝。王陽明曾寫過多首良知詩,比如「爾身個個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等等。
  • 做人要不要講「道德」?但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良心很多時候是一種自我規範的衡量,它決定著要做什麼,怎麼做能讓自己心安理得。做有良心的人,做事要對得起良心。舉一個發生在身邊的例子。王伯已經去世好多年了,家裡邊沒有其他親人。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孤寡老人,只有一處老宅基地沒人繼承。同村的趙叔接納了老人,老人的條件很簡單,只要能吃飯,養老送終就把宅基地留給他。
  • 不要焦急,做任何事情都要沉著冷靜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成功快樂的事,也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懂得掌控情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才能做到不急不躁,不驕不傲。小李是A公司非常出色的管理層領導,但是他有時也會犯一些大的錯誤,但他經常告誡手下的員工,要懂得時刻檢討自己,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迷惑了自己,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而灰心喪氣。有一件事,讓員工們記憶深刻,同時也讓大家都覺得好的事情,未必一致都是好事;但是壞的事情,也未必一直都是壞事。
  • 光明良知才能去惡
    他是怎樣一步步走上這條不歸路?他的18年的牢獄生活一點沒有讓他醒悟?他為什麼要殺人?,一個個疑問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本人通過查詢網上有限的資料,抽絲剝繭,試著找尋曾春亮走上犯罪之路的原因。所以為了「弄錢」他不擇手段,因為最賺錢的事都寫在刑法裡,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偷盜來「破格獲取」。即便是經過了18年的牢獄改造曾春亮依然沒有任何醒悟和改變。今年6月份曾春亮第二次出獄,回家後找過村委會三四次,要求回來開採石場,「搞點錢」。該村幹部勸過曾春亮去從事工資稍低一點的工作,「起碼可以生活」,但後者「聽不進去」。
  • 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就這2個詞5個字
    「誠意」和「事上磨」這兩個詞五個字體現了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陽明心學的關鍵詞很多,諸如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說的其實都是誠意。所以修習陽明心學,要抓住兩大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正是王陽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 人的一生,被這三個字說透了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點奮進的心態。不是一定要活出個樣兒來,但卻一定要活得熱氣騰騰。少年易老難學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人生百年,彈指而過,若是不努力一把,老了就只剩下後悔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一分辛勞,一分收穫。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