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婦孺皆知,以通為用的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主旋律。對於中醫而言,「六腑以通為用「盡人皆知,,然而,一身上下,何處可以一刻不通呢?
黃山黃河黃土地,黃天黃帝黃種人,中國是大黃的故鄉,遠在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即有記載:「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藏。」。歷代醫家對大黃非常推崇,善用大黃,常有出奇制勝之效果。清·袁枚贊曰:
藥可通神信不誣,將軍競救白雲夫。
醫無成見心才活,病到垂危膽亦粗。
豈有鴆人羊叔子?欣逢聖手謝夷吾!
全家感謝回天力,料理花間酒百壺。
原來,袁枚病痢,醫用參芪補藥,病遂大劇。其老友張止厚饋以所制大黃,醫者驚恐,袁毅然服之,三劑而愈,於是賦詩致謝。詩中所云「將軍」,乃大黃是也。
大黃屬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南大黃的根莖,因本品色黃,故名大黃。又因其功能推陳出新,極為峻快,如戡定禍亂,至於太平,故又有「將軍」之號。明代張景嶽還把大黃、附子稱作藥中之良將,稱人參、黃芪為藥中之良相。大概是由於它的藥性峻猛,有衝牆倒壁之力,因而古人又美其名日「無聲虎」。此外,尚有火參、膚如、破門、黃良、蛋結、錦紋等別名,各有含義。大黃主產於四川、甘肅、青海、西藏以及雲貴等地,均以質紋、顏色而分優劣。概言之,是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如有紅筋起,色鮮黃者為錦黃,最為上等,多產於四川的汶縣、灌縣,陝西的長安、漢中等地。其他產地如山西五臺山的臺黃,岐州的岐黃,四川雅州南川縣的雅黃,雲南的雲黃等,均屬品質兼優的地道藥材。凡臨床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對大黃的產地頗有鑑賞力。如已故名醫嶽美中就深有體會地說道:「對胃腸蠕動力,以北大黃為甚,四川和陝西大黃則柔和一些,河北的大黃橫勁大,用後腹痛。使用大黃是為了通下,因此,最好有順勁,才能達到目的。」如果沒有長期的潛心研究觀察,是很難達到這般出神入化的地步。
善用大黃者當以仲景為最。如仲景治陽明腑證的三承氣湯,治結胸證的大陷胸湯,痞滿證的大黃黃連瀉心湯,蓄血證的桃仁承氣湯、抵當湯,陽明發黃的茵陳蒿湯,皆以大黃蕩瘀逐邪之力也。後世醫家妙用大黃者比比皆是,例如金元時期名醫朱丹溪,善用大黃治眩暈,一味大黃,用酒炒三遍為末,名之日「一味大黃散」,以茶調服一二錢,其效如神。清代名醫陳修園對此十分讚賞,謂之「眩暈證,皆屬肝,痰火亢,大黃安」。再如清末舉人羅止園在其《止園醫話》中,善用大黃配附子以治疝,可謂是其絕招。羅氏深有體會地說:「中醫治疝之藥,率用川楝子、小茴香、荔枝核等,輕症疝氣,相當有效,然以餘之經驗,最效之方,則為大黃與附子合劑,此種用藥,系合大熱大寒同時並用,餘實已經過數十年之臨床經驗,以大黃附子加入普通治疝之藥中,迅收特效,不可思議。」對此,近人又有發展,除用於治療疝氣外,還用以治療睪丸腫痛,睪丸鞘膜積液,亦有良好效果。近代著名醫家張錫純曾述一奇事:張氏去鄰縣治病,遇一楊氏少婦,得奇疾,赤身臥帳中,其背腫熱,若有一縷著身,即覺熱不能忍,百藥無效。後有乘船自南方來赴北闈鄉試者,精通醫術,延為診視,言系熱毒,俾用大黃十斤,煎湯十碗,放量飲之,數日飲盡,竟霍然而愈。這大概是有史以來用大黃量最大者。上海名醫徐小圃曾為一富翁治腹悶痰喘之症,處方為大黃半斤,數次分服,患者且疑且懼,但服後爽然痊癒。請於徐小圃日:「眾醫屢用不敦,先生一味奇功,何秘也?」徐答曰:「君素食膏粱厚味,壅塞熱痰,大黃性清下,味香辛,獨行則力猛功專,疏塞清穢,何秘之有?」上海鐵道醫學院顏德馨教授懸壺之初,治一大出血病人,患者咯血,盈盆盈碗,呻吟煩躁,舌苔黃,熱象顯著,投犀角地黃湯加味,兩易其方皆未見效,病者焦急,醫者痛心,怎麼辦?他請教於盛心如老師,盛囑於原方加大黃三錢,藥後血止神安。除此之外,我國著名學者樓之岑教授是位蜚聲中外的大黃專家,早在40年代於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時,就把大黃列為研究對象,終於獲得「大黃博士」的美稱。而今,上海市香山中醫醫院焦東海主任又因善用大黃而有「焦大黃」之雅號。
推陳出新,以通為補
俗話說「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大黃性味苦寒,是眾所周知的瀉下通便良藥,清熱解毒上品。一般人只知道大黃是瀉藥,吃了會「拉肚子」,卻不知所謂的「拉肚子」正是大黃的「推陳出新」調暢人體氣機之功——大關通而百關皆通,一竅通,而諸竅皆通。正如金元時名醫張從正說:「《內經》一書,惟以氣血通流為貴。世俗庸工,惟以閉塞為貴。又只知下之為瀉,又豈知《內經》之所謂下者,乃所謂補也。陳痤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榮衛昌,不補之中,有真補者存焉」。中醫理論認為六腑以通為補,所以大黃是瀉藥,亦是補藥。
明代醫家繆希雍說:「天地之間,動靜之為者,無非氣也;人身之內,轉運升降者,亦氣也。」宇宙中運動不止的是氣,人體內流行不息的也是氣。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氣機運動一旦停止,就意味著生命的結束,這就是中醫人活一口氣。氣機一旦閉塞,就會產生疾病,故古人云:氣血流暢,百病不生;氣血呆滯,百病叢生。大黃的作用可以恢復人體的氣機通暢,氣機一通,立刻可以起死回生,故明代名醫吳又可說:「大黃是一味可使一竅通,諸竅皆通,大關通而百關皆通的要藥」。
解放前,上海「三友實業社」的老闆,為了製造一種不同凡響的補藥,曾邀請上海中醫藥界知名人士,求其各獻一方,眾醫所獻多為參、芪、苓、術之品,惟有一方,另闢蹊徑,與眾不同,只用生大黃一味。老闆十分驚奇,聽了獻方者一番解釋,老闆大喜,定名「三友補丸」,投入市場後十分暢銷。無獨有偶,江西有一名醫,也以出售單味大黃製成的「通補丸」而大獲其利。民間曾有一位走方郎中,以賣「大補糕」而出名,此方秘而不傳,一次酒後吐出了實言,其主要成分是焦三仙和小劑量的大黃。
江西名老中醫肖俊逸,人稱「肖大黃」,在80多歲談長壽之道時說大黃清腸可延年,他說:「餘年八旬又四,除目力出現老化外(老年性白內障),尚感身輕步健。平日眠食正常,亦少感冒。同道詢之餘卻病延年之道,餘常以「堅壁清野」四字應之。憶1939年,餘年僅四十歲時,曾一度患神經衰弱,頭昏不能久看書報,閱讀稍久,兩目即困疲不堪,眼瞼下垂,不克自持,非立刻釋卷不可。同時記憶力大為減退,神煩意亂,注意力難以集中,齒軟酸痛,大便似閉非閉,食慾銳減,一切未老先衰之症接踵而來,頗感自悲矣。遂每隔一、兩天服通補丸一次,多至3克,少則1克,即獲立竿見影之效,迄今歷四十餘年,未嘗間斷,雖年逾八旬,而精神體力基本正常,高血壓、心臟病、高血脂症等常見的老年疾患尚未染身。是大黃清腸解毒之功惠我多多矣。」
山東省陽穀縣駐壽張人民醫院趙金鳳大夫有個經驗:每月堅持服用大黃製劑——清寧丸,到了75歲還耳不聾,眼不花,齒未脫,健壯如常。有人經調查研究發現,西北牧駝人常給駱駝飲用大黃水,結果吃草多,生病少,壽命也長,比不飲大黃水者可多活5年以上。牧駝人常飲大黃水者,也得到了同樣的效果,壽命比同齡人長。可見大黃卻病抗衰,乃至延年之功確切。
人體健康,全賴陰陽氣血之周流不息。平時高粱厚味,脂醇充溢,形豐體胖,腸肥腦滿,一旦壅塞,則禍不旋踵。對於這類中老年人,要想健康長壽,自有妙方。漢代華佗(?-208)曾在《中藏經》中說得好:「其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其本虛者,得補益之精必長其年。」大黃為清熱通下之品,具有通腑降濁,增進食慾,調理氣血,暢達氣機的作用。而現代醫學研究亦證明,大黃不僅能抗菌、抗病毒、抗腫瘤、降低血脂,還有增加免疫力、利膽、減肥等作用。它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銅,對延緩衰老有一定的裨益。中老年人如能經常適量服用大黃,就可使體內輕微積滯毒素及時得以剷除乾淨,從而達到防治老年病,強身健體,抗衰延年的目的。這也充分證明了中醫「以通為補」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東漢哲學家及養生學家王充(公元27一約97年)說過:「欲得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渣。」東晉養生學家葛洪(公元284-364年)也曾說過類似的話:「若要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金元名醫朱丹溪曾提出「倒倉法」,即用通暢大便來清除腸內毒素,以卻病延年。祖國醫學認為,腸內留毒既可招致早衰,又能導致疾病,如食欲不振,胃腹脹滿,噁心噯氣,口臭,頭暈頭痛,精神抑鬱,甚至誘發膽結石、痔瘡、便血、脫肛及大腸癌。
西醫認為,發生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腸胃中食物消化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和毒素引起中毒。保持大便暢通,可使體內廢物和有害細菌及時排出,減少機體的中毒機會。臨床研究還證實,大便通暢之人,血中膽固醇、肌酸等有害物質能迅速消滅,血液變得潔淨,有利於疾病的康復。因此,要保持健康的身體,就要保持大便暢通,特別是老年人,高血壓、心臟病以及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更應如此。不難看出,只要使用合理,大黃確是一味延年益壽的良藥,至於如何服用大黃,關鍵在於巧制。
今介紹一法:取生大黃切成小塊,黃酒拌勻,放蒸籠內或置罐內密封,坐入水鍋內,蒸透後取出曬乾,如此反覆蒸製2—3次,則瀉下之力更緩。服用時可用沸水衝泡,或研成粉吞服。但均應視各自身體狀況,先行小劑量試服,而後逐漸確定最佳用量。據介紹,有人曾長年服用上海黃海製藥廠生產的大黃蘇打片,每日3次,每次3片,持續不斷地服用了五十多年,而今已過九旬,依然是耳聰目明,從不生病。查大黃蘇打片,每片含大黃粉和碳酸氫鈉各0.15克,適量長期服食,無任何毒副作用,同樣收到「三友補丸」或「清寧丸」、「通補丸」、「大補糕」之類的健康延年效果。
服用之方,張錫純說:《金匱》瀉心湯,誠為治吐血、衄血良方,惟脈象有實熱者宜之。若脈象微似有熱者,愚恆用大黃三錢,煎湯送服赤石脂細末四五錢。若脈象分毫無熱,且心中不覺熱者,愚恆用大黃細末、肉桂細末各六七分,用開水送服即愈。凡氣味俱濃之藥,皆忌久煎,而大黃尤甚,且其質經水泡即軟,煎一兩沸藥力皆出,與他藥同煎宜後入,若單用之開水浸服即可,若軋作散服之,一錢之力可抵煎湯者四錢。大黃之力雖猛,然有病則病當之,恆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癲狂其脈實者,可用至二兩,治疔毒之毒熱甚盛者,亦可用至兩許。蓋用藥以勝病為準,不如此則不能勝病,不得不放膽多用也。
名播千古,馳譽中外
大黃名揚國外歷史亦久,遠在公元753年,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時,就將大黃及其種子帶往日本,應用於臨床。日本的醫藥工作者還將我國的大黃與朝鮮的大黃進行雜交育種,培育出了「日本信州大黃」,在日本國醫藥衛生界廣泛使用。在七百多年前,義大利使者馬可·波羅也將我國的大黃帶回歐洲。沙皇俄國政府曾經還將中國的大黃視為專賣品。在1990年5月第一屆國際大黃學術討論會上,義大利米蘭的朱卡大黃酒公司主席巴維西介紹了該公司具有157年歷史的大黃酒,這種酒的原料一直來自中國甘肅省。該公司的朱卡大黃酒與我國青海省的「唐古特大黃酒」同享盛譽。近些年來,瑞士還把大黃研製成具有助消化、解除疲勞和預防脂肪肝的高級飲料、糖果、糕點等供應市場,十分暢銷。
轉自:上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