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戒少年殺人犯,14歲不再是擋箭牌!刑責年齡下調引關注

2020-12-11 騰訊網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皮藝軍告訴記者,哪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不一定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他認為,少年是感性人,不如成年人理智,威懾效果可能不會很大。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學者專家堅持認為,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他們指出,當前社會生活、教育水平都較從前有所提高,青少年所接收的信息遠超從前,認知能力提前、心理也相較過去早熟。

2018年3月27日上午,在廣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內,家屬隔簾觀看一場未成年犯的「內視觀想」體驗分享會。圖/IC

刑責年齡下調:

懲戒少年殺人犯的下限在哪?

「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個別下調,是其中最受關注的內容。

這次調整,可謂是長久爭議後的「靴子落地」。

15歲陝西神木少女被6名未成年人逼迫賣淫

、毆打至死、肢解掩埋,12歲湖南男孩不滿管教殺害親生母親……近幾年來,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案件被頻頻報導,且刷新公眾的認知底線。

最近一起引發熱議的案件,發生在一年前。

大連13歲男孩殺害同小區的10歲女孩

,按照《刑法》規定,由於加害人未滿14周歲,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最終,這名男孩被公安機關收容教養。該案被通報後,立刻引爆輿論,全網都參與探討這一年齡段的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是否應該懲治的問題。輿論的普遍傾向是,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讓其受到應有的懲罰。

一年後,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回應了這一樸素價值觀。不過,學界專家紛紛指出,在懲罰之外,對這類未成年人如何進行矯治教育,亟待細則落地。

長久以來的觀點交鋒

在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的起草過程中,有關刑事責任年齡是否要降低,是一個焦點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馮軍說,在多次調研中發現,社會各界、實務部門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問題反映比較強烈,要求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較高。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民進中央提交了與之相關的黨派提案:「我國現有法律對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以下簡稱低齡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缺乏完善且有力的懲戒制度設計,導致正義無法得到彰顯,不僅給受害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傷害,更引發了社會廣泛質疑。」

一個個有關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惡性犯罪的報導,使得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探討「出圈」。而對法學界來說,這一爭議已持續多年。華東政法大學博士何鑫、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法官曹俊華在一篇合著論文中指出,針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建議,我國學界大多持反對或者保持理性對待的態度,認為不宜或者至少應在充分調研考證的基礎上降低年齡。

學者們的謹慎態度基於幾重考慮。一方面,有關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暴力化趨勢嚴峻的說法缺乏實證基礎。今年6月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白皮書指出,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形勢趨穩向好,未成年人涉嫌嚴重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校園欺凌和暴力犯罪、14至16周歲未成年人犯罪數量逐步減少。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藝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他們做的調查來看,沒有數據支撐少年犯罪比成年犯罪的增長速度更快,沒有呈現犯罪低齡化的問題,「不能以少數嚴重性案件做全局判斷」。

另一方面,有學者律師指出,一味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會使得未成年人過早地進入刑事司法系統懲治的範圍,可能不利於其身心健康發育。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方燕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由於未成年人認識能力較低,且身心承受能力較弱,適用刑罰很容易導致「交叉感染」,催生監獄化犯罪人格。不僅不利於預防犯罪,還容易導致他們重新犯罪。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曾提到,最近幾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低齡未成年人惡性犯罪的極端案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個簡單的應對辦法。修改法律時要考慮降到幾歲?降了之後,很有可能在那個年齡之下出現類似案例,因此,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個意見,很多刑法專家、法學專家都持保留態度。」

皮藝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哪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不一定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他認為,少年是感性人,不如成年人理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其威懾效果可能不會很大。

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學者專家堅持認為,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他們指出,當前社會生活、教育水平都較從前有所提高,青少年所接收的信息遠超從前,認知能力提前、心理也相較過去早熟。

法律也對此做出過相關調整。2017年,《民法總則》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10周歲下調到8周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公開徵求意見稿)》將行政拘留的執行年齡從16周歲降低至14周歲。

此前的一審稿階段,媒體報導,草案「擬在特定情況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從「特定」「特別」「個別」接連三處限定中,可以看到立法機關慎之又慎。

並非簡單的折中方案

在截然對立的觀點之間,還有一些學者走中間路線,認為可以引入英美法系的「惡意補足年齡」規則,即如果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未成年人能夠區分是非,但抱有主觀惡意,堅持違法,即使年齡不到14歲,仍然可追究其刑事責任。比如大連13歲男孩故意殺人案,根據媒體後來披露的信息,其對自己未滿14周歲而無需承擔刑事責任有著清醒的認知。

民進中央在今年兩會提交的黨派提案中指出,對刑事責任年齡的剛性規定導致了部分低齡未成年人對犯罪有恃無恐。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有人故意操控低齡未成年人實施犯罪或行為人故意利用「年齡優勢」實施犯罪逃避懲罰的情況。因此,民進中央建議,可以引入「惡意補足年齡」的做法,在刑法中設定「天窗」。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郭開元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此前並不贊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2015年,他去湖南調查三個未滿14歲的孩子殺害老師的案子,施害者被送進了工讀學校。但他發現,該案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都有問題。他極受震動,後來主張刑事責任年齡可以個別調整,即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涉嫌較嚴重的犯罪時,應追究刑事責任。「這類案件發生得不多,但案件確實在發生,法律也確實有漏洞,應該修改。現在,修正案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在調整)。」

雖然有專家提出,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中的這一調整是折中方案,不過郭開元指出,不能簡單視為英美法系中「惡意補足年齡」規則的本土化。「惡意補足年齡」規則對罪名不做限制,而刑法修正案的此次調整則有罪名的前置條件——「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

我國刑法規定,14-16周歲的未成年人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等8種犯罪行為時,應承擔刑事責任。

郭開元認為,面對更低齡的12到14周歲的未成年人,將罪名限制在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且致人死亡、情節惡劣,是比較合理的。他指出,這些年媒體報導的低齡未成年人惡性案件,基本集中在這兩個罪名。另外,「對12到14周歲這個年齡段,罪名確實不適宜擴大。這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不過,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二次會議分組審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時,也有與會人員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斯喜建議,不能將「致人死亡」作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條件。有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雖然沒有致人死亡,但是導致受害人毀容毀貌,甚至成為植物人,這種情況無法追究刑事責任是不公平的。

專門矯治教育

如何取代收容教養?

用專門矯治教育取代收容教養,是刑法修改的另一個相關重要變化。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指出,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

二審稿中指出,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這意味著,用專門矯治教育來替代刑罰嗎?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苑寧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最高檢核准的機制之下,未來會有12-14周歲未成年人罪犯,在特定情況下承擔刑事責任,但也會有這一年齡段的未成年罪犯經核准,不承擔刑事責任,進行專門矯治教育。在他看來,刑法和專門矯治教育,是二選一的關係。有利於其回歸社會、保護社會的,應優先適用專門矯治教育措施,而不是刑罰,刑罰應該作為最後的選擇。

如何定義專門矯治教育、誰來管理、方案將如何設計、效果如何評估,都亟待具體實施細則的落地。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收容教養制度是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行為最為嚴格的處罰,時間從1-3年不等。但這一制度實施以來,就存在系統性不足、相關規範性文件之間存在衝突等問題,其效果也缺乏科學評判。

據媒體報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馮軍指出,在調研中,他們發現有三類關於收容教養的突出問題:一是實施主體不明確,到底是公安機關、學校,還是法院?二是實施的程序缺乏頂層設計和制度規範,如果要把涉嫌犯罪或者是有輕微犯罪的未成年人送到收容教養機構去,誰來決定、通過哪些程序決定,目前沒有明確的制度設定。三是實施的設施條件不具備,實施的經費保障等各方面也不完善,這些造成了收容教養實施效果不理想。

2013年,勞動教養制度被廢止,收容教養進一步面臨場所缺乏的問題。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庭副庭長陳海儀指出,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一般會把涉罪的未成年人,交回家庭進行管教,但「責令管教」缺乏相關部門進行後續監管,更沒有評估家庭是否具備管教能力。

皮藝軍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相較由公安機關做決定的收容教養制度,專門矯治教育進一步司法化。他認為,對於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所犯惡性案件,應成立專家組,進行個案處理。專家組成員應包括公檢法人員,以及教育界專家、精神病學家、學校班主任、社工等,對每一位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進行詳盡調查與評估,形成個體化調查報告。法院的判決應以此為依據,做出真正有效果的專門矯正教育的個性化方案。

皮藝軍認為,多數法官、檢察官都沒有受過少年司法訓練,處理案件時仍以成人理念來看待,這是需要改進的。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當前的少年司法並不獨立,依附於成年司法,這是不合適、不公正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保護、預防為主,並不是少年法的實體法、程序法,皮藝軍說,這是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在有關專門矯治教育的探討中,大家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是,未來,12到14周歲的未成年罪犯,將在哪裡服刑,或者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當前,我國14到18周歲的未成年罪犯都在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下簡稱未管所)執行刑罰、接受教育改造。而皮藝軍、郭開元都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接受刑罰的12到14周歲的未成年罪犯,不應進入未管所。

這也恰恰是部分學者在探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要降低時,堅持不應該降低的普遍擔心,即年齡小的未成年罪犯有可能被「交叉感染」,催生監獄化犯罪人格。郭開元指出,12到14周歲的未成年罪犯,年齡小、可塑性強,對其進行的教育改造會與14到18周歲的未成年罪犯有所區別。這兩類未成年罪犯應該區隔開。

有關專門矯治教育,刑法以及正在修改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需進行進一步的定義、細化。方燕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低齡未成年人所犯的惡性案件不懲罰,不足以彰顯法律的公平。但對這類未成年人,還是應強調挽救、矯正,避免其未來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也減少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

本刊記者/徐天

相關焦點

  • 懲戒少年殺人犯,14歲不再是擋箭牌!刑責年齡下調引關注
    圖/IC刑責年齡下調:懲戒少年殺人犯的下限在哪?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個別下調,是其中最受關注的內容。這次調整,可謂是長久爭議後的「靴子落地」。
  • 刑責年齡下調引關注 懲戒少年殺人犯的下限在哪?
    刑責年齡下調:  懲戒少年殺人犯的下限在哪?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天  發於2020.10.26總第969期《中國新聞周刊》  「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個別下調,是其中最受關注的內容。
  • 「刑責年齡個別下調」具有震懾效應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擬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未滿14周歲不再是逃避刑責的「擋箭牌」,將具有震懾效應,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死等惡性犯罪,實質上也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保護措施。 未成年人的心智還不成熟,認知能力有限,遇事或發生糾紛時容易衝動,特別是在其他人教唆和慫恿下,就會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
  • 未滿14歲不負責?人大擬下調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低齡犯罪引關注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有許許多多的小惡魔們因為未滿14歲犯罪後無需承擔責任,讓那些受害者們卻無法為自己申訴。今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透露可能會對法定刑責年齡做下調,在原則上擬下調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也就會14歲的刑責年齡可能不再成為犯罪者的保護條款。
  • 未滿14歲不負責?人大擬下調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低齡犯罪引關注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有許許多多的小惡魔們因為未滿14歲犯罪後無需承擔責任,讓那些受害者們卻無法為自己申訴。今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透露可能會對法定刑責年齡做下調,在原則上擬下調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也就會14歲的刑責年齡可能不再成為犯罪者的保護條款。
  • 刑責年齡擬下調,「小惡魔」更難逃
    其中爭議最大的,是對14歲以下的「嫌疑人」免予刑罰。類似事件足夠多,引起了關注的,往往是情形十分嚴重。上述案件的加害方,輿論評之為「小惡魔」也好,「食人花」也好,法律對他們的追究無法繼續——因為未滿14歲,不到刑事責任年齡,案件要依法撤銷。
  • 刑責年齡擬「個別下調」,不枉不縱才能更好保護「少年的你」
    【八點之聲】未成年人刑責年齡擬「個別下調」,不枉不縱才能更好保護「少年的你」胡欣紅 晚上八點 今天「個別下調」不枉不縱才能更好保護「少年的你」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實施嚴重犯罪的案件時有發生,引發社會關注。
  • 中國犯罪學學會副會長劉仁文:刑責年齡做個別下調是樸素正義觀的體現
    那具體應下調到多少歲合適,犯了哪些罪的該下調? 劉仁文:沒有達到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即14歲),又實施了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後果極其嚴重的惡性殺人等嚴重暴力犯罪,這類人員草案明確了是下調的對象。 那降低到多少歲合適?根據我們從司法實踐中掌握的個案情況來看,降低1歲-2歲也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實際上,11歲、10歲甚至9歲、8歲也有被報導出來殺人作案的例子。
  • 最低刑責年齡「個別下調」很有必要
    (12月22日《北京青年報》) 近年來,14周歲以下青少年犯罪在各地屢有發生,有的致人傷殘,有的甚至致人於死地,這不但給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傷痛,而且也嚴重威脅著社會的安定。而由於這些刑事案件的「始作俑者」都是一些「年齡不滿14周歲」的青少年,因而往往都是免於刑責處罰,頂多給予收容教養。比如:2019年,大連13歲的蔡某某殺死同一小區10歲女孩淇淇,並拋屍灌木叢。
  • 年齡不再是「少年魔鬼」的保護傘
    我們不滿14歲,打死人不用坐牢。」這是2015年,湖南三位留守兒童以極其殘忍的方式殺害一名教齡31年的女教師前,給自己壯膽時說的話。那年他們三人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11歲。三人被抓獲的當晚就被送去了工讀學校,警察打不得也關不得。
  • 「刑責年齡調整」:在「突破」與「審慎」之間尋求最優解
    上述規定意味著最低刑責年齡擬下調至十二周歲。10月13日新華社過去數年間,幾起低齡未成年人嚴重犯罪案件,數度引發輿論強烈震動。由於個案的催化,公眾關於「降低最低刑責年齡」的呼聲也是愈演愈烈。在此大背景下,「最低刑責年齡擬下調至12周歲」,可謂是水到渠成。
  • 快評丨最低刑責年齡擬「個別下調」,修法「一盤棋」落下高明一子
    據報導,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今天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草案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同時,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圍繞最低刑責年齡這個熱點話題,歷來爭議不休。
  • 評論1+1:擬下調刑責年齡,法律的硬度和溫度實現更好統一
    按照目前我國刑法規定,14歲以下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14歲以下未成年人實施的行為,哪怕情節再惡劣、後果再嚴重,也無須承擔刑事責任,只能「一放了之」。然而,近年來,一些低齡未成年人實施的惡性犯罪案件,比如,2018年湖南省衡南縣13歲男孩錘殺父母案,去年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案,對被害人和社會造成嚴重傷害,也刺痛了公眾的心,多次引發是否立法應該下調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
  • 人大擬對14歲刑責年齡「動刀」體現法治與時俱進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10月12日透露,在原則上擬下調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草案二次審議稿將採用「兩條腿走路」,以方便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做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對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嚴重犯罪的新聞,媒體曾報導過多次。
  • 最低刑責年齡擬「個別下調」是一種「必要糾偏」
    (10月13日《新京報》)  近年來,14周歲以下青少年犯罪在各地屢有發生,有的致人傷殘,有的甚至致人於死地,這不但給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傷痛,而且也嚴重威脅著社會的安定。而由於這些刑事案件的「始作俑者」都是一些「年齡不滿14周歲」的青少年,因而往往都是免於刑責處罰,頂多給予收容教養。比如:2019年,大連13歲的蔡某某殺死同一小區10歲女孩淇淇,並拋屍灌木叢。
  • 刑責年齡擬下調,勒緊低齡犯罪「韁繩」
    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下調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保護法不再保護小惡魔
    歲以下犯罪分子將無法利用目前的刑法漏洞,這些「小惡魔」將受到與其罪行相稱的嚴厲懲罰,14歲的刑責年齡不再成為犯罪者的保護條款,不再構成受害者的噩夢,這是一個積極的立法進步。全國人大常委會準備對14歲刑責年齡「動刀」,可以理解為兩種動因使然。一是在整體的犯罪比例上,青少年犯罪總數佔全國刑事犯罪總數70%以上,在發生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中,14歲至16歲年齡段所佔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犯罪新形勢的發展,導致刑法無法覆蓋到的地方必須得到補全。
  • 如何理解最低刑責年齡「個別下調」?
    即將提請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 14歲以下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引發的血案,每每成為輿論關注熱點,引發巨大社會爭議。
  • 不能一關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未成年人刑責年齡擬「個別下調」,年齡將不再罪犯的保護傘
    未成年人刑責年齡將做調整?年紀小不再是犯罪的藉口!據新京報報導,10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記者會在上午10時召開,就未成年人刑責年齡是否將作調整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回答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
  • 刑責年齡分類下調是合理的選擇嗎
    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實施嚴重犯罪的案件時有發生,引發社會關注。專家表示,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既不能簡單地「一關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即將提請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