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鄉鎮0-36月齡
嬰幼兒中,普遍存在
母乳餵養率低,
乳製品攝入不足兩大問題,這是近日在
廣州發布的《0-36月齡鄉鎮嬰幼兒餵養和育兒方式
調查》顯示的結果。
《0-36月齡鄉鎮嬰幼兒餵養和育兒方式調查》是由荷蘭皇家菲仕蘭旗下Dutch Lady子母品牌發起,通過我國數字100調研平臺實施的,1539個鄉鎮樣本來自廣東、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山東、江蘇8省1市的172個農村社區。調查還在上述8省1市的地縣級城市,以及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部分二線省會城市獲取各類城市樣本1947個,作為鄉鎮營養及育兒方式研究的對照組。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母乳餵養率偏低
在這次調查中,鄉鎮出生的孩子中,只有86%的「第一口奶」採用母乳餵養,低於北上廣96.7%、二線省會城市96%、地縣級城市95.8%的水平。0-6月的全母乳餵養比率,受訪鄉鎮樣本僅為29.3%,與北上廣和地縣級城市受訪者30.1%、29.4%的水平基本相仿。調查發現,三個營養常識的認知誤區,與當前鄉鎮母乳餵養率偏低有關:
一,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推薦,出生後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並繼續母乳餵養到兩歲及以上。然而知道這一常識的鄉鎮受訪者只有25.3%。在知道這一常識的受訪者中,「第一口奶」的母乳餵養率達到93.2%。不知道這一常識的受訪者,「第一口奶」的母乳餵養比率只有83.3%。
二,由於剖宮產等原因,會導致產婦開奶時間晚。調查數據顯示,絕大部分鄉鎮受訪者並不知道,雖然第一口奶不是母乳餵養,但是經過努力還是能夠恢復母乳餵養。在全體鄉鎮受訪者中,只有1.4%,經過努力恢復了母乳餵養。
三,有68%的鄉鎮受訪者因為擔心母乳不足而過早使用配方奶。然而,在所有受訪者中,只有13.8%的比率能夠全部知道醫學上衡量母乳不足的兩項指標:孩子兩個月體重增長不好;孩子尿少且濃,每天少於6次。交叉分析顯示,能夠全部知曉母乳不足兩項指標的受訪者,0-6月的母乳餵養比率為52.5%;知道其中一項或兩項指標都不知道的受訪者,0-6月的母乳餵養比率僅為31.3%和21.6%。
優質乳製品攝入不足
中國營養學會編撰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對於不能用母乳餵養的6月-12月嬰兒,建議選擇較大嬰兒配方奶。對於1歲以上未能延續母乳餵養的嬰兒,中國營養學會還建議:每日給予不少於相當於350ml液體奶的幼兒配方奶粉。然而,本次調查的數據顯示,有48.8%的鄉鎮受訪者每天給12-24月孩子攝入的配方奶少於這一標準。
配方奶攝入不足的原因是本末倒置。調查發現,有半數以上的家長給孩子吃餅乾、蛋糕,13.6%的家長給孩子喝優酪乳和糖果巧克力;還有12.9%的家長用米湯、麵糊、涼茶等衝泡奶粉。這些不正確的餵養方式,都會擠佔優質乳製品的攝入量,並且造成孩子營養失衡。
本次調查還發現,一些不良的餵養習慣也亟待改善。例如,分別有16.7%和13.2%的受訪者,在餵養孩子時,會將孩子吃剩的奶放到下次餵養時繼續使用,或者沒有經常清洗奶瓶奶嘴。這些不良的衛生習慣都有可能讓孩子腹瀉。還有6.8%的受訪者用礦泉水和涼茶等衝泡奶粉。其中,用礦泉水衝泡奶粉,會增加孩子腎臟的負擔。
發起本次調研的Dutch Lady子母品牌負責人孔柏瀚認為,育兒生活中的「常識不常」——專家學者認為的育兒常識,並沒有成為孩子家長的「應知應會」,導致了種種不科學餵養方式的產生。孔柏瀚建議,可從兩方面入手改變這一現狀:其一,以完全公益的目的,編輯權威和簡單明了的,針對鄉鎮地區的母嬰營養讀本。其二,經常性地利用智慧型手機終端開展營養知識競賽,重點掌握100個為什麼,鄉鎮嬰幼兒家庭的營養水準就可以提高一大截。(丁貝 崔智超 鄧詩君 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