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突破7nm製程,靈魂人物梁孟松突要辭職,中國晶片何去何從

2020-12-20 騰訊網

有這樣的一位CEO,從17年任職至今,三年來近1000個日日夜夜幾乎從未休假,帶領2000名工程師完成了28nm到7nm製程的任務,要知道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至少花費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的成果。

他應該獲得公司什麼樣的獎勵?

或許至少應該獲得與成就相匹配的尊重和信任。

這位CEO名字叫做梁孟松,這家公司名字叫做中芯國際,梁孟松在12月16號的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其中最為令人意外的就是辭呈上的這一句話:

我是在12月9號,上星期三早上,接獲董事長電話告知:蔣先生即將出任公司副董事長一職。對此,我感到十分錯愕與不解,因為我事前對此事毫無所悉。我深深的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 信任。我覺得,你們應該不再需要我在此繼續為公司的前景打拼奮鬥了。我可以暫時安心的休息片刻.

所有人都知道中國半導體行業已經到了關鍵的時刻,而中芯國際更是國之重器,背負重要的使命,但卻很少有外人知道這位帶領中芯國際完成從28nm到7nm的技術開發、開展5nm與3nm的技術攻堅的CEO。

梁孟松,1952年生,畢業於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師從半導體晶圓加工技術之父胡正明教授,得其真傳,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掌握FinFET高端晶片製作技術的人物之一。

梁孟秋的職業經歷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部分:臺積電時代,三星時代以及中芯時代

從伯克利畢業後梁孟松並沒有立刻回國,而是在AMD中工作了幾年,直到92年,他才選擇回到臺灣,並加入了張忠謀所創立的臺積電,那一年,他40歲。

手握髮明專利達450個,幾乎全是晶片製造領域先進位程技術方面的尖端科技專利,作為掌握核心科技的重要人才,必然也承擔著最為重要的任務——領導模塊開發團隊。

梁孟松在臺積電的成名戰,是幫助臺積電在130納米銅製程的戰鬥取得領先優勢,為臺積電帶來了高達55億新臺幣的營收。

這個時候的梁孟松和孫元成是前臺積電共同運營長的蔣尚義的兩大徒弟,可以說是他培養了這兩大臺積電技術核心骨幹。在這裡請注意蔣尚義這個人,他是梁孟松的師父,也是這次梁孟松向中芯提交辭呈的直接原因。

當時臺積電執行了「Two in a Box」的策略,任命了兩個研發副總,一位是臺積電現任的研究發展/技術發展資深副總羅唯仁,他曾經任職過英特爾,這個團隊到今天也是臺積電的核心團隊之一;另一個研發副總的職位,梁孟松一直認為是自己是最適合的人選,但結果卻是自己的同門師兄弟孫元成出線,這點種下梁孟松離開臺積電的導火線。

表面上看是因為梁的這個師兄弟,梁孟松才離開了臺積電,但是這個師父到底在這次任職中充當了什麼角色,外人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的只是梁孟松一氣之下離開臺積電,去了韓國三星投資的成均館大學當了教授。為了挖到梁孟松,三星甚至開出了3000多萬的年薪,並用行政專機負責梁孟松及其團隊從臺灣到韓國的往返行程。

接著就是在三星的日子,當時的三星困於20nm的研製,而梁孟松直接決定跳過微電路20nm,從微電路28nm製程升級到微電路14nm,更令人驚嘆的是梁成功了!

三星半導體和臺積電的技術差距不斷縮小。這個時候臺積電內部已經懷疑是有人暗中幫忙,但是找不到證據。恰逢蔣尚義的生日,一封來自梁孟松的郵件揭開了背後的真相。

蔣尚義公開了梁孟松發送的郵件,臺積電憑此起訴梁孟松,法院判決梁孟松離開三星。從17年往後,也就是梁孟松離職後,三星與臺積電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也側面印證了梁的重要作用。

在短暫的蟄伏後,梁進入了中芯國際。最近幾年來,我們所能聽到的關於中芯國際晶片技術突破的消息沒有一個可以繞開梁孟松,無論是規劃還是技術細節。

僅用一年將中芯國際晶片製造製程從28支納米發展到了14納米是他,不到300天,就將十四納米製程晶片的良率從3%提高到了95%,成功實現量產還是他。

梁孟松自己說:

我來中國大陸本來就不是為了謀取高官厚祿,只是單純的想為大陸的高端集成電路盡一份心力。

可是卻偏偏有人想要勾心鬥角,《孟子》有句名言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不知中芯國際現在作何感想?梁孟松此刻心裡又是什麼感受,當年公開自己郵件的師父蔣尚義「追隨」自己來到中芯,是該感激其教導還是公開郵件的餘悸,抑或是對自己當年沒能成為副總的不公?

至少他的辭呈已經表明了一種態度。從大局的角度來看,沒有人希望梁孟松離開,但是人受委屈了,哪能憋著呢?一個技術型人才為什麼一定要因為管理層的奇怪想法而陷入權力糾紛中去呢?

身為我們只能暗暗罵一句,順便祈禱,這件事,一定要有個好結果!

相關焦點

  • 幫助中芯突破7nm製程!國芯英雄梁孟松要離開,晶片還能否崛起?
    幫助中芯突破7nm製程!國芯英雄梁孟松要離開,晶片還能否崛起?但是真正對我們國家半導體晶片領域影響巨大的是他,中芯國際執行長梁夢松遞交了書面辭職,梁夢松的離任無論是對中芯國際還是對我們國家的晶片行業來說,都將是巨大的損失。
  • 3年突破7nm製程,晶片大佬梁孟松或離開中芯,中國晶片遭重創
    而梁孟松的離開,對中國大陸晶片產業則是一個機會。 三年幫助中芯掌握7nm工藝 2017年10月,中芯國際正式任命趙海軍與梁孟松二人擔任執行長兼執行董事,梁孟松的到來被媒體稱為「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梁孟松時代」。 梁孟松來到中芯國際的目的借中芯這個平臺超越臺積電。
  • 晶片奇才梁孟松請辭中芯國際,中國芯又將何去何從?
    然而梁孟松的離開,對於中芯國際來說是一大損失,而對於正在追趕國際晶片水平的中國來說更是一大損失。提及梁孟松,對於從事晶片科研的工作者都有所耳聞,他是一個傳奇的人物!而此次梁孟松的離職,對於國內晶片技術或許是一次機會。在三年內,促使中芯國際突破7nm晶片工藝製程於2017年,梁孟松正式出任中芯國際執行長以及執行董事,梁孟松此次就職國內中芯國際,曾一度被媒體報導:國內半導體技術即將進入新時代!
  • 突破製程工藝:為什麼說7nm是物理極限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近年逐漸有了失靈的跡象。
  • 荷蘭媒體:中國光刻機已突破7nm製程,將影響歐洲乃至全世界
    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確實挺快,但是還是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畢竟是發展得比較晚的,因此在很多領域中國的技術還是跟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的,這個差距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彌補的,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能夠對中國使用晶片禁令成功的原因所在。
  • 晶片製程之戰:從7nm到5nm,同場競技哪家強?
    2020年伊始,全球半導體先進位程之戰已然火花四射。從華為和蘋果打響7nm旗艦手機晶片第一槍開始,7nm晶片產品已是百花齊放之勢,5nm晶片也將在下半年正式首秀。這些逐漸縮小的晶片製程數字,正是全球電子產品整體性能不斷進化的核心驅動力。
  • 深網丨中芯國際CEO辭職背後:高層紛爭不斷,晶片技術路徑生變
    梁孟松出則生於1952年,是中國臺灣電子工程學家、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1992年,梁孟松從美國返回中國臺灣,任臺積電資深研發處長。2009年,梁孟松加入三星電子,擔任研發部總經理,被認為是三星攻克7nm製程的關鍵人物。2011年底,臺積電對梁孟發起訴訟,稱其洩露公司機密。敗訴後,梁孟松在2017年10月加入中芯國際,擔任聯合CEO,主要負責技術研發體系。
  • 晶片狂人夢斷中芯國際,說好的復仇臺積電呢?
    梁孟松 在中國晶片突破美國封鎖的關鍵時期,4000億市值的晶片龍頭企業中芯國際傳出內訌——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被曝在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在給中芯國際的辭呈中,他也寫道,自己在中芯國際連續三年多幾乎沒有休假,帶領2000多位工程師完成了28nm到7nm工藝的技術開發,「如果換做其它公司,至少10年才能完成這5個世代的技術研發。」
  • 半導體關鍵材料新突破:用於7nm晶片光刻膠通過驗證
    12月17日,南大光電公告披露,其控股子公司寧波南大光電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ArF光刻膠產品近日成功通過客戶使用認證,可用於90nm-14nm甚至7nm技術節點。公告中寫道:本次產品的認證通過,標誌著『ArF光刻膠產品開發和產業化』項目取得關鍵性的突破,成為國內通過產品驗證的第一隻國產ArF光刻膠,為全面完成項目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並且,該公司的ArF光刻膠生產線已建成,可根據客戶需要量產。未雨綢繆,才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 4000億巨頭上演「甄嬛傳」,國產晶片功臣憤而辭職,還是任正非有遠見
    眾所周知,完整的晶片產業分為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測三大塊,其中晶片設計和晶片封測部分,我們的實力並不弱,例如華為已經掌握了世界最領先的5nm晶片設計能力,但是晶片製造方面,中國大陸確實落後較多目前中國大陸的晶片代工企業中,實力最強的就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兩家,其中華虹半導體只具備28nm晶片量產能力,中芯國際則明顯更勝一頭,早在2019年就突破了14nm
  • 8000餘名工程師攻堅2nm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程極限
    工藝製程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且已實現量產的製程工藝當屬臺積電的5nm工藝,但臺積電明顯不滿足止步於5nm工藝,據悉,臺積電已啟動8000餘名工程師全力布局2nm工藝的研製,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領域的霸主地位。那麼2nm是否會是晶片製程工藝的物理極限嗎?
  • 7nm延遲6個月,英特爾的晶片也要外包了
    10nm製程多次延期之後,英特爾重回正軌的計劃是盯緊其7nm製程發展,準時交付7nm,以彌補10nm延期所造成的時間損失。此外,制定可靠的流程,迅速提高產能,讓英特爾在維持摩爾定律的競爭中遙遙領先。但該計劃也有一個副作用,轉向7nm的周期比10nm時間更長,很難幫助英特爾擺脫麻煩。不幸的是,英特爾開發7nm工藝製程計劃延期。
  • 臺積電宣布喜訊,7nm晶片已生產出10億顆,華為是最大功臣
    臺積電,大家再熟悉不過,它是華為最主要的晶片供應商,同時也是整個晶片代工市場地位最高的廠商。然而,美國晶片禁令突如其來,臺積電與華為徹底斷了聯繫,麒麟9000很有可能成為華為絕版晶片。最近,臺積電再次傳來一個好消息。
  • 14nm和7nm的晶片,用起來有什麼區別?
    現在手機廠商會給大家一個訊號「處理器工藝製程越好,那麼這款處理器就越優秀」,於是我們似乎都認可了這種說法,只要手機的處理器工藝製程越小,手機的性能就越突出,功耗就越低。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這裡還看CPU以及GPU,包括全部的設計,能否讓手機的晶片的功耗真的保持在這種優勢下。
  • 詳細解讀7nm製程,看半導體巨頭如何拼了老命為摩爾定律延壽 | 雷鋒網
    目前,GF尚未透露將於何時開始使用EUV光刻,只說要等到「準備就緒」以後,不過看起來難以在2018年以前準備就緒。因此業界普遍猜測GF最早也要到2019年才能使用EUV光刻生產晶片。Intel:我不是針對誰……Intel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在半導體工藝方面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並且引領了大量全新技術的發展。
  • 「晶片」真的是越小越好?看看7nm和10nm的晶片,差距到底多大?
    現在是科技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中融入了很多的智能設備,然而科技感滿滿的設備都只需要幾枚小小的晶片,晶片也是現在各國的非常重點的項目。眾所周知,晶片都是製作的越小越好,據了解,晶片是由電晶體組成的,製程越小,同樣面積的晶片裡,電晶體就越多,自然性能就越強了。
  • 高管辭職!股價大跌!4000億晶片龍頭被曝「內訌」,CEO心寒了
    梁孟松與蔣尚義都曾供職於臺積電 , 梁孟松在臺積電工作了17年之久 , 手握超過500項半導體相關的專利 , 他幾乎參與了每一代晶片製程的研發 , 2009年他從臺積電離職 , 加入韓國三星進行晶片研發 , 曾經帶領團隊讓三星在14nm晶片技術上一度超過臺積電 , 因此梁孟松也曾一度被臺積電看做 「 頭號叛將 」 。
  • 沒有EUV光刻機也能生產7nm晶片,中芯梁孟松給出了明確答案
    7nm工藝的晶片,可以說行業的分界點,因為在全球範圍內,目前只有兩家企業可以量產7nm以下製程的晶片,一家是臺積電,一家是三星。即便是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巨頭,其也無法量產7nm晶片,這是因為英特爾選錯了路線,導致7nm晶片的量產時間多次延期。以至於,英特爾不得不將6nm、3nm等先進位程的晶片交給臺積電代工生產。
  • 連續17年全球第一,這家中國晶片巨頭,造出10億顆7nm晶片
    除了營收成績亮眼外,據臺媒報導,臺積電已經累計造出超10億顆7nm晶片,並獲得「IEEE企業創新獎」的肯定。眾所周知,7nm工藝是業內最先進的工藝之一,目前只有三星、臺積電可以量產,而相較於三星,臺積電又具有領先優勢,早在2018年4月就實現量產,又憑藉著先進的工藝,包攬全球近90%的7nm晶片。
  • 聯席CEO突然宣布辭職,中芯國際戰略方向或有變?空降新高管能否救火...
    在中國的晶片行業,蔣尚義也是引領人物之一。現年74歲的他,1968年獲得臺灣大學的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1974年獲得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曾在臺積電任研發總裁和共同營運長。其實早在2016年12月-2019年6月,蔣尚義就曾加入過中芯國際,當時任第三類獨立非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