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一位CEO,從17年任職至今,三年來近1000個日日夜夜幾乎從未休假,帶領2000名工程師完成了28nm到7nm製程的任務,要知道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至少花費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的成果。
他應該獲得公司什麼樣的獎勵?
或許至少應該獲得與成就相匹配的尊重和信任。
這位CEO名字叫做梁孟松,這家公司名字叫做中芯國際,梁孟松在12月16號的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其中最為令人意外的就是辭呈上的這一句話:
我是在12月9號,上星期三早上,接獲董事長電話告知:蔣先生即將出任公司副董事長一職。對此,我感到十分錯愕與不解,因為我事前對此事毫無所悉。我深深的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 信任。我覺得,你們應該不再需要我在此繼續為公司的前景打拼奮鬥了。我可以暫時安心的休息片刻.
所有人都知道中國半導體行業已經到了關鍵的時刻,而中芯國際更是國之重器,背負重要的使命,但卻很少有外人知道這位帶領中芯國際完成從28nm到7nm的技術開發、開展5nm與3nm的技術攻堅的CEO。
梁孟松,1952年生,畢業於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師從半導體晶圓加工技術之父胡正明教授,得其真傳,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掌握FinFET高端晶片製作技術的人物之一。
梁孟秋的職業經歷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部分:臺積電時代,三星時代以及中芯時代
從伯克利畢業後梁孟松並沒有立刻回國,而是在AMD中工作了幾年,直到92年,他才選擇回到臺灣,並加入了張忠謀所創立的臺積電,那一年,他40歲。
手握髮明專利達450個,幾乎全是晶片製造領域先進位程技術方面的尖端科技專利,作為掌握核心科技的重要人才,必然也承擔著最為重要的任務——領導模塊開發團隊。
梁孟松在臺積電的成名戰,是幫助臺積電在130納米銅製程的戰鬥取得領先優勢,為臺積電帶來了高達55億新臺幣的營收。
這個時候的梁孟松和孫元成是前臺積電共同運營長的蔣尚義的兩大徒弟,可以說是他培養了這兩大臺積電技術核心骨幹。在這裡請注意蔣尚義這個人,他是梁孟松的師父,也是這次梁孟松向中芯提交辭呈的直接原因。
當時臺積電執行了「Two in a Box」的策略,任命了兩個研發副總,一位是臺積電現任的研究發展/技術發展資深副總羅唯仁,他曾經任職過英特爾,這個團隊到今天也是臺積電的核心團隊之一;另一個研發副總的職位,梁孟松一直認為是自己是最適合的人選,但結果卻是自己的同門師兄弟孫元成出線,這點種下梁孟松離開臺積電的導火線。
表面上看是因為梁的這個師兄弟,梁孟松才離開了臺積電,但是這個師父到底在這次任職中充當了什麼角色,外人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的只是梁孟松一氣之下離開臺積電,去了韓國三星投資的成均館大學當了教授。為了挖到梁孟松,三星甚至開出了3000多萬的年薪,並用行政專機負責梁孟松及其團隊從臺灣到韓國的往返行程。
接著就是在三星的日子,當時的三星困於20nm的研製,而梁孟松直接決定跳過微電路20nm,從微電路28nm製程升級到微電路14nm,更令人驚嘆的是梁成功了!
三星半導體和臺積電的技術差距不斷縮小。這個時候臺積電內部已經懷疑是有人暗中幫忙,但是找不到證據。恰逢蔣尚義的生日,一封來自梁孟松的郵件揭開了背後的真相。
蔣尚義公開了梁孟松發送的郵件,臺積電憑此起訴梁孟松,法院判決梁孟松離開三星。從17年往後,也就是梁孟松離職後,三星與臺積電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也側面印證了梁的重要作用。
在短暫的蟄伏後,梁進入了中芯國際。最近幾年來,我們所能聽到的關於中芯國際晶片技術突破的消息沒有一個可以繞開梁孟松,無論是規劃還是技術細節。
僅用一年將中芯國際晶片製造製程從28支納米發展到了14納米是他,不到300天,就將十四納米製程晶片的良率從3%提高到了95%,成功實現量產還是他。
梁孟松自己說:
我來中國大陸本來就不是為了謀取高官厚祿,只是單純的想為大陸的高端集成電路盡一份心力。
可是卻偏偏有人想要勾心鬥角,《孟子》有句名言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不知中芯國際現在作何感想?梁孟松此刻心裡又是什麼感受,當年公開自己郵件的師父蔣尚義「追隨」自己來到中芯,是該感激其教導還是公開郵件的餘悸,抑或是對自己當年沒能成為副總的不公?
至少他的辭呈已經表明了一種態度。從大局的角度來看,沒有人希望梁孟松離開,但是人受委屈了,哪能憋著呢?一個技術型人才為什麼一定要因為管理層的奇怪想法而陷入權力糾紛中去呢?
身為我們只能暗暗罵一句,順便祈禱,這件事,一定要有個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