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不知不覺地反覆閱讀了一篇文章《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Bion’s concept of reverie and Buddhist meditation》by Esther Pelled (2007)。回頭看看,前前後後花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間大概有13小時左右。每次閱讀此文都有一點不同的體會。
在以前的文章裡我也寫過一點關於比昂的「從經驗中學習「。在這篇文章裡我希望再具體談談到底什麼是從經驗中學習。
首先我希望警醒大家的是:比昂所說的「從經驗中學習「不能只從字面上理解。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熟能生巧「 或「吃一塹長一智」。閱讀心理學或精神分析的專業文章一定要從職業的背景裡去理解,而不是自以為是的說」我懂,我懂了~「。
比昂的「從經驗中學習「不是一個單一 的概念,而是一個心理學系統(很多思想組成的一個流動的體系)。如果希望真正理解」從經驗中學習「,你必須花時間去閱讀比昂說的」無憶無求(no memory no desire)「,」阿爾法功能(alpha function)」, 」阿爾法/貝塔元素 alpha/beta elements「,」醒夢reverie「, 」O 歐,終極現實「,」網格圖the grid「, 」容器/被容納container/contained「等相關臨床理論。人性/心非常複雜,有用的臨床理論自然也會很難懂。這是正常現象。作為一個治療師需要做的是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去閱讀,去體會。堅持不懈不是要你一次讀很多,而是一次讀一些,然後給自己時間去體會。當然如果總是自由散漫無心讀文,我建議你思考一下背後的原因。
比昂本人說過了:有時作為治療師的我們很迷茫,不知道治療室裡正在發生什麼。在迷茫裡是」信念,act of faith「在引導我們(拜託不要把比昂說的」信念「單一地理解成宗教信仰)。學精神分析也是一樣,你要有一點信念和在迷茫中的信心,不然你遲早會迷失方向。不迷茫,哪來的領悟與思考?說自己什麼都懂,一定能把來訪者治好的治療師都是騙子。心理治療永遠是一個探索情感情緒的過程。說得非常絕對的治療師都是在扮演神靈或裝神弄鬼。神一般的治療師是治不好病的。
不懂比昂的人嘴巴總是很大。一些人說什麼比昂後期變得神神叨叨的;比昂變成了一個宗教領袖;比昂老了,因為怕死所以向宗教靠攏。然後還有些大嘴巴說比昂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可以去學習的技術。這些人昨天讀一下比昂,今天就稱自己是比昂派並試圖在治療室裡去運用。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沒有能力靜下來讀書,思考。所以不是去神話比昂就是去抹黑他。
在開始說「從經驗中學習「之前,我希望分享一下歷年來我閱讀比昂的體會:一開始讀比昂,我覺得自己懂很多。但越是深入了解,越覺得自己懂得真的很少。
下面我來談談我對比昂「從經驗中學習「局限的理解:
比昂的從經驗中學習是建立在心智的忍耐力(tolerance)上的。心智的忍耐力指的是:
忍耐不是去憋自己,去強迫自己接納,而是一種心理自然流露的能力。去逼自己接納是沒有效果的,因為逼自己本身其實就是缺乏忍耐力的表現(強迫,逼迫是不能忍耐情緒而做出的行為,acting out)。
其實「從經驗中學習」就是去忍耐情緒。但「忍耐」背後有很多秘密。
忍耐力是多些弗洛伊德說的「現實原則「少些」快樂原則「(但這不是說多就能多,說少就能少的。這是建立在人格成熟度之上的)。比如,
所謂從經驗中學習其實是一個忍耐的過程。不能忍耐就會走向快樂原則 --- 快速地希望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急了,心裡難受了就要去做點什麼?去手淫?去發洩式健身?泡在朋友堆裡躲避心裡的孤獨感?)。我在這裡不是說快樂原則不對。是人都希望享樂,幸福的享樂是能夠感覺到快樂的心理能力 。我在這裡說的快樂原則指的是病理 --- 用滿足快感來躲避心理問題。
過度的快樂原則(尋找興奮,快感)的問題就在於:它只能一時滿足需要,或逃避問題。但長期來看,它不能治療心理疾病:比如一個人用手淫來緩解焦慮,那麼ta總是要去用手淫來應對焦慮。但ta不久就會發現,其實手淫越頻繁,之後越焦慮。如果只是去滿足生理需要,適當手淫是健康的。但因為無法承受焦慮而過度手淫就是病理。
再拿手淫為例,所謂去忍耐就是在手淫之前察覺到自己的焦慮情緒並試圖將其留在心裡,不匆忙地去做出行動。
如果一個人能把情緒放在心裡而不去逃避與發洩。時間久了,ta就能從經驗中學習(情感自己學習自己)。這裡的「經驗「指的是留在心內的情緒,情感體驗:比如焦慮,疲憊,抑鬱等。這裡學習到的是針對留在自己心裡的情緒得出的領悟。這種學習到的領悟是在經歷自己情緒中獲得的。
心理問題要得到真正的解決必須要有把情緒放在心裡,不去發洩,逃避並讓其察覺思考自己的能力(這種思考指的是在情感層面的無意識思考,而不是理智地在腦袋裡反覆咀嚼)。簡單地幫助來訪者解決衝突,與做出所謂的反移情解析是沒有用的。真正的反移情解析是建立在接納,消化來訪者的情緒之上的。一個來訪者有沒有被治療好不取決於ta還有沒有心理衝突,而是看ta是否有了一些感知,處理,消化自己的衝突或強烈情緒的能力。在心理治療中,來訪者欠缺的忍耐,消化力只能從治療師的人格那被內化。內化心裡功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且治療師的忍耐力要足夠的好才行。
從經驗中學習 就是把手淫的衝動,和手淫之前的焦慮接入內心,讓其停留在意識層面,對其進行察覺(察覺本身就是在幫助消化與處理情緒)。或者說得再廣義一點:從經驗中學習,就是有能力把情緒放在自己心裡,去感知,去消化。消化後的產物就是學習到的東西。
讀到這裡,可能有些治療師會說:「哦,我懂了,我明天就在治療室裡去把來訪者接入內心,消化ta的情緒,然後給予反饋「。你要真這麼說,比昂和我就哭了。
比昂運用了母嬰關係來描述這種忍耐力。他說:媽媽接納嬰兒暫時還不能消化的情緒,幫助嬰兒消化並給予反饋。他在這裡描述的是一個相對健康媽媽的情感能力。這種消化能力是媽媽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可以被學習與模仿的技術。
那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比昂不是可以被學習和運用的臨床技術, 那讀比昂有什麼用?我希望告訴你的是:能被學習與運用的技術在臨床中有時有一點用,但很多時候幾乎沒用。一切被刻意去運用的技術都是徒勞的,因為來訪者無意識層面知道這些是假的,裝出來的。
不能被學習,不能被刻意運用,那該怎麼辦?
比昂,特別是臨床體系相對成熟的後期比昂談了很多「神神叨叨「 的,不能」去做,去運用「的臨床理論:什麼O-K轉換, L, H, K 連結;什麼無憶無求;什麼reverie(醒夢ing);什麼阿爾法功能,貝塔元素;什麼容器,容納。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比昂的這些理論只是意識化後的,對內心感覺與心理功能的描述。這些理論說的是一種心理能力的不同層面。意思是:當有了這種心理能力,O-K會自然轉換;L,H,K會自然連結; reverie 的心狀會自發地呈現;容器會自然去容納。
那你還是會不解:那到底怎麼樣才能擁有這種忍耐力(忍耐,察覺(反移情),消化情緒 的能力)?比昂暗示的答案有兩個:
比昂描述 了忍耐能力的很多面,但是他只說了一個可以去鍛鍊(修)這種能力的方法:無憶無求(no memory no desire)。他說:在治療室裡,如果諮詢師發現自己在想理論;在想晚上回家吃什麼;在想治療什麼時候結束;【在想昨晚做愛爽不爽】的時候,治療師一定要努力去將這些雜念排除掉。
比昂對「無憶無求「非常執著,但其實他根本沒有把」無憶無求「說清楚(這種深層次的情感體驗真的很難說清楚)。他在晚年說到:治療師要勵志去排除雜念,慢慢地,循序漸進地去嘗試。
但是一個有一些內省力的治療師會發現:希望去排除雜念本身就是一個雜念。如果只在治療室裡與雜念做鬥爭,那麼治療師根本沒有心力去傾聽與接納來訪者。
比昂都沒有說清楚,那該怎麼辦?
第一個辦法就是去做長期的個人體驗。在和一個有一定忍耐力的治療師的長期情感互動中,一個人是有可能慢慢內化忍耐力的。
第二個辦法就是內觀,正念,禪修,冥想。其實佛學四聖諦與禪宗針對忍耐力的解釋與修煉辦法比比昂說的要詳細得多。
這兩種療法可以同時運用。精神分析 與正念的結合療法其實在1980年代或更早就有人提倡(比如美國的Mark Epstein醫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人察覺自己情緒的能力過於薄弱,我還是建議ta先去做長期的心理諮詢。當從心理師那內化了一些察覺內心強烈情緒的能力後,再開始正念比較好。因為察覺情緒能力過於薄弱的人在正念過程中很難看到 自己的情緒,看到了有時也無法忍耐(很快就躲避或排洩掉了)。
(注釋:心理治療和正念都不是萬能的。精神疾病還是需要用藥物治療)
從經驗中學習是忍耐內心情緒,並讓情緒在心裡自己思考自己。「讓情緒自己思考自己」的意思是:真正的情感領悟是一種貌似自發,內生的感覺而不是努力思考而生的。我們可以或需要去做的只是把情緒留在內心,ta自然會生根發芽。
寫了半天,其實還是很慚愧,還是沒有寫清楚。以後想到了,我會繼續寫寫。
Best wishes,
亦弛
圖文編輯:張濯
亦弛心理
————————————
情感 本能 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