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岫廬:行動者網絡翻譯研究

2021-03-01 浙大譯學館

注  釋

[1] 最早將將行動者網絡理論引入翻譯研究的是加拿大學者Helene Buzelin。在「Unexpected allies: How Latour’s network theory could complement Bourdieusian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studies」(2005)一文中,Buzelin就曾指出轉譯(translation)與網絡(network)這兩個概念在目前運用行動者理論開展的翻譯研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2005:196)。

[2] Serres於1960至1980年之間出版的五本Hermès系列。從Hermès這個系列書名中,我們已經略窺到作者對翻譯和解釋的興趣。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信使之神赫爾墨斯擔當著向諸神和人間傳達宙斯旨意的重任,並負責對神諭加以解釋而使其變得意義明晰。除此之外,赫爾墨斯還守護旅人,陪伴亡靈進入冥界,擅長交易。Serres認為赫爾墨斯不但傳遞訊息,而且能夠快速在不同空間穿行,並建立聯繫。

[3] 例如,Serres(1982:56-7)將J. M.W. Turner繪畫中對光線和色彩的處理與工業革命中Carnot提出的熱力學定律的聯繫,認為Turner將物質處理的科學邏輯「轉譯」為美學實踐,在特定的時間節點上,Turner的貢獻既科學的,也是文化的,既是實踐的,也是理論的。這一在不同領域之間產生聯繫、搭建通道、進行溝通,並產生新知識的過程,正是Serres所說的「轉譯」。

[4] 在與本文作者的通信討論中,Stalling教授指出「ANTS begins with creating archives, organizing them, making them discoverable, and finally using them to reveal exactly how translation emerges within specific, historical actor-networks (not in the abstract).」(2018-11-6)

參考文獻

[1]Abdallah K. Translators in production networks reflections on agency, quality and ethics[D]. 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 2012.

[2]Abdallah, K. Translators in production networks reflections on agency, quality and ethics[D]. 2012. Dissertations in Education, Humanities and Theology No 21. Joensuu: 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

[3]Admussen, N. Errata[J]. New England Review Online, July 26, 2017

[4]Angelelli C V. The sociological turn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J].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Studies, 2012, 7(2):125-128(4).

[5]Bogic, Anna. Uncovering the Hidden Actors with the Help of Latour: The 『Making』 of the Second Sex[J]. MonTI 2010, (2): 173–192.

[6]Buzelin, H. Independent publisher in the networks of translation [J]. TTR, 2006, 19(1): 135-173.

[7]Buzelin, H. Unexpected allies: How Latour’s network theory could complement Bourdieusian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J]. The Translator, 2005, 11(2): 193-218.

[8]Callon M, Latour B. Unscrewing the big Leviathan: how actors macro-structure reality and how sociologists help them to do so[A]. in K Knorr-Cetina, & A V Cicourel Advances in Social Theory & Methodolog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Micro-And Macrosociologies[C]. 1981:277-303.

[9]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aint Brieuc Bay[A] in John Law (ed.),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 32[C].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6: 196-233.

[10]Callon, M. Struggles and Negotiations to define what is Problematic and what is not: the Socio-logic of Translation」[A]. in Karin D. Knorr, Roger Krohn, and Richard D Whitley (eds), The Social Process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Sociology of the Sciences Yearbook, 4[C]. Dordrecht and Boston, Mass.: Reidel, 1980: 197-219.

[11]Chesterman, Andrew 2006: Ques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In Ferreira Duarte, João/Assis Rosa, Alexandra/Seruya, Teresa (eds.), Translation Studies at the Interface of Disciplines.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9-27.

[12]Guldin, Rainer. Translation as Metapho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13]Halverson, S. L.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Method [A]. In Shreve, G. M. & Angelone, E. 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 349-369.

[14]Jones, F. R. Embassy networks: Translating post-war Bosnian poetry into English [C] In J. Milton & P. Bandia. Agents of 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9: 301-326.

[15]Kung, S.-W. C. Network & cooperation in translating Taiwanese literature into English [C] // A. Fawcett, K. L. G. García & R. H. Parker.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Dialogue.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10: 164-180.

[16]Kung, Szu-Wen C. 2009. Translation Agents and Networks: With Referen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Novels[A]. In A. Pym & A. Perekrestenko (eds.) Translation Research Projects 2[C]. Tarragona: Intercultural Studies Group.

[17]Latour B. On recalling ANT[J]. Sociological Review, 1999, 47(S1):15-25.

[18]Latour, B. and Woolgar, S. Laboratory Lif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979

[19]Latour, B.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M]. Milton Keynes, Buck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7.

[20]Latour, B. 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1]Latour, B.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2]Law J & Hassard J.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After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s)[M]. 1999. Mass : Blackwell.

[23]O'Brien, Sharon. 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tion[M]. Continuum, 2011.

[24]Pickering, A. From science as knowledge to science as practice[A], in Pickering, Andrew,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C].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28,

[25]Risku, H, & Dickinson, A. Translators as Networkers: The Role of Virtual Communities.」 Hermes [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42,2009: 49–70.

[26]Serres, M. 1982. Hermes: Literature, Science, Philosophy[M].edited by J.V. Harari and D.F. Bell.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7]Serres, M. 1997. Hermès III: La traduction[M].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28]Stalling, Jonathan. Documenting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A New Paradigm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Working paper. 2018

[29]賀愛軍. 譯者主體性的社會話語分析[M]. 科學出版社, 2015.

[30]黃德先. 翻譯的網絡化存在[J]. 上海翻譯, 2006(4):6-11.

[31]汪寶榮. 葛浩文英譯《紅高粱》生產過程社會學分析[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4, 36(12):20-30.

[32]汪寶榮. 社會翻譯學學科結構與研究框架構建述評[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7, 40(5):110-118.

[33]汪寶榮. 中國文學譯作在西方傳播的社會學分析模式[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7, 24(4):1-7.

[34]汪寶榮. 資本與行動者網路的運作:《紅高粱》英譯本生產及傳播之社會學探析[J]. 編譯論叢, 2014, (2): 35-72.

[35]王洪濤. 建構「社會翻譯學」:名與實的辨析[J]. 中國翻譯, 2011(1):14-18.

[36]王洪濤. 「社會翻譯學」研究:考辨與反思[J]. 中國翻譯, 2016(4):6-13.

[37]王岫廬,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下的田漢譯劇《沙樂美》研究[J]. 翻譯季刊, 2017, vol. 85:51-70.

[38]王寅. 認知翻譯研究[J]. 中國翻譯, 2012(4):17-23.

[39]溫侯廷, 王岫廬. 鳳為撇,凰為捺:一次中國當代詩歌的跨文化飛行——對歐陽江河《鳳凰》英譯者溫侯廷的訪談[J]. 東方翻譯, 2018(2).

[40]吳瑩, 盧雨霞, 陳家建,等. 跟隨行動者重組社會——讀拉圖爾的《重組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J]. 社會學研究, 2008(2):218-234.

[41]許鈞. 「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 中國翻譯, 2003(1):8-13.

[42]許詩焱. 原文與譯文之間——俄克拉荷馬大學中國文學翻譯檔案館簡介[J]. 翻譯論壇, 2016(4).

相關焦點

  • 聯通主義學習教學交互研究新視角:行動者網絡理論
    另外,聯通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即連接的建立和網絡的形成(Siemens,2005a),這一觀點不同於傳統學習理論以知識的接受、傳遞或建構為核心,因此遠程教育中原有的教學交互研究方法難以對聯通主義學習進行系統的指導。有鑑於此,我們將根據聯通主義學習的特殊性,從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視角出發,探討其對聯通主義學習教學交互研究的啟示。
  • 【專題研究】基於行動者網絡理論的鄉村建設動力機制
    ANT理論的轉譯過程就是核心行動者與其他異質行動者達成統一目標,確立多方責任利益關係,形成利益聯盟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有效地解決鄉村建設面臨的上述問題。轉譯原理作為ANT理論的核心,也是行動者利益聯盟建立與發展的動力機制,是鄉村建設行動者網絡的重點和關鍵,其包括問題呈現、利益賦予、動員、徵召和異議等環節。
  • 科學知識的社會學闡釋 ——拉圖爾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解讀
    拉圖爾運用人類學方法研究科學家們在實驗室的行為和行動,行動者網絡理論更是實驗室研究成果的提升和超越。深入闡釋和理解行動者網絡理論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拉圖爾的學術思想,把握當代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發展趨勢。二、從科學活動的考察到理論文本的誕生(一)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實踐起源拉圖爾行動者網絡理論內含廣義對稱性原則——自然或者社會都不能構成對科學知識的解釋,科學只能被當作實踐活動過程或行為結果進行研究。
  • 駱雯雁:行動者網絡理論在翻譯生產描述研究中的應用——以亞瑟·韋利英譯《西遊記》為例
    翻譯的網絡化存在[J].上海翻譯(4):6-11.[2]孫寧寧. 2010.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J].高教研究與實踐(2): 47-49.[3]汪寶榮. 2014. 葛浩文英譯《紅高粱》生產過程社會學分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2):20-30.[4]汪寶榮. 2017.
  • 王岫廬:翻譯中的涵化之反思
    本文來源:《外國語文研究》2020年第2期 轉自:外國語文研究 作者簡介 王岫廬,博士,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翻譯研究和現當代中國文學研究
  • 粵海風丨王岫廬:嚴復與梁啓超的小說觀之比較
    文/ 王岫廬談到小說這種文體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學界通常認為促使近代小說進入興盛狀態的關鍵人物是梁啓超。梁啓超發表的一系列有關小說思想的論文,如著名的《譯印政治小說序》(1898)、《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1902)等,提出「小說界革命」,將小說界革命與新民救國、改良群治聯繫起來,對近代文學的發展確實產生多方面積極的影響。
  • 汪寶榮:《紅高粱家族》翻譯生產過程社會學分析
    社會翻譯學最新進展之一是翻譯生產與傳播過程研究,注重分析行為者(又稱「行動者」)如何合作構建並運作一個「行動者網絡」,最終實現譯作的生產、傳播與接受(Kung,2009)。從社會翻譯學視角看,譯作是「文化產品」,須經生產(翻譯、出版)和傳播(營銷、閱讀、接受等)環節。
  • 譯見||汪寶榮:國內社會翻譯學研究現狀述評
    Law)等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盧曼(N.,作者自創的「社會—文化網絡」概念所指的行為體包括目標語社會中的資助人/出版社、譯者、出版審查機構、讀者、文藝評論家、翻譯協會等,與拉圖爾等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有共通之處,頗有新意。
  • 學術綜述|2019年中國翻譯研究綜述
    2019年,我國翻譯社會學研究繼續向前推進,如武光軍(2019)對西方翻譯社會學近20年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和預測,邢傑、黎壹平和張其帆(2019)介紹和反思了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不過,從現有成果來看,我們的翻譯社會學研究還處於借鑑西方的階段,除了布迪厄、拉圖爾、盧曼等社會學家的理論之外,我們對其他社會學理論涉及很少,相關理論話語依然限於「場域」、「慣習」、「行動者網絡」、「社會系統」等,還未真正形成多理論、多視角、多層面的研究。
  • 譯者||王岫廬:趙元任中國科學社的譯介活動鉤沉 ——兼談翻譯與科學救國、文體革新與思想啟蒙之關係
    趙元任不但曾對譯學理論進行過深入的思考,他本人的翻譯實踐亦相當豐富,從科技翻譯、文學翻譯、戲劇翻譯、學術翻譯到口譯,無所不通。目前翻譯學界對趙元任譯作的研究,大多局限於有關《阿麗絲漫遊奇境記》一書的討論,對趙元任翻譯實踐的系統整理和研究,依然暫付闕如。
  • 鳳凰網行動者聯盟2019公益盛典評選報名啟動專題
    參評者可通過訪問鳳凰網「行動者聯盟2019公益盛典評選」專題或諮詢鳳凰網公益微信公眾號(ID:gongyi-ifeng)獲取大賽啟事等最新信息。 2.參評者應實名報名,完整填寫《行動者聯盟2019公益盛典評選申報表》。因填寫空缺或信息錯誤導致的責任由參評者負責。所提交項目需緊扣公益主題,內容積極健康向上、價值取向正確。提交數量不做限制,同一單位可提交多個項目。
  • 王洪濤:「社會翻譯學」研究:考辨與反思
    、赫曼斯(Theo Hermans)、布澤林(Hélène Buzelin)等學者紛紛借鑑包括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反思性社會學(reflexive sociology)理論、盧曼(Niklas Luhmann)的社會系統理論(social systems theory)以及拉圖爾(Bruno 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等在內的各種社會學理論與方法開展翻譯研究
  • 鳳凰網行動者聯盟2020公益盛典舉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 (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王亦君) 為挖掘公益慈善領域的領軍者,表彰推動社會進步的行業翹楚,傳播先進的公益慈善理念和模式,推動各界力量參與公益慈善創新,鳳凰網行動者聯盟2020公益盛典近日在京舉辦,中英人壽「星星點燈·關愛留守兒童公益計劃」連續十一年持續關注留守兒童心靈陪伴與健康守護
  • 谷歌翻譯高勤:神經網絡技術將主導機器翻譯的未來
    谷歌翻譯研發科學家高勤  中國網科技7月11日訊 谷歌翻譯研發科學家高勤在今天舉行的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介紹稱,谷歌翻譯在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技術上已經取得重要進展,並同時對機器翻譯技術在未來當中實際應用。他表示:「神經網絡機器翻譯和非專業人工翻譯已經相當接近,對於中英文互譯也取得最大提升。」  高勤在大會上稱,神經網絡翻譯技術與傳統翻譯技術有很大不同。傳統機器翻譯技術是基於短語統計機器翻譯拼圖過程,嘗試找出較好翻譯選項,而神經網絡機器學習屬於利用雲語言與目標語言信息,使整各翻譯過程變得連續且完整。
  • 深度神經網絡機器翻譯
    今天有時間和大家一起討論下下, 深度神經網絡機器翻譯。前言2016年年底, Google公布了神經網絡機器翻譯(GNMT), 從此宣告, 機器翻譯經過27年左右, 正式從1989年的IBM機器翻譯模型(PBMT,基於短語的機器翻譯),過渡到了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模型。已經極大接近了普通人的翻譯了。
  • 翻譯和網絡——中醫藥走向全球的突破口
    筆者認為,要使中醫藥傳播到世界舞臺,首要的橋梁、紐帶或突破口就是翻譯,其次是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不過,由於中醫藥文獻艱澀難懂,翻譯方法不一,當前的翻譯狀況比較混亂,網絡傳播也不夠理想。  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和對外傳播至今已持續了幾個世紀之久。
  • 翻譯和網絡:中醫藥走向全球的突破口
    筆者認為,要使中醫藥傳播到世界舞臺,首要的橋梁、紐帶或突破口就是翻譯,其次是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不過,由於中醫藥文獻艱澀難懂,翻譯方法不一,當前的翻譯狀況比較混亂,網絡傳播也不夠理想。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和對外傳播至今已持續了幾個世紀之久。
  • 社會網絡分析丨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09
    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名解2:社會網絡分析 答題思路 社會網絡分析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研究方法,闡述定義及特點後,再簡要說明主要應用領域及發展方向即可。 答題內容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一套規範的對社會關係與結構進行分析的方法,社會網絡分析的對象是不同的社會行動者內在聯繫而構成的網絡結構。簡單地講,社會網絡分析主要關注兩點:一是點,即社會主體;二是由點練成的線,即社會主體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