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始終與其它學科關係密切,是對知識的深刻追求

2020-12-15 獨視角

鮮為人知的數學家理查·戴德金(Richard Dedekind)是近代抽象數學創始人,他是我們熟悉的德國數學家高斯(Friedrich Gau)的學生,這位數學家對數學有極大的學術貢獻。他的貢獻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在實數數論上,「戴德金分割」給無理數和連續純算術下了定義;第二是在代數數論方面,他提出「戴德金整環」,將「理想數」應用在「黎曼曲面」上;最後是有關函數的集合,稱為「戴德金和」。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歷史上許多的著名哲學家,他們同時也是數學家。如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17世紀的笛卡兒和近代的羅素、培根……但今天我們說自己「讀哲學」時,似乎可以跟「數學」無關,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數學、科學和哲學的分家

從哲學史來看,數學在古典哲學時期已經十分重要,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理解成萬物的本質(萬物皆數),亦帶有神秘宗教色彩。雖然該學派後來沒落了,但仍遺下很大影響,哲學跟數學之間的關係緊密而難以理清。

在近代,一方面,數學可以與科學相結合,被應用於現實世界中,並因此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一方面,如今的數學語言是高度抽象公理化的,看上去與現實沒有直接關係;一方面,作為人類,我們對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比如實數、整數,幾何等有著一種直觀,這種直觀可能是錯的或不精確的(確切一點說,這裡的「錯」和「不精確」需要一個「對」和「精確」參考系,但並非所有理論都承認這樣的參考系是存在的)。數學的概念與物件可用邏輯詞項定義,且在這些定義下,數學的定理可由邏輯原理推理出來。用一個略帶誇張的說法,數學僅僅是邏輯。數學物件,例如直線、函數等等不過是性質、概念、類等邏輯概念的組合。

19世紀時期哲學方面有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費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等人將數學約化成邏輯主義。如前期的維根斯坦,更排斥形上學的討論,主張邏輯實證主義,提出分析哲學。20世紀,科學只取數學的應用部分,排除了純數理論,工具論使數學能脫離科學,以自身邏輯得到發展。羅素曾經在《數學哲學概論》中寫道:

「數學和邏輯學在歷史上曾是截然不同的研究領域,但在現代都有了發展:邏輯學越來越數學化而數學越來越邏輯化。其後果是,現在已不能在二者之間劃出一條界線;事實上二者是一回事……證明二者是同一的是一個細節問題。」

跨學科

雖然到了今天,哲學、數學、科學三家鼎立,但他們關係可謂千絲萬縷,難以一言而喻,更惶論誰更重要。但對於一些熱衷哲學的人而言,哲學必然不單是專於所謂「哲學學科」,獨立而跟其他學科毫無連帶關係。哲學的背後始終跟其它學科的關係密切,是一項對知識既廣亦深的追求。正如在近代史上,當一個人是哲學家時,他同時是科學家、數學家等多種身份的情況變得毫不鮮見。

由於在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時期已有物理學,到近代的十七、八世紀自然哲學之科學興起,科學仍未有明顯跟哲學劃清界線(如牛頓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但對於理解世界方式,不論是科學性的還是理論性的,都會稱為哲學問題,因此直到今天,在歐美的教育領域中最高學歷是哲學博士「Ph.D.」,但是這指的並非是今天狹義上的「哲學」學系博士,而是統稱任何一門學術具深入了解的學者。雖然哲學當時統領著包括數學的所有知識,但數學在科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多,數學和物理學的結合就更深了,與哲學卻越來越遠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要學數學?因為蘊含著認知的三個階段

為什麼數學不能「滾」出高考?不僅教人算帳,更是培養邏輯能力

數學,文字,以及物理的關係

相關焦點

  • 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從艾思奇、潘梓年等先生的著述裡,他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哲學與自然科學雖然分屬文、理兩個天地,但二者的關係卻很密切,不懂自然科學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哲學。哲學可以自修,自然科學特別是在其中處於基礎地位的物理學,靠自己啃書本就不行了。抱著為將來進一步研究哲學打下自然科學基礎的目的,他於1942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第二年轉入哲學系,但仍繼續選讀一些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並堅持學完了高等微積分。
  • 院士說丨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哲學與數學聯繫日趨密切
    哲學與數學聯繫日趨密切 2015年06月07日 08: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舒建軍 字號 內容摘要:6月3日,由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倡議發起的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籌備會議在西安舉辦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艾思奇、潘梓年等先生的著述裡,他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哲學與自然科學雖然分屬文、理兩個天地,但二者的關係卻很密切,不懂自然科學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哲學。哲學可以自修,自然科學特別是在其中處於基礎地位的物理學,靠自己啃書本就不行了。抱著為將來進一步研究哲學打下自然科學基礎的目的,他於1942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第二年轉入哲學系,但仍繼續選讀一些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並堅持學完了高等微積分。
  • 哲學不是一種特權,是普遍適用的學問!
    哲學是一門普遍適用的學問,但它並無先天固定、一成不變的形式和面貌,而是處在永無止境地追求、探索的歷史進程中,從而不斷地形成和證明自己是什麼,不是什麼。它作為人類思想文化的公共平臺這一性質,愈來愈為人們所認識。 在體現人類認識公共性這個高度上,哲學不是某種特權,更不意味著全世界只有某種唯一的哲學模式。
  • 加強學科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以重視和加強學科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新時代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作為來自社會科學界的委員,黃浩濤十分關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問題。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突出強調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精闢論述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原則和基本要求。
  • 教育哲學之學科認同危機及自我啟蒙
    面對社會文化和教育世界的時代變革,教育哲學學科的自我啟蒙應建基在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知識之上,在多種複雜關係中尋繹自身的獨特性。主要觀點有:(1)教育哲學研究流於空泛,脫離社會實際問題[9];(2)學術社群自我封閉,相互疏遠,自說自話[10];(3)面對科學主義的衝擊,東施效顰,喪失人文傳統和特性[11];(4)缺乏批判力,放棄了思辨,為追求經費而喪失學科立場[12];(5)缺乏高層次的反思性知識體系(Reflection Knowledge System),無法發展出規範性與批判性的思考[13]。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為什麼說哲學是最沒實用價值學科?
    廝殺的戰場 古往今來,哲學派別林立,思想紛呈,各派哲學相互批判辯難,甚至相互否定,因此哲學就猶如千軍萬馬廝殺的戰場,各派哲學在此馳騁衝殺。在各派哲學思想的相互否定批判下,哲學一步步向縱深處發展。所以在這場角逐中,沒有哪派哲學獲勝,最終獲益的是哲學自身。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王偉光: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揭示自然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自身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維根斯坦哲學實踐的啟示
    但不應否認的是,之所以有這種誤讀的可能性,至少在一個表面的意義上,《邏輯哲學論》多少呈現出與維也納學派主張相似的一面。當然,也僅僅止於"相似"。除對形上學抱有最深切的同情之外,在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問題上,維根斯坦始終不認同將哲學科學化的主張,而是致力於在哲學和科學之間,劃出必要的界限。儘管這裡的界限,並不一定是明晰的。
  • 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而是深刻的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
    這個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深刻的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哲學家提問並非都是真正哲學問題哲學家們自問自答的哲學探討中,我們還必須要注意一點。他們有時所提出的問題並非全部都在真正的哲學領域的問題。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們在此方面的疏忽、錯誤或者有時追求完美而責備求全。
  • 哲學是一門包羅萬象、囊括萬物的綜合性學科嗎?
    從字根來看,哲學(philosophy)的原始意思是「愛智慧」,是兩個古希臘字「愛」(philia) 與「智慧」(sophia)的集合,因此在一開始——「任何關於對智慧、知識的追求,其實都可以算是哲學的一部分」。從這個定義出發,即使是「晚餐吃什麼比較不會胖」之類問題,廣義而言也可以是一種哲學問題。
  • 論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的關係
    因此,歷史上數學的發展與當時某種哲學思想的關聯是原初意義上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的關係;19世紀後半葉開展現代數學史與數學哲學研究以來,兩者存在著變動的關係———共同研究數學實作則使得兩者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密切。關鍵詞:數學史;數學哲學;實作轉向;數學實作一、引言在學術界常識性的理解中,數學史與數學哲學具有天然的聯繫。
  • 教師發展 | 追求三個「一點」 ,撬動學科質量
    在六十八年的辦學過程中,天山第一小學始終以完成教育歷史使命為指向,辦好學校、造福學生、成就好師。牢牢抓住教育質量這條學校的生命線,這個辦教育的永恆主題,以「高質量」來成就學校的「快發展」。強化「教-研-學-評」一體化的教研組建設,開展教師學科素養調研,推行「質量保障」的相關機制……各學科紛紛吹響了追求高質量、高水平的「戰役」號角。
  • 新教學|問題情境、學科任務與學科內容的涵義、關係及案例
    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科內容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不僅包括課程涉及的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有序的文化知識和邏輯的學科結構,而且包括與這些學科相聯繫的方法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思想政治課程發展總趨勢是立德樹人。
  • 通識寶藏 | 石中英:教育哲學
    Q1:本課程名為《教育哲學》,可以請您簡要談談教育與哲學的關係嗎?A1:我們可以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來看待哲學與教育的關係。從歷史上看,哲學與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一方面,一些哲學家如杜威等人認為,哲學的活動是源於教育的需要和壓力。教育是一種古來的人類實踐活動,旨在向青少年一代傳遞知識、道德、正義等對於人類的集體生存來說不可缺少的價值。
  • 如何理解哲學與哲學史的關係
    那就完全誤解了黑格爾的思想本身,也會直接導致我們對哲學與哲學史關係的錯誤解釋。在任何時候,當我們想要給「哲學」下定義之前,我們就必須考慮到一定有一個比「哲學」這個概念更大的概念,它可以使得「哲學」概念變成它的屬概念。但這個定義前提卻是幾乎所有的哲學家感到為難的,因為我們根本找不到這樣一個概念。
  • 心理學如何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在歷史上,現代心理學最初的確是從哲學中分出來;在此之前,心理學的研究可說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但問題是,為什麼心理學的研究會自成一類,慢慢從哲學中分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答案在於一個概念:方法學(method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