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數學家理查·戴德金(Richard Dedekind)是近代抽象數學創始人,他是我們熟悉的德國數學家高斯(Friedrich Gau)的學生,這位數學家對數學有極大的學術貢獻。他的貢獻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在實數數論上,「戴德金分割」給無理數和連續純算術下了定義;第二是在代數數論方面,他提出「戴德金整環」,將「理想數」應用在「黎曼曲面」上;最後是有關函數的集合,稱為「戴德金和」。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歷史上許多的著名哲學家,他們同時也是數學家。如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17世紀的笛卡兒和近代的羅素、培根……但今天我們說自己「讀哲學」時,似乎可以跟「數學」無關,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數學、科學和哲學的分家
從哲學史來看,數學在古典哲學時期已經十分重要,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理解成萬物的本質(萬物皆數),亦帶有神秘宗教色彩。雖然該學派後來沒落了,但仍遺下很大影響,哲學跟數學之間的關係緊密而難以理清。
在近代,一方面,數學可以與科學相結合,被應用於現實世界中,並因此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一方面,如今的數學語言是高度抽象公理化的,看上去與現實沒有直接關係;一方面,作為人類,我們對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比如實數、整數,幾何等有著一種直觀,這種直觀可能是錯的或不精確的(確切一點說,這裡的「錯」和「不精確」需要一個「對」和「精確」參考系,但並非所有理論都承認這樣的參考系是存在的)。數學的概念與物件可用邏輯詞項定義,且在這些定義下,數學的定理可由邏輯原理推理出來。用一個略帶誇張的說法,數學僅僅是邏輯。數學物件,例如直線、函數等等不過是性質、概念、類等邏輯概念的組合。
19世紀時期哲學方面有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費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等人將數學約化成邏輯主義。如前期的維根斯坦,更排斥形上學的討論,主張邏輯實證主義,提出分析哲學。20世紀,科學只取數學的應用部分,排除了純數理論,工具論使數學能脫離科學,以自身邏輯得到發展。羅素曾經在《數學哲學概論》中寫道:
「數學和邏輯學在歷史上曾是截然不同的研究領域,但在現代都有了發展:邏輯學越來越數學化而數學越來越邏輯化。其後果是,現在已不能在二者之間劃出一條界線;事實上二者是一回事……證明二者是同一的是一個細節問題。」
跨學科
雖然到了今天,哲學、數學、科學三家鼎立,但他們關係可謂千絲萬縷,難以一言而喻,更惶論誰更重要。但對於一些熱衷哲學的人而言,哲學必然不單是專於所謂「哲學學科」,獨立而跟其他學科毫無連帶關係。哲學的背後始終跟其它學科的關係密切,是一項對知識既廣亦深的追求。正如在近代史上,當一個人是哲學家時,他同時是科學家、數學家等多種身份的情況變得毫不鮮見。
由於在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時期已有物理學,到近代的十七、八世紀自然哲學之科學興起,科學仍未有明顯跟哲學劃清界線(如牛頓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但對於理解世界方式,不論是科學性的還是理論性的,都會稱為哲學問題,因此直到今天,在歐美的教育領域中最高學歷是哲學博士「Ph.D.」,但是這指的並非是今天狹義上的「哲學」學系博士,而是統稱任何一門學術具深入了解的學者。雖然哲學當時統領著包括數學的所有知識,但數學在科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多,數學和物理學的結合就更深了,與哲學卻越來越遠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要學數學?因為蘊含著認知的三個階段
為什麼數學不能「滾」出高考?不僅教人算帳,更是培養邏輯能力
數學,文字,以及物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