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經過4個小時的跋涉,我們終於抵達了五峰、恩施鶴峰、湖南石門三縣交匯的五峰灣潭鎮。因與石門毗鄰,灣潭是宜昌為數不多與外省接壤的鄉鎮,以至於口音「湘味」濃鬱。
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灣潭是「一腳踏三縣」的古鹽道,是地理要塞,哪怕如今也有351國道貫穿全境,集鎮因為位置特殊而繁華。當地仍保持著與鄰省、鄰縣通婚,被稱之為「邊貿口子鎮」。
來不及了解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我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往紅旗坪村,這裡有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紅色遺蹟,也有秀麗的景色,特別是藏在深山中的8公裡的石林景觀長廊,我們迫不及待地想揭開這個小村落的美麗面紗。
大自然的雕刻作品
為紀念紅軍大捷洪溪坪改名紅旗坪
紅旗坪原名叫「洪溪坪」。
據史料記載:1930年,賀龍紅四軍到洪湖組建革命根據地,途經洪溪坪與地方武裝以及大地主孫俊峰交戰。
這是紅四軍一場關鍵之戰,打贏這場戰爭,會為部隊開拔到洪湖建立革命根據地贏得時間。紅四軍4000多人摧枯拉朽,將孫俊峰祖孫三代的1500人反革命隊伍打散,贏得了洪溪坪戰役。部隊獲勝之後,在洪溪坪舉行了閱兵,洪溪坪從此更名為紅旗坪,當年的板慄樹是紅四軍將士的拴馬樁。
這個平均海拔1200米的紅色小村落,系五峰2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因海拔高、日照短、溼度大,氣溫低,種植農作物並不是強項。但在紅旗坪周圍,漫山遍野玉米林中掩映著幾十個蔬菜大棚,黃瓜、四季豆、西紅柿和辣椒正在拼命生長。
這是當地推動的高山大棚蔬菜種植,目前已經初現成效。為了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當地不僅規劃了高山大棚蔬菜,而且還將目光瞄準了旅遊。因為如果整村推進高山大棚蔬菜種植,運輸和市場都有困難,但打開了旅遊市場,就能夠讓遊客成為高山農產品的消費者,還能辦農家樂、搞民宿。
紅旗坪村第一書記肖曙光聽說我們來採訪,非常開心。已過天命之年的他,自從來到紅旗坪村後,一直保持著「拼命三郎」的作風,從未停止過為紅旗坪村產業扶貧找出路。
在他看來,擁有獨特紅色旅遊資源、高山大棚蔬菜農產品資源和自然奇觀石林資源的紅旗坪村,藏在深山中不被外人所知,所以自己需要充當一個「媒婆」,找到開發這片美景的「金龜婿」,將紅旗村旅遊的最美顏值發掘出來,為世人所知曉。
肖曙光最上心的莫過於石林景觀,2年間他踏遍了紅旗坪的旮旮旯旯,山山水水。已經探明了12處石林集群景觀帶,且集中在該村三組、四組方圓約8公裡範圍內。以至於他的車裡一雙膠套鞋、一個拐棍,一把雨傘、一頂草帽,隨車帶著創可貼等裝備,「只要有時間就去踏訪,將旅遊資源的家底進行詳細摸排。」
方圓八公裡的石景群落氣勢恢宏
7月13日這天下著雨,霧散了又聚,將整個山村鎖得密不透風。
肖曙光為我們拿來膠套鞋,開始了雨中探訪石林的旅程。第一站是紅旗坪村三組,這裡是紅旗坪村探明的第一處地下石林,距村民向啟峰家約100米遠。肖曙光介紹,這片奧陶紀石林有2億多年歷史,是七姊妹山的特殊地質構造形成的。
七姊妹山與鶴峯縣紅巖堖同出一脈,這個石林帶方圓約有10公裡,鶴峰境內約有2公裡,五峰8公裡,在這片區域裡,據說有專人帶領可以看見千年紅豆杉、珙桐、小葉黃楊及千年杜鵑。
在這裡記者看到了鑲嵌在地下的石灰巖峽谷,舉著雨傘在這一個奇石谷中踩著腐葉穿行,向西、向東、向南橫豎貫通。北行石林則刀鑿斧劈一般陡峭,直指蒼穹。在筆直的巖壁上,大自然鬼斧神工地篆刻了諸多立體壁畫。
在谷底抬頭仰望,天空被造型各異的奇石分解成了凸字型,石柱頂則鬱鬱蔥蔥長滿了樹木。在這裡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在地殼發生變化時,大自然成了雕刻家,將堅硬的石頭捏成了景觀,雕刻成了藝術品。總有人站在造型各異的石林長廊前說:山頂酷似皇冠,石壁酷似赤壁、飛來石等各種命名,在峽谷中,因樹木稠密,也因長50米、高30米,縱20米的一線天峽谷恰似圍城,頭頂四周皆峽谷,綠色青苔附著在巖石。
這裡絕對稱得上地質博物館,因為在奇石谷區域,鐘乳石是不值一提的景觀,用當地人的話說,「走錯了路就能見到鐘乳石。」
2年時間完成全村石林景觀踏勘測量
在三組村民段強成屋旁幾百米的地方,是一片被稱之為石宮的區域。舉著雨傘在林木茂密、石林密布的山中穿行是一種考驗,前後左右有障礙物,地上的青苔溼滑讓身軀失衡,記者不得不撿來了木棍,感覺很沉,細看原來是一根小葉黃楊的樹枝,段強成說:「有人又在偷挖黃楊木樹兜了。」
話沒落音,記者就看到附近一個類似寶塔的石峰頂端,有2處黃楊被人挖走,手裡的「拐杖」只是偷挖者不要的邊角料。
這裡的開發,只是當地農民用鐮刀將荊棘清出的一條小路而已。穿過無數石林到達真正的地宮,有人用3根木料搭成了木橋,橋下全是懸空的巖石層。為了挖掘當地的旅遊資源,肖曙光等人是想盡了辦法:僅探明紅旗坪村的石林面積,採取一米一元的計酬方式,僱請當地居民在12處景觀用鐮刀砍出了4萬平方米、約30公裡長的步行線路。「通過反覆勘探,兩年的踏勘及空中測量,得出了紅旗坪村有方圓8公裡的石林景觀帶的結論。」他說。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石頭稜角分明、高聳的山巔如皇冠及百獸圖栩栩如生,不禁讓人拍案叫絕。仰望的是接踵而至的石景,腳下的是石谷,正跟著駐村的財政幹部鑽進石宮,肖曙光叫停了我們的行動,因為雨大路滑,下洞非常不安全。
折返來到段強成的家中,一棟木板屋旁邊佇立著3間3層的小洋樓,屋旁還有一片石林成了段家的獨家風景,而且石林下有一個天然的石屋,不僅遮風、避雨、還防熱、禦寒,段家將幾十隻山羊安置在石屋中。
屋前屋後遍布石林讓村民開門見景
方圓8公裡石林區域與鶴峰開發的五裡鄉金口村的「紅巖堖石林景區」直線距離約1公裡,隔溝相望。對面火熱開發,讓擁有8公裡石林景觀的紅旗坪的村民摩拳擦掌。
該村三組村民向銀峰家就住在公路邊,他家門口僅一條公路之隔,就是一處絕美石林景觀,在家裡就能看到,是真真正正的開門見景。
在向家右側50米處,有一座石林山,一道道壁畫長廊在這裡呈現,各種石灰巖雕塑,大的氣勢恢宏延綿百米,小的1米大小造型奇特,如泥塑,也如刀雕,更如盆景,在大片厚樸林中,暗藏著美輪美奐的石影,從各個角度都有不同的視角與景觀,讓人嘆為觀止。
無獨有偶在向銀峰屋後,綿延半公裡的區域都是石林,這裡的石林阡陌縱橫,四面貫通,猶如迷宮,幽深的石谷、天生的石橋、直插雲霄的石峰,以至於向家的電視天下鍋就安放在石林的頂端,「以後這都是我們家開農家樂吸引遊客的資源。」
同是三組的村民楊志海家是記者一行探尋的最後一站,肖曙光介紹稱,楊志海的屋旁有一個天生石橋。
楊志海家周圍幾裡地都無人居住,他手持鐮刀帶路,前進了約500米路程,只見約100畝的盆地地形中,有棟廢棄的黑色木屋。這個盆地裡長滿了半人高的青蒿,開滿了指頭般大小、中間黃邊白的野花。
楊志海用鐮刀在野草中薅出了一條路,接近山腳時,一道「石拱橋」橫在了面前,石灰石用一橋飛架南北的氣勢鑿了一個「工藝品」,這就是傳說中的天生橋。橋長40米,橋寬10米,橋底下唯見流量很大的山泉汩汩流出,從這裡發源,據說一直流到了柴埠溪。
在紅旗坪村兩天的時間,我們只探訪了12處已探明的石林景觀的4處,其他諸如百米瀑布、地下宮殿等景觀區域,或因為雨大路滑不安全,或因時間實在不夠,無法得以窺見,著實讓人遺憾。
石秀於林 天地共驚羨
三峽晚報全媒記者黃善君通訊員王登府 陳也 實習生劉浩涵
在紅旗坪村十公裡外,便是恩施鶴峰五裡坪鄉。
當年紅四軍與孫俊峰反革命武裝的戰鬥就在這一大片區域內打響。同屬一場戰役發生地,五裡坪鄉不僅納入了「紅色革命根據地」,還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當地紅巖堖石林景區開發啟動。
紅旗坪村的石林景觀更多更美,所以當地人也渴望這片石林能夠得到開發,渴望著這片神奇的景觀為世人所熟知。而這也成了駐村第一書記肖曙光的心頭最掛念的事,他期待通過前期的勘測,將周邊一帶石林景觀家底摸清楚之後,然後通過招商的方式,讓有識之士前來開發。
儘管還沒有開發,但是五峰灣潭紅旗坪村石林在一些小圈子內依舊很有名氣,尤其是攝影愛好者以及戶外運動愛好者群體中,這裡也是經常探訪的目的地,甚至還有人為此賦詩一首,感嘆這裡的風光是「曠世奇景,引來天下遊人。阿詩瑪有知,悔不該,生於昆明。木秀於林,風必催之,石秀於林,風何奈?唯天地共驚羨!」
在我們兩天的探訪中,紅旗坪村村民楊志海家無疑是欣賞石林景觀最好的場所之一。楊家屋後10米3道景的石林高聳,石峰上也安置了蜂房,在菜地裡、在屋後、在屋旁,不同角度,這個石峰群都是不同的景觀,「這裡是我兒時和表弟玩耍的制高點。」
在楊家屋後50米的山上,有一大片石林,進入石林途中,楊志海指著一根怪異的植物說是野天麻。楊家屋後的石林讓人震撼,石林周圍樹木不是那麼茂密,石林的鏡面效果完整,在石林的棋陣中,楊志海指著一個石峰說,通過樹杆上過石頂,石頂有一個天然浴池,四周高,中間低,酷似浴池,可惜池的內側有一個洞,本可蓄積天水的浴池,因洞沒留住雨水。他詼諧地自嘲,我發不了財大概是這個聚寶盆是漏的原因吧。
7月14日返程時,灣潭天剛放晴,遮天蔽日的樹木形成濃蔭,在樹蔭下欣賞大自然賜予紅旗坪天宮般的石林群落裡居然發現了酷似毛蟲、瓢蟲的活化石。我們一路走一路拍,結果在石林中也發現了千年紅豆杉、千年古杜鵑、小葉黃楊、珙桐等珍稀植物,可見生物的多樣性。只有空氣溼度大,負氧離子豐富才會有大面積青苔等微生物的呈現,在石林中百年古藤更是隨處可見,讓記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是那般怡情。
離開前,五峰地質公園管理處主任李先德告訴記者:灣潭鎮紅旗坪發現大面積石林引起了五峰主要領導的重視並親自考察了石林分布情況,「至於紅旗坪方圓8公裡石林,在宜昌市乃至湖北省處於一個什麼地位,我們五峰正著手邀請省級以上相關權威專家論證,為將來的開發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