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平(右)與同事討論患者病情。 童 萱攝
24小時待命,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一天100多個電話,門診、病房、參加專家組會議……這是自2019年12月底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以來,呼吸內科主任、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組組長趙建平每天的工作節奏。
非常時期守護者
「這兩天收治的3位發熱、肺部感染病人CT影像學特徵非常特別,呈雙肺瀰漫性、浸潤性病變,患者白細胞不高,淋巴細胞計數降低,還存在夫妻兩人先後發病的情況。」2019年12月底,曾在2003年擔任湖北省「非典」專家組副組長的趙建平憑著多年臨床經驗判斷這3位病人不同尋常,第一時間在科室下達了工作指示:「上報礄口區疾控,科室各病區注意排查有無類似病人!」
緊接著科室認真排查,共發現12例類似病人,並且均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情況緊急,必須將患者全部進行隔離,實行集中管理。」一聲令下,科室立即行動,醫院感染管理科現場指導設立隔離區域,護士長組織領取防護用品並進行防護措施培訓,同時嚴格按照要求啟動標準二級防控……1個小時不到,病人集中管理落實到位,醫護專班守護人員落實到位,病人及家屬告知溝通落實到位,醫務人員、病人及家屬情緒穩定,一切工作有條不紊。
隨後,病區12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轉至武漢市疾病救治中心繼續治療。病人全部轉運後,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成立了專家小組,對不明原因發熱的病人進行篩查,發現疑似病例及時匯報,第一時間進行隔離救治。
不久,武漢多家醫院發現類似病例,湖北省組建專家組,趙建平擔任專家組組長,負責全省不明原因肺炎診治工作。從病情的判斷、救治方案的制訂到疾病防控的細節,趙建平都要一一過問。
作為首先發現疫情的呼吸病專家之一,趙建平堅守臨床一線,馬不停蹄到武漢市疾病救治中心、肺科醫院、漢口醫院等對危重病人進行查房指導。為了提高診治效率,他總結經驗,第一時間聯繫感染科、急診科專家,根據第一批患者的一手資料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快速指南》,後來又同國家派來的醫療救治專家組一起,修訂了四版的診療規範,從宏觀層面對全國診治工作作出指導,並不斷向政府反饋意見和建議。
同濟醫院有一位80多歲的老專家在家發燒,夜裡兩點給趙建平打電話,他馬上聯繫救護車接至醫院;得知醫院同事發燒在家自我隔離,他馬上催促其到醫院進行檢查。在精心治療下,同濟醫院急診科被感染的臨床醫生陸俊逐漸恢復;在他所負責的同濟醫院呼吸內科,無一例醫務人員感染……
「一定要請趙主任看看片子,一定要請趙主任看看診療方案。」在這個特殊時期,趙建平是大家心目中的守護者!
一個善意的謊言
一例78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出院了。1月29日,從同濟醫院傳來的好消息讓大家都為之一振。隨著確診數字的不斷增加,無論是醫務人員還是普通群眾,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對這一消息,趙建平說:「這是我一個多月來最開心的一件事情。」
1月初,愛好打桌球的盧爹爹參加了一場球友賽,回家2天後,開始出現發熱和乏力等症狀,在社區打了兩天針後,仍不見好轉,且出現呼吸困難症狀。1月9日,盧爹爹被家人送到同濟醫院發熱門診診治,CT顯示其肺部多處病變,屬於疑似重症患者,後經咽拭子核酸檢測顯示陽性,他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
因患有20多年高血壓和糖尿病,入院9天後,盧爹爹病情加重,1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嚴重低氧血症等危重症狀。在趙建平團隊的積極診治下,1月22日,盧爹爹病情趨於穩定,經咽拭子核酸檢測,已轉為陰性。26日,第二次核酸檢測仍為陰性,此外其身體各種症狀緩解,盧爹爹達到出院標準。
「與病毒做抗爭,心態很重要。」總結自己戰勝病情的過程,盧爹爹說。
但盧爹爹不知道的是,為了讓他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他的主治醫生趙建平頂著巨大壓力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從醫學術語上來說,當時他肺部的片子顯示兩個肺都白了,情況非常危重。但是,他的感覺挺好,這是因為我們告訴他病情還好,通過治療慢慢會好的。」趙建平說,在治療期間,醫護人員從不跟他談病情,因為擔心他害怕。
而盧爹爹的出院,也給了趙建平很大的信心。「雖然會付出代價,但這場疾病是可以戰勝的。」
唯一想說的是「叮囑」
「無論是在工作狀態,還是在病房或其他環境,口罩一定要戴上。」
「千萬不要在思想上有任何鬆懈,要時刻謹記這種病毒是一種無症狀也能人傳人,且不分年齡大小、國籍、性別,有無基礎疾病,所有人都易感染的傳染病。」
……
疫情發生以來,許多媒體都想聯繫趙建平進行深度採訪,想請他講講在此次防疫工作中的努力。但他總是拒絕談自己,他唯一想說的就是對大家的叮囑。
趙建平說,與患者接觸最多、感染風險最大的是醫務人員,因此醫務人員的防控更顯重要。他擔心醫務人員離開病房之後,或者在離開醫院到另外的環境裡,防範意識有所放鬆;他還擔心醫務人員在崗位上感染病毒,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再感染其他醫務人員。所以,他總會對身邊的同事,對前來馳援武漢的醫療隊千叮嚀萬囑咐——去會診、去其他醫院、去任何場所,首先要保障安全。
「希望通過現在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能夠將疫情控制住。」這是趙建平最迫切的期望。
為患者解決痛苦
做了幾十年呼吸科醫生,每當聽到「慢阻肺」這幾個字,趙建平總是想到患者那無休止的咳、痰、喘、憋,每日反覆猶如夢魘揮之不去,痛苦之狀無法言表。
此前,為了進一步了解國內「慢阻肺」發病及防治情況,國家委派了一批醫務工作者深入基層進行調查。趙建平的調查點在湖北潛江,當時篩查的2.5萬人裡40歲以上的「慢阻肺」病人大概有300多人,絕大部分都集中在農村。
為了幫助農村患者從源頭上遏制「慢阻肺」的發展,趙建平提議在鎮裡成立戒菸協會,由鎮長親自擔任會長,各個村的衛生院書記擔任副會長,再由村醫當監督員,定期召集「菸民」開宣講會。光有組織的力量還不夠,他還在各個村樹立起了帶頭戒菸榜樣,用榜樣的力量影響更多菸民。
正如他所說,「作為醫生,不能看著病人有症狀、有痛苦而不去想辦法解決」。短短的一句話,卻能從中感受到趙建平對醫療事業的孜孜追求,以及對患者滿滿的關愛。
曾經有位經常咳嗽的患者,被診斷為支氣管炎,一發作就注射抗生素,兩年來平均每個月要打幾次點滴,經濟上實在承受不起,經人介紹找到了趙建平。
和往常一樣,趙建平通過「望、聞、叩、聽」,再對比患者以前的診斷記錄,發現該患者是位哮喘病人,之前被誤診為慢性支氣管炎。在對症治療後,患者再無咳嗽症狀。
「動不動就做大檢查不可取,比如哮喘患者通過CT等查看不出來,只能通過肺部聽診來判斷。」趙建平說,聽診器是他離不開身的重要檢查儀器,「望、聞、叩、聽」是他對患者用得最多的檢查手段。「治病最關鍵的是正確診斷,診斷對了,才能對症下藥,病情才能很快緩解。但若診斷錯誤,則會耽誤治療的最佳時間。」
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柳 潔 喬申穎 周 琳 袁 勇 通訊員 童 萱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