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教育子女是打還是不打?

2021-02-13 崇德國學

教育是講什麼呢?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改正人性,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教育就是政治,就是法律。一個國家政府的領導人,希望全體老百姓向善,可是老百姓不上道,因此用法治,用刑罰,所以中國的教育從春秋戰國周秦以前就打手心的,這個叫夏楚,不是隨便打的。我們小時候是受這個教育出身的,老師坐在那裡,讓你背《古文觀止》哪一篇,背錯了三個字,在手心打三下,輕輕的處罰;如犯了大的錯誤,把手掌墊起來打,那就嚴重了。

 

前兩天我一個老朋友楊先生來找我,他都八十幾了,他說老師啊,我和您上下有五代的交情,我把兒子、孫子也帶來見您的面。那天他坐在這裡,聽到我們談孩子們的教育,他說教育怎麼不打?要打的啊!我們就是打出身的。他的兒子都四十幾了,都是喝過洋水的留學生。他當場在這裡講,他說你問我兒子,我的兒子小的時候被我痛打,不是隨便打,他做了一件大錯事,我叫他趴在凳子上,褲子脫下,我氣得一下找不到東西,直接用手打他屁股,打得很厲害,我手都痛了三天。他兒子在那裡笑,說:「爸爸你是痛了三天,我痛了四十幾年,現在還在痛呀。好在爸爸打我一頓,我改過來了,不打就改不過來。」他父子倆對笑。他說對嘛,教育有時候非打不可。

 

這是講打與不打的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不準體罰,我可不是提倡打人哦,是講歷史故事給你們聽。其實打或是不打很難說,像我帶兵的時候有一度不主張打人,做錯了事怎麼處理?立正,站在前面,兩手左右平伸,兩手指頭各拿一張報紙,站一個鐘頭,手不準掛下來,只要低下來就要挨打。你們去試試,站十分鐘看看,保證要你的命。說起來我沒有打人呀,但比打人還嚴重。

教育同人性有關係,你說一個年輕人犯了錯誤,是原諒他,讓他自我反省改正?還是處罰他呢?這是人性的大問題,至於處不處罰,或讓他自我坦白反省,很難下定論,要臨機變通的。總之教育是啟發引導人性往好的路上走。如說完全只用愛心、只用自動啟發的方法,除非教的是聖人。

 


清朝有一個很有名的大案,你們在書上大概讀過。有個年輕人犯罪,做土匪頭搶劫,被綁到刑場。殺頭以前的老規矩,做官的要問,你還有什麼話嗎?這個時候他提出來的,做官的要為他做到。他說我想見我的媽媽一面。那應該,馬上派人把媽媽接來,母子兩個都痛哭啊。媽媽問說你還有什麼話講?他說媽媽你很愛我,我馬上要死了,要離開你了,我要求吃你最後一口奶。他媽媽解開衣裳給他吃奶,他一口就把媽媽的奶頭咬掉了。他媽媽痛得罵他,他說我今天的下場就是你教出來的,我從小愛偷拿人家東西,你不阻止我,還鼓勵我,說我那麼聰明那麼乖,讓我認為偷人搶人是當然的,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


孔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小人不恥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恥」就是難堪,如果他沒有碰到釘子,你沒有給他難堪,他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也難改正自己的過錯。你給了他難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見不得人,他才能夠改得過來。

「小人不畏不義」,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純用教化、用仁義之道讓他學好是做不到的,認為那些仁義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為怕法律,怕社會不齒,因為有個「怕」在那裡,所以才講仁義。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人要有個可怕的東西在心裡,在背後,才可以使他上進向善。宗教也是這個作用。有個上帝,有個菩薩管著你,你就會乖一點。如果沒有所畏,永遠不會做好人,不會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個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後邊才可以。


「不見利不勸」,普通一般人沒有好處、沒有利益可圖,他不會幹的。「勸」就是勸導他,教導他的方式。

「不威不懲」,沒有鞭子打下來,沒有威武在他面前,沒有懲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會改過的,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不見棺材不掉淚。人很難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薩,是聖人。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教育的原理也是這樣。我經常說,我是主張適當用體罰的。體罰有什麼不對?差不多該用的時候就用。譬如教育,有時候打兩下手心,罰個站,打幾下沒有什麼了不起。「小懲而大誡」,受一點小小的懲罰,他一輩子都記得要去做好人。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時候,碰到一點倒黴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經》,反而應該是好運氣。

假設一個人永遠在好運中,這個人就完了,他永遠沒有大的出息。所以小小地懲罰他,便不會做大的壞事,這反而是小人的福氣。一個人沒有倒過黴,便永遠沒有出息。一個領導人,像有些帝王,把自己最心愛的大臣一下子革去,不讓他幹了,或者把宰相一下子派去當縣長,或者鄉鎮長,就是這個道理。這些都是高明的帝王,希望這部下將來能有更大的擔待。這就是「小懲而大誡,小人之福也」的道理。


所以我們從事教育的人,要怎麼把人性教好,是個大問題,不要輕易下結論。像諸位老師家長那麼盡心,晝夜關照孩子,可是對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誘導,向哪一條路上走,很值得研究。

(文章來源於網絡)

http://www.kz928.com/about.html

相關焦點

  • 南懷瑾:教育子女打還是不打?
    一個國家政府的領導人,希望全體老百姓向善,可是老百姓不上道,因此用法治,用刑罰,所以中國的教育從春秋戰國周秦以前就打手心的,這個叫夏楚,不是隨便打的。我們小時候是受這個教育出身的,老師坐在那裡,讓你背《古文觀止》哪一篇,背錯了三個字,在手心打三下,輕輕的處罰;如犯了大的錯誤,把手掌墊起來打,那就嚴重了。
  • 南懷瑾:教育孩子們該打還是不該打?
    那麼究竟什麼是教育?怎樣的教育方法更適合現如今的時代?對此,南懷瑾老師也曾提出疑問,教育孩子究竟該打還是不該打?縱觀歷史長河華夏五千年文明,我國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學校教育形態的誕生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那時還只是簡單的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罷了。而最早的私塾教育則是由至聖先師孔子向弟子們傳授知識所開創。
  • 南懷瑾|教育子女難得糊塗
    教育子女難得糊塗-南懷瑾-現代社會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父母也是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好學,但人生有時不一定是聰明就好,糊塗反而更加的難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南懷瑾先生講的教育子女難得糊塗吧。 我引用清朝一位才子鄭板橋(鄭燮)的名言,叫做「難得糊塗」。他是江蘇人,出身也很貧寒,自己站起來的,沒有考取功名以前,靠賣畫教書過活。那個時候教書待遇很低,我們過去家裡請來的老師也是那樣,不像現在做老師有很好的待遇。
  • 古國治: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
    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2018年10月1日纏訟多年的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終於在2018年9月28日上海高級法院二審落槌定判,認定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並沒有贈予郭姮妟代持南懷瑾先生股份的老古文化公司,仍屬南家所有。為什麼會有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的官司呢?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後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顧亭林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別人出來做些事——自願任教。年羹堯的父親說明自己兒子的頑劣,老先生說沒關係,唯一的條件是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牆要加高。
  • 《謝謝了,我的家》茅盾、南懷瑾教育理念引人羨慕
    上周六2月16日晚播出的《謝謝了,我的家》第七期節目裡,茅盾之孫沈韋寧、南懷瑾之子南一鵬、童第周之子童時中及其家人又以各自的家文化,引得觀眾大讚:「好的家風家教世代相傳,這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傳承結果。」此外,被譽為「獨臂女戰神」的90後創業者張超凡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也令網友欽佩不已。
  • 女兒夜不歸宿被父親當街暴打,父母教育子女的法律邊界在哪裡?
    廣東河源,一父親當街暴打女兒,扯頭髮扇耳光。據悉,父親之所以當街暴打女兒,是因為女兒夜不歸宿,父親氣急之下對女兒大打出手。女兒夜不歸宿,父親教育自己的女兒,這無可厚非。但是,這位父親採用當街暴打的教育方式,難道就無可指責嗎?
  • 寶寶犯錯打還是不打 ?
    當孩子出現失誤或者犯錯犯混的時候,打與不打沒有對錯之分,都是可以使用的方式,當孩子觸及重大安全隱患和違反法律邊緣的時候,讓他付出適當及時的皮肉之苦做為代價也很有必要,家長需要注意的是要嚴格控制動手的頻率,時機和力度,原則是及時,少用輕用,做到能讓孩子理解可接受心服口服,不打是曉之以理,打也是動之以情,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身心更安全健康和進步,其實打與不打都是需要家長具備愛心,負責任和學習掌握豐富的親子教育理論知識的
  • 「你到底寫不寫作業?」打?還是不打?別被「教育理念」所誤導
    文|星悟說原創見解,歡迎個人轉發吐槽你和母慈子孝只差一個作業的距離,面對孩子不寫作業、拖拉、墨跡、各種么蛾子……「火冒三丈」的你,打還是不打?「合理」引導?不能罵:罵孩子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創傷,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冷漠、暴力、易怒、不信任他人等不能寵溺:會造成孩子不懂禮節、懦弱、自私、懶散、無紀律、抗挫能力差等專家的建議,改變寶爸寶媽的育兒理念,讓教育更科學;讓母子、父子之間更加親密、獨立
  • 因南懷瑾講百年教育問題思考
    南懷瑾:人為什麼要讀書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南懷瑾:我曾公開講過,現代教育沒有方向。現在大學生那麼多,就業有問題,教了知識,沒有教他謀生的技能,畢業了按理說應該貢獻社會,但是現在找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責任,這是什麼社會啊。南懷瑾:教育應該先教做人01.
  • 家有不聽話的熊孩子,打?還是不打?其實還有更好的方法教育孩子
    知乎上有個熱議的話題叫「五六歲小孩非常不聽話,打了怕給他留下陰影,不打他仍不聽話,家長應該怎麼辦?」很多家長在底下討論,面對調皮搗蛋的孩子總有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一天24小時有20個小時處於想揍孩子的階段,但是又怕打孩子會給他造成心理陰影,認為爸爸媽媽不愛他了。
  • 孩子不聽話,打還是不打?
    一次和網友們閒聊,網友A說:「小區裡一個認識的女孩兒因做作業問題,被媽媽打了四巴掌,據說臉都被打黑了。在外人看來,女孩兒還比較乖巧優秀。」網友B反駁說:「不能打孩子,棍棒出孝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然多數網友表示自己也會打,不過多以嚇唬為主。前不久娃兒爸陪我去推拿治頭痛,按摩大姐閒聊中說她左耳朵聽力不好,因為小時候經常被媽媽用右手打左臉。
  • 佛系爸爸南懷瑾的家庭教育
    我們來先看看佛系爸爸南懷瑾的人生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溫州,1931年,13歲的南懷瑾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南懷瑾不肯去當學徒,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裡,父親還給南懷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 孩子不聽話,打還是不打?該下手還是得狠點心!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年輕家長都有了自己的教育想法,有的人認為,孩子不聽話應該打,只有棍棒才能讓孩子長記性,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則認為,孩子不能打,小孩子沒有是非對錯觀念,犯錯很正常,經常打孩子對小孩子性格影響大。
  • 孩子沒等挨打,父母差點打起來,李玫瑾教授:打不打要看這兩點
    閨蜜還是死死攔著,於是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孩子在一旁呆望著,閨蜜和她老公開始了激烈的爭吵……孩子叛逆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一直以來是教育界的難題。有一段時間,「我應該打小孩還是不打小孩」也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 暗訪國學黑私塾:無辦學資質 稱孩子不聽話就得打
    這位自稱國學大師南懷瑾弟子的私塾先生直言,自己並無辦學資質,收學費也無收據發票,學生不聽話會被用「戒尺」懲罰。記者核查發現,私塾先生自詡的多種身份均不實。  目前,朝陽區黑莊戶鄉政府科教文體辦已聯合安監、衛生等部門對私塾下了整改要求。朝陽區教委表示,肯定會對該黑私塾進行查處。
  • 南懷瑾巨額著作權糾紛案「逆轉」
    2015年9月,老古公司提起反訴,要求確認南懷瑾先生作品的著作財產權歸該公司所有。南懷瑾生前有兩次婚姻,在大陸和臺灣育有子女共6人,其中,南小舜與南宋釧為其在大陸生育的子女。南懷瑾逝世後,其在臺灣的4位子女於2014年4月共同出具《親屬關係聲明書》和《遺產分配聲明書》,根據聲明書記載,南懷瑾在臺灣的子女一致同意放棄南懷瑾「在大陸所遺留之遺產包括於大陸出版之被繼承人著作權等權益」,該權益由南宋釧、南小舜共同繼承。5月,南宋釧出具《放棄繼承權聲明書》,聲明其自願放棄上述財產權益的繼承權。由此,南小舜成為唯一一位繼承南懷瑾在大陸的相關著作財產權的繼承人。
  • 收費疫苗,到底打還是不打?
    本文原創,歡迎個人分享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作者作者丨鴿子醫生 ID:air863免費疫苗打不打,多數家長估計不會糾結,但是收費疫苗打不打,可能就有很多家長難以抉擇,疫苗作為嬰幼兒獲得對病菌抗體的主要方式,可以避免很多兒童因為患上破傷風、百日咳、麻疹等疾病而產生死亡。
  • 南懷瑾的傳奇與《論語別裁》
    在臺灣「文化沙漠」的現實裡,南懷瑾此前的傳奇經歷並沒有形成太大名氣。簡略概括,1918年出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的南懷瑾從小接受嚴格的私塾教育,此後不僅涉獵廣泛,也喜歡尋訪高人隱士。南懷瑾並不希望把自己的文化工作只局限於宗教方面,所以與洗塵法師合作計劃的十方書院,並不是純粹的佛教書院,而是半佛法半人文的書院。書院地點選擇在距離協會大約百餘米的復青大廈。搬到復青大廈不久,因為《論語別裁》盜版的緣故,南懷瑾一紙訴狀告到了法院,跟人打起了官司。
  • 孩子不聽話打不打?能否在「棍棒教育」和「賞識教育」中找到平衡
    有家長在頭條提問:孩子不聽話,打還是不打?我想沒有父母忍得住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不打,所以我認為孩子不聽話,可以打。我支持適當的體罰。我們現在的教育,有些「矯枉過正」,具體表現在「賞識教育」、「快樂教育」等教育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