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滿堂
特邀編輯:董學仁
莎士比亞當然是偉大的作家。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像他一樣的偉大作家,也是在作品中保留了缺點、卻具有無可替代的優點的作家?
很多人都聽到的一個故事說,有人到大街上去,把他的一幅畫擺在那裡,請過路的人評價。如果有誰覺得哪裡畫得不好,就畫個黑圈圈。
後來評價的人多了,黑圈圈佔滿了所有畫面。
這樣一來,他就知道了,不是這幅畫所有的地方都畫得不好,而是只在某些人眼裡畫得不好。相反,如果讓人只把覺得好的地方畫出紅圈圈,也會畫滿整個畫面。他還想到,那些缺點未必是真正的缺點,優點未必是真正的優點。如果要聽取所有評判者的看法,你就沒辦法畫下去了。
與這件事相似,一位著名作家成名之前,把一部作品先後投給十多家出版商,都退了回來。要是他把那十多家評判者挑出的缺點一一改掉,這部作品就什麼也剩不下了。
後來,幸好有一家出版商的編輯老師很有目光,看到了這部作品獨特的優點,恰好是別的作家沒有的,於是邀請作者進一步修改,把那些長處凸顯出來,於是這本書出版了,成了轟動一時的作品。
這是個特殊事例,但不是個別現象。我們讀過的許多名著,就是這樣出世的。
也就是說,在那些流傳後世的名著之中,仍然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因為有了與眾不同之處,即作家獨一無二的優點,仍然可以成為傳世之作,受人尊重。
說說我遇到的一個例子。是在1980年代,我在一個文學期刊當編輯時,有位在法院工作的業餘作者拿來一篇微型小說習作給我看。故事發生法庭上,真正的罪犯不是被告,而是一名證人,隨著案情漸漸清晰而暴露,證據足夠,那一天的法庭宣判了這個證人有罪。我不能發表這篇小說,因為這個故事不成立,一次訴訟的中途是不允許改變被告的。
這件事過了很久,我才想到,在一部世界名著裡,恰好有這樣的故事,在庭審之中把原告變成了被告,給了他嚴厲的懲罰。
就是莎士比亞的劇本《威尼斯商人》。
被告是安東尼奧,他借了原告夏洛克的錢,按照他們的契約,逾期不還錢要割下安東尼奧胸口一磅肉抵償。被告違約了,原告提起訴訟,請求威尼斯法庭支持和執行這個契約。
審理法庭上,有人希望不對夏洛克處罰,這讓判案的公爵很為難。被告安東尼奧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他說:「公爵不能變更法律的規定,因為威尼斯的繁榮,完全依賴著各國人民的來往通商。要是剝奪了異邦人應享的權利,一定會使人對威尼斯的法治精神產生重大的懷疑。」
在16世紀的威尼斯,法律至上觀念深入人心。不管是割一磅肉還是不割,都得依據法律執行,任何人,任何權力,任何權威,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正是有了這種法治精神,才使得威尼斯成為當時歐洲強大和自由的城邦。
「要是殿下不準許我的請求,那就是蔑視憲章,我要到京城裡去上告,要求撤銷貴邦的特權。」原告夏洛克說,「您要是拒絕了我,那麼你們的法律根本就是騙人的東西!」
不管莎士比亞的劇本怎樣寫,法庭都可以輕易駁回原告的請求。因為威尼斯法律起源於羅馬法,而羅馬法中有「公序良俗」的最高原則,任何契約不可以違背。被告夏洛克的契約明顯觸犯了公序良俗的底線——在契約面前,人的生命永遠最重要。
但這樣一來,簡單駁回原告的請求,《威尼斯商人》的劇本就不會那樣精彩了。於是莎士比亞更換了判案法官,讓新法官鮑西婭利用她的智慧,設下針對原告夏洛克的圈套,讓原告鑽了進去,最後以原契約沒有規定割肉時可以流血的條款,把原告變成了違背公序良俗的被告,給了他特別嚴厲的懲罰。
實際上,《威尼斯商人》的法律缺陷,早就有人發現。19世紀,英國一位著名批評家指出:夏洛克的報復欲望來自安東尼奧對他的多次欺辱。他採取合法的報復行為,以便對抗那種堆積在他和猶太民族身上的辱罵和迫害,直到他手段殘酷、態度頑固的時候,我們方才失去同情,有所反感。而德國一位知名法學家認為,夏洛克維護權利的形象是正面的。因為權利就是權利,即使很不湊巧,權利的擁有者,依據我們的道德判斷是一個壞人,他的權利仍然應該得到尊重。
總而言之,《威尼斯商人》不該把原告當成罪犯嚴懲。
我們這些寫作者要注意的是,這個劇本即使有很大的缺點,但優點更為突出。
這個劇本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開大合,緊張曲折,很有喜劇性。劇中有誇張(如夏洛克提出割一磅肉的荒唐要求)、對比(安東尼奧與夏洛克的善惡觀念)、懸念(安東尼奧會不會因為割肉而死)、突轉(鮑西婭抓住契約中的破綻制服夏洛克,使衝突朝有利於安東尼奧的方向發展)等戲劇技巧的圓熟運用,也有仁慈與殘忍、友誼和仇恨、復仇和報應之間的尖銳對立以及情節發展的波瀾起伏、出人意料,充滿著極強張力。莎士比亞的戲劇才能太強大了。
人物塑造方面,夏洛克相當成功,其鮮明、複雜和豐滿,使之成為唯一能與哈姆萊特相比的莎士比亞劇作形象。
其人文主義色彩方面,至今還有人認為,《威尼斯商人》是人類有戲劇以來最深刻最有意義的喜劇。
莎士比亞當然是偉大的作家。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像他一樣的偉大作家,也是在作品中保留了缺點、卻具有無可替代的優點的作家?
現在,繞了一些圈子,你聽出了我想說的意思:我們在寫作之中,不一定非要改掉自己的缺點。我們一定要做到的事情,是用盡全力培養自己的優點,是用盡全力讓自己的優點長大。
要是你還沒有確立自己的優點,要從閱讀名著中確立。
要看出著名作家的過人之處。
作家馬原說:如果你想測試自己做個好小說家的潛質,我希望你先去拿一本海明威的小說集,去拿一本加繆的小說集,紀德的小說集,卡夫卡的小說集,博爾赫斯的小說集,隨便他們誰,你去拿一本,然後你讀他們的小說。如果你讀他們沒有心得,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沒什麼了不起,你就不要再寫小說了,因為他們實在是太了不起了,只是你看不出他們有什麼過人之處。
進入寫作練習環節。
一、整理已有的思緒。
你曾經被你寫作中的缺點困擾嗎?你突破這種困擾的經驗是什麼?
有的寫作者感覺到這種困擾像是失眠。越把它當回事兒,它就越難驅除。如果不太看重它對自己的影響,那影響就減弱了很多。
二、請你再想些問題。
人的缺點和優點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嗎?當你拼盡全力改正寫作中的缺點,會不會像有些寫作者那樣,把身上的優點一起改掉?
作家與作家的區別,往往比白菜與石頭的區別還大。那麼,我們能說一棵白菜的缺點是不夠堅硬,一塊石頭的缺點是過于堅硬?
特色即風格。比如,你要是了解一部電影《現代啟示錄》,就知道這部電影是在向英國作家康拉德的小說《黑暗之心》致敬。康拉德這部小說,通篇陰鬱、冷酷和孤獨,這特色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中國作家老舍稱康拉德為「近代最偉大的境界與人格的創造者」,他留學時跟著康拉德作品學英語,學到了很多小說技巧,但沒有學他的風格。
三、構思一篇新作品。
字數不限。
只有一點要注意:把你的優點放大。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