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文 受訪者/圖
青年報·青春上海報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恰五四運動百年。為切實引領青年開拓創新、奮發有為,中宣部、教育部首次從歷屆在崗的「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和在讀的「大學生年度人物」中,評選出10名「最美高校輔導員」和10名「最美大學生」。上海高校中有2位輔導員獲評「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輔導員」何以美?青年報·青春上海今起帶來報導。
「我的祖國給了我生命和智慧,如果我的愛能對祖國有一點點貢獻,我將百死不辭,畢生有幸!」上海交大原創話劇《錢學森》全國巡演期間,劇中的這句臺詞一度在青年學子中成為流行語。這部由上海交大師生根據新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交大1934屆校友錢學森生平事跡創作而成的「熱劇」,帶給無數青年學子心靈的觸動和震撼,而它的幕後製作人正是當時上海交大校園裡一名普通的輔導員汪雨申。自2001年留校任教,汪雨申老師在文化育人的道路上一走就是18年。「輔導員就是相伴成長的角色,俯下身子說話,這是一種工作習慣。」汪雨申說道。
「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
「汪sir」是學生們對汪雨申的親切稱呼。
2001年,汪雨申本科留校後帶上了第一屆學生。當時,他只比學生大四歲,「當時別人叫我一聲『汪老師』,我就覺得惴惴不安。我還沒有傳道授業解惑,我怎麼就成老師了。」汪雨申在第一次組織班會的時候,就與同學們互相起暱稱,「汪sir」就這樣流傳起來。
在學生心目中,汪雨申不僅是一位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更是一位願意隨時與學生分享喜怒哀樂的兄長。「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汪雨申的手機24小時為學生開機,學生半夜生病,他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學生成績下滑,他促膝談心、對症下藥;學生感情受挫,他細心開導、化解心結……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學生的事,就是「汪sir」的事。
汪雨申曾獲評2013年度「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上海市輔導員年度人物」、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上海交通大學「思政之星」等榮譽,連續三年被提名學校「最受學生歡迎教師」、四次獲評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上海交大人文學院的一位校友這樣評價汪雨申老師:「『汪sir』像我們的兄長、老師、引路人,我們從『汪sir』那裡學到了很多。」
經師易求,人師難遇。除了在生活中對學生關愛有加,汪雨申十分注重全方位育人。他擔任交大青馬黨校主講教師,為學生黨員講授黨課;為港澳臺學生開設關於上海歷史變遷的專題報告;為國務學院學生開設演講與辯論專題課程;擔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社會實踐》《藝術理論與實踐》等課程的主講教師。
他在具體的工作中,緊緊圍繞著「育人」這個學校的中心任務,從理想信念、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審美素養等方面挖掘學生潛質,努力將學生塑造成一個堪當大任的「全方位一流人才」。
「輔導員就是與學生相伴成長的角色,幫助學生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巔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才是對於每個輔導員最大的欣慰。」汪雨申說道。
一部話劇,就是一堂精彩的德育課
上海交大大型原創話劇《錢學森》是由汪雨申組織排演的。自2012年公演以來,話劇在校內以及全國巡演13輪39場,觀眾人數累計超過6萬餘人,該劇曾在2013年獲得中國校園戲劇節最高榮譽。今年10月,這部話劇還將在呼和浩特演出,邀請航天城的科技工作者共同觀看。
「我的祖國給了我生命和智慧,如果我的愛能對祖國有一點點貢獻,我將百死不辭,畢生有幸!」劇中這句臺詞一度在青年學子中成為流行語,帶給無數青年學子心靈的觸動和震撼。
有學生看完劇後與汪雨申分享:「有時候在課堂上說的,我們就不願意聽或者聽不進去,可是在舞臺上表現出來,我們就覺得能夠接受。」學生一句「與其理性說教不如感性示範」成為了汪雨申心中的金句,這句話更是堅定他在大學裡開展文化精品塑造之路。
「開展以文化人以美育德,這條路是行得通的,而且能夠真真正正得到育人實效。」 汪雨申直言,在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教育實踐中,什麼是最有效的方法?他已經從中找到答案——一部話劇,就是一堂精彩的德育課!
去年,汪雨申又指導創排了醫學生題材的原創話劇《白衣赤誠》,把握時代脈搏,聚焦青年成長,引領青年學生樹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並培育共同的文化追求,為上海交通大學校園文化打上了獨特底色。
汪雨申還是《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的作者之一,他獨立負責「俗文俚語」篇的撰寫。汪雨申在自我學習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同時,不忘飲水思源,從語言文化的角度,為大家學習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提供了一個讀得進、記得住、用得上的讀本。汪雨申表示:「這本書力求通過展現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凸顯習總書記的語言力量。讓讀者能夠增強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未來的發展。」
「請進來,走出去」,向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8年來,汪雨申堅持工作在學生工作第一線,他的工作對象除了中國學生之外,還包含了2000多名留學生。
面對留學生為對象的群體,汪雨申以宣傳中國文化為指導,一方面開展了「請進來」活動,使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充分接觸,激發留學生主動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讓留學生理解和認同中國所選擇的道路;另一方面,開展「走出去」活動,對留學生加以引導,樹立中國文化形象,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縮小文化差異,消弭誤解。
汪雨申還指導創建了「仁·聞」網絡文化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微信公眾平臺中以「語伴」為主要版塊,面向全體交大學生發布語伴信息,既解決留學生的語言學習問題,同時也為中國同學提供了很好的中外交流機會。
「我們組織了各種各樣的中國文化體驗活動,讓留學生了解中國、喜愛中國,並逐漸成為知華、友華的國際使者,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著中國,他們既會講好中國故事,也會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的聲音。」汪雨申介紹說。
在汪雨申老師的指導下,2018屆來自挪威的留學生歐陽海獲得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並立志做一名溝通挪威和中國之間的友誼使者;2017級來自義大利的留學生馬克,在汪雨申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下,不但漢語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還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漢語橋」上有著精彩的表現。馬克從一名五星級酒店的大廚,轉變成一名研習漢語的大學生,並在2018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留學生之星」和「感動校園人物」榮譽稱號,他立志要做當代的馬可·波羅,為義大利和中國的世代友好交流付出自己的努力。
對話汪雨申
獲得學生信任,幫助他們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
記者:您怎樣定義「輔導員」這個角色?
汪雨申:輔導員就是一份良心活。學生的成長需求方方面面,需要輔導員去用心對待,才能起到作用。輔導員不是管理者,而是陪伴者、引導者。是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記者:您是一名「75後」,現在「00後」已經進入大學了。您覺得,作為一線輔導員還有優勢嗎?對於「00後」的話語體系,思想關注,您會有特別的研究嗎?
汪雨申: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鮮明的時代特色,這是歷史規律,面對比我更加年輕有活力的新生代,我的基本態度就是貼近他們、了解並理解他們。我認定有一個恆古不變的道理,那就是所有學生來到大學裡都有實現自己成長的內在需求,無論是誰,無論性別,無論年齡,都有對自身價值實現的渴望。而我需要做的,就是獲得他們的信任,並幫助他們成為那個他們想要成為的自己。
記者:獲得「最美高校輔導員」,感想如何?下一步,在輔導員整體隊伍的鍛造上,您有什麼想法?
汪雨申:對於這次獲獎,除了榮幸之外,更有一份責任。這就像是我發起新的衝鋒集結號,催我繼續奮勇向前,在文化育人的路上堅持走下去!這份榮耀不單單屬於我個人,它屬於每一個兢兢業業在育人路上辛勤付出的輔導員,屬於我們整個輔導員隊伍,我只是他們其中普通而幸運的一員。我們這支隊伍會繼續圍繞育人主題,走職業化、專家化的道路,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