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雙又直又長的美腿是許多人的心願,而在昆蟲界,腿長已經不是優勢,腿多才是硬道理。
腿這個說法,對於昆蟲其實不太準確,在昆蟲學上應稱為昆蟲的足,而且根據生存環境的不同,昆蟲足的功能與形態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標準的六足是昆蟲成蟲的行動器官,可是並不是每條腿都用於行走,跳躍、捕食、挖洞、遊泳……昆蟲的足其實很能幹呢。
保證出行的步行足
代表昆蟲:瓢蟲、步甲、天牛
爬行是昆蟲的一項基本運動形式,步行足也就是基本款的足。步行足一般較為細長,利於昆蟲快速尋找到食物、躲避天敵。
兩條腿的人類,偶爾走路都會被自己絆倒,而擁有6個足的昆蟲著急趕路時會摔倒嗎?答案是:不會。
昆蟲行走時每次只移動3隻足,分別是一邊2個足,另一邊1個足,另外3隻不移動的足就形成穩定的三腳架,之後餘下的3足便按照類似三角形的模式向前移動,這樣保證了昆蟲即使在快速行走時也不會輕易跌倒。
隨著仿生機器人研究的發展,科學家們也發現六足機器人遠比車輪機器人更適應不同的環境。
助力運動的跳躍足
代表昆蟲:蝗蟲、蟋蟀、螽斯
你有沒有追趕蝗蟲的經歷,而它之所以可以一次跳得很遠躲開追逐,是因為它有一對強壯發達的跳躍足。
蝗蟲在起跳之前,就已經做好跳躍準備。它將後足彎曲放進身體底下,當它再次伸直時,就能發揮最大動力,而這動力就源於後足膝部有一個彈性十足的肌腱,隨著猛得一蹬地,後足瞬間伸直,將蝗蟲發射到空中。這有力的一跳的距離,足足有它體長的40倍。
不讓主人餓肚子的捕捉足
代表昆蟲:螳螂、獵蝽
步行足、跳躍足的功能側重於運動,捕捉足的存在就是為了捕食。螳螂的「大刀」就是最典型的捕捉足,「大刀」上有多個尖刺形成的捕捉釣,凡是被逮住的活物,就只能成為螳螂的盤中餐。
挖山開道的開掘足
代表昆蟲:螻蛄、金龜甲、蟬的若蟲
擁有開掘足的昆蟲一般都是「地下工作者」,它們一般白天躲在地下,晚上才出來活動,喜歡咬食植物的種子或嫩莖。不過,因為經常刨土,足上經常受傷。
踏浪而行的遊泳足
代表昆蟲:劃蝽、仰蝽
有陸生昆蟲,自然就有水生昆蟲,水生昆蟲為了適應水下環境自然就進化出了便於划水的遊泳足。此種足的一般形似船漿,布滿密密的毛,非常適合遊泳。其中的仰蝽是箇中高手,終生倒著划水,仰望天空。
除了這幾種,還有小蜜蜂採蜜專屬的攜粉足、蝨子吸血時的攀握足、龍蝨免費旅遊用的抱握足……
可見,昆蟲的足還是以功能性為主,美還在其次,畢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