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高颶:堅守鄉村教育18年,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20-09-14 元陽融媒

元陽縣上新城鄉中學教師高颶,堅守鄉村教育18年,竭盡全力把滿腔熱血獻給了三尺講臺,從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成長為中學校長,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讓這塊哀牢山紅土地上的花兒茁壯成長。


上新城鄉中學地處偏遠山區,教學環境相對落後。2003年4月,29歲的高颶來到這裡成為了一名物理老師。初到校點,高颶發現當地的教育理念、教學環境都與外面存在一定差距,學生們學習主動性不強,改變學生學習觀念、從根本上引導學生願學習、愛學習的工作迫在眉睫。

上新城鄉中學校長高颶說:「對學生學習觀念的改變,主要是從目標理想去培養,我們引入一些外地先進的一些好的經驗,當然主要是從學生這種價值觀取向去培養,那麼外面的生活習慣就引入給他們,讓他們樹立一個我要出去、我要提升、我要改變的目的。」



高颶認為,優秀的老師才能培育出優秀的學生,只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學生的人格等各方面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18年來,高颶通過自學、交流培訓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並耐心傳授給老師和學生。

「學校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老師,而不是自己學生的素質,而是自己老師的素質怎麼樣,所以我一直堅持嚴格要求老師,在業務素質上一定要經常學習、經常總結、經常提升。當然生活上仍然要關心關愛好他們,讓他們解決在教學過程中的後顧之憂。」高颶對於管理教師頗有心得。


上新城鄉中學教師楊麗紅告訴記者,在工作上他認真負責嚴格要求自己,老師出現什麼問題也會積極的請教高校長,高校長也能耐心地跟老師講解,特別對新到的教師也是特別地關心。學生出現生活上的困難學習上的困難,都能耐心幫學生解決,學生也非常喜歡我們的校長。

採訪過程中,高颶接到了政教處老師的電話:今天有一名學生要從緬甸轉學進學校念初一。高颶立即趕去與學生及學生家長交談,認真詢問情況,並讓負責老師幫學生辦理入學手續,鼓勵學生要努力學習,有什麼問題就告訴老師,不要有思想包袱。



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育工作者、實驗教學先進個人等沉甸甸的證書,都是高颶堅守鄉村講臺的足跡,也是他傾心教育扶智的印證。

高颶表示,下一步,仍然還是要得完善自己的教育目標,在教育管理水平上細節上,再進一步細化,進一步提升,使學校管理水平能夠再邁上一個臺階。


記者:申薇琦

相關焦點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近日,六部門出臺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力爭3至5年,讓鄉村教師地位大幅提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 為讓孩子走出大山—劍河縣一對夫妻教師堅守鄉村教學點18年
    劍河縣一對夫妻教師堅守鄉村教學點18年特約記者 楊家孟 吳昌連 張美乘著秋風,踩著細雨,我們來到了這一個深藏於苗寨中的小學--岑松鎮屯州小學。銀灰色的鐵門,紅綠相間的塑膠球場,白色的磚房裡傳來一陣陣清脆的讀書聲,「雲對雨,雪對風,花對樹......」
  • 為讓孩子走出大山 黔東南劍河縣一對夫妻教師堅守鄉村教學點18年
    ,這是一年級潘桂仙老師的班級裡孩子們傳來的對韻歌,潘老師和她的丈夫楊漾都是這個小學裡的老師,他們在這個小學堅守了18年,只為了讓這些鄉村裡的孩子走出大山,讓孩子們通過知識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改變自己的命運。
  • 鄉村教師白樹德堅守山區40餘載 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1987年,白樹德被調到離左家村3公裡外的南陽勝學校擔任教導主任,兩年後轉為公辦教師。在上下班途中,每當遇到下大雨,他總會護送五六個孩子蹚過兩條河道。到了冬天,天黑得早,他還要護送孩子們經過一片亂墳崗,直到孩子們安全回家。2003年,白樹德擔任左家學校校長。
  • 鄉村教育需要更多「燃燈者」
    自2008年建校以來,已有1600多名大山裡的女孩從這裡考入大學。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一個工人家庭,17歲到雲南支邊,隨後考入麗江師範學校,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孩子;她沒有自己的孩子,卻被數百個孩子親切地叫媽媽;她克服種種困難到處募捐,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十年來家訪行程超過10萬公裡,幾十年的工作收入除了看病吃藥,至少捐出上百萬元給學校和貧困山區的孩子;她身患重症備嘗艱辛,卻帶病堅守崗位
  • 十八彎山路上一輪明月 80後鄉村教師張玉滾18年堅守感動中國
    從他布滿風霜的臉上看不出他是「80後」人,發白的鬢角和皺紋橫生的臉卻透露出18年堅守鄉村教育的滄桑。  看著孩子們清澈無邪、渴望知識的眼神,張玉滾實在不忍心,決定留下來,讓知識帶孩子們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從一名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鄉村代課教師幹起,一幹就是18年。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樂山市帶著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誠意攜手大涼山的美姑縣,共同推進教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
  • 鄉村教育需更多「媽媽的教育」
    9月4日,教育部發布了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全國共有12位教師當選,其中包括鹹陽市旬邑縣教師丁海燕。丁海燕是旬邑縣一名普通回族教師,中共黨員。她紮根貧困山區30餘年,恪守清貧,傾盡半生心血開蒙啟智、教書育人,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大山深處,點亮孩子們不一樣的明天。
  • 偏僻、落後、貧窮——鄉村教師如何做到幾十年堅守教育初心
    從媒體上看到過一個報導,一個老師,七個孩子,一個學校,講的是一個邊遠地區的農村,一個老師紮根邊遠農村,一幹就是三十年,從青年幹到滿頭白髮,一個學校,一個老師,七個學生,跨四個年級,除了語文數學,連音樂體育課都是一個老師教,上課敲鈴,課間跟孩子一起遊戲,每天放國歌,升國旗,除了老師少,學生少,跟正規大學校完全一樣。
  • 鄉村教師37年堅守,只為讓深山孩子走得更遠
    偏遠山區教育缺乏,師資力量不足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發展鄉村教育,教師是關鍵。只有讓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紮根鄉村,以優質的教育資源作保障,才能徹底消除城鄉教育差距,通過教育讓鄉村更美好。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窯上組的窯上小學,張習陽老師用了37年的執教生涯堅守在這座偏遠的山村學校,帶出了300多名學生走出深山,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我們跟著記者,走進這所山頂上的學校,看看張老師的鄉村堅守之路。
  • 鄉村教師,點亮大山的教育之路
    偏遠山區的孩子與中國有名的搖滾樂隊,通過一條短視頻結緣,引來無數讚嘆。背後,是一代鄉村老師持之以恆的奉獻。人們總是把教師比喻為「春蠶」、「蠟炬」。但在貧困山區,鄉村教師更像是一粒粒撒播在大山裡的種子。他們在這裡抽枝長葉,成為一棵棵青松,為孩子健康成長遮風擋雨,讓更多夢想種子生根發芽,引領幼小心靈向山外飛翔。
  • 甘洛中學的90後班主任:重返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作為村子裡走出來的第一個本科生,這個94年出生的女孩並沒有選擇留在西昌這座城市,而是去到了偏遠的甘洛縣。「我自己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王呷呷說:「是熱愛讓我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期盼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
  • 個舊鄉村教師盧慶光:用我無悔的青春,送孩子們走出大山!
    從教20年以上優秀教師聆聽他們普通卻不平凡的從教故事28年前,他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走出了大山成為雲南師範大學地理教育專業的一名大學生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紮根大山用知識引導無數孩子走出了大山>盧慶光有過多次調到市區工作的機會但都被他婉拒了他說「我多付出一點家鄉的孩子們走出大山的機會就多一點
  • 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她用知識讓孩子拿到走出大山的車票
    35年,行走在鄉村教育的第一線;教過的1600多名學生,很多都走出大山,走向了世界。她是湖南省師德標兵、湖南省首屆最可愛的鄉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就是王懷軍。在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前,王懷軍做了34年的鄉村教師,其中有21年,都獨自支撐著一所「一個老師的學校」。
  • 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1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遠志服務團」的青年志願者們,踏著陳曉明學長的足跡走進千裡之外的月亮山,點亮大山深處的一個個「微心願」。2018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來到歸柳小學長期留駐支教,開啟了南中醫和月亮山故事的新副本。
  • 【敬業奉獻四川好人候選人】陳永根:獨腿村醫堅守大山三十載 走出...
    蜿蜒盤旋的鄉村路,繞著蔥鬱的龍泉山向深處延伸。在這個小山村裡,有一位頭髮花白,穿著白大褂,提著藥箱的老人,總是拄著一根拐杖,奔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這個2歲就失去左腿,20歲便開始為村民服務,在大山裡堅守了36年,艱難走出18萬裡出診路,被村民們稱為「最美村醫」的老人,名叫陳永根。
  • 保障鄉村教師待遇 讓更多「張桂梅」紮根基層
    2008年,張桂梅創辦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免費接收貧困家庭的女孩。十多年的堅守,1800多名大山裡的女孩從這所學校走出、走進大學,也走向她們更廣闊的人生。張桂梅的堅守,源於對「知識改變命運」的堅定信仰,源於對教育扶貧的信念。
  • 致敬「湖南好人」中的那些鄉村教師:守護大山裡的夢
    他們居於深山,年復一年,澆灌著一個個稚嫩的希望;他們甘於奉獻,將星星點點的微光匯聚在一起,成了照亮大山孩子們前行的啟明燈……因為堅守,青澀的臉龐上總能看到笑顏;因為知識,無數貧困學子得以改寫命運。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致敬「湖南好人」中的那些鄉村教師,他們來自不同地方卻都歸於大山,為了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燃燒」自己,同時也向每一位辛勤付出的教師道一句:老師,辛苦了!
  • 大山深處的「點火人」 33年的堅守點燃山村孩子懵懂的讀書希望
    石樓縣和合鄉有一位平凡的老教師,他30多年來堅定不移地駐守在大山裡小學校的講臺上,堅守著人民教師的崇高使命,以一已綿薄之力,傾注全部的心血點燃了山村孩子懵懂的希望之路。他就是今年50歲的馮元元老師。還有一些不願意回教室上課的孩子,當著大人的面又踢又打,弄得當時年僅18歲的馮元元一身泥土,一臉茫然。如今,張補旺已在一家國企上班。「孩子們不讀書絕對不行!」馮元元逐一敲開每個學生的家門,和家長溝通,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區別對待,對孩子以「哄」為主,多表揚、少批評,和他們一起做遊戲,一起唱歌。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認可這個「大哥哥」,喜歡上了學校。
  • 王懷軍:為了100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
    (照片由王懷軍提供)用知識拿到走出大山的車票,才能將自己從苦難中撈起「2008年,我到任校長時,原本有260多名在籍學生,秋季開學來報到時只來了160多人,整整流失了100名學生。」王懷軍說,當時想的是,必須讓更多孩子們回來讀書,他們今後的人生才會獲得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