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學博士:一畢業就失業,只求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2021-01-09 觀察者網

「一畢業就失業,只求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臺媒今天在顯著位置報導了一位文學博士在臺就業的窘境。

據臺灣東森新聞7月2日報導,苦熬7年讀完博士,卻換來失業的惶恐。80後、剛拿到文學博士的珮君(化名),臉上完全看不到取得學位的喜悅,1年前就開始投履歷的她,至今仍未獲得全職工作,「只是想找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希望薪水能有3萬5(新臺幣,相當於人民幣7200元左右)。」

3.5萬元新臺幣在臺灣什麼水平?

據臺灣媒體報導,2014年,臺灣41%的從業人員月薪不到3萬元新臺幣,也就是不到人民幣6200元。2015年,臺灣「行政院」主計總出公布資料,說2014年平均薪資達到4730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9770元),創立年新高。這個「好消息」卻惹毛了感覺不到「改善」的網友,稱「政府統計都把人民當白痴,平均數據沒意義」。

即使是這樣,這一數據仍不如1999年46040元新臺幣的水平,媒體稱實質倒退16年。

在臺灣,學歷高,不代表就業機會多。據臺灣主計總處資料,2016年5月,島內碩、博士學歷者,失業率為2.92%,失業人數約2萬6,000人,較2015年同期增加2,000人左右,顯示高學歷失業的情況,仍持續惡化。

「讀大學時,很崇拜教授,覺得他們社會地位高、薪水高,又有寒暑假,根本是人生勝利組。」嚮往教授工作的珮君,在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後,回臺進入某國立大學,擔任行政職員,之後順利考上私校博士班,成為在職博士三年,後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學生。

當時,她根本沒想過,自己會因失業而煩惱、害怕。

攻讀博士期間,珮君就隱約覺得,高學歷不利求職,畢業前1年,她積極投履歷,從臺灣一路投到外國,爭取在大學任教或擔任研究員的機會,卻始終無法如願,只好先當英文家教,靠微薄薪資度日。

花7年時間讀完博士,珮君背負超過新臺幣40萬元(約人民幣83000元)的學貸,說到這裡,她語氣難掩焦慮,「萬一找不到工作就完了!」

臺灣沒機會,就去對岸發展。77年生、已取得臺灣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資格的成濱(化名)說:「我有3、4個學長學姐去大陸」,「臺灣博士就業情況很糟,多半只能當1年1聘的專案教師,」「那很煎熬,要熬很久,才有機會等到全職的缺。」

臺灣大學面臨經營危機:要麼去大陸,要麼被裁員

在少子化趨勢下,臺灣許多大學已面臨經營危機。成濱表示,自己有個親戚在南部的科技大學擔任副教授,但8月就要赴中國大陸發展,「招不到學生,系被裁了,要嘛去對岸的學校,要嘛就被裁員。」

尚未找到工作的成濱,目前在家當「全職奶爸」帶小孩,偶爾兼差,對於求職不易的窘境,他僅說,「不能全怪學校,大學本來就有做學問的目標,如果要走實務,就不要讀博士班。」

臺灣「國發會」「主委」陳添枝

博士失業的情形,臺灣政府注意到了麼?時間回到2016年6月13日,場景是「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民進黨「立委」蘇治芬在質詢「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時問,臺灣每年產出約4000名博士,其中能進入學術界工作的,僅1成左右,其餘只好去對岸找教職,領低於新臺幣3萬元的月薪,有這回事?

對此,陳添枝回答,「沒聽說有這麼低的薪水,但博士就業困難是事實。」

臺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產業結構沒改變,是關鍵因素。


採訪當天,邱俊榮剛結束1場博士論文口試,當記者問到臺灣博士「西進」大陸的情形時,邱俊榮立刻說,「剛剛那位(通過口試的博士生)也要去。」

邱俊榮分析,當初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各大學廣設碩士班、博士班,但臺灣企業強調低成本生產,產業沒升級,就不會有高階人才需求,薪資不可能成長,僅夠溫飽,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素質便無法提升,「飯都吃不飽,你會去看文學、藝術?」

邱俊榮批評,「教育部」的官員,總是關在冷氣房裡做決策,只要學校條件符合,就可辦博士班,很少考慮市場供需,結果製造太多博士,業界需求也沒跟上,導致博士失業、人才外流。

邱俊榮舉例,歐洲許多博物館,很需要文史哲方面的博士人才,反觀臺灣,只有理工系所畢業生,相對容易找工作,文史哲人才卻失業,「一個國家不該沒有人讀文學、哲學博士,這不改變,臺灣會變成又窮又沒氣質的『國家』!」

相關焦點

  • 博士畢業都「失業」的5個大學專業,工作難找,謹慎報考!
    由於近年來大學畢業人數的不斷上升,去年已經突破800萬人,原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通過考研來釋放就業壓力,以求謀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取得一份不錯的待遇。誠然如此,越高的學歷在用人單位、HR眼中往往更能得到關注與認可,學歷作為「敲門磚」的作用也還是比較明顯的,但事實上,有一小部分大學專業由於學科特點,或是市場需求等原因,就業難度相當之大,就算是博士畢業都容易「失業」,工作比較難找,不論是高考學子還是考研學子都要謹慎報考,一起跟隨史育閣來看看吧!
  • 在桂工作檯灣博士現身說法 鼓勵臺高層次人才西進大陸
    在桂工作檯灣博士現身說法 鼓勵臺高層次人才西進大陸 2018-10一旦此現象發生,臺灣會有近一萬名以上的教授面臨失業危機,而剛畢業的博士生更會面臨教職難求的命運。」廣西百色學院臺籍教師章國威22日在此間表示。10月22日,第十四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桂臺高層次人才交流懇談會在廣西南寧召開。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當天下午,第十四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桂臺高層次人才交流懇談會在廣西南寧召開。
  • 臺博士找工作遇尷尬 高學歷造就高失業率
    補貼薪資助力就業臺灣的博士這樣調侃如今他們找工作需要的五要件——「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人脈」,嘲諷自己在就業機會前的無奈和尷尬。臺灣「國科會」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政府不再出臺輔助措施,博士的就業市場就更加困難了。」「2008年畢業的博士僅68%找到全職工作,『國科會』幫助博士到企業去發揮作用,是正確的方向。」臺「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由於臺灣博士生目前的「產量」已明顯供過於求,造成就業市場飽和、求職不易。
  • 北大數學天才:博士畢業後即失業,差點流落街頭
    他本是北大數學天才,他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後繼續深造,獲得了碩士學位。他深受當時北大校長的器重,並推薦他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但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灰暗人生從此開始。他歷經7年,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但是他的導師卻不喜歡他,拒絕為他寫推薦型。他博士畢業後就失業了。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5月30日,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答辯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下文簡稱北師大)舉行。答辯委員會由戴錦華任主席,答辯委員包括王逢振、陳暉、張國龍和張莉。2015年級博士姜振宇與2016級博士肖漢通過論文答辯。5月30日,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答辯會在北師大舉行。
  • 除了工資之外,副業或許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的保證
    2020年企業或許比以往都難,而個人的生存環境、發展機遇,自然與企業同步,也和公司步調一致,企業興,則個人興;公司衰,個人也這就面臨失業,最後再從零開始。除了工作之外,還有一份副業,就顯得無比重要;除了工資之外,還有一個穩定收入,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的保證。
  • 985本科畢業,現在失業一年,該不該去做「低端」的工作?
    如果你是985本科畢業,說明你具有較好的專業基礎能力,但是並不代表你能夠找到非常對口的工作,畢竟需要天時、地利和人和,「現在失業一年」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 研究生畢業,一份不錯工作和一份名校博士錄取通知書,你選哪個?
    如果沒有做科研的打算,還是去工作吧。 高學歷帶來的實惠肉眼可見:就業前景好,待遇高,福利政策好。而讀博階段,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科研,科研做不好,就可能無法正常畢業。一般情況下博士4-6年畢業都屬正常。 科研人員真正的價值在於他對所研究利於的創造性工作,一項科研成果就能帶來領域的進步和發展,甚至促進社會的改變。當然,有了顯著的成果,必然也會帶來經濟上的收益,但這不該是讀博的主要目的。
  • 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的四大原因,懂了,才能找到好工作
    導讀:畢業等於失業,這是最近幾年大學生畢業,社會比較認可的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的四大原因,懂了,才能找到好工作。第一:大學擴招,大學已經成為大眾教育。大學生不用擔心工作問題呢?一方面國家包分配,另一方面那時候的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現在隨著大學擴招,很多公辦民辦大學包括專科學校,擴大生源招生人數不斷上升。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校最大的變化就每年都會多蓋1棟學生宿舍樓。學校的擴張大學就變成了大眾教育,沒有社會競爭力。第二:書本知識與崗位需求脫節嚴重。
  • 又到大學生畢業季,找工作這四大毛病要規避,不然畢業即失業
    又到大學生畢業季,找工作這四大毛病要規避,不然畢業即失業現在已經是6月份中旬,大四學生迎來了自己的畢業季,今年的大學生就業將面臨新挑戰,在找工作時,這四大毛病要注意,過往太多大學生都栽在了這上面,畢業就要在家啃老。
  • 博士畢業,你為什麼選擇進入高校工作?
    此外,由於新專業屬於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而我在讀博期間沒有做任何與工程相關的項目,項目經驗幾乎為零,可以認為動手編程能力非常差,去企業工作沒有任何優勢,還擔心工作做不好,心裡發虛。這是我選擇進入高校工作的最主要原因。在高校,同事之間也不常見面,接觸的時間相對比較少,與利益相關的事情也不是特別的多,所以人際關係相對簡單。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按我們的想法,接下來的張進生一定會順風順水,在天津結婚生子……可是命運總是如此喜歡作弄人,張進生作為一個醫學畢業的高材生,卻無法適應社會的生活。工作後,由於性格原因,他無法融入到醫院這個群體中。他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個醫學專業畢業的人,竟然害怕見血,也因此他開不了刀、做不了手術。為此從業多年,始終是一名普通的住院醫師,後來還被醫院降職降薪過。
  • 畢業即失業?盤點失業量最大的幾個專業,一畢業就哭!
    再加上現在遍地應屆生,工作崗位卻只有那些,造成了很多學生畢業即失業。因為學校開設專業的不合理,導致學生很難找到對口工作。那麼有哪些專業就業困難呢?生物工程這個專業聽起來是十分高大上的,但是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學歷,那麼本科畢業很難找到對口工作。而且國內生物科研行業發展緩慢且數量很少,所以很多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只能留在學校教書。
  • 臺灣博士求職不順壓力大 「組團」到大陸找工作
    補貼薪資助力就業  臺灣的博士這樣調侃如今他們找工作需要的五要件——「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人脈」,嘲諷自己在就業機會前的無奈和尷尬。  「2008年畢業的博士僅68%找到全職工作,『國科會』幫助博士到企業去發揮作用,是正確的方向。」臺「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  由於臺灣博士生目前的「產量」已明顯供過於求,造成就業市場飽和、求職不易。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張雅惠表示,從金融海嘯以後,臺灣博士的工作機會有下降的趨勢,反倒是大專以上學歷的工作機會比例增加。
  • 985畢業的大學生,只因不願「俯身」做「低端」工作,已失業一年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以百萬計,就業成為了社會級的難題。畢業即失業,說的是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的現狀,也不單單指一些二三流院校的學生,還有一些優秀高校的畢業生。甚至有一些985畢業的大學生,只因不願「俯身」做「低端」工作,已經失業一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真的是一場不亞於高考的考驗,沒有超一流學校的學歷,沒有實踐的工作經驗,有的只是這個年齡段年輕人有的熱情。
  • 畢業等於失業?好工作就這麼難得嗎?
    現如今有這麼一批大學生,手中雖然拿著畢業證和學位證,但是去哪家公司、去哪個單位應聘,皆是碰一鼻子灰,想找一個好工作,最後皆是以失敗告終,只能簡單地幹一些低薪的活。對此,有許多大學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想著再考一個研究生,以謀求一個更好更高的平臺去發展。
  • 985畢業,失業在家一年,找不到好工作,我該低就嗎?
    小張是去年985大學本科畢業的高材生,去年剛畢業的時候曾經拿到過一個不錯的大公司offer,但不知道為何他裸辭了重新找工作,但一直就沒有特別合適的,後來還遭遇了疫情影響,這一拖轉眼就失業了一年在家。如今疫情在國內也基本得到了控制,小張打算重新求職,他來徵詢我的意見:為了生存,是否該自降身價去做一些「低端」的工作?
  • 剛剛失業沒有工作,應該如何儘快找到一份工作?
    現在還有不到10天就是2021年了,還有不到2個月就要過年了,在這樣的節骨眼上突然沒有了工作,不管是被公司辭退了,還是自己不開心摔門而走,接下來的時間找工作真的很難了。剛剛失業沒有工作,應該如何儘快找到一份工作?
  • 就業率最低的四大文科專業,工商管理專業排第四,第一畢業就失業
    導語:就業率最低的四大文科專業,工商管理專業排第四,第一畢業就失業大學畢業後,很多人都開始了自己的求職旅程,估計有不少畢業生都已經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可能還會有一些人仍在繼續找工作。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就業率最低的四大文科專業,工商管理專業排第四,第一畢業就失業。
  • 大學生太多,一畢業就失業,並不是你不讀書的理由
    他們認為現在大學生滿街跑,一畢業就相當於失業,根本就找不到什麼好工作,或難以找到工作,這種讀書無用論的思維,仿佛已經在他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了。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種讀書無用論的思維,會直接影響到子女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