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灝
國觀智庫6月13日舉行了一場超獨特視角的小型討論會,以「超強個性總統與美國完善政治體制的衝突」為主題,深入探討了川普總統的鮮明個性與美國完善的政治體制間的互動關係、川普的執政風格、中美經貿角逐、「印太戰略」、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等各界關切的話題。
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公共知識分子項目」成員、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馬釗博士,應邀到場結合其多年參與美國公共政策制定的經驗和長期對美國政治體制的觀察,以「個人」和「症候」兩個角度著重分析了美國國內政治出現的新動態和川普鮮明的執政風格之間的互動關係。
馬釗博士指出,川普的成功當選與美國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特色鮮明的川普的出現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
他認為,從政治層面上講,川普是共和黨過去20年間話語和政策的集合與頂點。自上世紀80年代起,共和黨集體右轉,在國內和國際諸多問題上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政策導向,其中包括強調對移民的嚴控、拆解政府內的監管部門、弱化對國際社會的承諾等。這股右轉風向得到了媒體和黨內派系的助力。右翼媒體,如福克斯新聞臺(Fox News),在共和黨內部信息流轉當中起到了「回音壁」 作用,對共和黨的轉向起到了推動和固化作用。
馬釗從經濟層面上分析說,在過去的30年間,美國經濟完成了從製造資本主義到金融資本主義的轉型。儘管美國仍總體上保持著發展的勢頭,但製造業的衰落和華爾街的繁榮帶來的結構性變化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製造業出現外流、中產階級飽受打擊,美國國內出現「中產階級憂鬱」和「藍領階級憂慮 」,加之民主黨遲遲未能就這一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傳統製造業為支柱的州開始轉向共和黨。
馬釗還說,除此之外,美國兩黨政治生態出現惡化,雙方在稅務等諸多議題方面針鋒相對,無法達成共識。加之新媒體時代的推動作用,兩黨的言論愈加極端化,而舊有的夾在兩黨之間的緩衝地帶也日漸式微。與此同時,茶黨地方官員也以「草根」形象在政治舞臺嶄露頭角,對美國的體制發起挑戰。
馬釗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抓住了社會痛點、更關注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需求的川普成功當選。他鮮明的「個人」特色在政策領域表現為強烈的單邊主義。在經貿領域,相較國際體系,川普更傾向於通過單邊合作來解決經貿問題。川普在會見安倍晉三時就表示他不相信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可以解決美日之間的問題。而美朝領導人歷史性會晤既沒有通過六方會談,也沒有調動美國亞太盟國體系。在盟國方面,美國正在拆解其盟國體系。競選期間,川普發表北約已經過時和美國不應該為盟國「買單」等言論。而在本次中美經貿較量中,美國也沒有選擇與盟友聯合對中國施壓。
國觀智庫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龐中英用「插花」(Arrangement)」一詞,形象地闡述了世界秩序(Order)。他表示,「秩序」可以理解為一整套「安排」。中國依賴於現有的世界秩序,而川普政府注重成本的交易型行事風格對這套世界秩序造成了衝擊。在逐漸解構的世界秩序裡,中國尚未找到與這個「非常規」政府打交道的有效方式。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陳琪教授,著重通過制度和領導人之間關係的框架作了分析。他說,政治制度在產生後是具有慣性的,內在的變革性動力基本為零,而川普的個人動能衝撞了美國的政治體制,為美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注入了活力。陳琪教授進一步分析說,川普政府反覆多變的政策已經嚴重削弱了美國的國家信用,因而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行動號召力迅速下降。相較之下,進行了政治體制調整後的中國更有信心對抗美國。
陳琪教授就川普對金正恩態度變化問題提出判斷:川普不受意識形態的束縛,而「金特會」也因此才得以成功舉行。龐中英教授就「印太戰略」提出分析意見:美方正在推動「印太戰略」軍事化,而印度將成為該戰略的重要因素。馬釗博士在探討美國對中國遏制的議題時提出:當下中美關係合作面沒有增長點,衝突面佔據主導地位。
此次對話由國觀智庫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龐中英教授主持,是國觀智庫系列對話會的首次討論會。該系列對話由國觀智庫聯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以此探究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下的中美關係,為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主辦者認為,中美關係是美國外交和全球秩序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面對超強個性的川普,面臨著傳統合作面減少、摩擦和衝突因素擴大的新挑戰,因此系列對話會選定如下題目:川普時代中美關係走向如何?中美兩國之間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能否重建合作與互信的雙邊關係?中國應該如何化解美國的不安與挑戰?主辦方表示,他們將分批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到會逐一解讀,歡迎各界人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