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是四書之一,在當今看來是一本文化名著
但是在古代來講這真的是一本普通的啟蒙課本
這麼說吧,在孔子時代《大學》的逼格還不如《三字經》
先講一個故事哈
孔子有一天和他的一個徒弟在泛舟
這是他徒弟就請孔子提問他,檢驗檢驗學習成果
(學習積極性挺高哈)
孔子便提問他對《大學》一些句子的理解
這個徒弟就很不耐煩
問:您咋不考考我《三字經》啥的,非要考我這麼基礎的內容呢?
故事還有後續哈,但是跟咱的主題就沒啥關係了
那這麼基本的書,就像咱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一樣
提出的,全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也是君子之品
修行好的品德,親近百姓,把好事做到極致
這其實是非常高的要求
說是做人基本道理,其實是聖人的準則
後世很多大儒對其都有不同看法
比如朱熹的格物致知說,強調向外求索,格外物
還有王陽明的內聖外王,強調向內求索,格自己
陽明是明朝的,朱熹是宋朝的,在一段時間裡,朱熹還是陽明的偶像
跟大多數追星人一樣
陽明處處學習朱熹,想著有朝一日能成為朱熹那樣的聖人
後來陽明失敗了,悟道以後便批倒了朱熹
提出自己的學說,發展心學,成功逆襲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成聖真的太遙遠
我們只需要提高個人修養,做個好人
從這裡出發,事情就簡單很多
我們只要結合自身要求,綜合《大學》中三綱領、八條目,活出自己的君子之品
格物、至知、誠意、靜心、修身
這是八綱領的前五個綱領,修身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
便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
平日裡,莫得煩躁,莫得爭吵
從自身出發,提高自身修養和格局
人生自會大不相同。
比如多多關注我,在收藏夾裡容下這樣的小編格局必然上升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