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宗明義,闡明做人基本道理

2020-12-23 字肉學魚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是四書之一,在當今看來是一本文化名著

但是在古代來講這真的是一本普通的啟蒙課本

這麼說吧,在孔子時代《大學》的逼格還不如《三字經》

先講一個故事哈

孔子有一天和他的一個徒弟在泛舟

這是他徒弟就請孔子提問他,檢驗檢驗學習成果

(學習積極性挺高哈)

孔子便提問他對《大學》一些句子的理解

這個徒弟就很不耐煩

問:您咋不考考我《三字經》啥的,非要考我這麼基礎的內容呢?

故事還有後續哈,但是跟咱的主題就沒啥關係了

那這麼基本的書,就像咱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一樣

提出的,全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也是君子之品

修行好的品德,親近百姓,把好事做到極致

這其實是非常高的要求

說是做人基本道理,其實是聖人的準則

後世很多大儒對其都有不同看法

比如朱熹的格物致知說,強調向外求索,格外物

還有王陽明的內聖外王,強調向內求索,格自己

陽明是明朝的,朱熹是宋朝的,在一段時間裡,朱熹還是陽明的偶像

跟大多數追星人一樣

陽明處處學習朱熹,想著有朝一日能成為朱熹那樣的聖人

後來陽明失敗了,悟道以後便批倒了朱熹

提出自己的學說,發展心學,成功逆襲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成聖真的太遙遠

我們只需要提高個人修養,做個好人

從這裡出發,事情就簡單很多

我們只要結合自身要求,綜合《大學》中三綱領、八條目,活出自己的君子之品

格物、至知、誠意、靜心、修身

這是八綱領的前五個綱領,修身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

便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

平日裡,莫得煩躁,莫得爭吵

從自身出發,提高自身修養和格局

人生自會大不相同。

比如多多關注我,在收藏夾裡容下這樣的小編格局必然上升一個層次

相關焦點

  • 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
    ——文章: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髮心來這裡,賞月和合團圓,我們在平時也是一樣。要發心,我們要了解心是什麼呢?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請問我們怎麼發呢?我們自己心都搞不清楚自己是什麼心,怎麼去發呢?事有狹義跟廣義之分,狹義的話做事就做事,做人就做人。做人跟做事不一樣。做人,講究做人的道理;做事,講究做事的道理。做事的道理,比如說我們喝茶,茶要放多少水?溫度要多少度?水要倒多少?月餅怎麼來烤?料怎麼配方?多少比例,糖、麵粉等等,裡邊的配料,都有它的道理。為什麼要用這麼多,都有它的道理在裡頭。這些道理搞明白,月餅才能夠做得出來,這是做事的道理。
  • 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沒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能夠始終保持文化不斷層,很大程度上源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其中「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而「溫、良、恭、儉、讓」和 「忠、孝、廉、恥、勇」則是講究我們接人待物的基本準則與為人處世的標杆。
  • 做人: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
    用咱們中國人的大白話說,就是做人要講道理。從小,父母和老師都在教我們,做人要講道理,不能任何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那麼我們在生活及工作過程中,什麼是做人的「道理」、到底做人如何去「講道理」?按照上揚如竹編著的《做人原理——破解人生之謎》中的定義,做人是指在任何一段時間之內按照一定方式或者理念行為處事、接人待物以及自我導演成為某種人的活動。如果按照這個思維模式去分析,那麼其中說到的「一定的方式或者理念行為」就是一種道理。做人,是要講道理的,然後去解釋人生中的各項具體問題了。如果一直講故事呢?
  • 做人,一定要有情有義!
    與人相處,不敷衍、不欺騙、不傷害。頂天立地做人,絕對不做無恥之輩。光明磊落做事,絕對不要鬼鬼祟祟。做人,就要這樣,醜沒事,窮不怕,只要有情有義,得人心贏天下,倘若無情無義,留罵名遭唾棄!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忠、孝、仁、義、信」是做人之本之淺見
    自古以來,「忠、孝、仁、義、信」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準則。
  • 高銘暄:應當闡明刑法基本原則的本質特徵和指導意義
    高銘暄:應當闡明刑法基本原則的本質特徵和指導意義 5月31日,由國家檢察官學院、中國犯罪學學會主辦,《中國檢察官》雜誌社承辦的「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實踐與完善」——高銘暄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京舉行。
  • 做人,少與這些人講道理!
    原創┃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個講道理的人。但是,那是對君子講道理,對一個聽得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所以,做人要「少講道理」!與不講道理者,閉緊你的嘴巴,珍惜你的道理,少對他們講道理。一個講道理的人,想講醒一個不講道理的人,就好比鬧鐘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那是何其的不容易!正所謂,正有正道,邪有邪道,正邪兩道各不同。
  • 「王八蛋」(忘八端)本意是教做人道理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八端(資料圖 圖源網絡)  後來,人們開始將人的八項德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聯繫在一起,統稱「八端」,即做人的道理、為人的根本。倘若「忘八」,既可以說是「忘八端」(忘記了所有這些做人原則規範),又可以單指在八項德行中缺失了最後一項,明顯就是指無「恥」了。
  • 12道點心教你做人的道理!
    12道點心教你做人的道理!拉麵說:想成功,得有人拉一把。餃子說:臉皮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
  • 怎麼才算有義的人?從韓信的一則故事,領悟古人眼中的有恩有義
    古人的做人處事當中,」義」被視為基本的要求,亦被視為評估一個人的品德。沒有信義的人辦事常半途而廢、沒有感激之心,更何況是報答恩德呢?孟子將」義」認為是君子和大丈夫一定要做到的行為。孔子高度評價」義」,他主張「君子以義為根本。有勇無義的君子則亂」。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做什麼事都以義為前提,而小人做什麼事都想到自己的利益。」義」是一個人基本的要求,也是人必須做到的美德。
  • 《易經》的基本觀念___象、數、辭、義
    分享易經智慧,傳播國學文化《易經》中含有許多特定的觀念,象、數、辭、義。首先說象。什麼是「象」呢?易傳《繫辭》裡說:「象也者,像此者也。」其基本功能與作用也是斷佔,通過斷佔而辨析人事之吉兇。「辭」在古代有斷的意思,《易傳》解釋說:「辨吉兇者,存乎辭。……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認為人事吉兇的辨別,完全可以從卦辭與爻辭的文字中尋求,卦、爻辭的含義有險有易,但都是在指示各卦、爻象的變化趨勢。最後,是「義」的觀念。《易經》中所謂的「義」是指「象、數、辭」中所蘊含的定義與道理。
  • 遇見慈祥的父親,教會我不少做人的道理!
    因為父親的慈祥,我從小就跟父親比較親切,常常像個小跟班一樣跟隨在父親身後,而父親通過他的一言一行,也教會我不少做人的道理!有一年正趕上播種時期,可是卻好久沒有下過雨,鄉親們只能到很遠的水渠道那裡放水,可是隔自己的田地都好遠,要白天黑夜的守著,才能到達自己的田地裡。
  • 做人,明白一些道理,心靈就豁然了
    其實,做人並沒有那麼複雜,沒有必要考慮太多,明白一些道理就可以了。一方面要知道有失就有得,雖說失去和擁有的不一定會成正比,但多少都會有所收穫的。面對生活中那些瑣碎的事情,如果你明白了這三個道理的話,遇到再多的麻煩也都會很容易得茅塞頓開,心靈豁然。02.
  • 《孝經》開宗明義章,如何理解「仲尼居,曾子侍」?
    《孝經》——開宗明義章,如何理解「仲尼居,曾子侍」?我們今天就講一講這句話。很多人讀到這一句就一下過去了,沒有仔細體會這句話,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有很深的意義。
  • 熟讀《千字文》,從小學做人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身體、頭髮、皮膚由地、火、水、風四種物質組成(這是古人的認識,與現代科學認識不相符),稱為「四大」;人的行為以仁、義、古人一身崇尚禮數,「仁、義、禮、智、信」可謂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做人準則,也是衡量一個人德行的最重要標準,具備了這五種標準的人,幾乎可以是一個趨於完美的人了,我們的孩子和這樣的人做朋友,或者我們身邊多一些具備這些品質的人,或者我們自己努力成為這樣的人,我們身邊的環境,我們自身,我們的整個社會都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穩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非常包容。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錢老國這樣一個「半路出家」的儒者切實講述了他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得  首先,錢老提綱挈領講述這場講座的總體架構內容,這場講座從兩個方面講述選擇這個題目的內涵深意以及從以論語的核心價值「義、群、和、禮、恥」談自己學習以來對於學習這個話題的經驗和理解。
  • 人生旅途上的一塊金字招牌:做有情有義的人!
    由此,我悟出其道理:有情有義做人,「牆倒」有眾人幫,且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塊金字招牌。人的一生中,坦坦蕩蕩地活著,才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有情有義地活著,才算對得起他人的真心;有滋有味地活著,才算對得起自己的人生。有情有義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擔當。
  • 做人,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那麼累了
    不管是哪個行業的人,不管是哪個年齡的人,都在直接或者間接地說著做人太累了。呈現出來的一種感覺就是,每個生而在世的人,都在過著一種艱苦的生活。人生從來不是輕鬆的,簡單的,歡快的,反而是勞累的,困難的和艱辛的。事實是什麼樣子的呢?事實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的人生看起來很簡單,很輕鬆。有些人的人生看起來很艱辛,很困難。
  • 道理造句和解釋_道理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道理在教材中的例句:1、狗熊一聽,說:「有道理,有道理!」於是又去問老虎。(出自:統編版一年級下冊-課文5-17、動物王國開大會)2、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27、我的「長生果」)5、這小小的光榮,使我悟得一點道理:作文,首先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也要有點兒與眾不同的「鮮味」才好。(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27、我的「長生果」)6、從讀書中我還得到了做人處世要獨立思考的大道理,這都是從修身課本中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