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應用型翻譯人才極度匱乏成「走出去」瓶頸

2020-12-11 北方網

  原標題:高端應用型翻譯人才極度匱乏成「走出去」瓶頸

  高端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在中國極度匱乏,專業翻譯人員不足3萬人,這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

  由中國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舉辦的全國高端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協作座談會1日在京舉行。

  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郭曉勇表示,目前我國翻譯人才從數量、質量,到培養方向都遠不能滿足需求。根據人社部的統計,目前國有企事業單位在職專業翻譯人員,也就是獲得翻譯職稱的人員不足3萬人;通過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的人數也僅有3萬餘人。這樣一支規模有限的專業隊伍難以適應日益廣泛的國際交流的需要。由於中譯外人才培養周期長,高端中譯外人才嚴重匱乏,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

  中國翻譯協會的調查顯示,中譯外在翻譯行業中的比例上升較快,在總業務量中所佔比例由2010年的30%上升到2012年的54%,已經超過外譯中的比例。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譯外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翻譯問題,而是關乎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家利益的戰略問題。

  郭曉勇指出,基地建設項目要建立以應用型和實踐性為特色的高端翻譯教學體系,打造翻譯專業後續教育和崗位培訓的教學平臺;要建立互利創新、合作共贏的項目協作機制,打造一批精品培訓項目,創新高級翻譯人才培養模式;要搭建高端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在線教育平臺,開發高端應用型翻譯培訓數位化教育培訓資源;要建設以高端應用型翻譯人才為骨幹的翻譯人才庫,以人才交流和語言服務為基礎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據介紹,全國高端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是中國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2012年申報並獲批的國家財政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項目培訓目標希望能實施高翻「百人計劃」,即自2013年至2015年重點培育一百名左右高埠筆譯人才;建構翻譯人才庫;推廣高端應用型翻譯培訓課程。預計將在今年12月舉辦首期公益性的中譯外高級研修班。(完)

  北方網教育頻道 新聞糾錯、投訴及爆料熱線:022-23601753

相關焦點

  • 全國高端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協作座談會
    為更好地服務於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服務於黨和國家對外工作大局,中國外文局今天在這裡舉行全國高端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協作座談會,探討新形勢下高層次翻譯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思路、新舉措,為我國各領域國際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在這裡,我謹代表中國外文局對各位領導和來賓出席今天的大會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 淨因法師:翻譯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
    編者按:2019年8月10日至12日,《中國佛性論》翻譯暨在海外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召開。
  • 推進翻譯工程要防人才跟不上
    精心譯製的電視劇《木府風雲》在東南亞掀起「中國風」,譯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用地道的中國美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徵服了大批海外「粉絲」,動畫片《熊出沒》讓中國的卡通形象登上全球知名的迪斯尼兒童頻道……自2013年中宣部組織實施的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啟動以來,遴選資助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影視作品並進行多語種翻譯向世界推介,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中國譯協:中國合格翻譯人才「極度短缺」
    新華網北京12月6日電(記者華春雨)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譯協第一常務副會長郭曉勇6日說,中國翻譯工作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無疑是合格的翻譯人才短缺問題,而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短缺,是極度短缺,尤其是能夠承擔日益擴大的對外文化交流任務的高素質、專業化的翻譯人才嚴重匱乏」。
  • 首屆翻譯人才發展國際論壇 分論壇
    分論壇II-1:翻譯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發展圍繞新形勢下國家和社會對翻譯人才的新要求新需求,針對當前翻譯人才培養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探討翻譯人才在知識、能力、職業素質等各方面所需具備的條件,以及如何更好地滿足當前對翻譯人才的各方面需求。
  • 中國文化走出去需邁翻譯坎 有影響譯著鳳毛麟角
    中國文化走出去 急需邁過翻譯坎  「中國儒家經典著作《五經》將被翻譯成9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五經》研究與翻譯國際學術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宣布,將組織海內外學者共同翻譯《五經》,並計劃3年半推出英譯本。
  • 貧困地區人才匱乏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貧困地區受自然環境、歷史沿革和經濟條件的影響,人才匱乏一直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挖掘人才資源,振興貧困地區經濟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十分迫切的工作任務。一、貧困地區人才匱乏的原因1、經濟貧乏,措施滯後,不具備人才成長的「硬條件」。
  • 翻譯服務業最新報告:中譯外業務連續三年超外譯中【2】
    原因 翻譯業務緊跟「走出去」行業,「一帶一路」助推中譯外持續升溫 「從對內譯介西方文化與文明為主,轉為對外譯介中國文化和文明為主,說明我們走出去的能力增強了。」 「哪個行業走出去了,相應的翻譯服務就會隨之跟上。以前我們買諾基亞的產品,就需要把外文翻譯成中文。隨著我國某些領域形成優勢產能,產業走出去了,翻譯服務也自然會轉向中譯外。」黃友義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譯外升溫的勢頭仍會繼續。」
  • 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 培養高端翻譯人才
    高級翻譯學院涉及11個外語語種,目前設立翻譯和同聲傳譯兩個專業,主動為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碩士以上高端翻譯人才。  天津外國語大學翻譯學科實力突出,早在1979年就開始了翻譯碩士的培養。早期學科帶頭人金隄教授的《論翻譯》等學術專著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 這個中心將培養更多中醫國際化人才
    中醫走出去,首先在翻譯。12月5日,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將推進培養高素質的中醫翻譯人才,助力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
  • 我國高層次應用型翻譯人才嚴重短缺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羅旭日前從中國外文局翻譯專業資格考評中心了解到,自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從2003年啟動以來,全國共有30多萬人次報名參加考試,但真正獲得各類資格證書者只有近4萬人,其中獲得口譯同傳資格證書的不足百人,高層次應用型翻譯人才短缺問題亟待破解。
  • 【專業解讀】外國語學院:培養複合型、應用型、創新型、醫學特色人才
    「英語+醫學」的複合型、應用型醫學英語人才。>培養目標: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紮實的英漢雙語基本功、嫻熟的翻譯技能、一定醫學基礎知識,能夠勝任醫療衛生、醫藥商務、傳媒、文化、出版等領域的口、筆譯翻譯工作的「英語+翻譯+醫學」的複合型、應用型醫學翻譯人才。
  • 廣中醫成立中醫藥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翻譯問題成為當前我們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的過程中面臨的最棘手難題。」單寶枝表示,中醫藥文化整體性被海外民眾接受還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的地步,中醫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中醫本身的內涵和厚度相比相去甚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關翻譯人才的嚴重匱缺,尤其是高端翻譯人才的匱乏成為了中醫文化海外傳播的瓶頸。
  • 培養「下得去幹得好」的應用型人才
    遼寧醫學院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充分發揮面向基層的辦學特色,積極研究和探索應用型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途徑,依靠準確的辦學定位、鮮明的辦學特色、科學的專業設置和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目標,培養「下得去、幹得好」的應用型醫學人才。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遼寧醫學院黨委書記張立洲。
  • 中醫術語怎麼翻譯引發爭論 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業委員會本月在上海成立,旨在推進中醫基本名詞術語英文翻譯的國際標準化進程,促進中醫藥國際交流、翻譯和研究工作的發展,培養相關專業的翻譯人才。  記者採訪了該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照國等專家,發現這個目前唯一的中醫翻譯國際組織的高調亮相,引來了醫學翻譯界、中醫界的質疑和爭論。
  •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英語人才
    培養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有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寬闊的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較系統地掌握英語教育或傳媒英語方面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並能熟練運用英語和現代信息及網絡技術,從事英語教學與管理、英語傳媒等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外向型英語專門人才。
  • 年輕人才不屑涉足翻譯界 文學譯本質量每況愈下
    在這位「莎翁專家」追悼會上,不少翻譯界專家痛惜地指出,隨著朱生豪、傅雷、方平等老翻譯家的謝世,中國文學翻譯的「大師時代」已漸行漸遠。 更讓專家們擔憂的是,目前國內翻譯界人才嚴重匱乏,優秀年輕翻譯人才不願涉足這項薪酬微薄的事業,一些出版社為迎合市場,盲目趕進度出熱門書,使得文學譯本的質量每況愈下。
  • 科學網—我國高端裝備熱處理成瓶頸
  • 閆國華: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短缺成對外傳播瓶頸
    中國網 鄭亮攝    中國網7月29日訊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與中譯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暨中國翻譯研究院成立儀式今日上午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蔡名照、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共同為研究院揭牌,宣布中國翻譯研究院正式成立。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閆國華發表了題為「中華優秀文化對外傳播與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培養」的演講。
  • 唐聞生:講好中國故事需培養大批高端中青年翻譯人才
    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唐聞生在會上指出,我國中譯外高端人才不足千人,要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目前亟需培養大批高端中青年翻譯人才。唐聞生說,中國翻譯研究院的成立,其重任不言自明。我國高端翻譯人才的聚集、培養和提高,以及如何讓有限的資源,通過合理的組合,發揮更大的作用,無疑是題中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