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怎樣實現專業成長?在我看來,有兩點很關鍵:一是站穩課堂,二是寫好文章。
事實上,後者往往會成為教師發展中的「攔路虎」。有教師說,不是不願寫,而是沒時間寫;不是不想寫,而是不會寫;不是沒有寫,而是寫不出水平……顏瑩將此現象稱為「教師寫作的現實困境」。
從教學一線到雜誌編輯的豐富經歷,幫助顏瑩寫出了《教育寫作:教師教育生活的專業表達》一書,從認知的轉變、方法的掌握、成果的呈現三方面幫助教師重新認識教育寫作,其現實意義令人驚喜。
以教育專業的眼光看,這本書既有學術高度又特別「接地氣」。
書中有不少獨到、新穎的見解,如「理論工作者與教師的寫作差異正是教師對職業身份的應然回應和作為實踐主體的必然選擇」「教育寫作是個性經驗向教育生產力的轉化」……這些帶有獨立思考的觀點,有利於在理論層面釐清概念,引領教師自覺踐行教育寫作,並自信地走向教育生活的專業表達。
該書有嚴密清晰的邏輯架構與完整體系。作者融合教育經驗和編輯經驗,將全書分成七章,第一章談認識,中間五章分類別說方法,最後一章說規範。特別是中間五章很有通俗的「教材範兒」。
顏瑩深入淺出地解構了「教育寫作」,一是準確抓住了教師寫作中的普遍和關鍵問題,二是呈現了大量教師的寫作案例和分析,對教師寫作起到了實實在在的指導作用。
以寫作專業的眼光看,這是一本在表達方式上既有尺度又有溫度的書。
說有尺度,不僅是指書中許多議論蘊含著獨到的觀點,還因為它對「教育寫作」的類別作出了區分,讓教育寫作者也有了能夠遵循的「文體感」——這就叫「教育敘事」,那就是「教學案例」,「教育論文」的規範是這樣的,「文獻綜述」的學術性應那樣體現……這樣讓教師在寫作時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學理」,從而快速提升專業寫作水平。
如果說尺度的建立讓「教育寫作」具有可以遵循的規範,那麼「溫度」則表現為作者在論證的方式上注入了情感元素。有的章節很有場景感與畫面感,一些重要的觀點是在對案例的分析和正反對比中讓讀者自然領悟。尺度與溫度的結合,讓讀者仿佛進行了一次「專業表達的快樂旅行」。
以出版專業的眼光看,這是一本既滿足需求又創造需求的書。
從某種程度看,教育寫作是教師發展的剛性需求,書中許多「硬核」方法正是滿足了這種需求,因而受到普遍歡迎。但該書更高的價值表現為它創造了教師的發展需求,讓許多教師打破了「功利化寫作」的局限,因學習寫作而產生寫作興趣、突破職業瓶頸、重新認識自己,進而真正體認到教師職業的自豪。
(作者系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副會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9月16日第9版
作者:姚衛偉